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遗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遗风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142-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昆嵛山儒释道三教遗风的传统文化影响。
关键词: 儒风 释风 道风 昆嵛山

内容

儒风昆嵛山南麓长学山阳,东汉大儒郑玄曾客耕教读于此17年,流风余韵代代相传:“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清康熙年间,南区泽头镇徐家村徐士林和母亲讨饭到山里晒字村遇黄文周夫子,徐士林被收留,苦学成才,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成为昆嵛山人的榜样。至今,不论穷富,家家都把读书上进当作育人的首先选择,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文、牟两县在科举制度时期,中进士者有200多人。日社会,一般农民,都信守“珍惜字纸”之规,凡有文字的纸不能践踏,更不能当手纸。凡刻字的石头,恭敬放置,不能随便往家里摆放。有考中秀才或当今考中大学的,亲朋来贺,送礼送钱,有困难的政府出钱资助。儒风还突出表现在重“礼仪”上。昆嵛山人家家都讲尊老爱幼,特讲孝道,不孝的人全村瞧不起,结友不交逆子(不孝子)。年节或共事宴请特讲坐席位次,多客宴请专人负责“安客”。日时用“八仙桌”,桌前二人为陪客,上菜劝酒;桌后为“后瞅”,是末位,可以随便些;陪客的右上手为首席,右第二人为二席;左上手为三席,第二人为四席。主客不动筷,他人不能先动;主客不喝酒,他人不能喝酒。如果坐错了席位,有时会引起麻烦,客人不入座。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步形成公事宴请,一般用圆桌,迎着上菜的门,坐着“主陪”,主陪对面是“副陪”;主陪右一为主客,左一为二客;副陪右一为三客,
  左一为四客。余下两旁随意座。
  昆嵛山人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极深,加上高山清流的熏染,特别是元末至1945年连续不断的反侵略战争的锻炼,历代多出忠直之臣、义勇之将。这些历史人物,性格比花岗岩还硬,品质比昆嵛山水还要清纯,忠诚守信,是昆嵛山人的特色。就是在抗日解放战争中,这里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骨干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昆嵛山是抗日第一线,打过无数次仗,为了兵工生产,山中直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文、牟、乳三县就有1.5万余优秀儿女为缔造和保卫新中国而英勇献身。解放后,守卫京师的8341部队,绝大多数是胶东兵,是昆嵛山人。全国著名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传奇式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于得水,都是昆嵛山人的杰出代表。现仅副军、副省职以上的干部就有200余人,其中上将二人。
  释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昆嵛山区佛教的禅院、尼姑庵就遍布山中。虽然清末衰微,僧尼还俗者多,但至今佛教的遗风仍存:有不少人仍信菩萨,家中摆着观世音像,节日敬香,希望菩萨保佑一家幸福安康。有些人相信修德行善,积德于来生。1949年以前,家中殡葬老人,请僧道奏乐,超度亡灵;五月五日端午节,男女老少“逛庙”或“串庙”,入庙进香乞福求子等。甚至女孩子的“拾君”游戏也来自佛教的传衍。
  附:“拾君”小考
  1980年以前,女孩子用五粒磨光的方形石子,翻在手背上,再翻下来,取一粒在手,扔半尺多高,同时分次拾捡地下的石子,口中哈哈有词:“磨罗孟子,四级子;先拾单,后拾三,……”一般二三人一起游戏,但不解其中含义,所以做此游戏,并不避讳原来每个石子,当做一个“磨罗合”,或“磨合乐”,佛经称“磨喉乐”,即梵文“磨喉罗”的讹音,原指佛教神名,称“磨喉罗迦”,是“天龙八部之一”,本是大莽神,人首蛇身,也可称“罗喉罗”,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原意是“覆障”,因他在母腹7年而生、他资质聪明,15岁出家,在佛的十大门生中排行第一。传入中国后,是嗔眉媚眼的小儿手持荷叶的形象,在唐宋间演化为“七巧”节妇女们用它娱乐求子的风俗。元代僧人圆至注引《唐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腊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可知唐朝用蜡做男孩,此后演变为精致的工艺品,价值昂贵。又庙会期间,有人用胎模制成彩绘的泥孩儿(泥娃娃),姑娘、媳妇争相购买,演化为一种玩具。何时演化为女孩“拾君”“拾磨乐合”“磨合乐”的游戏,有待考证。1980年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老师与家长阻止学生在地上玩“磨合乐”,嫌不卫生,此俗渐止。但大多数人不知为什么只有女孩拾“磨合乐”游戏,不知与生殖崇拜“宜
  男”有关。
  受佛教影响,每年正月初十为“石头节”,就是祭石头的,是石头的生日,民间又讹为“拾掇节”,把过年剩下的饭、菜、饽饽等都在这天“收拾”掉。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过“腊八节”(详本编第二章第六节)。解放前,为了让儿子存活,不夭折,往往取乳名为“和尚”,意味受佛教保佑,更有甚者,把幼子抱到寺庙里履行一定仪式,将孩儿“舍”在庙里,多数并不住庙,只是个名誉而已,也是图孩子长命。
  道风道家影响更为普遍。道家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俗,代代相传,蔚成风气。除上述的丧葬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外,岁时节令,天灾时疫,要请道士举行斋醮祭祀,求福免祸。二月初二日过土地生日,五月十三日过关帝生日,八月初三日过灶君生日,三月初二日李龙母生日,六月初八日李龙王生日,等等,成为民间惯例。清乾隆朝起,工商业大兴,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敬老君,染匠敬梅葛仙翁,刺绣敬妃绿仙女,墨匠敬吕祖,乞丐、剃头匠敬罗祖大仙等。昆嵛山岳姑殿住持丛诚仁牵头,组织道士8人,在1927~1937年间,每年一次到文登竹林村设坛祭祷,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称“建醮”,又称为“竹林会”。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