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居民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居民分布
分类号: C913.31
页数: 4
页码: 131-1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昆嵛山的居民分布事项,内容有林民大迁移,片村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居民 初村镇 昆嵛山

内容

2008年末,昆嵛山区共有人口(包括已迁出深山的林民)448005人,平均每平方千米242人。其中密度最高为东北部威海市初村镇(西半部),每平方千米322人;最低为北、西部牟平境,每平方千米198人;南区文登、乳山境,每平方千米260人。
  林民大迁移2002年11月,原零星分布于中心区密林中的46户157名林民,由烟台市政府和林场出资,统一搬迁到国营昆嵛山林场场部东南侧,既改善了林民生产、生活、教育、交通等条件,又便于林区安全管理。
  片村这是昆嵛山区居民分布的一大特点,即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原因,若干行政村或自然村形成一个“片村”,均用片村村名。片村分布于北、西区和东区较多。
  枣园: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西北,狼窝与枣园顶之间,人口2671人,系东北疃、东店子、西店子、高家疃、赵家夼、王石夼、北夼、窑厂、邹家庄、孔庄等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之总名。夼内多产水果,清末之前称枣园夼,今简化为“枣园”。
  港崖:位于北区姜格庄镇驻地西北、金山港东南的郝家疃、邹家疃、北王家疃、金山前(孙
  家疃)4个行政村之总称,总人口3093人。因近金山港而得名。
  五合:位于北区姜格庄镇的杨家疃、楼上、南王家疃、李家疃、常家庄5个行政村之总称,人口2404人。因五村相邻,故名“五合”,今虽各自独立为行政村,但习惯上仍称“五合”。
  芦其: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广河西岸的杜家庄(杜家疃)、六甲、北台、西台、芦其洼(曲家洼)、杨家泉(杨家庄)6个行政村之总称,人口3231人。春秋时期〓国迫于齐,逃窜流徙,足迹遍胶东,逃至今牟平区者称“芦其”。
  大窑:位于北区大窑镇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系南大窑、北大窑两个行政村的总称,人口2403人。宋初,初姓在此烧窑,称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初姓迁走,后户数渐多,称“大窑”。
  林村:位于大窑镇驻地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林家疃与胡家窑、宁家疃、小宋家疃、许家疃编为一个大队,称林村大队,共1062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各村独立为行政村,但习惯上仍称“林村”。
  吉子园:南区乳山市冯家镇东北,原有棘子禅院,明初以,后周围形成聚落,演变为“吉子园”。1956年分为4个行政村,分别称北吉子园、南吉子园、西吉子园、东吉子园,共有居民1449人。但附近人仍统称之为“吉子园”。
  初村.位于昆嵛山东北隅威海市环翠区西北。相传,明初,18村陷没于北海。灾后,文城河南毕姓率先来居,故称初村。1984年,分设4个行政村,分别称西北街、东北街、西南街、东南街,共有人口3330人。但人们仍统称其为“初村”。
  以上为数个行政村组成的片村;以下列举较多山庵或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的例子。因山区广阔,地形复杂,昔时穷困人家给山主人或寺庙看守山林或坟茔,独户(或几户)居于村落之外,方言称“住山庵”或“住孤哨”,其中少数住在旧有的姑子庵(尼姑住房)。所以山区“庵”的分布多而广。以下仅记含四个以上山庵或小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
  北岘村: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西北4千米处,虎山东北、岘山之东。明万历年间,周姓迁此居住,称周家疃,后村南有一自然村称岘村,遂更名“北岘村”。同时,位于该村之西山沟建小自然村,名“西沟”,在北岘村之东、虎山之北雁夼内建“雁夼”;明末,在北岘村东侧建一营寨,有人迁此,称“东寨子”。4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303人,最小的6人,合称北岘村。
  芦其洼: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居民550人。传说明初,曲姓由蛤堆后迁此建曲家洼村,1980年7月因重名,多芦苇,改为“芦其洼”,该村西广河东岸天地庙山南一沟夼建“庙沟”村;1910年在庙沟村东北建“庙山前”;在庙山前之南、芦其洼渡槽东南端由赵姓建“赵北崖”,居民1人。4个自然村共563人组成一个行政村。
  八甲村: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广河东岸。相传明末殷、梁、王、贺等姓杂居,称“八家”,演为“八甲”,1980年7月,因重名改为“八甲村”;其西南有村名八甲村西山,原为刘广的沙地,故又称“沙地”、“刘广地”:八甲村南、牛劈山下,建村名“牛劈”;牛劈村南、孤石顶东夼建村名“孤石夼”。四村共有居民1252人,最小的仅5人,构成行政村“八甲村”。
  大屯圈:位于西区玉林店镇驻地东北,人口711人,元末孔姓来此山岭环抱处安村,称“屯圈”,后以村北又建“小屯圈”,故称“大屯圈”;该村北一夼内,清初建“北夼”村;“大屯圈”河东岸,清初建村称“东庄”;东庄村东建于家河村(村前有河)。4村共995人,最小村仅28人,组成大屯圈、小屯圈两个行政村。
  北宋家口村:位于西区莒格庄镇驻地东北,西双顶前,清朝宋姓来居,村南有河,为区别于河南之南宋家口,称“北宋家口”;该村之西、蚕塂东南,人烟稀少,旧时有老虎出没,故建村称“老虎窝”;北宋家口村北800米,清朝董姓
  来建“董家庵”;北宋家口东,清朝有人来看守山庵,得名宋家口东庵;北宋家口东北800米,有山口,旧有石灰窑,得名“石灰窑口子”;枕头夼北、老清河东,清朝张姓居此,得名张家庵;北宋家口西南、张家庵北山夼有洞,有尼姑庙,清初吕姓在此建村称姑子洞。7个自然村共有424人,最少村仅10人,组成南宋家口、北宋家口两个行政村。
  沙家:位于莒格庄镇驻地东,老清河东岸,清朝时沙姓驻此,称沙家;沙家村南200米,花山东南,清时有高姓居住,得名高家庵;沙家村东300米处,清朝曲姓来居,得名“曲家庵”;沙家村东600米处,清时蔡姓来居,建“蔡家庵”;明末宋姓来居,称“宋家庵”。5个自然村最小村仅3人,共615人,构成一个行政村。
  院下:位于莒家庄镇驻地东南、虎山北,崇祯元年(1628)建村,村北有寺院,故名“院下”;院下西、徐家山南,清时建“葫芦头”,后吕姓迁此,改名吕家庵;院下西、金清顶南,清末蔡姓来此看庵,故名“小蔡家庵”;院下村北、燕石口西南、垛垛山西,清末王姓居此,得名“王家庵”;院下东北、垛垛山西南,清末李姓居此,村前有烧窑的,得名“窑后”,亦称“李家”;院下村东北、垛垛山西,清末蔡姓来居,名蔡家庵;院下村东北、燕石口西南,清末曲姓来居,称“曲家庵”;院下东北、燕石口西北,清时马姓来居,称“马家庵”;院下东北、燕石口南、垛垛山北,清时文登黄龙岘村民来居,地多沙土,称“大沙地”;院下西、铁山东北,清时邵姓来居,称“邵家庵”;院下西南、铁山东北,清时宋姓居此称“宋家庵”;院下南、铁山东、旗顶西,四面环山,中间平泊,得名“南泊子,,清末马姓居此,称“马家”;院下南、铁山东、马家东南,1939年张姓居此,称“张家庵”。以上13个自然村,最小的村仅9人,南北长1000余米,构成一行政村“院下”,人口共452人。
  崖子:位于莒格庄镇驻地东南、老清河南崖,明末建村于此,遂名“崖子”;该村西北1.5千米处,于1936年迟姓迁此居住,取名“迟家庵”;崖子西北500米处,清末宫姓居此,得名“宫家庵”;崖子西北600米处,1940年巨姓居此,得名“巨家庵”;崖子东北300米、双顶子西北处,清末胡姓居此,称“胡家夼”,1930年胡姓迁走,张姓来居,更名“张家庵”;崖子东南1000米、双顶西、老清河东,清末有人居此,名“老树夼”,1958年随姓氏更名“宋家庵”。以上6个自然村,最小村仅13人,组成一个行政村“崖子”,总人口1247人。
  蒿〓:位于东区界石镇驻地西侧。明初,周姓自北陡埠来多蒿草的土岭立村,故称“蒿埔”,附近的宋家庄、爬山佃、西南河、洼夼、艾子夼、洪家店、石硼增等7个自然村均属该村,居民共2100人。
  晒字:位于界石镇西南。元朝以前,黄姓来居,东有巨石名金龙石,称村龙石晒字,清朝称晒字,亦写作“筛子”,龙石、带状窝、西北山、〓前等5处山庵属该村,共708人。
  三瓣石:位于晒字村西北。清光绪时,赵、徐、张、谭等姓相继来守庵,村北山有巨石自然裂为三瓣,故称“三瓣石”。上下天水、长石岭、小庵子、果木庵、上下山马庵等7处山庵属该村,居民共126人。
  六度寺:位于“三瓣石”西南。隋开皇三年(583)建六度禅院于此。阎、王等姓相继来居,因寺名村。苇夼、亮房、大小长夼、西南横、河圈、鹁鸽塘等7庵属该村。共420人。
  软枣林:位于六度寺之东侧。明末,王姓由帽埠〓来居时,软枣成林,故名。老虎窝、松山、山头夼、店子、后洼子、黄泥等6个山庵属该村,人口共414人。
  楚岘:位于晒字东北侧。清初,马姓由海阳所来楚岘口南立村,故称“楚岘”。师母圈、东断〓、刁山头、楚岘口、丰山后、黑石崖、野猫子窝、双庵等8个山庵属该村,居民共816人。
  桃花岘:位于晒字西南侧。元朝,江姓来桃花岭南居住,险峰环列,故名“桃花岘”。红石屋、东北山、水牛角、后河、岱虫窝等5个山庵属该村,人口共1230人。
  崮山后:位于晒字村东。元末,王姓由今环翠区来崮山之后立村,故名。刘家、西〓下、东〓下、碎石山等5个山庵属该村,共1170人。
  岚子后:位于崮山后东南。清初,于姓由崮山后来山岚之后建村,故名。处于家产之北,亦称“北产”。1976年村址按规划北移1000米。红江沟、地北沟、前豹子庵、后豹子庵、花夼、顶子夼、北夼等7个山庵属该村。共480人。
  吕家上口:位于界石镇南端。元末,吕姓由今河北省三河县来居,临山口隘道高处,故名。马槽、碎石〓、南北黄泥、崮山前怀、西沟等6个山庵属该村。共795人。
  刘家产:位于吕家上口东南侧。清初,刘姓由文城鸭湾街来于家产之南立村,俗名“前产”。南北朝阳、香炉石、西沟、獾子窝等5个山庵属该村。共537人。
  1980年以来,各村陆续开展大规模村庄建设,有些山庵居民自愿回到主村建房,散居山庵的人数越来越少,渐为历史陈迹,只剩下一些中老年人还袭住日庵。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