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编 人文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51
颗粒名称:
第二编 人文环境
分类号:
X24
页数:
52
页码:
118-169
摘要:
本编记述了昆嵛山人文环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内容有居民分布特点与生活状况,民俗特点与方言民谚,神话传说与轶事异闻。
关键词:
环境
人类经济
昆嵛山
内容
昆嵛山的人文环境,内容浩繁。本编仅扼要记叙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记叙居民分布特点与生活状况,记叙民俗特点与方言民谚,记叙神话传说与轶事异闻。至于山区的特色产业、历代战事、古迹文物等,另设专编记叙。
第一章各镇概况
昆嵛山区共涉及烟台、威海两市16镇677村,加上国营昆嵛山林场和林民,2008年底,海岸线长95.28千米。共有16890户448005人。面积1846.63平方千米,耕地52075公顷。第一节烟台市牟平区域
2008年末,昆嵛山区含烟台市牟平区的姜格庄、龙泉、大窑、玉林店、莒格庄和水道镇东部共6镇262村55934户151451人,面积763.91平方千米,海岸线27.75千米,耕地18815公顷,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6.36亿元,财政收入4675.57万元,粮食总产7627.1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506.7元。
姜格庄镇位于昆嵛山区北部,面积157.7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5千米,耕地4716公顷,居民15410户42300人。2008年党委书记王玉琪,镇长姜伟。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53万元。有小学2处,初、高中各1处,在校生3040人。生产总值8.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50.5∶30.8:18.7。粮食平均亩产350千克,总产2152万千克。农业总产值4.4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9088万元,林果业产值6608万元,畜牧业产值7652万元,渔业产值20910万元。进出口总值851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74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7986元,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该镇以园区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为主导产业。姜格庄台湾工业园面积3.7平方千米,位于烟威两市连接点,定位发展工贸商住,已完成基础配套,入园大型项目21个。民营企业以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其生产的铝板、铝型防盗伪瓶盖畅销全国及亚欧市场。海岸育有国家级沿海特殊防护林带3000多公顷,拥有可养殖海域6000多公顷,滩涂2000多公顷,水产品年产值2亿多元。
辖47个行政村:姜格庄、邹革庄(邹家庄)、北头、夏家疃、东场、东山、峒岭、酒馆、南松
山、北松山、双林(岚)前、大庄、东念、西念、南磨山、河里曲、曲家庄、珠山后(杨家庄)、红水头、云溪、金山上寨、金山下寨、金山前(孙家疃)、北王家疃、邹家疃、郝家疃、王家泊(王家庄)、东杭格庄、沙湾庄、岭上、广河、苏家庄、松岚后、大岚东、常家庄、南王家疃、李家疃、杨家疃、楼上、北山、林北、上庄、沙家疃、紫岘口、序班庄、谭家夼、里口山。
龙泉镇位于昆嵛山北麓。面积154.73平方千米,耕地3298公顷,居民10205户27400人。2008年党委书记谭克亮,镇长孙昌琪。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4万元。有小学2处,初中1处,在校生1060人。全镇生产总值6.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0:30:30。粮食平均亩产360千克,总产1025万千克。农业总产值2.2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500万元,林果业产值15000万元,畜牧业产值3500万元。进出口总值49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人均纯收入6820元,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该镇旅游资源丰富,南有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有龙泉汤温泉,中有龙泉水库(昆嵛湖)。盛产高品质的红富士、大樱桃等水果,是烟台、威海两市蔬菜、瓜果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蔬菜、瓜果种植面积2667公顷。金岛渔具有限公司是全国鱼竿生产龙头企业,“小稻穗”、“金岛”被评为全国鱼竿行业著名商标。
辖60个行政村:龙泉汤、汤西、东汤、涝夼、钓鱼石、滩上、东殿后、西殿后、西庄、西口子、金沙夼(猴子夼)、匣子口、王家口、狮子夼、潘格庄、河北崖(河北)、马家都、卧龙堡、埠前、南观、东店子、西店子、东北疃、高家疃、北夼、窑厂、赵家夼、邹家庄、王石夼、孔庄(孔家庄)、杜家庄(杜家疃)、芦其洼(曲家洼)、北台、西台、杨家泉(杨家庄)、六甲、八甲、头甲、曲家屯、河里庄、官道南、官道北、神童、高家塔、巨格庄、赵家庄、东桥、西桥、小苇子、大苇子、埠岭观、西杭格庄、南岘、北岘、任格庄、吕格庄、尤家泊子、埠后疃、丁家庄、星石泊。
大窑镇位于昆嵛山区西北隅。面积93.8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5.25千米,耕地2374公顷,居民9307户23637人。2008年党委书记高建宝,镇长王林。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2.3万元。有小学3处,初中1处,
在校生2490人。全镇生产总值1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0∶72∶8。粮食平均亩产410千克,总产894.6万千克。农业总产值7.6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007万元,林果业总产值780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54276万元,渔业总产值11921万元。进出口总值4402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274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万美元。人均纯收入7900元,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现已形成机械、轻纺、食品、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拥有大展纸业、仙坛食品、荣华食品、富海铝业、奥威制冷、恒邦汽车等多家企业进驻的现代化沁水工业园区。2008年共引进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6.9亿元。拥有仙坛和荣华两大“农字号”肉食鸡龙头企业,组建了全省最大的肉食鸡产业协会,形成集团化链条式发展格局。围绕“开发南部、提升北部”的思路,借助镇内特有的“卢山、海滩、沁水、高尔夫球场、园区”五大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牟平古代十大景点之一的“卢峰霁雪”和威宇大窑大樱桃采摘节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辖45个行政村:北大窑、南大窑、林家店子、林家口子、贺家庄、窑口、新愚公、刘家口、新福(王达子)、董格庄、曲格庄(曲家庄)、羊角埠、李家庄、小山子、沙塔子、南吕格庄、西吕格庄、东吕格庄、西里山、万家山、石头河、张格庄(张家庄)、胡家庄、沟东、孔家庄、南莒城、北菖城、西埠庄、韩家疃、高家山、蛤堆后、西山北头、东山北头、尹宋周、老人仓、仇家(仇家疃)、董村(董家疃)、林村(林家疃)、胡家窑、宁家疃、小宋家疃、东沙子(沙子)、许家疃、北杏林堡、南杏林堡。
玉林店镇位于昆嵛山区西部。面积127.03平方千米,耕地2486公顷,居民6359户17793人。2008年党委书记王欣培,镇长车军光。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9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5万元。有小学和初中各1处,在校生共1055人。全镇生产总值4.1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4.7∶71.7∶3.6。粮食平均亩产475千克,总产1109万千克。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95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7220万元。进出口总值16万美元。人均纯收入6774元,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该镇特种野猪产业快速发展,以烟台康寿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地,养殖面积3公顷多,核心种猪200多头,后备母猪、委托饲养母猪300多头,优良种猪1500头。食用
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镇20多个村及周边县市区农户20多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打造埠后村香菇、大樱桃,石沟村葡萄,磨王格庄油桃等多个特色产业。
辖43个行政村:玉林店、南红石头、北红石头、共和庄、前杨家庄、沙子、打磨子、店子、占昌口、头日庵、西柳庄、瓦山、军石(红旗庄)、桃园、南藏家庄、北藏家庄、张家口(张家庄)、葛家庄、大屯圈、小屯圈、王家庵、单耳山、尺坎、对阵圈、上口、后庄、贺家屯、东桑杭埠、西桑杭埠、徐家疃、九龙夼、山后、曹格庄、磨王格庄(王格庄)、石沟、小宅、茶棚、十六里头、埠后、东李格庄、西李格庄、金屏夼、孙格庄。
莒格庄镇位于昆嵛山西麓。面积130.08平方千米,耕地3172公顷,居民6981户19057人。2008年,党委书记李锋、镇长慕常文。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4万元。有小学、初中各1处,在校生1010人。全镇生产总值3.5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41∶32∶27。粮食平均亩产501千克,总产1112.5万千克。农业总产值1.5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728万元,林果业产值6200万元,畜牧业产值5794万元。进出口总额61万美元。人均纯收入7860万元,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该镇北部山区规划开发杜鹃谷、茶花谷、竹林谷等自然生态景区,打造绿色生态蔬菜生产基地;新建沼气池1600个,通过推广沼肥施用等先进技术,在曲河庄、崖子、西仙姑等沼气村创建绿色生态蔬菜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果树达到优质无公害标准。占地8万平方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已完成,年果品交易量突破6万吨,交易额2亿元。
辖39个行政村:东莒格庄、西菖格庄、曲家口、板子口、福寿庄、孔家、义和庄、初家庄、向阳(张家圈)、瓦善、东仙姑、西仙姑、曲河庄、东垛夼、西垛夼、新建、蒿口、椁椤、宫家沟、马家庄、长岭(周家庄)、杨家夼、洼里、福禄地、张皮、崖子、床而、杨家盘、院下、泊而、姚家庄、岚子下、沙家、贵家庄、梨树底、桑园、金家埠、南宋家口、北宋家口。
水道镇东半部位于昆嵛山区西南部。因西半部不属沁水河与黄垒河流域,故未划在区内。区内面积100.46平方千米,耕地2616公顷,居民7672户21264人。2008年,党委书记李春建,镇长张志虎。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按人口折算(下同)为10.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67.27万元。有小学2处,初中、高中各1处,在校生共2396人(为全镇数;东半部约占半数)。全镇生产总值3.3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5:45:30。粮食平均亩产340千克,总产1334万千克。农
业总产值1.6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0134万元,林果业产值307万元,畜牧业产值6171万元。进…口总值1116.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2.9万美元,人均纯收入7700元,人均居住面积31平方米。该镇黄金工业历史悠久,有恒邦冶炼、牟平金矿、西直金矿、中嘉矿业等大型黄金开采加企业10余家,总投资达6亿元,年产黄金20万两,形成采、选、加工一体产业链,硫酸、红上、银、硫酸钙、矿山机械等黄金附属产业也比较发达。钠长石储量9000万立方米以上,饰而花岗石矿石储量8000万立方米以上,石材开采、加工企业6家,共吸引国内外资金1.5亿元。“牟平白”水道石材已实现网上注册,北京天安门广场、养马岛天马广场均用水道石材。奶牛养殖业以Ⅲ东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养殖规模3000多头,为烟台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口产鲜奶50吨。全镇有果园974.6公顷,主要品种有红富士、嘎拉、红将军等。果品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区内辖28个行政柿水道、南台、山前、岔河、唐村(唐家夼)、八甲夼(八甲)、太格庄(奋格庄)、肖家、卧龙、杭北头、罗家屯、生木墅、棘子埠、下河、西芦、孙家庄、榛子崖、山前庄(阎家庄)、东邓格庄、西邓格庄、徐家寨、南税目、北税目、大疃(大庄)、薛家夼、西直格庄、东直格庄、山上里(青虎山)。
第二节威海市乳山区域
2008年末,昆嵛山区含威海市属乳山市的冯家、下初、南黄3镇123村,面积352.1平方千米,海岸线2.5千米,耕地11815.7公顷,居民35446户102505人。农村经济总收入44.88亿元,财政收入2573.3万元,粮食总产6521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208元。
冯家镇位于昆嵛山西南麓。面积136平方米,耕地4412.9公顷,居民13852户32657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李亚华,镇长刘建华。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亿元,农业总产值2.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2.83亿元,财政收入85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3元。有中学、小学各1所,在校生1764人。主要企业有食品加工、果品储藏、制造、
采掘、建筑、畜牧养殖等6个行业,形成罐头、花生制品、渔具、板材等支柱产业。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2亿元、开发新产品6个。主营业务收入39亿元,利税3亿元。全年粮食亩产397.4千克,总产3200.4万千克,蔬菜总产16636吨,水产品总产89吨。该镇有热效能好、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小汤温泉。当年引进冯家天润温泉度假村项目,总投资6.9亿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金代道教全真派玉虚观遗址位于境内,正在招商开发为旅游圣地。农村产有苹果、板栗、冬雪枣、大樱桃、中华大圣桃、芦笋等。“卧龙红”花岗岩石材名扬全国。畜牧养殖业发达,有奶牛1652头,奶山羊8025只,生猪20638头,鸡18万只,是威海市的畜牧大镇之一。
辖53个行政村:冯家、北高格庄、南高格庄、徐家、合子、合子庄、鲁家、吴格庄、上口、盘石、张家寨、中寨、林家寨、消水河、马家沟、唐家店子、花家疃、北吉子园、南吉子园、西吉子园、东吉子园、砦里、马山前、庄子夼、孔家、王家庵、观上冯家、赵家庵、万家、高家台、卧龙、东官庄、瑞木山、马家泊子、东马家庄、沾水头、北刘伶庄、南刘伶庄、北河崖、北汉、南汉、北泥沟、南泥沟、东泥沟、王疃、吕格庄、葛口、山北头、石城、汤上、汤后疃、汤东疃、汤南疃。
下初镇位于昆嵛山区西南隅。面积127.2平方千米,耕地3979.8公顷,居民11330户37888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焉涛(9月离任)、姚飞(9月任),镇长孙旭升。当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3.5亿元,农业产值4.1亿元。全年粮食单产442.9千克,总产量1560万千克,果品3.2万吨,蔬菜0.8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76亿元,财政收入9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32元。有中学、小学各2所,在校生1574人。该镇交通便利,桃威铁路和309国道横贯东西,牟乳公路纵贯南北,有铁路货运站。该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铜、锡、硫、大理岩、钠长石、花岗岩等,尤其黄金储量比较丰富,有“黄金之乡”之称。该镇工业已形成化工建材、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主要企业有山东金洲集团、威海恒邦化工有限公司、青岛龙海建筑款制构件下初分公司、山东吴安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乳山市华润食品有限公司、下初镇建筑公司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5亿元,实现主营业收入31亿元,利税8600万元。
辖37个行政村:下初、段家、外庄、塔南头、里庄、山南头、下洼、古初、三甲、巫山、西庄、北东庄、南东庄、单家疃、皂地、车家夼、河南村、葛格庄、西马台石、东马台石、北芦头、簸箕掌、山前庄、垒冢前、辛家疃、初家沟、上初、史家疃、英格庄、日照庄、张家沟、辛庄、西泊、黄格庄、胡家口、下草埠、上草埠。
南黄镇位于昆嵛山区西南隅。面积88.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5千米,耕地3423公顷;居民10264户31960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刘利,镇长于军。当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4亿冗,农业产值1.61亿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29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790.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7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39元。全镇粮食亩产395.7千克,总产17606吨,果品总产24009吨,蔬菜总产22541吨。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所,在校生2526人。该镇特色物产有:沿海有大菱鲆、海参、对虾、梭子蟹养殖业,已形成优质海产基地;内陆产苹果、冬枣、草莓、桃、梨和芦荟、蔬菜等。镇办企业主要有造纸、海产养殖、石材加工和橡胶生产等。
辖33个行政村:南黄、河崖、冷家庄、湾头、凤西庄、母鸡屯、汤南山、南台子、庄子园、仙人脚、宫家疃、归仁、南黄北塔、南黄庄、北斜山、南斜山、高家屯、崮山寺、靠山、东姜家庄、李家疃、上庄、西珠塂、东珠塂、朱家屯、西洋水、东洋水、院后、孙家埠、陈家屯、柯家庄、岭上、西浪暖。第三节威海市文登区域
2008年末,昆嵛山区含威海市属文登市的小观、泽头、葛家、界石4镇和米山、汪疃二镇的西部,共265村,面积674.6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55.23千米,耕地19670.8公顷,居民70292户175628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00.08亿元,财政收入12966.7万元,粮食总产13070.4万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8268.8元。
小观镇位于昆嵛山区南端。面积126.34平方千米,耕地3225公顷,海岸线长25.58千米,居民14000户38024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林治早(至11月)、邢海文(11月始任)、镇长朱友强。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亿元,财政收入4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6元,全年粮食总产2.68万吨,蔬菜总产3.61万吨,果
品总产量6025吨。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2所,在校生2183人。境内交通发达,青威高速、石青公路横贯全境,环海公路依海环绕,山海路纵贯南北。自然资源丰富,有分布于小观村东及生家埠一带高岭土矿及东店子、坦埠一带的水泥用大理岩矿;在南部沿海,有12千米长的优质天然海水浴场,滩平沙细,有万亩海岸防护林带,素有“黄金海岸”之称。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有各种鱼、虾、贝类400多种。特产有爬虾、桃花虾、虎头蟹等,尤以盛产黄瓢蛤、杂色蛤、毛蛤、文蛤、西施舌等40多种贝类而久负盛名。水产养殖成为支柱产业,以滩涂养殖对虾、海参、梭子蟹和工厂化养殖大菱鲆、海参、河豚鱼和牙鲆鱼为主,养殖面积达1000多公顷。该镇最大优势是自2007年3月始建的南海新区的一部分,尤其是发展滨海旅游度假产业得天独厚。园区引进26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
辖47个行政村:小观、万家口、鱼池、郐家、于家庄、隋家庄、庙东、北黄、大芦头、小芦头、徐家庄、吴家庄、西店子、东店子、朱家庄、坦埠、北七口、南七口、金花、徐埠头、西砌埠、东砌埠、才院、万家庄、紫草泊、七甲、东炉、生家埠、裴家岛、风口集、榆树底、百寿庄、出林庄、垒子、垒子北〓、港北崖、西里岛、东里岛、东浪暖、二王家、吴家、北稻地湾、南稻地湾、波罗岛、万家寨、孙家寨、许家。
泽头镇位于昆嵛山区西南部。面积115.04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9.65千米,耕地3918公顷,居民14369户36437人。2008年,党委书记梅延良(止于6月)、刘昌杰(6月始任),镇长刘昌杰(止于6月)、吕杰(始于6月)。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3亿元,财政收入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44元。有中学2所,小学1所,在校生3262人。粮食总产2.33万吨,蔬菜总产1.55万吨,果品总产1.79万吨。养殖业发展迅速,蛋鸡存栏75万只,奶牛存栏1100头,生猪存栏4万头,毛皮动物出栏30万只,为文登市养殖大镇。该镇位于母猪河下游,濒临黄海,交通发达,青威高速、202省道、上泽线、石泽线在境内交汇,金海路、环海路穿境而过。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该镇养殖业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拥有滩涂面积2000多公顷,海珍品对虾、贝类、海参、魁蚶等养殖形成规模。
造礁养参面积达到100多公顷。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特色农业以苹果、大棚蔬菜、西洋参、大姜、草莓种植为主。果园面积407.67公顷,蔬菜大棚182个,西洋参种植面积40.47公顷,大姜10.4公顷,草莓14.73公顷。
辖48个行政村:泽头、峰山、城子〓、林村、东望仙庄、西望仙庄、于林庄、倪家庄、杨家疃、胡格庄、孔格庄、高家庄、魏家庄、杨家庵、上泊子、下泊子、吴官屯、许家埠、东程格、西程格、北庄、大洼、小洼、廒子埠、道口、北桥、雨夼、眠虎岭、小埠、岭前、刘家疃、大宋家、小宋家、徐家、东团岚埠、西团岚埠、南桥、虎口山、黄家庄、平埠庄、岛集、里岛、虎口窑、于家河、唐疃、望岛、崔家庄、埠子厂。
葛家镇位于昆嵛山东部,面积185.27平方千米,耕地6435公顷,居民22096户54032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杨宏勇,镇长丛盛日。当年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36.04亿元,财政收入4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60元。有中学1所,小学3所,在校牛2937人。粮食总产4.34万吨,蔬菜总产1.85万吨,果品总产4.83万吨。工业实力雄厚,有企业169家。形成蓄电池、建筑机械、石材加工、建材、化工、纺织、印刷、食品等工业生产体系。以家纺产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强劲,有家纺企业38家,家庭纺织户135户,其他个体工商户915家。该镇2005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白强乡镇之一。境内圣经山是全真教祖庭之一,有天然老子像,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有马丹阳在紫金峰前后建立的东华宫和契遇庵。投资1.3亿元,实施以“仙山胜景、大道全真”为主题品牌的圣经山风景区一期工程,新建七星广场、东华宫建筑群、紫金湖、讲经壁等景观和设施,投资6700万元,建设英雄路、朝圣路、崔谭路、议城路等4条景观大道,总长27公里,栽植绿化花木100多万株,建桥涵100多座,5月,正式对外开放。矿产资源丰富,有黄金、铁、磷、花岗石、温泉等。其中花岗石储量约1亿立方米,产品以“文登白”“文登红”最为著名。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胶东地区小麦、花生、玉米、苹果、樱桃的主要产区之一,形成果品、花卉、畜牧、苗木等优势产业。
辖68个行政村:葛家、大背后、上卧龙、下卧龙、西庄、黄龙岘、昆阳、西于疃、东于疃、南于疃、议城、英山前、下口、潘家上口、刘家上口、韩家庄、松岚后、西窑、旺格庄、迟家庄、占甲埠、岔河、池水头、背眼、林子西、李家庄、周家埠、姜家埠、于家埠、山北头、西旺疃、中旺疃、东旺疃、韩北媾、赤金泊、东崔家口、西崔家口、郭子、董家庄、窑南坡、刘格庄、王格庄、铺集、祝家泊子、西孙疃、林家庄、王官屯、院东、陡埠、东孙疃、杭格庄、小英、大英、院西、东谭家口、西谭家口、北长岚、新河、西宋格庄、
东宋格庄、松油、洛格庄、姜新庄、南长岚、南石山头、北石山头、姚家庄、于家口。
米山镇西半部位于昆嵛山区东部。区内面积28.1平方千米,耕地993.7公顷,居民3215户7898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毕崇江,镇长张晓威。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7亿元(按人口折算,下司),财政收入61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18元。有中学、小学各一所,在校生1425人。全年粮食总产6473吨,蔬菜总产2543吨,果品总产1690吨。境内交通发达,桃威铁路、309国道横贯境内。有昆嵛山…×最大的水库——米山水库。为威海、文登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特产有草莓、速生杨、韩式泡菜、竹盐、大银鱼和彩貂等。区内有以米山水库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有长学山郑玄讲堂遗址,有以泊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区内辖17个行政村:米山、南崮头、垛夼、曲家庵、北郑格庄、南郑格庄、长山、岭上、东石硼、西石硼、后山后、西山后、中山后、东山后、山西头、大山前、小山前。
界石镇位于昆嵛山东麓。面积187.7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318公顷,居民13006户30996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丁晓胜,镇长滕世胜。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7亿元,财政收入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1元。有中学1所,小学2所,在校生1770人。全年粮食总产2.19万吨,蔬菜总产5818吨,果品总产1.08万吨。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昆嵛山自古誉为“海上仙山”,有无染寺、甘泉寺、王母娘娘洗脚盆、三瓣石等风景名胜,有革命遗址“老蜂窝”。矿产资源有黄金、钾长石、石材、矿泉水等,特产有樱桃、茶叶、黄金梨等。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昆嵛山樱桃节,以“山里人家游”为品牌,接待来自韩国、俄罗斯、美国、日
本等国家和广东、上海、海南、北京等地游客40余万人次。镇区特色经济主要有玩具生产,历史悠久,称胶东玩具生产第一镇;还有石材开采加工、天然矿泉水、矿泉水加工及锅炉生产等。
辖65个行政村:大界石、小界石、店子头、西岭西、姜家泊子、王家泊子、西院下、新炉、永平、阎家泊子、河东、黄山、辛上庄、阎家庄、旸哩、旸哩店、南店子、旸哩后、赵家庄、烂木沟、丑家屯、鞠北庄、张格庄、北鲁家埠、南鲁家埠、蒿增、蒋家疃、石头河、牟村、场东、王家庄、板桥、亮夼、大高坎、小高坎、西庵、倪家产、大产、刘大庄、青庄、南截山、北截山、阎家疃、晒字、三瓣石、梧桐庵、六度寺、新庄、宫家庄、软枣林、楚岘、宋家庄、北崮头、柳林庄、犁眼沟、李家疃、桃花岘、崮山后、岚子后、崮头集、开真观、吕家上口、于家、刘家产、河北崮头。
汪疃镇西部位于昆嵛山区北东部。区内面积32.1平方千米,耕地1311.5公顷,居民3606户8241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吴加友,镇长曲卫伟。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7亿元(按人口平均折算,下同),财政收入6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14元。有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在校生2700人。全年粮食总产8831吨(按耕地折算),果品2533吨(按人口折算,下同),蔬菜4499吨。主要特产是酿酒葡萄、芦荟、韩国梨、花卉、苗木等。初步形成工艺装饰品、粮食仓储、商贸物流、新型建材、酒业酿造等八大板块。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建设日渐成型。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区内辖20个行政村:三十里铺、西管山、郝家屯、拔草夼、红石头、西梁格、东梁格、西英武、北英武、东英武、柏家庄、翠峡口、小屯、西三庄、东三庄、地文头、北大英、白鹿屯、杭上、三家庄。
第四节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西部
位于昆嵛山区东北隅。区内陆地面积5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8千米,耕地1773.5公顷,居民6228户18018人。2008年镇党委书记王君文,镇长孙闰展。当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338万元(按人均折算,下同),地方财政收入457.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68元,全年粮食总
产7773吨(按耕亩折),果品总产2222吨(按人均折),蔬菜总产1403.4吨(按人均折)。普通中小学各一处,在校生2400人。镇内交通便利,烟威高速路,烟荣路、初张路、成龙路4条公路在境内通过。拥有万亩防护林带,是旅游、避暑、疗养的胜地。拥有内外资企业120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种植业,发展蔬菜、西洋参、花卉、苗木基地133.33公顷,建成貂、狗等各类特色养殖区10处;水产业,投资260万元,投石造礁养参12公顷,海参养殖33.33公顷。是年,北店子村获“省级文明村”称号,该镇评为威海市对外开放先进镇。
区内辖27个行政村:初村西北街、东北街、西南街、东南街,北山、北店子、冢子庄、西石岭、辇子、东车门夼、西车门夼、纪家口子、乜家庄、院上、院下、龙口庵、西北道、靠山、马石泊、小产、佃里院、莱山、小馆、长夼店子、远庄、长夼、小河北。
第二章居民
第一节居民分布
2008年末,昆嵛山区共有人口(包括已迁出深山的林民)448005人,平均每平方千米242人。其中密度最高为东北部威海市初村镇(西半部),每平方千米322人;最低为北、西部牟平境,每平方千米198人;南区文登、乳山境,每平方千米260人。
林民大迁移2002年11月,原零星分布于中心区密林中的46户157名林民,由烟台市政府和林场出资,统一搬迁到国营昆嵛山林场场部东南侧,既改善了林民生产、生活、教育、交通等条件,又便于林区安全管理。
片村这是昆嵛山区居民分布的一大特点,即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原因,若干行政村或自然村形成一个“片村”,均用片村村名。片村分布于北、西区和东区较多。
枣园: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西北,狼窝与枣园顶之间,人口2671人,系东北疃、东店子、西店子、高家疃、赵家夼、王石夼、北夼、窑厂、邹家庄、孔庄等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之总名。夼内多产水果,清末之前称枣园夼,今简化为“枣园”。
港崖:位于北区姜格庄镇驻地西北、金山港东南的郝家疃、邹家疃、北王家疃、金山前(孙
家疃)4个行政村之总称,总人口3093人。因近金山港而得名。
五合:位于北区姜格庄镇的杨家疃、楼上、南王家疃、李家疃、常家庄5个行政村之总称,人口2404人。因五村相邻,故名“五合”,今虽各自独立为行政村,但习惯上仍称“五合”。
芦其: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广河西岸的杜家庄(杜家疃)、六甲、北台、西台、芦其洼(曲家洼)、杨家泉(杨家庄)6个行政村之总称,人口3231人。春秋时期〓国迫于齐,逃窜流徙,足迹遍胶东,逃至今牟平区者称“芦其”。
大窑:位于北区大窑镇卢山西麓三八河上游,系南大窑、北大窑两个行政村的总称,人口2403人。宋初,初姓在此烧窑,称初家窑;明初,王姓由云南迁来,初姓迁走,后户数渐多,称“大窑”。
林村:位于大窑镇驻地西。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林家疃与胡家窑、宁家疃、小宋家疃、许家疃编为一个大队,称林村大队,共1062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各村独立为行政村,但习惯上仍称“林村”。
吉子园:南区乳山市冯家镇东北,原有棘子禅院,明初以,后周围形成聚落,演变为“吉子园”。1956年分为4个行政村,分别称北吉子园、南吉子园、西吉子园、东吉子园,共有居民1449人。但附近人仍统称之为“吉子园”。
初村.位于昆嵛山东北隅威海市环翠区西北。相传,明初,18村陷没于北海。灾后,文城河南毕姓率先来居,故称初村。1984年,分设4个行政村,分别称西北街、东北街、西南街、东南街,共有人口3330人。但人们仍统称其为“初村”。
以上为数个行政村组成的片村;以下列举较多山庵或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的例子。因山区广阔,地形复杂,昔时穷困人家给山主人或寺庙看守山林或坟茔,独户(或几户)居于村落之外,方言称“住山庵”或“住孤哨”,其中少数住在旧有的姑子庵(尼姑住房)。所以山区“庵”的分布多而广。以下仅记含四个以上山庵或小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
北岘村: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西北4千米处,虎山东北、岘山之东。明万历年间,周姓迁此居住,称周家疃,后村南有一自然村称岘村,遂更名“北岘村”。同时,位于该村之西山沟建小自然村,名“西沟”,在北岘村之东、虎山之北雁夼内建“雁夼”;明末,在北岘村东侧建一营寨,有人迁此,称“东寨子”。4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303人,最小的6人,合称北岘村。
芦其洼: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北,广河西岸,居民550人。传说明初,曲姓由蛤堆后迁此建曲家洼村,1980年7月因重名,多芦苇,改为“芦其洼”,该村西广河东岸天地庙山南一沟夼建“庙沟”村;1910年在庙沟村东北建“庙山前”;在庙山前之南、芦其洼渡槽东南端由赵姓建“赵北崖”,居民1人。4个自然村共563人组成一个行政村。
八甲村: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东、广河东岸。相传明末殷、梁、王、贺等姓杂居,称“八家”,演为“八甲”,1980年7月,因重名改为“八甲村”;其西南有村名八甲村西山,原为刘广的沙地,故又称“沙地”、“刘广地”:八甲村南、牛劈山下,建村名“牛劈”;牛劈村南、孤石顶东夼建村名“孤石夼”。四村共有居民1252人,最小的仅5人,构成行政村“八甲村”。
大屯圈:位于西区玉林店镇驻地东北,人口711人,元末孔姓来此山岭环抱处安村,称“屯圈”,后以村北又建“小屯圈”,故称“大屯圈”;该村北一夼内,清初建“北夼”村;“大屯圈”河东岸,清初建村称“东庄”;东庄村东建于家河村(村前有河)。4村共995人,最小村仅28人,组成大屯圈、小屯圈两个行政村。
北宋家口村:位于西区莒格庄镇驻地东北,西双顶前,清朝宋姓来居,村南有河,为区别于河南之南宋家口,称“北宋家口”;该村之西、蚕塂东南,人烟稀少,旧时有老虎出没,故建村称“老虎窝”;北宋家口村北800米,清朝董姓
来建“董家庵”;北宋家口东,清朝有人来看守山庵,得名宋家口东庵;北宋家口东北800米,有山口,旧有石灰窑,得名“石灰窑口子”;枕头夼北、老清河东,清朝张姓居此,得名张家庵;北宋家口西南、张家庵北山夼有洞,有尼姑庙,清初吕姓在此建村称姑子洞。7个自然村共有424人,最少村仅10人,组成南宋家口、北宋家口两个行政村。
沙家:位于莒格庄镇驻地东,老清河东岸,清朝时沙姓驻此,称沙家;沙家村南200米,花山东南,清时有高姓居住,得名高家庵;沙家村东300米处,清朝曲姓来居,得名“曲家庵”;沙家村东600米处,清时蔡姓来居,建“蔡家庵”;明末宋姓来居,称“宋家庵”。5个自然村最小村仅3人,共615人,构成一个行政村。
院下:位于莒家庄镇驻地东南、虎山北,崇祯元年(1628)建村,村北有寺院,故名“院下”;院下西、徐家山南,清时建“葫芦头”,后吕姓迁此,改名吕家庵;院下西、金清顶南,清末蔡姓来此看庵,故名“小蔡家庵”;院下村北、燕石口西南、垛垛山西,清末王姓居此,得名“王家庵”;院下东北、垛垛山西南,清末李姓居此,村前有烧窑的,得名“窑后”,亦称“李家”;院下村东北、垛垛山西,清末蔡姓来居,名蔡家庵;院下村东北、燕石口西南,清末曲姓来居,称“曲家庵”;院下东北、燕石口西北,清时马姓来居,称“马家庵”;院下东北、燕石口南、垛垛山北,清时文登黄龙岘村民来居,地多沙土,称“大沙地”;院下西、铁山东北,清时邵姓来居,称“邵家庵”;院下西南、铁山东北,清时宋姓居此称“宋家庵”;院下南、铁山东、旗顶西,四面环山,中间平泊,得名“南泊子,,清末马姓居此,称“马家”;院下南、铁山东、马家东南,1939年张姓居此,称“张家庵”。以上13个自然村,最小的村仅9人,南北长1000余米,构成一行政村“院下”,人口共452人。
崖子:位于莒格庄镇驻地东南、老清河南崖,明末建村于此,遂名“崖子”;该村西北1.5千米处,于1936年迟姓迁此居住,取名“迟家庵”;崖子西北500米处,清末宫姓居此,得名“宫家庵”;崖子西北600米处,1940年巨姓居此,得名“巨家庵”;崖子东北300米、双顶子西北处,清末胡姓居此,称“胡家夼”,1930年胡姓迁走,张姓来居,更名“张家庵”;崖子东南1000米、双顶西、老清河东,清末有人居此,名“老树夼”,1958年随姓氏更名“宋家庵”。以上6个自然村,最小村仅13人,组成一个行政村“崖子”,总人口1247人。
蒿〓:位于东区界石镇驻地西侧。明初,周姓自北陡埠来多蒿草的土岭立村,故称“蒿埔”,附近的宋家庄、爬山佃、西南河、洼夼、艾子夼、洪家店、石硼增等7个自然村均属该村,居民共2100人。
晒字:位于界石镇西南。元朝以前,黄姓来居,东有巨石名金龙石,称村龙石晒字,清朝称晒字,亦写作“筛子”,龙石、带状窝、西北山、〓前等5处山庵属该村,共708人。
三瓣石:位于晒字村西北。清光绪时,赵、徐、张、谭等姓相继来守庵,村北山有巨石自然裂为三瓣,故称“三瓣石”。上下天水、长石岭、小庵子、果木庵、上下山马庵等7处山庵属该村,居民共126人。
六度寺:位于“三瓣石”西南。隋开皇三年(583)建六度禅院于此。阎、王等姓相继来居,因寺名村。苇夼、亮房、大小长夼、西南横、河圈、鹁鸽塘等7庵属该村。共420人。
软枣林:位于六度寺之东侧。明末,王姓由帽埠〓来居时,软枣成林,故名。老虎窝、松山、山头夼、店子、后洼子、黄泥等6个山庵属该村,人口共414人。
楚岘:位于晒字东北侧。清初,马姓由海阳所来楚岘口南立村,故称“楚岘”。师母圈、东断〓、刁山头、楚岘口、丰山后、黑石崖、野猫子窝、双庵等8个山庵属该村,居民共816人。
桃花岘:位于晒字西南侧。元朝,江姓来桃花岭南居住,险峰环列,故名“桃花岘”。红石屋、东北山、水牛角、后河、岱虫窝等5个山庵属该村,人口共1230人。
崮山后:位于晒字村东。元末,王姓由今环翠区来崮山之后立村,故名。刘家、西〓下、东〓下、碎石山等5个山庵属该村,共1170人。
岚子后:位于崮山后东南。清初,于姓由崮山后来山岚之后建村,故名。处于家产之北,亦称“北产”。1976年村址按规划北移1000米。红江沟、地北沟、前豹子庵、后豹子庵、花夼、顶子夼、北夼等7个山庵属该村。共480人。
吕家上口:位于界石镇南端。元末,吕姓由今河北省三河县来居,临山口隘道高处,故名。马槽、碎石〓、南北黄泥、崮山前怀、西沟等6个山庵属该村。共795人。
刘家产:位于吕家上口东南侧。清初,刘姓由文城鸭湾街来于家产之南立村,俗名“前产”。南北朝阳、香炉石、西沟、獾子窝等5个山庵属该村。共537人。
1980年以来,各村陆续开展大规模村庄建设,有些山庵居民自愿回到主村建房,散居山庵的人数越来越少,渐为历史陈迹,只剩下一些中老年人还袭住日庵。
第二节古代居民生活
新石器时代距今6300~4400年,先民在昆嵛山区泽头镇大宋家,南黄镇北斜山、西珠塔、西泽水,下初镇西庄、西泊,留下大面积大汶口文化遗址,曾出土石器、陶器及纺轮和纺轮支架等。
北区初村镇北店子、旸谷遗址和南区冯家遗址、南黄镇陈家屯遗址,留下2.1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
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北区蛎蝰塔留下大面积的先人生活遗迹蛤堆顶留下大面积贝遗址,是东半岛新器文化顶盛时期。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已经定居,但活动范围较小,遗址大都在沿海,人们采取海产为食,已经使用通体琢制、刃部磨光的石器,如石斧、石镰、石锛等,也开始简单的种植业和纺织业,如使用石镰和纺轮等。
夏商周三代北区大窑镇西侧沁水河西岸照格庄留下30万平方米的夏代岳石文化遗址,距今约3600~3900年,有铜锥出土,证明早在相当于夏代时期,昆嵛山区已进入铜器时代;同期
还有南区下初镇垒冢前遗址。
商末周初,西部的商周文化开始影响胶东地区,生成胶东夷人的特色文化,但越往东,文化程度越低,夷人色彩愈浓,南区乳山市南黄庄遗址可为证明。
从西周中期起,周文化逐渐成为胶东地区的主流文化,但土著文化仍顽强生存。南区南斜山古墓群代表的是较为纯粹而又面貌较落后的夷人文化。
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胶东半岛的国家以莱国为尊。公元前567年齐灭莱,胶东半岛成为齐国的安定后方。此后,齐东无战事。这一时期,昆嵛山周边大小墓葬反映出这里生产发展,人丁兴旺。在周文化沐浴下,东夷文化特色不复存在。
秦汉时期秦皇汉武,扬国威,多次东巡,访仙巡药,每一次都经过昆嵛山区,留下辇道山、系马山等名胜。汉代设县的地点,大多数能找到城址和居住遗址。如昆嵛山东南的昌阳县古城,西南的育犁县古城,其他遗址也发现较多的建筑、水井,甚至冶铸熔炉等遗迹,昆嵛山西解家庄镇冶头村南留下汉代铁官山之名,是汉代冶铁、铸钱之处。《太平御览》载公元前40年,汉元帝永光四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丝絮。这说明昆嵛山区居民此时已经懂得采摘野生柞茧缫丝作絮。
西汉墓葬数量较多,占已发掘的古代墓葬的三分之二,足以证明汉代昆嵛山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西汉时期流行土圹墓,深穴高冢,地面丘陵比连相望,是一道特有的古迹风景。少数沿海地区墓葬还保留着战国晚期以来以蛎壳填埋墓穴的习俗。西汉晚期开始有砖椁墓出现,一般有数十座甚至更大的规模,说明村落为主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
东汉墓普遍为砖室墓,极少数为石室墓。一般的东汉墓随葬品极少,往往只有数件陶器、一面铜镜、一摞铜钱而已,说明当时经济已经衰落,葬俗日趋俭朴。
高密人郑玄,是东汉大儒,客居东莱17年,址在昆嵛南麓长学山阳。耕读授徒著书,学徒相继己成百上千(详见卷末附录《郑玄客耕东莱考》),极大地激发和传扬了昆嵛山区居民的读经求学之风。
隋唐宋时期昆嵛山区自东汉之后的数百年间,考古收获很少。但隋朝开皇三年中心区点灯崮东侧,因信奉“佛灯高照,引渡众生”而兴建六度禅院,是现今知道的昆嵛山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寺。此后山区的无染禅院、金铃禅院、黄垒院等多处寺院建立,佛教大兴。宋代北麓又兴建麻姑殿、麻姑冢;东麓建宫仙殿。说明昆嵛山区居民既重佛教、信生死轮回之说;又信道教神仙,向往长寿,笃信麻姑大仙。物质生活,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都以农业为本。靠山则种地兼狩猎;靠海则农耕兼打鱼。但灾荒特别是旱灾、虫灾频繁,山民生活艰难。著名的日本高僧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唐开成五年(840)二月一十五日,圆仁一行四人辞法华院到文登县,是日辞县西去登州,夜宿昆嵛山东北麓管山驿铺“招贤馆”,次日经肠哩口、龙泉,昆嵛山北麓。沿途见“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这是对当时山区人民灾年生活的真实记载。
金元时期昆嵛山成为全真道教的发祥地。至今尚完好的烟霞洞,是金大定间,王重阳等七真人创教之处,此后马丹阳在南麓建东华庵、契遇庵,丘处机在范园建玄都观,在烟霞洞东北建神清观,王玉阳在小昆嵛建玉虚观。全真教主张清静无为,超然物外,劝世度人。此时昆嵛山区的读书人大多皈依全真教,一般人也向往成仙得道,以此来缓解异族入侵的痛苦与无奈。这一时期,战乱多,民族压迫尤甚,居民逃来避去,颠沛流离,生产下降,生活痛苦。文城窑夼(今城南),1976年大水冲出一口古井,上覆石板,石板掀开,上刻“大定七年”字样,说明当时弃井离乡者盖好此井,希望以后能回来再用。显然,他们没能回来。
明清时期胶东半岛海岸线长,明清两代一直是海防重点。如昆嵛山北区的金山寨,遗迹尚存,成为胶东海防的历史见证。墩堡,即烽火台,俗名烟墩,一类是主官道沿线通讯用的十里一墩,如东北区自东而西的管山铺、板桥铺、肠哩铺、卧龙铺、龙泉铺等,少数墩台寨城遗迹还清晰可见,如管山墩,牟平区的金山寨、北头寨等。宁海卫右所——奇山守御千户所所辖一烽火台(烟台),后来在奇山所城基础上兴起了现代港口城市,竞以此“烟台”为名。昆嵛山区的大部分村庄,建于明清时期,说明这一时期是相对稳定时期。但清初昆嵛山的常和尚和张家埠的张振纲领导的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坚持十余年,经过清兵长期围攻失败。昆嵛山作为起义者的根据地,几处大寺院道观,皆因曾驻过义军而遭清军焚毁,山民也饱受战乱之苦。至清末咸丰年间,又有起义的捻军几次东进,战乱中仅牟平就有8000余人丧生,文登、荣成乡绅与知县,发动民众建起南北至海的82千米长的昆嵛石城,昼夜巡守;石城之西,今乳山、牟平近山村落,因不在城墙以内,便在山顶建“石围墙”,以居高滚石来自卫,至今仍形迹可见。
明清时引进二玉米、地瓜、花生,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乾隆以后,石岛、烟台、威海相继开埠,中外物资交流开启,山区居民到这些海口卖出花生、豆饼,换回洋油、洋火;同时,走投无路者也大量流往东三省,“闯关东”成为一条铤而走险之路,少数人到那里伐木、挖参、开金矿,数年后回乡购地置房;多数人穷在异乡,还乡不得,独身终老于关东,血泪斑斑。
第三节现代居民生活
战争使昆嵛山树木被伐光,使经济枯竭。但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太长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专款扶持老区人民在昆嵛山区修坝垒坊近2000座,多数尚存,显著地保持了水土;
同时压土整地,改良土壤;经过合作化运动,大兴水利,修起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3座,有效灌溉面积20479公顷,改变了、区的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经过改革开放,大兴商品经济,山区农业商品率极大提高,除种植粮油作物以外,还兴起苹果、樱桃、葡萄、两洋参、大棚菜、大棚蘑菇等规模化种植,大兴畜牧业、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特别是山区新兴旅游业,不仅发挥山水景观、文物古迹的资源优势,还因地制宜,开展“昆嵛人家”的农家宴,兴起采摘节、踏青节、庙会、温泉疗养等特色旅游活动。新兴工业发展迅速,众多山民素质提高,走出家门甚至国门打工。乳山市冯家镇砦里村改革开放后,每年有近百人到韩国、日本打工,年人均收入20万元左右,成为山区村民致富重要途径之一。
至2008年末,全区677村16.89万户44.8万人,耕地5.16万公顷,农村经济总收入2.07亿元,粮食年总产2.8亿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7863元。村村搞建设规划,改善居住环境;铁路、高速公路便利,村路、街道也整平硬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吃饭讲营养,穿着讲时尚,开始与城镇居民一样实行退休制、劳保制。昔日向往的神话“隔山说话,灯头朝下”,早己成为现实,不仅家庭电话、电视、电冰箱普及,手机、拖拉机、农用车也基本普及,小轿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山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百分之百,高中入学率95%以上。多数山村居民文体活动有场所,有设施。保护山林、保护动物,绿化家园,成为多数居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章民俗
昆嵛山区第一部地方志为明嘉靖《宁海州志》智,其失则夸。”昆嵛山人生活在高山大海之间,记当地风俗:“笱节义,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长期与外世隔绝,重农轻商,崇尚节义,重视读书,进取;忠厚守信,勤劳俭朴。
民俗错杂,记不胜记。本志仪记昆嵛山区的特色民俗。
第一节神灵崇拜
山崇拜昆嵛山深广高大,动植物种类繁多,居民终其生不能走遍,不能全知,神秘敬畏之感生;昆嵛山为居民调节气候,提供绿水青山的环境,贡献花果、药物、香菇、木材……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代代昆嵛山人,视大山为神灵,感恩之心长存。历史上百里昆嵛,山神庙很多,规制如土地庙同。有的刻虎神为山神,有的刻山神化身人形的山神。遇天灾“兽”祸,到山神庙烧香焚纸,乞求保佑。至今可见的是东北麓初村南太平顶上九神庙内有山神,人形;南麓圣经山南有山神庙,内刻虎神,老虎后两足直立像。
巨石崇拜昆嵛山中多奇形怪状的天然巨岩,山民敬畏如神。南麓黄龙岘东刀背岭东南麓,有一天然四方巨岩倾在山脚,当地人名为“金菱石”,一代代石匠都避之、护之,视为“镇山宝”。南区葛家镇姜新庄西、滑石庵口东坡,山坳间突起一岩,高约7米,直径约3米,顶端粗广,石柱圆形,微向北斜,天然风化而成,酷似男性生殖器,人称“儿女石”、“人祖石”。乳山市冯家镇上口村东松山西侧有独石似铃,高3米许,危岩高耸,传说人可摇动,但不会倾落。村人遥指此石,说古人称为神铃石,是本村一大名胜,世代保护。爬山东端南坡,原有2.5米高的“凌凌石”,下有三足支撑,曾有人拴三匹马于石足,要拉倒此石,石不动。周围居民敬之若神,认为是古人用来镇海水的。界石镇崮山后村大路西头北侧,有一天然石硼突起,形状似蟾蜍,嘴巴向西南,正对孤山顶。有信佛者每年春节来烧香挂红彩,认为此石是“金蟾拜佛”。“佛”指孤山顶。
古树崇拜昆嵛山区古树53株,详见本志笫一编第九章第四节表1-12。大多数古树均得居民崇拜,视为“树神”。有的古树,是建村时所栽,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如界石镇青庄村北的蜡树,一代代传说为建村即有此树,为村北之界标,西侧一大枝遭雷劈而折去。岁月沧桑,主二干.已腐空,新枝仍茂盛。村民说树龄500年,明末建村,应不少于400年。村民视为树神,行香许愿,求福免灾,红布条挂满树枝。多数古树,是古庙遗留,如甘泉寺的流苏、无染寺的银杏、木瓜、玉兰,神清观的银杏和杜松,牛涧的银杏王等,
本来就视为神圣物,除因战争损毁者外,庙虽拆而树犹存,均得到精心保护。不少树上挂满红绸或红布条,为求神许愿之人所为。
龙神崇拜昆嵛山不仅南北滨海,且山涧急流众多,形成深潭与大河多处。山民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这使人们感到神奇,不可思议。西北麓苍山的九龙池,海拔500多米,终年湍流飞瀑,人们在山下建龙神庙,每年在这里举行山会;在山巅建龙王阁。无染寺太古河东岸,建秃尾李龙王巨型雕像,香火鼎盛,乞求风调雨顺。宋村北山建李龙王庙、龙母坟,每年三月初二和六月初八为龙母和李龙王生诞,开山会。2008年三月初二,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万人与会,祭奠龙母,观看京剧“李龙爷”及民间杂耍。南麓的圣经山上亦有小龙王庙,三石板立身,后石刻龙王浮雕,顶为一体的小屋殿顶。山神、水神同处一山,蔚为奇观。1995年8月17日午夜,大雨滂沱,电闪雷鸣,昆嵛山南麓长山之阳“椅子圈”处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出长约500米、宽4~8米、深2~3米的沟河,山水湍急。数日内,包括邻县每天上百人前来观看,认为是“龙翻身”所致。有的取溪水治病,有的在山上未滚下的巨岩上缠绕红布,求免灾赐福。清咸丰年间,因为捻军见昆嵛山口有人设防,未能东进。大山以东居民免受战乱之苦,认为是李龙王显灵,保佑乡民,驱走捻军,故在界石村北2500米建龙显庵,在张皮口北的虎山上建李龙庙,在背眼西山口建龙王庙。虎山上的龙王庙是附近牟平、文登百姓天旱求雨“最灵验”之处,口碑至今不断。
动物崇拜黄鼠狼。信黄鼠狼能“谜”人,使人神经错乱,时笑时唱。利用民众迷信心理,巫婆神汉专设神龛供奉“黄大仙”。人们畏之、敬之。20世纪60年代后,此俗渐止。
狐狸。敬奉“狐仙”,相信狐狸年久得道成仙,成精。传说一狐仙在北京经商,经营珠宝店,发大财,总是热情接待进京的胶东人。约在明清之际,商业物流大兴,希望经商发财者大多信奉“胡三太爷”,就是狐狸大仙。昆嵛山极顶有座小石庙,额刻“胡三太爷庙”。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葛家镇吕家上口东有“端午山庙”,供奉胡三太爷,1938年前,每年五月十五日前后有三天庙会,香火很盛。界石镇晒字村北山有狐仙洞,洞前有“狐仙大太爷之位”“狐仙三太爷之位”等石碑耸立,至今香火不断。该镇青山顶上,至20世纪70年代仍有只老狐狸,传说能学人语。昆嵛山西北的岿山上有狐仙洞。
刺猬。过去被认为是神兽,谁家草堆粮囤有刺猬做窝,谁家就发财,粮草用不完。所以春节蒸饽饽时,每个孩子都分一只“刺猬”形的饽饽,除夕还要用豆“喂”它。
蛇。俗称“圣虫”或“剩虫”,据说是谁家若发现长了红冠的小蛇,主家运兴旺。正月十五捏面灯时,收获季节的月盘上都盘着一条“圣虫”,蒸熟后,置于粮囤上。平时老人教育子女,上山
不要伤害长虫。至今人们梦见蛇,认为次日要发财、交好运,说“蛇”是“钱串子”。
蛤蟆。俗称“疥疤子”、“癞蛤蟆”。佛教徒敬为“金蟾”。俗人也喜欢它吃害虫,所以正月十五捏豆面灯时,总要捏几只蛤蟆灯放在门槛下、锅台后,使外面的虫子进不来,家里的虫子、苍蝇被吃净。传说蛤蟆能“叠道”,能把路折叠起来,一步跨过去。人们在田间劳作,上山路上,遇见蛤蟆都不伤害它。
喜蛛。家庭房梁、屋笆下常有一种小蜘蛛顺丝落在半空,人们视为喜庆之物,故称“喜蛛”。见它落下来,人们就要呛道:“朝报喜,夜报财,正晌午时客人来。”
喜鹊。俗称“鸦鹊”。如果清早喜鹊朝谁家叫,人们认为就是给谁家报喜。传说喜鹊在七月初七全都飞上天去应差,在天河上搭鹊桥,供牛郎织女相会。
鲸。沿海渔民和航海者视鲸为神物,传说它是龙王爷的保驾大臣。20世纪60年代以前,每年南海都有“龙兵过”,就是虎鲸群路过,渔民见到“龙兵过”,所有船只都避开让路,焚香烧纸,敲锣打鼓,向海里撒大米、馒头,为龙兵添粮草。鲸群过后,渔船、货船恢复作业或航行。有数次,有巨鲸不知为什么戗滩搁浅,渔民纷纷设法让巨鲸返回大海,但都未成功。
第二节庙会
相传,昆嵛山区庙会山会始于元代,至清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1938年初,日军侵入烟台、威海,日军飞机对城乡狂轰滥炸,民不聊生,庙会山会停办。1990年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少数庙会山会陆续恢复。
“天下名山僧占多”。昆嵛山区风景旖旎处,有寺庵宫观百余处,清末以前规模较大的均住僧尼道士,长年香火不断。多数道观和少数寺庙以某种名目(如某神生日)举办大型集会,以敬神、愉神为主旨。除焚香纸、祈祷神灵赐福免灾以外,有传统的文化娱乐节目表演,如扭秧歌、唱对台大戏,扮活报剧,高抬阁、跑马、武术表演等;这实际上是闭塞的农村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吸引男女老少一上万人,最多达10万人。庙会山会又是一种大型的物资交流会,不仅有出卖会众喜爱的小吃、水果、糖瓜、糖球等,还有多种玩具,文房四宝,针头线脑,布匹、衣物,乃至农具、骡马,吸引东三省和江南客商来参与交流。乾隆年间,石岛率先开埠,南北物资交流活跃,庙会山会也规模空前。届时,不仅男女老少,包括平表2-1日不出门的姑娘媳妇,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结伴逛会,可谓万人空巷。规模比较大的有岳姑殿庙会,回龙山庙会,人数达5~10万人。昆嵛山区会期多则五天,少则一日,由庙宇有关各村会首组成总会,由总会首全面主持,一般都能使成千上万人秩序井然,尽兴而归。
第三节儒释道三教遗风
儒风昆嵛山南麓长学山阳,东汉大儒郑玄曾客耕教读于此17年,流风余韵代代相传:“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清康熙年间,南区泽头镇徐家村徐士林和母亲讨饭到山里晒字村遇黄文周夫子,徐士林被收留,苦学成才,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成为昆嵛山人的榜样。至今,不论穷富,家家都把读书上进当作育人的首先选择,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文、牟两县在科举制度时期,中进士者有200多人。日社会,一般农民,都信守“珍惜字纸”之规,凡有文字的纸不能践踏,更不能当手纸。凡刻字的石头,恭敬放置,不能随便往家里摆放。有考中秀才或当今考中大学的,亲朋来贺,送礼送钱,有困难的政府出钱资助。儒风还突出表现在重“礼仪”上。昆嵛山人家家都讲尊老爱幼,特讲孝道,不孝的人全村瞧不起,结友不交逆子(不孝子)。年节或共事宴请特讲坐席位次,多客宴请专人负责“安客”。日时用“八仙桌”,桌前二人为陪客,上菜劝酒;桌后为“后瞅”,是末位,可以随便些;陪客的右上手为首席,右第二人为二席;左上手为三席,第二人为四席。主客不动筷,他人不能先动;主客不喝酒,他人不能喝酒。如果坐错了席位,有时会引起麻烦,客人不入座。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步形成公事宴请,一般用圆桌,迎着上菜的门,坐着“主陪”,主陪对面是“副陪”;主陪右一为主客,左一为二客;副陪右一为三客,
左一为四客。余下两旁随意座。
昆嵛山人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极深,加上高山清流的熏染,特别是元末至1945年连续不断的反侵略战争的锻炼,历代多出忠直之臣、义勇之将。这些历史人物,性格比花岗岩还硬,品质比昆嵛山水还要清纯,忠诚守信,是昆嵛山人的特色。就是在抗日解放战争中,这里是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骨干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昆嵛山是抗日第一线,打过无数次仗,为了兵工生产,山中直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文、牟、乳三县就有1.5万余优秀儿女为缔造和保卫新中国而英勇献身。解放后,守卫京师的8341部队,绝大多数是胶东兵,是昆嵛山人。全国著名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传奇式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于得水,都是昆嵛山人的杰出代表。现仅副军、副省职以上的干部就有200余人,其中上将二人。
释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昆嵛山区佛教的禅院、尼姑庵就遍布山中。虽然清末衰微,僧尼还俗者多,但至今佛教的遗风仍存:有不少人仍信菩萨,家中摆着观世音像,节日敬香,希望菩萨保佑一家幸福安康。有些人相信修德行善,积德于来生。1949年以前,家中殡葬老人,请僧道奏乐,超度亡灵;五月五日端午节,男女老少“逛庙”或“串庙”,入庙进香乞福求子等。甚至女孩子的“拾君”游戏也来自佛教的传衍。
附:“拾君”小考
1980年以前,女孩子用五粒磨光的方形石子,翻在手背上,再翻下来,取一粒在手,扔半尺多高,同时分次拾捡地下的石子,口中哈哈有词:“磨罗孟子,四级子;先拾单,后拾三,……”一般二三人一起游戏,但不解其中含义,所以做此游戏,并不避讳原来每个石子,当做一个“磨罗合”,或“磨合乐”,佛经称“磨喉乐”,即梵文“磨喉罗”的讹音,原指佛教神名,称“磨喉罗迦”,是“天龙八部之一”,本是大莽神,人首蛇身,也可称“罗喉罗”,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原意是“覆障”,因他在母腹7年而生、他资质聪明,15岁出家,在佛的十大门生中排行第一。传入中国后,是嗔眉媚眼的小儿手持荷叶的形象,在唐宋间演化为“七巧”节妇女们用它娱乐求子的风俗。元代僧人圆至注引《唐岁时记事》:“七夕俗以腊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可知唐朝用蜡做男孩,此后演变为精致的工艺品,价值昂贵。又庙会期间,有人用胎模制成彩绘的泥孩儿(泥娃娃),姑娘、媳妇争相购买,演化为一种玩具。何时演化为女孩“拾君”“拾磨乐合”“磨合乐”的游戏,有待考证。1980年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老师与家长阻止学生在地上玩“磨合乐”,嫌不卫生,此俗渐止。但大多数人不知为什么只有女孩拾“磨合乐”游戏,不知与生殖崇拜“宜
男”有关。
受佛教影响,每年正月初十为“石头节”,就是祭石头的,是石头的生日,民间又讹为“拾掇节”,把过年剩下的饭、菜、饽饽等都在这天“收拾”掉。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过“腊八节”(详本编第二章第六节)。解放前,为了让儿子存活,不夭折,往往取乳名为“和尚”,意味受佛教保佑,更有甚者,把幼子抱到寺庙里履行一定仪式,将孩儿“舍”在庙里,多数并不住庙,只是个名誉而已,也是图孩子长命。
道风道家影响更为普遍。道家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俗,代代相传,蔚成风气。除上述的丧葬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外,岁时节令,天灾时疫,要请道士举行斋醮祭祀,求福免祸。二月初二日过土地生日,五月十三日过关帝生日,八月初三日过灶君生日,三月初二日李龙母生日,六月初八日李龙王生日,等等,成为民间惯例。清乾隆朝起,工商业大兴,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敬老君,染匠敬梅葛仙翁,刺绣敬妃绿仙女,墨匠敬吕祖,乞丐、剃头匠敬罗祖大仙等。昆嵛山岳姑殿住持丛诚仁牵头,组织道士8人,在1927~1937年间,每年一次到文登竹林村设坛祭祷,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称“建醮”,又称为“竹林会”。
第四节婚嫁习俗
清代以前,境内城乡基本沿用古代婚礼,称“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名字和出生日期)、“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约定婚期)、“亲迎”(新郎往迎新娘)。其中的细节虽稍有改变,但大体上是相同的。
下柬即古礼中的“纳吉”与“纳征”两个过程的综合。“柬”指柬贴,是流行于胶东一带的极为特殊的婚约:上面只有“姻弟某某顿首拜”几个字,实际上只能算是两家亲戚互相拜访的“拜帖”(如今之名片)而已。但日久成俗,它竞成为本地的一种合法婚约。
通日即“请期”,但是都由男家择好日子,而女家则必须如期照办。由于迷信思想的约束,必须由“择日先生”按照清政府所颁布的《时宪书》与《通书》的规定择取“日月合德”、“阴阳不将”的吉日,并将一切避忌(如送客忌蛇鸡牛三属相,新人入门时孕妇、寡妇要躲开,路过桥梁池井要以红毛毡遮蔽等等)开列于红纸之上,贴于男家壁间,同时分送一份给女家。
亲迎结婚时一般用肩舆(花轿),兼用鼓乐,也有用轴子、人力车和自行车的。一般是当日晨男到女家迎娶;昆嵛山南麓新娘入门时,正房门槛上要放置一个马鞍,新郎、新娘都跨鞍而过。新娘入洞房时,要踏过面糕上床,名为“步步登高”。
闹房昆嵛山北区等处,有一种传统规定:凡长辈与同辈年长的人,都不许进入新房。如有混进去的,女伴就会暗告新娘,只要新娘叫他一声叔叔或哥哥,那人就会面红耳赤赶紧退出。因此,闹房只限于年幼小辈,也就不会太失格。但不少地方,闹房不分大小,有时出格。
建国后,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后,约定日期,见面交谈(当地人叫“过目”,
一般多在介绍人家中)。如彼此满意,即由介绍人领女方到男家“看家”,午饭必吃“面条”,意为“定亲”。如女方同意,择日到男家认亲,女方开始对男方的父母叫爹、叫妈,而男方的父母也当面授予女方以礼物或现金,称为“压腰”。然后男家再把正式聘礼(分为两种:一是时髦衣料,是现金)送至女家,观水、埠西头一带有送50千克猪肉为聘礼的习俗。这时就算正式订婚了(一般称为“定亲”)。此后即可到政府登记,择日结婚。所择好日,一般是“五·一”、“十·一”“元旦”等国家规定的纪念日;也有把农历每月的逢六之日当做“吉期”,这是因为习惯上以“六”为“顺”,所以什么事都讨个“六六大顺”。交通工具由花轿、轴子、自行车发展到双排座汽车、面包车、轿车。历届政府曾提倡青年喜事新办,各级团委、妇联组织各单位结婚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备茶、糖果、瓜子等,由有影响的人当主婚人。主婚人和新郎新娘分别讲话,根据不同时期,所在单位赠给书籍或劳动工具等。也有旅游结婚的。但多数人仍大操大办,大张宴席,花费数千元上万元。此风有增无减。
第五节丧葬习俗
备丧初丧旧时,境内居民重视对亲属的治丧,以显孝道。老人年满六十称享寿,年过五十,子女便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棺木通常称“寿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用柏、楸等木,一般为松,次者为柳。寿衣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上衣5件下衣3件,以棉衣为主。临终前,儿女要为老人沐浴更衣(穿送终衣服),并将其移至正屋明间,在亲属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死后,丧主须立即差人讣告亲友,称“报丧”。死者通常在当日入棺,称“入殓”。入殓前,子女按长幼次序为死者净面,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入殓后,灵前摆好供桌,亲族邻里结伴前来吊孝,男子平辈行一叩礼,晚辈行三叩礼,女子跪着放声痛哭。子女日夜守灵,以尽孝道。从死者当日起,每日三次由子孙到土地庙烧化纸钱浇奠汤水,称“报庙”。20世纪70年代实行火葬后,备丧从简,当日丧主差人报丧之习仍存,以让亲朋好友参加遗体火化前的告别仪式。
发殡完葬旧时,死者停柩第三天出殡,俗称“排三”。此期间,丧主要备好“纸活”(用纸、条扎糊成各种造型),如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牛马车轿等,请好吹鼓手、抬杠人和司礼先生,平民百姓只请点主,出殡仪式由司礼先生或点主主持。启灵前,孝子(或由点主代替)在灵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然后引灵柩出门,出殡队伍随灵柩起行。墓地通常请阴阳先生预先选好,墓穴为南北走向,四壁用砖石砌成。下葬前,由孝子把“五谷囤”(盛有五谷杂粮的陶罐)放至墓壁的龛内,并绕墓地一周,抓泥撒在棺顶(称“抓土”),然后上土筑坟。新坟筑成后,上方插孝杖,坟前留下小墓门放魂幡。下葬结束,孝眷从茔地礼成归来,孝长子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九叩礼,至此葬礼完毕。20世纪50年代后,部分山区一带仍保留1日有殡葬习俗外,一般地区基本革除。
葬后祭奠葬后第三天,死者亲属为新坟添土,谓“圆坟”。从死者故日算起,每七日,亲属要到坟前举行祭奠仪式,谓“烧七”,至七七止,其中五七为大奠,三七、七七为次奠,其它七为小奠。死者逝后第一百天,孝子孝眷要到坟前祭祀,称“过百日”。死者过世三年内,遇其诞辰和逝世之日要到坟地举行祭奠,诞辰日祭奠称“过生日”,逝世日祭奠称“过周年”。待死者第三个周年过后,子女不再守孝。葬后的祭奠活动沿袭至今,但规模较旧时从简。70年代后,火葬渐成习惯,一般人死后,亲朋好友送花圈,家属和子女戴黑纱,将死者运至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或存放或自找闲地掩埋,垒小土堆为坟,有的在坟前立碑。每逢“过七”或“周年”,必到坟前烧纸祭奠。
第六节祭祀习俗
清末到民国初期,祭奠祖先是家族中的大事,其形式有家祭、庙祭、墓祭之分。
家祭远祖设“族谱”,俗称“宗谱”或“家谱”,上写祖先名讳,悬挂墙上。近祖设“牌位”,俗称“神主碑”,按辈分依次排列于桌上,长辈居中,晚辈居侧。供品除糕点、酒、鱼、鸡、枣饽饽等外,讲究“猪头三牲”。一日3次焚纸烧香、跪拜,全由男人参加。家祭多在农历春节、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冬至和新亡的亲人忌日举行。最隆重、时间最长的是春节。此俗沿至1958年。1980年以后,部分农民恢复家祭,但形式从简。
庙祭在家庙中举行。家庙又称“家祠”、“宗祠”、“祠堂”。建国前,境内大姓家族都设有家庙,内藏先世遗像、谱牒、木主。每届春分、秋分时致祭。后来通行春节间举行,由长者率族人同往,按辈分依次焚香奠酒,行三叩礼。于20世纪50年代末废。
墓祭在坟头上压黄表纸,于坟前设供、焚香、烧纸、奠酒、叩拜。亲人新亡、圆坟、过七、过周年,墓祭频繁。3年后,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扫墓,年三十“请年”、农历正月十五“送灯”,举行墓祭。此俗于20世纪50年代末废,80年代初部分农村恢复。
祭扫烈士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今,每逢清明节,干部、师生及各界代表祭扫烈士墓,已成习惯。第七节节日习俗
境内流行的节日有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之分,传统的节日按阴历确定;新兴节日为国家规定或国际通行的节日,按阳历计算。
传统节日
春节。是阴历除旧岁迎新春的日子,建国前称“过大年”。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境内俗称“过年”。春节是昆嵛山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居民在节前半个月缝制新衣,打扫卫生,蒸饽饽、豆包,置备年货。除夕日(上年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早晨食用多种蔬菜做的隔年菜和高梁米饭,取“隔年发财”和“粮食高产”之意。早饭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春联、挂年画,把水缸挑满水,备足三日柴,院内搭起“天地棚”。中午,屋内挂家谱,请神主,摆供桌,燃插年香,鸣放鞭炮,到祖茔“请年”。后举家团坐,盛宴欢庆。入夜,阖家团聚守岁,至午夜,院内设祭“发纸”,鸣放鞭炮,叩拜天地、祖先。祭毕吃年夜饭(称为团圆饭),欢庆新岁开始。少数山民年夜饭为大米饭(隔年饭)。正月初一早晨,穿新衣,戴新帽,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向未成年的晚辈分发“压岁钱”。然后,放鞭炮,吃饺子(饺子形状似元宝,吃饺子有盼发家致富之意。还有在饺子内包有8枚硬币8枚红枣,吃着硬币意为年内发财,吃着红枣意为走红运)。早饭后,族人邻里互拜祝贺,旧时拜年兴磕头,现时一般互祝“过年好”、“过年发财”。春节期间不扫院子,不泼水,不外送垃圾,不动针线活儿,忌说“碎”“死”“完”等不吉利的字眼。初三拂晓(亦有在初二晚上或初三晚上)落家谱,撤供品,大门外鸣鞭炮化香纸,谓“送年”。即日起走亲戚,旧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俗,现已无此限。自正月初一起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要黑驴、舞龙灯等开始串街走巷演出,节日气氛直延续到正月十五。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号召过“革命化”春节,祭神、祭祖之俗逐渐革除,其它风俗大都沿袭。节日期间,农村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给烈军属、转退军人贴春联、挂光荣牌,
邀请回家探亲的人员及老干部开团拜会等活动。80年代后,烟放鞭炮、烟花之风年胜一年、晚上全家团聚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依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
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时值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与春节相接,一直是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家家户户用黄豆面团做成各种各样的象征十二月和家人生肖的面灯,不做面灯的则以小蜡烛代之。傍晚先到祖茔送灯,一坟一灯,焚香化纸,鸣放鞭炮,酹酒祭奠。回家后点燃面灯,以燃时长短和灯花大小预测天气旱涝和五谷丰歉,每人的生肖灯代表每人当年的时运福祸。水缸中放“蛤蟆灯”,视蛤蟆走向而卜哪方太平。粮囤上放“圣虫灯”,祈粮满囤。大门口放“猴灯”,以避瘟邪。富裕人家及宗族祠堂则张挂彩灯。村内的“火神庙”处,用苇席搭起气势壮观的灯棚,悬挂和摆放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观赏。月夜,民间舞蹈、龙灯游街串巷,男女老幼素以观灯大饱眼福为乐。此节日忌讳第一年的新媳妇在婆家过节,谓之“躲灯”。元宵节要吃元宵(一种圆形的甜美面食),取阖家团圆生活甜蜜之意。建国后,灯节习俗日渐从简,迷信色彩革除。80年代,城镇组织秧歌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灯火晚会。1982~1985年元宵节日,地方政府组织空前大型灯节晚会,各县展出彩灯300余盏,连续6日,观者达10万余众。农村闹元宵则兴放焰火,耍“龙灯”,骑“黑驴”,跑“旱船”。80年代起,居民元宵节食元宵之习日盛。进入90年代,临近城区的乡镇农民秧歌队每年元宵节都进城表演,热闹非凡。进入21世纪,元宵灯会更加火暴。
春龙节。俗称过“二月二”“龙抬头节”。一意为虫类蛰动复苏,适宜耕作;一意引龙呼水,祈求雨足年丰。阴历二月初二日黎明,户户早起,撒草木灰于庭院墙壁基部,屋内所有角落燃香熏照,称之“熏虫”(牟平区是在二月二日晚上),驱毒蛇、害虫出宅,以避虫蛇咬。在院内和场园,用草木灰在地上划粮食囤子,谓“打囤仓”,象征五谷丰登。妇女用各色花布剪成小方块做成“龙尾”,挂于屋下寓有“避邪”之意,挂在儿童肩上,意为“望子成龙”。男孩多在此日理发,称“剃龙头”。早餐食春节间特留的面食——“圣鸡”,寓除害之意,此俗在民间沿袭至今。
清明节。为农时节气,也是祭祀节日,时在阳历4月5日前后,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旧时,多冷食不动烟火。因与清明节相连,久之,人们把它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清明节“扫墓”“上坟”的风俗,寒食之俗自然废止。清明节早饭吃饽饽佐大葱,脱棉衣换夹衣。饲养大牲畜之家,是日要以大豆、麦麸及饼粕犒劳大牲畜,不能使役。早饭后,妇女头插柏树枝叶,盛妆到野外“踏青”和喜聚街头荡“秋千”。午饭前,要到祖坟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为坟墓添土。建国后,人们又赋予清明节之新意,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各界人士到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墓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举行入团、入队宣誓,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之节日。
端午节。为民间较隆重的传统节日。阴历五月初五日,早饭习食鸡蛋、粽子或大米饭,一说是为纪念屈原;二说是为驳邪防病。是日凌晨户户采艾蒿、拔新麦悬于门框上,采桃枝系布猴挂于街门檐前正中,意为避邪。采艾蒿、藁本(俗称藁麦)、鲜花、红芯柳泡水洗手洗脸,言年内不遭虫咬。儿童的手腕脚脖系五色线称“搿五索”,胸前戴红兜儿,肩上佩戴用彩色苘麻扎的小笤帚,谓“免瘟疫”。妇女头插藁本枝叶,着盛装到庙宇观神像,称“端午串庙”。建国后,庙宇神像拆除,“串端午”之俗废。门框上悬挂桃枝布猴和儿童“搿五索”、戴小笤帚之俗仍存,其它节俗也沿袭至今。
六月节。俗称过“六月六”。阴历六月初六,时值麦收刚过,为庆贺丰收之节,家家用新麦蒸面兔儿,有的用百合花粉将面兔儿染成黄颜色,
中午食用。此俗其源有二说,一说蒸“玉兔”让月宫嫦娥关照人间平安;二说境内古代野兔多,庄稼常被野兔吃掉,家家于此日蒸面兔食之,祈求除掉野兔保护庄稼丰收。旧时是日,农家均请回己出嫁的老少姑娘盛情招待,俗传“六月六,请姑姑”。至今,境内农村仍沿袭蒸面兔儿之俗。
乞巧节。俗称过“七月七”。传说阴历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天河相会日。家家以白面烙成花样奇巧的小面果,称巧果,香甜可口,邻居互赠相食或馈送亲戚朋友。青年妇女各拿自己的针线,相聚在星光下展示针线活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今乞巧之俗止,吃巧果之习日盛,且巧果之质量非昔所比。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亦称“鬼节”。旧时,家家置办新鲜瓜果,上午,各户屋内请神主,设供桌,摆瓜果等祭品,焚香纸祭祀祖先。午饭前到祖坟烧纸祭拜。20世纪70年代后,此俗已废,当日仅吃水饺以表纪念。
中秋节。因恰值秋季之半的阴历八月十五,故称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大节之一。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欢庆“中秋节”也就是庆贺一年丰收之意。更因中秋的月亮分外明,中秋赏月之俗自然形成。月亮正圆,使人们想到一家人的团聚而把此日当成一个团圆节,节日吃的糕饼,也都做成圆形,称“月饼”。是日晚,农民素来就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之举,月下,阖家聚宴,酒肴丰美,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庆全家团圆幸福。出门在外的人,此日也尽量争取回家团聚。
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源说,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故称重阳节。此时正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旧时仅绅士们登高饮酒,观景赋诗。普通百姓选此日用秫米做酒,有“九月九过重阳,秫米做酒满缸香”之说。建国后,此节因时值“三秋”大忙季节,农民只改善一下生活表示庆祝,并以此日阴晴占卜年成丰歉。俗说:“重阳不下(雨)盼十三,十三不下半冬干”。1988年,国家将此节定为老人节,每年此日,境内各地开展敬老活动,祈愿老人晚年幸福。
寒衣节。俗称“过月一”,为冬祭节。阴历十月初一,为祖坟添土压纸或挂纸,谓“上坟”,意表天气渐冷为故者添“被”加“袄”。旧时此日为“辞工日”,因此时农活大致告歇,雇主在这天辞退长工。60年代后,“上坟”之俗逐渐革除。20世纪80年代农村又兴,但礼仪从简。只是在此日改善生活,庆祝丰收。
冬至节。冬至为农事节气,意为寒冬已到。是日,居民习食用6样菜包的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俗。另外,早、午、晚三餐中必有一餐要蒸食,称“蒸冬”,谓“过冬不蒸,扬场无风”。此俗今已除。
腊八节。俗称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据传此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佛教寺庙俱舍“腊八粥”以示纪念,此俗流传民间成为民俗。此日晚饭,农家用米、豆、花生仁、栗、大枣等8样粮果加糖同熬成粥,称“腊八粥”,营养丰富,味美异常,喝起来别有风味。如今喝“腊八粥”,已成为农民一年辛勤劳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欢乐的庆祝会餐。此日,民间有打扫房院的习俗,传说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忘,可以任意打扫房院的各个角落。
祭灶节。俗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旧俗是送“灶王爷”上天。灶王,也称灶君,是传说中的厨房守护神。他掌管一家祸福,并将这家一年所作的好事坏事上报天廷玉皇大帝。是日傍晚,从灶后墙上揭下旧“灶马”(类似年历画),特意供奉麦芽糖瓜,给灶王爷嘴上抹蜜,送它上天,谓“送灶”,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除夕之夜,换贴新“灶马”,意为将“灶王”迎回。60年代后,其俗渐止,但仍为民间改善生活的节日,成为过大年的先声。
新兴节日
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俗称元旦或阳历年)。早晨升国旗,机关、团体、学校、企业单位,放假1天。各家均改善生活。20世纪80年代起,单位、个人兴起互送贺年卡、贺年信之风。农村只在此日改善生活,以示新年伊始。青年多把新年作为订婚或结婚的佳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规定3月8日庆祝国际妇女节,俗称“三八节”,妇女放假半天。每年是日,妇女组织均举行集会庆祝和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职工放假1天。此日,各级工会组织工人举行集会和举办文艺演出等庆祝活动。80年代后,渐改为小型、分散的游园活动,一般单位装饰彩门,悬挂国旗。城乡居民家庭都改善生活。青年多将此日选为结婚佳日。
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放假半天。此日,共青团组织均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诸如报告会、文艺晚会、智力竞赛、上街头做好事等,以示纪念。
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政务院规定6月1日庆祝国际儿童节,此日,学校师生统一举行各种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艺和智力活动。80年代后,农村幼儿园增多,儿童过节空前兴盛。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人民习称“党的生日”。1949年前,境内共产党组织秘密举行纪念活动,建国后,此日党组织悬挂党旗,组织党员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还利用此日组织青少年接受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境内自1941年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开始举行纪念活动。建国后,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军民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并于当日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和开展军民联防演习等纪念活动。
中国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放假一天。每年教师节期间,社会各单位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向学校捐赠物品,学校举行师生联欢等形式的庆祝活动,学生向老师赠送贺节卡。
国庆节。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节日前夕,各单位即开始清扫卫生,装饰门庭。节日期间,机关、学校、团体、企业放假两天,各级政府各单位悬挂国旗、彩旗。80年代前,多举行游行,召开庆祝会等,20世纪80年代后,多组织小型多样的游园文艺晚会。公园举行大型群众文化游园活动。此节为新兴节日中欢庆气氛最浓的节日,家家改善生活,男女青年结婚多选此日。
第四章方言
昆嵛山区方言是中国北方方言中胶辽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山势走向制约,可分为三个区域:北区与西区,即牟平方言区,东区与南区东部为文登方言区,南区西部为乳山方言区。牟平方言与文登、乳山方言差别较大,文登与乳山方言差别较小。
以下语音皆用国际音标,括号内为汉语拼音字母。
第一节声母
保留的古代音韵ts‘(c)、s(s)与i在古音韵中ts(z)、相拼的“齐齿音”、与
y(ü)相拼的“撮口呼”,被大量地保存下来,形成与普通话极大差异。如齐齿音的“集、齐、西”等;撮口呼的“聚、趣、续”等,方言中的i,普通话读为〓(r),也是古音韵在方言中的遗存,造成“一”与“日”不分,在昆嵛方言中无卷舌音,把“乙”声母读为〓声母。但其中“扔、辱、锐”等字,方言声母为l;瑞,方言声母为〓(sh),而普通话声母均为〓。以上是昆嵛各区共有的方言现象。
有些古音韵在各区方言中的遗存大有差异。北区与西区人不会发t〓(zh)、t〓(ch)、〓(sh),而将其发为ts(z)、ts‘(c)、s(s),致“四”与“十”,“草”与“炒”,“咱”与“炸”同音的现象。而牟平东南的莒格庄与乳山、文登等地,还保留着t〓、t〓、〓三个声母的齐齿音(如“知、持、拾”等)和摄口音(如“主、厨、书”等)。
“古无轻唇音”在文登方言中还有遗留。如:忘ma〓、望ma〓、蔓man、万man家庄,用m代u。这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现象。
部分声母的转换部分p(b)、p‘(p)为声母的字互有转换。如:泊p‘o、舶p‘o、胞p‘ao、婆po、刨pao、瓢piao、盆p〓n等,除乳山境此方音较少外,文、牟则相同。
声母m在少数方音中换成“n”,如弥ni,n又换成m,泥mi、倪mi,这在各区是共有现象。
声母t(d)和t‘(t)有相混的字:如突tu、蝶tiε、颓tei等;在文登和靠近文登的农村中,t‘转t的读法在老年人中很普遍:头tou、糖ta〓甜tian、台tai等。
声母n。个别字由n声母转化为m或l等声母。如逆〓i、凝〓i、拟〓i、牛ou(省n);泥mi,嫩l〓n、能l〓〓。除“能”字为牟平、乳山读音外,其余n声母转换规律,牟平与文、乳相同。
声母k(g)、k‘(k)、x(h)。k与k‘往往互换,如刮kua、傀kuei、骷Ku;k与x互换机会较少,如:十合的“合”kγ读xγ、杏核的核Xu读ku。k有时候作ts或c,如金山港tsia〓、刚刚cia〓。
声母t〓(j)、t〓‘(g)、n、〓(x),在昆嵛各区皆读成C、C‘、〓、〓。如:加、居、界、几、骄、九、减、建、金、脚、菊等字,方言声母为c,普通话则为t〓(j)器、嚣、巧、丘、恰、钳、拳、缺、芹、群、曲等字,方言声母为C‘,普通话则为t〓(q);虾、虚、枵、现、歇、欣、训、向、胸等字,方言声母为〓,普通话则为〓(x)。
各区方言t∫、t〓和∫的字,普通话均读t〓(zh)、t〓‘(ch)、〓(sh)。如:猪、制、赵、肘、张、郑等字,方言声母为t∫,普通话则为t〓;除、潮、抽、彻、肠、称、尺等字,方言声母为t∫,普通话则为t良书、世、烧、收、闪、深、石、舌、上、声等字,方言声母为∫,普通话为〓。
方言声母ts(z)、ts‘(c)、s(s)的字,一部分与普通话相同。其不同的如:姐、聚、际、焦、酒、尖、节、将、井、家、街、叫、觉、浇等字,方言声母为ts,普通话则为t〓,且、趣、砌、俏、秋、囚、签、妾、潜、钱、千、亲、秦、七、抢、墙、枪、请、戚、掐、敲、牵等字,方言声母为ts‘,普通话则为t〓‘;些、写、需、西、修、消、秀、习、心、袭、先、选、信、心、相、详、象、息、媳、性、席、星、醒、锡、析、畦、血、馅等字,方言声母为S,普通话则为〓。
第二节韵母
方言韵母iai方言读iai韵母的字,普通话中则分为三种情形皆、介、街、芥、蚧、界、届、解、鞋、谐、懈、邂、械等字,普通话则为ie(iε);“崖、涯”等字,普通话韵母则为ia;埃、挨、矮等字,普通话则为ai。
方言韵母an、〓n、ei方言an、〓n、ei三个韵母与t、t‘、n、ts、ts‘、S相拼的字,普通话其韵母加“u”,成为uan、u〓n、uei。如:端、团、暖、乱及钻、酸等字,方言韵母为an,普通话则为u〓n;蹲、吞、抡、吨、屯、论及尊、村、孙、樽、存、飧等字,方言韵母为〓n的,普通话则为u〓n;对、推、兑、腿、嘴、崔、虽、最、脆、碎等字,方言韵母为ei,普通话则为uei。
方言韵母uo方言中韵母uo与k、k‘、x相拼的字,在普通话中其韵母分别为uo和γ两类。例如,下面的字方言韵母均为uo,但在普通话中“锅、过、阔、扩、活、伙、祸、货、我”等字韵母也为uo,而“哥、歌、各、阁、搁、可、苛、何、河、科、课、颗、盒、饿”等字,韵母则为γ。
方言韵母yo、yε方言中韵母为yo、yε的字,在普通话中都读yε。如“略、掠、爵、雀、确、榷、壳、岳、乐、学”等字方言韵母为yo,普通话为yε;“拙、说、悦、阅、厥、掘、月、越、曰、粤、抉、诀、缺、倔”等字,方言与普通话韵母均为yε。但昆嵛各区方言中的t∫、t〓、∫-iε相拼的字,如折、蛰、蒸、春、辄、这、柘、车、扯、彻、掣、舌、舍、蛇、设、射、赦、摄等字,普通话韵母为£,方言为iε。在全区方言有韵母yε转为ai的特例“裂”,读作lai;“结绳”“结亲”的“结”字读作ka。
部分方言韵母“ü”不读“u”普通话中规定,t〓、t〓、〓三个声母都无撮口音,所以ü韵母字都归u韵中。但昆嵛各区至今仍有合口、撮口之分。如合口音:竹、祝、初、础、叔、束等,撮口音:主、朱、猪、著,出、处、橱、储,书、曙、鼠、恕、树等,普通话则同用韵母“u”。
韵母t〓〓〓与t〓〓n贞、侦、桢等字,普通话都读t〓〓n,昆嵛山区大都读t〓〓〓。
方言入声γ韵转a韵普通话中原属入声的γ韵字,在昆嵛方言中多转为a。如海蛤kε读作海蛤ka;割kε读作ka,葛kE家读作葛ka家,饥渴k'ε读作饥渴k'a,喝Xε水读作喝xa水。
昆嵛各方言区的韵母差异在牟平方言中,凡在普通话中的p、p‘、m与ai相拼的,都读ai为o。这与东区、南区是根本不同的。如白、百、伯、拍、迫、麦、脉等。
文登、乳山方言中“ε”不仅可以独成音节,还可以和“p、p‘、m”等声母相拼,如白、柏、麦、德、黑等。北区、西区则无此现象;乳山一侧韵母“ai”和“ei”都有齐齿乎“iεi”(如阶、楷、崖)和“iei”(如街、秸、鞋),其他区域都无此现象。
第三节声调
阴平牟平方言调值为41,乳山平声调值为53,无阴平阳平之分;文登阴平调值也为53;普通话则为55。如高、猪、开、山、川等字。
阳平牟平方言调值为52;乳山无阳平调;文登为554,普通话为35。如阳、田、泉、穷、寒、扶等字。
以上方言中的阴平、阳平都是由高而低,与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区别明显,因而称为“山东低调”。
上声牟平方言调值与普通话相同,即214,乳山、文登方言调值尾音略低,调值为213。如赏、古、口、好、早、广等。
去声牟平方言由低而高,随即下降,调值为131;乳山与文登调值均为33,后者与普通话阴平调基本一致,不过调值不同,普通话阴平调值为55,是“高平”,文、乳话去声是“低平”。如盖、抗、害、豆、肉、亮、梦等字。
入声古音韵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被分配到四声中去,而牟平方言则大都归上声,如屋、积、习、识、乙、竹、月、毕等。在文登、乳山方言中,清入变上声;乳山次浊入与全浊入基本变去声,而文登方言则将次浊入归上声(如月、人、六、袖、麦、袜、药,普通话则归去声),全浊入则分别归阳平、上声、去声。归阳平的如局、宅;归上声的如食、读;归去声的如合、舌、俗、服、白、杂等。
第四节词汇
名词
日头i55·t'ou太阳
月儿yεr55月亮
月明儿yε55.m〓r
星儿si〓r53星星
贼星儿tsε〓si〓r53流星
扫帚星儿sau33.t∫ysir〓r53彗星
毛胧星(儿)mau53.lu〓si〓53(si〓r53)金星,或启明星、长庚等。
闪∫ian213闪电。牟平读sian214。
日似折i55·si∫ε55日蚀,取似折非折之义。
月儿园yεr55yan53月晕。
大大ta41.ta父亲(牟平方言)。
爹tiε53父亲。文登、乳山方言。
大爹ta41tiε52伯父(牟平方言)。
伯pε554伯父。(文登、乳山方言)。
吊龙tiau〓ly〓53龙卷风。
凝子〓i〓33.ts〓,又称mi〓33.tS〓乳山、牟平谓“雹子”pao55.ts〓。即冰雹。
毛露子雨mau53·lu.ts〓y213毛毛雨。
雾霎子u33〓a33.ts〓牟平读u131sua131·ts〓。
冈(儿)cia〓213低缓的丘陵。“坡地”叫“山冈儿地”。“古音如此,但人们只知
冈读ka〓213,不知古音cia〓213,故又造字“增”,牟平、乳山又写作“塔”,皆方言字。
岚子lan53.ts〓灌木为主的丛林地。
港套子tsia〓213t‘au33·ts〓海稍儿里的滩涂。
大河水ta33xuo55.〓uei洪水。
湾uan53常年积水的水汪。
哈巴堑xa53·pac‘ian213山崖水边的空穴。
窝窿uo3·1u〓周高中低处。村名字演作“卧龙”。
穆糠(石)ts‘an213k’a〓53(∫i33)快要风化成粗砂的花岗岩。
石硼∫i33p〓〓55露出地表未经风化的基岩。
石砬子∫i33la53·ts〓砬,牟平读la214。乱石堆。
岘sian53〓ian33山口通路。
山应儿〓an53i〓〓r33回音。
础tsuo33牟平方言,指突出的石峰。又读tSu33,础石,磨刀用的苏石,为文、牟、乳三市区同有方言。
疃儿t‘anr213村庄。
烧红∫iau53xu〓55牟平音为siao131xu〓41霞光。
眼现儿ian213〓ianr33现在,如今。
前根儿ts'ian213k〓nr53从来。
那后儿〓iε213·xour去年。
夜来iε33·lai昨天。
先番儿sian53·fanr前些日子。
月日黑头yε213·ixε55·t’〓除夕。
“成”日t〓i〓53·i往日。
老早旰1au〓.tsaukan33好一会。
没早旰儿mo·tsaukanr23不一会儿。
貔毅子p'i55.ku·ts〓狐狸。
臊水狼sau53〓uei〓·la〓黄鼠狼。
老白奸子lau213pε33cian53.ts〓老鹰。
打木匠儿ta213·mutsia〓33啄木鸟。
海猫子xai213mau53·ts〓海鸥。贪鱼腥,故名。
锉鱼ts’uo33·y鲨鱼,皮如锉,故名。
狼牙鳝la〓53ia33∫ian33海鳗。
面条儿鱼mian33t'iaur55y53银鱼。
虾耙子〓ia53p‘a55·ts〓虾蛄。
泥里虬子mi53·liciou55·ts〓泥鳅。
章(青)楞崴子t∫ian〓53(tsi〓)·l〓〓uai55.ts〓青蛙。
嘴(疥)疤子tsei213(←ciai33)pa53·ts〓蟾蜍。
曲蛇c’y213∫iε55蚯蚓。
寒虫儿xan55·t〓'u〓r蟋蟀。
马(蛯)猴ma213(·lau)xou55大蝉。
鲢蛯tsiεa3·lau一种小蝉。
蜜虫mi33.t〓‘u〓蚜虫。
松狗子Su〓〓53kou213·ts〓松毛虫。
街子tsei53.ts〓蚂蚁。
街蚂样子ciai53·maia〓·ts〓(界石、牟平一带)。
勒勒蛛lε33·lεt∫y53蜘蛛。
蝎虎子〓iε〓xu213·ts〓壁虎。
麻蛇子ma55·〓iε·ts〓蜥蜴。
骚土sao53t‘u213蝮蛇,有毒。
挖挖荡kε55·kεta〓33蝌蚪。挖,挖弄,搅动。
瞎虻“奈子”sia〓.m〓〓nai33.ts〓牛虻。
片儿松p'ian33sy〓53侧柏。
榆树钱儿y53·∫ytsianr53榆树果实。
樗树t〓y53∫y33椿树。
椁椤橡子树puo33·luosia〓33·ts〓∫y33柞树,栎属。
椁椤puo33·luo栎属,灌木。可放柞蚕,可伐作薪。
果木儿kuor213·mu水果。
栗蓬li〓'p‘〓〓板栗的果实。
软枣yan〓·tsau君迁子。
破莓头p'uo33·meitou55草莓。
转日莲t〓uan33·ilian55向日葵。
棒儿棒pa〓r32·pa〓玉米。
落生luo33(←lau213)〓〓〓53花生。
朝饭t∫iε53·fan早饭。
晌饭∫ia〓213午饭。
夜饭iε33·fan晚饭。
粑粑pa33·pa玉米面锅贴饼子。
面汤mian33t'a〓53面条,指热汤面。
麻糖ma53·t'a〓油条。
角儿cyor55饺子形的大包子。
馉饳ku53.t〓ε饺子。
粥t∫y213玉米面、白薯丝等熬的稀饭。
盐就ian53·tsiou家常菜肴。
家把器儿cia55·pa〓ir33工具,器物。
葛篓ka〓·lou网包,批p‘i53包,装草用的。
抓子t〓ua53·ts〓搂草工具。
担柱tan33.t∫y两头垂有铁钩儿,挑东西的扁担。
墼tsi213土坯。
地场儿ti〓·t〓a〓r地方,场所。
周四外t∫ou53.s〓uai33四周,附近。
水眼〓uei213ian213泉。
动词
喝面xa213mian32订婚时,女家用面条招待男方,表示许亲。
出门子t〓y213m〓n53.ts〓出嫁。
将媳妇tsia〓53si55.fu娶媳妇。又鱼类产卵谓“将”。
辇驮子lian213to·ts〓赶牲口驮运。辇,运输,古音义。
阴xa53坍塌。
笑siau33自裂。饽饽笑了;石榴笑了。
上山〓a〓33〓an53①下地。因田地多在山坡上。②爬山。
山去〓an.C’y下地
上海∫a〓33xai213到海滩上拾取贝类等。
出海t〓y〓xai213乘船到海上捕捞。
潲子儿∫au33ts〓r213昆虫产卵。
听t'i〓53耳闻与鼻嗅都谓听。
啖tai213吃,如啖晌。
欺〓y213吸。
喳t〓’a猪狗等张大口吃或咬。
勒lε313用网捕,如勒兔、勒鱼。
〓s如213推。
抽t〓〓33扯,拉。
掇tε213双手端着。
夺tiε53夺,抢。
“捆”k‘u〓n53抽打。~它一鞭子。
站t〓an33玩儿,与“立”不同。
馇t〓’a213熬,煮。
烀Xu53蒸。
熥t’〓〓53冷熟饭重新蒸。
哈xa55上身前曲,~腰。
舒∫y53伸。~手。
拓(地)t'a213(ti33)耕地。
周理t∫ou53·li①修理;②暗里整治人。
舞弄u〓·lu〓摆弄,玩弄。
充(钱)t〓’u〓(tsian55)找零钱。
开怀儿k'ai55xuair55第一胎生育。
(不)耳拾(pu213)〓r213·∫i(不)理睬(用于否定)。
趴猫儿p'a53maor53捉迷藏。
臊人sau55·i感到羞耻。
“熊”〓y〓55欺骗。
开食k'ai53∫i33得了便宜或好处。
呵唬xa〓;xu大声呵斥。
愿yan33羡慕,眼红。
“盎”a〓214取闹,胡缠。牟平方言。
害惮xai〓tan33害羞。
捉羊t〓ua213ia〓53欺负。
派“熊”p'ai33xy〓55
割拾ka213〓·∫ε舍得。
照量t∫au33·lia〓斟酌。
论计l〓n33·ci打算,商量,讨论。
发嚣fa213·xiau53弄险。
抈yε213折。~断。
抈巴yε213.pa折。
抈巴yε53·pa嘲弄。
捐免kyan53·mian诽谤。
踢蹬t'i554·t〓〓糟蹋,糟糕。
打拨啦ta213pu53·lou有意干扰。
拢不够lu〓53pu213kou33够不着。
作索tsuo554·suo糟蹋。
形容词
俊tsin33漂亮。
脏tsa〓53丑。
抠k'ou53吝啬。
齐伍ts'i55·u整齐。
强c'ia〓55好。
济tsi55
少貌〓iau33·mau相貌年轻。
飒利sa33·li干练,利索。
实本∫i55·p〓n实在,厚道。
草鸡ts'au213.ci认输。
贱孱tsian33·ts'an贪小便宜而不顾体面。
孱头ts'an33·t'ou
待恨tai33x〓n〓可恨。
生古ka213·ku厉害。
海海的xal213xai213·ti形容很多。
海xai213大。如海碗。
青乌乌tsi〓53u53u53形容林木或庄稼深绿茂盛。
丁丁t〓〓53t〓〓53结实,牢固。
满山man213〓an53到处,如:~找。
隔眼kε33·ian讨厌。
纰p'i53稀疏。如:留苗太纰。
流t〓'ai53泥泞难行。
犯恶fan55u33惹人厌。
疵毛ts’〓53mau554不好,糟糕。
老儿鼻子laur213pi55·ts〓很多。
大荒儿ta33xuar53粗粗地,大体,不细致。
哈欠ha53·c‘i能力不够,勉强。
巴及pa53·ci
僬piau53傻。
“俩”lia53
攘na〓33人多,拥挤。
嚷na〓53①水分多。②能力差。
攮na〓214碎小。与“幢”tsua〓214相反。
哏kei33好,很好。哏哏。
哏实kei35·∫i
律律荡荡ly33·lyta〓33·ta〓络绎不绝。
捭捭pai53·p〓①敞着口儿(物)。②咧着嘴(人)。③坐而两腿敞开。
风快f〓〓53k‘uai33①很快,快如风。②刃锋利,一般为“锋快”。
赖湿lai554∫i213很湿。
钉硬ti〓53i〓33很硬。
够戗kou33ts'ia〓〓33①吃力。②形容人差劲儿。
神虚∫〓n35·〓y愣怔;惊呆。
奔竞p〓〓53·ci努力进取。
从闲ts‘u〓53·〓i闲适。
代词
那(乜)niε35定指,与“这”相对。
哪na35不定指。
这t∫iε214与“时候”相连,表很晚的语气。
那niε214同上。
么muo33什么。
么特muo35.t'〓什么。
谁∫yε33谁。
僚na214你们,你们的。
俺an214我,我们。
旁人p'a〓35·in别人。
人儿i〓r53任指代词,比“谁”的范围大。
第五节谚语歇后语
谚语
桃花开,杏花落,种棒棒,没失错。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秋天弯弯腰,胜过冬天转千遭。
这山儿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把脚翘(又看另山)。
眼望千里,不如脚挪一尺。
早晨雾露天,晌午晒死獾。
天有老龙斑,下雨不过三。
昆嵛山戴帽,一滴一个泡。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朝刮三,夜刮四,晌午起风刮一时。
星儿纰,晒死鸡;星儿密,要下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街子搬家蛇过道,小心出门挨雨泡。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守好邻,学好邻,巫婆的闺女会跳神。
守么人,学么人,守着裁缝会使针。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先人置马牛。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长百岁。
树大自直,女大自会(自俏)。
三岁看老,薄地看苗。
一块石头垒不成墙,一粒黄豆磨不成浆。
一山不容二虎。
好狗架不住一群狼。
一枝不动,百枝不摇。
人朝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得山来路更宽。
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兔子转山坡,转来转去回老窝。
樱桃好吃熟难采,饽饽好吃磨难挨。
山前橡子山后松,刺槐见涝一场空。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
东奔西跑,不如拾粪搂草。
只有不孝的儿女,哪有不亲的爹娘。
打儿一山,惊儿一坡(泊)。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沙滩。
吃了椁椤叶儿,就得秀个茧儿。
林子大了么鸟没有,山大了么兽没有,人多了么人没有。
穷往闹市没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亲戚包对包,邻居碗对碗。(礼尚往来)
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舞弄。
桃三杏四梨五年,桑树当年就换钱,想吃白果隔辈传。
雪不过爬山。
雾露穿夼,(天)好不到晌。
劈柴劈小头儿,问路问老头儿。
歇后语
疥疤子上南黄——仗着工夫长。
昆嵛山上的石硼——不怕风刮日头晒。
鼻子上抹蜂蜜——干馋拢不够。
武大郎贩海蜇——人熊货也熊。
北山二子(山里人)吃蟹子——没场儿下嘴。
大喜子他妈喝面——没有数儿。
长虫吃疥疤子——歹(啖)毒。
家雀子吃苞米——量呛。
疥疤子跳儿脚背上——不咬人膈应人。
吃大烟拔豆棍儿——各事归各码。
拐着小篓卖桑枣儿(桑葚)——混充果木行的。
蝎子掉磨眼里——一磨(没)折(蛰)。
砖头刻戳儿——不是恁么块料。
马尾拴豆腐——提不得了。
一根绳拴俩蚂蚱——一个也跑不了。
上山打柴,过河脱鞋——走哪步说哪步。
土地老爷肩膀头子窄——担不得大香火。
山顶上滚石头——石(实)打石(实)。
山草驴下蚂蚱——一辈不如一辈。
旸哩下集——打饥荒(还债)。(该村每年腊月三十日一个集)
老马家(马钰)的牌位——东倒西欹。
长虫吃章椤崴子——囫囵吞。
昆嵛山的人参——成棒槌了。
六度寺的和尚看灯——往高处看。
罗锅子下山——前(钱)头紧。
兔子拉犁具——不够犋(句)儿。
杉木杆子——溜直。
杨树开花——不结果。
花岗岩脑子——不开窍。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登上泰礴顶唱歌——调门儿高。
摔石头打天——够不着。
摔石头打天——没有数。
第五章神话传说轶事异闻
第一节神话传说
麻姑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丹阳(今属江苏省)人葛洪著《神仙传》一书载:“桓帝时,麻姑居牟州东南姑余山。”又说:“汉蔡经尝学道于神仙王方平,七月七日方平至其家。使人与麻姑相闻,据云:‘先被召,当按行蓬莱,合暂往,如是便还。’两时许,麻姑来,乃年十八九,好女子。于顶中作髻,馀发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字,皆世所无也。姑言:‘东海三变桑田,今蓬莱水乃浅,岂将复为陆乎?’又以米掷地成丹砂,方平笑曰:‘姑因年少,吾老,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王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鞭挞之,等。
既然麻姑亲见东海三次变桑田, “今又浅于往时……”(成语“沧海桑田”由此而来)那么她在东海诸山之祖昆嵛山修炼得道,就是合乎逻辑的。北宋李防等著《太平广记》: “唐玄宗长安大会道众,麻姑仙自昆嵛山三干余里往赴之。帝见其衣冠异常,问其所自,对曰:自东海。复问来几何时,对曰:卯兴而辰至。会间遣二使臣即其所,麻姑令二人入袍袖中闭目,二人入袖,但觉有如飞升者,适过莱阳,其下一闻市声,开目视之,遂坠。土人为立庙以祀之,号仆射庙云。”宋代胡若作碑记云: “唐帝时,麻姑尝赴禁苑。上异其语,遣中使即其所居而访之,至则姑已仙去。今尚有骨在焉,红润有异,乃知姑之始得道,果在此也。”唐大历年间,颜真卿任抚州刺史,作《麻姑仙坛记》,说麻姑在抚州城南麻姑山修炼。因为颜真公的名声,后人多信之。《山东通志》云:“唐太宗东征,军至邹平之昌阳镇,麻姑显异,运饷助军,军筑台表之。”相传,每年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成仙酒,带到蟠桃会上,献给西王母。昆嵛山区广泛传颂“麻姑献寿”的故事,年画、壁画、雕塑、石刻,都有麻姑献寿酒、寿桃的形象。《夷坚志》:石落村“刘氏鲤堂前,有大槐树,忽梦一女冠,自称麻姑,乞此树,刘漫应之。后数曰,风雷大作,失槐所在。刘诣麻姑庙而槐已卧其前矣。”
麻姑是神话中的仙女,是昆嵛山人心目中“长寿、健美、聪明、正直、纯洁”的象征,可以说姑余山为麻姑修炼处,是麻姑神话的最早传说。民国《牟平县志》: “姑余为大昆嵛之中峰,仙堂创建,不知其伊始,重修于唐光化中,又修于宋太平兴国四年,(观主王守缘改麻姑仙殿为‘姑余大仙殿’)元丰间有碑,述仙迹颇详。政和六年(1116)封姑为虚妙真人。宣和六年(1124),又赐额曰‘显异观’”。
唐宋间,麻姑信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并载入国家祀典。明代以前,姑余山巅上的麻姑大殿、壕、洞、梳妆阁、碑俱在。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策划泰山“降天书”闹剧,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但泰山女神信仰到明代才流行起来。“明洪武三年(1370),随着封禅制的嬗变,朝廷取消岱神主祀神‘天齐仁圣帝’称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随后,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普及民间”
(见1993年《泰山志》)。进而碧霞元君上升为泰山第一神祉(见韩锡作《元君记》)。于是,姑余山上的麻姑大殿里的麻姑像换成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塑像,改山名为“岳姑顶”。“显异观”之额也移到山北“南观”村西南庙,该庙麻姑像后来也换成吕洞宾。宁海州城后崔姑山上的麻姑庙,一直香火不断。康熙二十二年( 1683),莱阳人周正游览昆嵛山时发现麻姑殿中神像竟是岳姑,他惊讶之余写下《姑余山记》,深为麻姑被逐而不平。后人仍在岳姑大殿东南侧保留了麻姑仙堂(有塑像)、麻姑冢,西南峰上的梳妆阁、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碑等。清道光间宫卜万著《牟平遗香集》载马丹阳传中说:“丹阳生于金天会元年(1123),母梦麻姑赐一丹丸而娠。”此事虽不可信,但麻姑传说影响深远则可信。
姑余山由麻姑仙女传说而来;麻姑神话由东海三神山、根余山而来,是现知昆嵛山人最早的信仰崇拜。神话虽不是现实,但一旦成为广泛的信仰崇拜,皇帝加封号、赐匾额,形成一种文化,却是真实的。故人们称昆嵛山为“神山”,为“仙山”,为“女神之山”。奇怪的是,据《烟台晚报》载:牟平旅游部门从谷歌卫星地图上发现,昆嵛山西麓的曲家口东夼呈现的山体图像,错落有致的岩石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位“仙姑”模样,与传说中的“麻姑献寿”图案吻合。而此地不远的仙姑顶、东仙姑、西仙姑等地名无不与这一传说有关。
又据光绪《文登县志》卷一上载: “元葆顶在城西北四十五里(今界石镇楚岘口东南)……自山径西下,曰珠山,亦有古庙。又转而西,曰五庐顶,鸟道崚增,人迹罕到。旧闻麻姑飞升,实始于此,仙迹犹存。”可知,麻姑神话在昆嵛山区传播广泛。
秃尾巴李龙王 光绪本《文登县志》引金元时期的地理书籍,证明境内的昌山(宋村北山)上有“巨神龙祠”, “自汉已著灵异”。“自明以来,昌山之名亡,……遂移祀神龙于县南四十里之柘阳山。康熙五十三年(1714),龙见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改名曰‘回龙山’。……每岁三月初二,俗传为龙母诞辰,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香火之盛,甲于东方。道光二十八年,山东巡抚徐(即徐泽醇——引者注),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康熙本《文登县志》,已开始记载龙母传说的主要情节。雍正本《文登县志》记谓:“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孕,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光电绕室,孕虽免(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遗山上,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道光本《文登县志》所记情节同上,唯改郭姓妻为“李姓妻郭氏”。清乾隆年间乡人刘储鲲著《铁槎山房见闻录》一书中,“采俗说以入乘”,又增加明代南京工部尚书丛兰(文登人)在贵溪龙虎山张真人处遇见李龙神的情节:“丛少保兰,初通籍时,曾为贵溪令(丛兰终身未尝官贵溪令——引光绪本),尝于张真人处遇同乡李龙神,曾求公向真人缓颊,欲回家视母。公为代请。真人曰: ‘此非不可,但宜遵海滨而行,免伤禾嫁耳。’忽霹雳一声,龙神已不见矣。后公每暑日徒行,顶上必有乌云一块相覆,即神龙之报也。”
乾隆年间袁枚所著《子不语》一书的《秃尾龙》: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数年后,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暝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
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即陶易——引者注)方伯为余言之……”
至今,柘阳山西巅之龙母坟尚在,而回龙山上的龙母坟也已修复。至于村夫野老仍广泛流传“李龙爷”的故事,其细说不一,梗概则与道光志基本相同。每年三月初二的庙会已于1940年停止,2007年恢复,与会十余万人。六月初八日蒸饽饽,为李龙爷过生日之俗,至今相沿。昆嵛山区李龙庙、龙母坟遗址数十处。无染寺东侧的秃尾巴李龙塑像是全山区最高大的。
《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5月号载王太捷《秃尾巴老李佳说的演变》一文,对秃尾巴李龙王传说的起源和沛变,考证颇详,认为有文字记熬最早最详为康熙与雍正本《文登县志》,且由文登知县及文登乡绅联名上奏,李龙才列入国家 E典,道光皇帝赐匾“敷惠佑民”,故李龙传说源于文登。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登市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民间文学”名录。
八仙的传说 “八仙”,指民间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俗称“八洞神仙”、“上洞八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苏飞等八仙,晋代容成公等“蜀之八仙”,唐朝李白等“八仙”,上述“八仙”,与昆嵛山区所传的八仙,都无关系。
元人创作的杂剧中,并称八位神仙,但各家亦不相同。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用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汉钟离,掌群仙篆;铁拐李,发乱梳;蓝采和,板撤云阳木;张果老,赵州桥上骑倒驴;徐神翁,身背葫芦;韩湘子,韩愈的亲侄;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吕纯阳,爱打简子愚鼓。内中八仙皆为男性,没有现在所传的八仙姑,却多出个徐神翁。
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才选定了“上洞八仙”(上八仙),其序为: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与今所传完全吻合。又有传说在陕西中条山张果的故乡,是“八仙”神话的起源,有庙。
最早排出“下洞八仙”(下八仙)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贺生平群仙庆寿》。下洞八仙为:王乔、陈戚子、徐神通、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其中刘海蟾和陈抟很有名,前者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后者俗称陈抟老祖。 《东华帝君碑》称陈抟为“白云上真”,为东华帝君王元甫之师。
到清代,有人将元明以来的“上洞八仙”列为“中八仙”,又编出新的“上八仙”。但在民众中鲜为人知,此不赘。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且都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之后才得道成仙,与一般道貌岸然的神仙不同,故深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也有叫花子、道士等,而且各有些缺点,如汉钟离坦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佻,李铁拐酗酒成性等。八仙也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因此,一般道观寺院有供奉八仙之地,或单设“八仙宫”。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祝寿题材。
昆嵛山区多处庙会,多有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扮仙戏”。民间宴会或敬祖用的漆面大方桌称为“八仙桌”。待贵客、受重视,俗说“待为上八仙”。无染寺附近既有张果老坐骑
留在岩崖上“仙驴蹄印”,也有此驴的坟墓、碑刻。六度寺北山上有一处天然岩崖高台,台中间有“仙桃”,周遭是八仙们的宝座,称“八仙台”。“三瓣莲花石”,传说为下八仙“腰别柳”和“登山转”请师傅何仙姑掷荷蕊镇妖而成。
(释文自左而右)
蓝采和紫箫吹度千波静,曹国舅玉板和声万籁清;
韩湘子花篮内蓄无凡品,铁拐李葫中管只存五福;
汉钟离轻摇小扇陶然乐,吕洞宾剑现霞光魑魅惊;
张果老鱼鼓频敲有梵喜,何仙姑驾凤恭禅不染尘。
昆嵛山西北岩岿山上有“太极宫”(岿山庵),是供奉陈抟老祖的;庙前有他手书四尺直径大的“福”“寿”二字刻石,至今完好。北区龙泉水库西北有“显异观”,是供奉吕纯阳的。多处宫观供奉“八仙”神像,已难确指。
作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近有山市,远有海市,云乡雾里,神奇莫测。金元之际,王重阳与弟子七真人在此创立全真教,这八位真人,即八位仙人中也有一位“孙仙姑”。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敷会出另外八位神仙,构成令人向往的仙山意境画图。《焦志疏考》作者杨墨也认为“八仙过海”之说,或许就是全真教所编造的亦未可知,存此备考。
三瓣莲花石 在昆嵛山主峰西南的一个山包上,矗立着高数丈的花岗岩巨石。这巨石从顶部均匀地裂成三瓣,天造地设,胜过刀砍斧凿,远望像一朵初绽莲花。下有洞,直达西南山脚下。
相传很久以前,昆嵛山下来了一条白蛟,施展妖术,发来东海巨浪,淹没天地山庄,把个美丽富饶的昆嵛山区搅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当时正在无染宝刹修炼的下八仙腰别柳和登山转惊醒了。二人驾起祥云,使出全身仙术同恶蛟斗争。由于正果未成,仙术威力尚小,一时难以取胜。二人只好去求师傅何仙姑前来助战。何仙姑微睁凤目,按下祥云,摘下一朵荷花蕾扔入水中,砸死了恶蛟,击退了洪水。为防止其他恶魔再来祸害人间。何仙姑把那朵花蕾点化成一块巨石,里面放了一对金鸽子,留下作镇妖之宝。从此,大山周围的百姓又重建家园。
后来,有个叫福望的老人和老伴迁到昆嵛山下,以种瓜为生。一年,老两口辛辛苦苦种了三亩甜瓜,直到深秋连个花骨朵也没开。老汉不相信他的瓜不结果,仍不停地浇水施肥。这天,他
早早来到瓜园,正当他叹息自己命运不济时,突然看到一棵瓜秧上闪闪发光。老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朵初放的金色花朵,眨眼间花儿变成瓜,不一会儿,瓜熟蒂落,眼前是一个红彤彤的大甜瓜。老人悲喜交集,摘下瓜就向家走。
刚到村头,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一见面就连声说: “可惜呀,可惜!你怎么不连瓜蔓拔起?”老汉忙问其故,道士说: “这里的洪水早被镇住,何仙姑要放出金鸽子,因此将开启的钥匙投到人间,这瓜里有一把钥匙,那瓜蔓是缚住金鸽的绳索,如今只有钥匙,没有绳索,看来无法抓住金鸽子。”二人回到瓜园,见瓜蔓己不知去向。老人懊悔莫及。道士说:“该得到的自然能得到,不该得到的想也没用。”说罢,用手一指,甜瓜一道金光飞向巨石,“轰隆”一声巨响,巨石裂为三瓣,从里面飞出一对金鸽子,在巨石上空盘旋三圈,便不见了。
金鸽子飞走了, “莲花”却永远开在山巅。
如今三瓣石已成为旅游胜地,裂石底部的过山洞仅容一人通过,成为观光探险之地。
金牛山 很古时,两个牧童在金牛山(在今水道镇)放牛。一天,两牧童议论:“咱放了9头牛,吃草时却是10头,回家时还是9头。”另一个说: “我做了个梦,梦见一头老牛,说它是金牛,住在这个山内,老牛还说,我是它的主人,要想得到它,只要把瓜蒂像钥匙那样一扭,山就开了,便可牵它回家。”
牧童的话,被一个“南蛮子”听到,他偷偷地观察:牧童把牛赶到山坡后,果然金牛从山内钻出来,混在牛群里吃草,吃饱后又钻进山内。南蛮子暗暗自喜,只要找到瓜蒂,就可以得到金牛了。可是,究竟瓜在哪儿?南蛮子和牧童都不知道。于是,南蛮子就在山的周围,到处寻找。山的东面有一老翁,种了一片西瓜,长势喜人。当西瓜六七成熟时,一天夜里,突然下了场冰雹,把西瓜打得稀烂,唯有一棵完好无损,上面只长了一个西瓜。老翁蹲在那棵西瓜旁,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南蛮子见状,心想,这瓜准是开山的钥匙。便上前拜见老翁:“老人家不必伤心,晚生愿以百两金子买下此瓜,以接济老人生计。”老翁听了半信半疑,当接到黄金时,才作揖致谢。
南蛮子日夜守候在瓜旁,唯恐它飞走。当瓜熟了,他便小心地摘下来,面对金牛山一扭瓜蒂,山裂两半,只见一头金牛正在啃着石头、沙土,边吃边屙着金砖、金条、金豆,一堆一堆,金光闪闪。南蛮子喜得扔下西瓜,上前抓住牛尾巴,尽力往外拽。金牛回头一看,不是主人,便“哞”地一声吼叫,尾巴一甩,把南蛮子摔倒,冲出山外,直奔南海龙宫。这时,只听一声巨响,山合拢了,把南蛮子关在山内。
雕龙记 在昆嵛山西北峰——苍山南坡,有个无底深的水汪——黑龙潭。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
很早以前,天下大旱,从西县逃荒过来两位匠人,一位是张木匠,一位是赵铁匠,二人结伴来到黑龙潭边住下来。这儿有山有水,古木参天,躲开官府,无税无捐,日子过得倒也自在。
没过多久,张木匠养了牛,赵铁匠养了马,本来想牛马繁殖成群,牵到山外去换钱换粮换布匹,没想到牛群到潭边饮水,隔天少一头牛;马匹到潭边饮水,两天少一匹马。两人奇怪,深山老林,还有什么强盗做贼不成!两人白天晚上,轮班守候,才发现半夜里,黑龙潭水花上喷,一条巨大的黑龙从水里腾地起空,翻滚回旋几周,巨峰旋转,天昏地暗,转眼间一头牛就被衔到水里。只见潭水打个旋儿,就平静了,那头牛也无影无踪了。
二人大骇,这怎么过日子?牛马不安,人也难全。二人连夜爬山越岭,找到神清观的老道,如此这般说了,求道长为民除害。老道长略一沉吟,说:“一物还得一物治。”说完就打坐不再吱声了。二人哀求再三,想问个明白,怎奈老道闭目端坐,不再发一言一语了。二人只得回返。一路上思来想去,用什么物治恶龙?铁匠突然一拍大腿说:“有了:一物治一物,咱就用义龙来治恶龙!——你不是会木匠么,手又巧,刻什么像什么,刻个鸟能飞,刻个兔子会跑,为什么不刻出九条义龙,供奉七七四十九天,让它有了灵气,放入潭中,来制服恶龙呢!”木匠很高兴。二人回家就干起来。
刻了四十九天,刻成了九条龙,一大八小,供奉了四十九天,找了个天晴月明的晚上,放九龙入潭。二人在岸边紧张地盯着水面,不一会,潭水就翻滚起来,浪花飞溅,不到一个时辰,九条木龙就被一一咬断,漂上水面。二人回家,惊得话也说不出来,抱头痛哭。过了一会儿,赵铁匠发话了:“兄弟,咱不能灰心!俺想木龙咬不过那黑龙,咱会打铁,为什么不给木龙镶上铁齿钢牙,怎么就不能斗过那黑龙?”二人又悄悄伐木刻起龙来,个个镶上了铁嘴钢牙,整整刻了四十九天,又供奉了四十九天,再把一大八小钢牙木龙放进黑龙潭。只见九龙争先扎进深水,搅得潭水翻滚,斗得黑龙招架不住,一会儿就冒上红血,黑龙被九龙吃掉了!
二人拍手欢呼,正想为九龙安身立命,只见水中浪花冲天,九龙一跃而起,飞出黑龙潭,在上空绕了个大圈儿,唰地落到苍山北坡,每龙闯出一深潭存身,九潭相连,潭潭飞瀑,伟伟壮观,后人称之为“九龙池”。
张木匠、赵铁匠从此安居乐业,牛马成群,每年六月十三日都带贡品来九龙池行香敬礼。后人便在这里建了龙王庙,又在黑龙潭畔立“廖公庵”(后人误作“辽观庵”),纪念这两位能工巧匠,庵虽久废,但至今还留下高高的庙台子。1960年,大山西麓有人将此事编为小册子传阅,书名就叫《雕龙记》。
桃花仙女 在昆嵛山中圣经山东侧,有一座不太高的陡山,连着南北两条高高矮矮的岭,把当间圈成一个簸箕样子的平夼。山上山下,春天开着一片桃花。从陡山上流下一条小河,早年也不断流。春天河水澄清,桃花火红,像是天堂一样的神仙地方。正是这地方,有一段“桃花仙女”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春天,一个漂亮的姑娘在河边洗衣裳。一个壮实的小伙子,牵着一头大黄牛,顺河边走来。小伙子牵着牛直看姑娘。从此小伙子的心思在这条小河上。每天来这小河边看牛,见了姑娘结结巴巴搭理着和姑娘说几句淡话。日子长了,见姑娘挺温顺,便试探着向姑娘求婚。姑娘见这小伙子朴朴实实的,是一个好后生,便提了两个条件:一是要圣母娘娘花园的金桃核,二是要天上的月钩银锄,有了这两样东西便能说成姻缘。姑娘见小伙子发愁,便说“只要有诚心,向西方天山圣母娘娘求告就能得来。”小伙子求婚心切,决心向西方天山走去。
树叶刚放开的时候,小伙子就起身上路了。天蒙蒙亮就走,带着星星也走,走累了碰到破屋子就住下,碰不到屋子,就在露地上躺一会,又赶路了。饿了讨饭吃,渴了找河水喝。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子,也没找到天山。这天天黑,走到一片大树林里,迷了方向,正在转悠为难的时候,忽然看见一点亮光,顺着亮找到一茅草房,住着人家。里面有一个老头和一瘸脚年轻人,便要求住宿。老头答应了。晚上他向老头啦扯着自己的心思,老头便托他向圣母娘娘求药给儿子治瘸脚病,他满口答应了。第二天临走老人又嘱咐一遍。
又走了好多好多日子,树叶子变成黄红色了,来到一座大山脚下,天黑得不见人。又是风又是
雨,冷得直打哆嗦。恍恍惚惚看见一个老妇人拎着小篓,便要求老妇人避雨住宿。老妇人便领了家去。她家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哑巴儿子,啊啊地迎了他。晚上他向老妇人说了他的心事。老妇人说这地方神鬼害怕,黑白不见日头。前面是一座大山,一年到头雾气腾腾,对面不见人,是没法过去的。但他心思要紧,下决心要走走看。第二天要走的时候,老妇人又叮嘱他求药给儿子治哑病。小伙子满口应承了。
小伙子鼓起勇气,走啊走啊,果然前面雾气很大,一步一步地向前,是一步比一步高。大石头、树木、棘子、葛子,绊脚和割脚,走一步得费很大劲。把着树枝,扯着葛子向上爬,不知爬到什么时候,才爬上了一座巨岩,一腚坐下来,再也起不来了,就躺在大石上,恍恍惚惚地睡了。但是心里还是想着找圣母娘娘。恍惚间一老妇人站在他面前,白头发,白里透红的脸,像书上说的神仙,他脱口就问: “圣母娘娘在哪里?”老妇人说:“不知道。有什么事?”小伙子把求药治病的事一样一样地说了。老妇人详细地答了。可是要问自己的事,她已不见了。醒来定了定神,想了想。是做梦吧,不是。怎么问药的事,清清楚楚?真是后悔,没先问自己的事。左思右想,再向前走吧,真爬不得了。不向前吧,自己的事拉倒了。好在为别人办了点事,还不一定是真的。他丧气地找着原道走回来了。
顺着原道往回走,踏着雪,走了好久好久,来到老妇人家。告诉老妇人,圣母娘娘说,你儿子小时候,在山上拾了桃子吃,桃核卡在嗓子眼里。那桃子是圣母后花园的,被妖魔摘走了。只要张大嘴,在背上猛打三下,再用力咳嗽一声,桃核就跳出来了。于是就照法作了。果然第三下一声咳嗽蹦出一个豆粒大小的黑东西,霎时变成一个黑桃核样的东西。哑儿子马上说话了。娘俩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临走的时候,老妇人想来想去,把黑桃核送给小伙子作纪念。
又走了好久,草又放青了。一天又走到大树林老翁和瘸脚青年草棚里,老翁早在门前盼着哩。于是小伙子就把圣母教给治病的方法说了。这里很久前遇到妖魔的祸害,神兵天将消灭了妖魔,妖魔的两钩锄仍在你门前,日后经过天地转动,埋在你家门前,你儿子卡在上面把脚卡瘸了。只要把这东西挖出来,里面有一张是弯的,把它打直脚就会好的。于是他们三人果然挖出了两个锄样的黑东西,一张是弯的,就用锤子敲打直了,瘸儿子马上脚就好了。欢喜得跳了两个高,一点不瘸了。老翁想,妖魔的武器一定是件宝贝,临别的时候就把这东西送了一张给他。
山青了,树叶又绿了。
小伙子有些丧气。又走了好多日子,回到了小河边。姑娘还在那里洗衣服等他。他把这两样东西往地上一摔。说也奇怪,黑桃核金光闪闪,黑钩锄变成了锃亮的银锄。两个人发出了甜蜜的笑声。
从此,这对男女结成了恩爱夫妻。把金桃核埋在小河边。用银锄,锄出了茂盛的桃树,锄出了遍野的桃花,锄出了满树的桃子,把小两口的日子锄得红红火火,把遍地的石头都锄成了桃子形(桃花岭上至今还有桃石遗迹)。这桃花红像火海一样的好地方,道家神仙都看中了,在陡山顶(月牙石)刻太上老子道德经,纪念着这神仙住的地方。
后代的桃花子孙一代一代地传说着:我们的好日子是祖先用银锄和着汗水锄出来的。更奇怪的是,这里的桃花开得特红,直到落花不变色。为表示它的与众不同,在山字边又加了个见字,从此,这地方就叫“桃花岘”。
丘真人 荣成县东至成山四十里,近县治十里许为砂碛,其东则皆平地,而硗瘠已甚。纵十余里横三十里内有小村落十八,其地不足以赡之,率皆渔海浮辽及客京师以谋生。有某翁者,家资小有,性淳厚,年逾五旬,忽婴噎疾,逆害饮食,濒于危殆。一日,扶杖坐门首。一白发道人近其前目之曰:“君疾已入膏肓,然幸而遇仆,尚可为也。”视其人,丰彩俊逸,迥非猎食者比,起与为礼,延至室中而问之。道士自言丘姓。问须药几何,历时几何,俱言无用,乃启囊出药一丸,形如巨菽,以授翁、:“君但以洁水下之,即刻可愈,无俟经宿。但服药后,腹内必热如火炙,慎无饮冷水,馀俱无禁。”翁喜,持药入内,谋所以款之。道士见案有素纸,遂书其上,成一条幅。未几,翁出,便辞去,留俟饮食,不可,酬以金帛亦弗受。但再三叮咛,勿饮冷水而去。去后,翁如言服之,但觉腹内如恢如焚,肺腑欲縻,刻不能忍,不得已索水饮之,至石馀,其热始消,而喉间习习作痒欲吐。方俯其首,则所服药丸即自内出,其大如枣,金光灿烂,甫及地即飞去,而翁疾若失已,知道士非常人矣。后二旬,其乡人自都中归,与翁有 、,闻其疾愈来观之。自言其启行之日午刻,遇一道人,谓之、:“吾丘姓,近在西郭之外。君乡人某翁者患噎病,余以一丸医之。君归必告渠,万无饮冷水,其病可愈。”计其时日,即予翁药之刻也。因意二千里间,举动只在瞬息,岂非仙与?忽悟都城西白云观,乃丘真人藏真之所,此殆其化身也!未几,哗传邑内,时沂水王先生椽司谕荣成①,闻而亲往,索书观之。翁故农人,不甚爱惜,又以先生亲自至其室荣之,遂举以赠,乃携之以归。后先生捷南宫诠县令,而真人墨迹不知归于何处矣。 (此文选自林培玢《废铎呓》。标点为选者所加。)
注:①沂水王先生椽司谕荣成:沂水县人王椽任荣成县教谕之职。
无鳞鱼的传说 自古迄今,昆嵛山下河流中生长着无鳞鱼,昔称没鳞鱼。于是,山下民间流传着“人参落泪出天麻,天麻落泪生没鳞”的故事。
传说,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有一对小兄妹,哥为人参,妹为天麻。他们俩天天形影相随,玩在一起。
人参的特性是经不起惊动的。一惊动其叶便蔫而耷拉。一天,王母娘娘率众侍起驾莅园赏花,看见百花丛中有棵耷拉着叶子的草,甚感扫兴,于是便吩咐左右.“来人哪!将那棵死东西拔掉。”其中一侍女禀奏:“回娘娘,他并非是个死东西,而是见您害羞才蔫。”娘娘嗔道: “什么害羞!分明是见了老娘不满而闹怪相。来人哪!把它拔将下来,送予老君,炼丹给老娘用。”众侍女深知王母娘娘的脾气,岂敢违抗,于是,便急将那棵耷拉叶子的人参挖出,送至老君那里。
人参痛哭流涕,哭肿了双眼,恳求老君救命。老君道:“孩子,凡事要大胆些,不要害羞。娘娘骄气十足,谁对她稍有不恭顺,谁就得遭殃。孩子,不要紧,我有法救你。你在我的炼丹炉里炼七七四十九天,炼出四十九滴泪水,洒在人间山上,生根萌芽,人间民人便知道你是流着眼泪长大的。世间人皆为你祷告,那时天宫众神灵都为你平冤,你便能归天了。”说罢,便将他放进炼丹炉里炼将起来。
有一天天麻妹去找人参哥玩。她从草神那里得知人参哥的遭遇。天麻妹哭成泪人儿。不巧,王母娘娘又驾园赏花,花草仙子率众花神前迎。娘娘见天麻眼泪未干,问道: “惩罚了你的心肝哥儿,心痛了不是?拆散了你俩,不满意了吧?”王母娘娘见天麻不语,有些不快,便吩咐左右侍女:“来呀!将她也送至老君那里炼丹。”侍女们推搡着天麻,又把她送到老君那里去了。
慈善的太上老君见两个孩子实在冤枉,便对天麻道:“孩子,别怕。我把你炼成一只小鸟,带着人参哥的泪水洒在人间的山上,沿着太古河洒下九九加一九滴泪水,便能活了,比在天宫活得更健壮,山变得胜似御花园。到那时,王母娘娘眼馋了,自然要占据那座山,我就有法救你们兄妹俩归天了。”说罢,便把天麻放进炉里,炼出了泪水。
刹那间,一股青烟从炉中冒出,直上空中。老君手指飘飘悠悠的青烟道声:“变!”青烟果然变成一只小鸟;接着,又手指小鸟说声:“飞!”小鸟“噗噜”一声飞了。
小鸟飞呀飞,飞到仙山上,把人参哥的泪水洒在昆嵛山上;接着,又把自己九九加一九滴泪水洒在太古河里。
天宫众神们发现一股青烟,便晓得这是太上老君变着法儿放跑了人参、天麻兄妹俩,都为此叫绝。唯有专好咬人的狗头王不但不叫好,反而自告奋勇地请令“娘娘,我去将他俩拿来,否则,我就死在人间。”
当狗头王赶到昆嵛山时,山神早就将人参、天麻兄妹俩藏了起来。狗头王寻觅不到,无法回天,只好作罢,留在人间,变成一条狗,“竖”嘴吠叫,汪汪乱咬。
人参在昆嵛山上扎根发芽,其泪水生出中药天麻;妹妹天麻的泪水在河里生长出无鳞鱼。从此,昆嵛山变美了:树荣,草茂,山明,水秀。泉水清湛,味甘且凉。山民们登山采药,发现人参天麻,说是昆嵛山上的水是人参的沁水。源于昆嵛山的沁水河,其名字便是由此而得。
食了无鳞鱼,饮下昆嵛山的沁水,滋体益胃,去病消灾,延年益寿。故昆嵛山区村村寿星多,个个身健体壮,精神饱满。
第二节 轶事
狗塔岭 清朝中期,宁海州高陵一带流传着狗救主人的传说。
一日,主人到朋友家做客,狗在主人朋友的门口等候。
酒逢知己干杯少,朋友相逢,难免多贪几杯,接近夜半方散。朋友留宿,主人以有狗相伴,决意回家。当走到磨山(今高陵镇)与朱车(原刘家夼镇,今属水道镇)交界处,经风一吹,酒涌心头,顿觉天旋地转,不久便昏昏沉沉,不省人事。
狗见主人卧地不起,用爪拨弄主人,见主人仍软绵绵地躺在那里。它便绕着山岭,汪汪直叫,唤人来救。深更半夜,哪里有人来往!叫了一阵,狗又回到主人身边躺下,忽地又爬起来,向山下小河跑去,在水中打滚,让全身浸满水,然后跑回主人身边,将身上的水都落在主人脸上,以此唤醒主人。狗往返水中数十次。主人终于苏醒过来,但他心爱的狗却累死在他身边。主人悲痛万分。
主人感念狗的救命之恩,特在岭上修狗塔一座,塔上有“救主义犬”字样。从此,此岭得名狗塔岭。
本志编者注:昆嵛山中的“狗塔”还有多处:龙泉镇龙泉水库西北约 1000米处,原有砖砌十层狗塔,1958年大炼钢铁拆砖立炉而废;牟平城东河岸有一座石立狗塔,已毁;传说柳钱庵还有狗塔,今查仅一座八陵碑,实为昆嵛朝阳庵高峰法师影塔,非狗塔。
又:狗性忠义,昆嵛山人崇尚忠义,此亦一证。
龙石晒字 昆嵛山南坡的深山峡谷间,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晒字,原名叫“龙石晒字”,
后简称晒字村。说起这奇特古雅的名字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黄姓兄弟二人,因连年战乱,从郓城逃出,几经周折来到“仙山之祖”昆嵛山定居下来。
黄氏兄弟身居深山,远离市尘,过着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生活,倒也安宁快活。他们早年认得一些字,因此,闲下来时,常爱写写画画,并以诗文字画教育子孙后代。那时还没有纸笔,他们是用树枝蘸着自制的染料,把诗文写在树叶树皮上的。天长日久,他们便留下许多树叶树皮字画,并经常拿出来阅读观赏。为了预防这些用绳索连结起来的树叶树皮字画霉烂,每逢好天气的时候,兄弟俩便把字画放到大石硼上去晾晒。
一天晚上,黄老大一连三次梦见猛虎进山,拖走了孩子,抢走了诗文。醒来后,六神无主,心惊肉跳,老觉得凶多吉少,便找老二商量,赶快逃离此地。恰好第二天是个好天气,正好晒诗文,便合家老小一齐动手,把诗文搬到石硼上去晒,准备带走。
时近中午时分,一切太平无事,黄氏兄弟才安下神来,消除了疑虑。一边翻晒诗文,一边领着子孙诵读。密林深处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朗朗读书声。
突然,山西一阵尘土飞扬,刀枪剑戟席卷而来。黄老大大喊一声:“不好!”
全家老小顾不得回家收拾衣服粮食,急忙抢起晒着的诗文字画,慌忙逃走。
你道来者何人?原来是秦始皇同丞相李斯东巡路经此地,他们要到这东海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见此处山峰峥嵘,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如同仙境,便下车步行,来到茅屋前。他见屋内空无一人,衣食之物完好无缺,断定这里的人离去不久,于是派人寻找村夫,打听可有长生不老药。
黄氏兄弟妻子儿女,被秦始皇的兵将捉住,带到秦始皇跟前。丞相李斯见村夫不拿衣服粮食逃走,却背着树皮树叶,顿生疑心:“你们为什么不带衣食之物,却带这些东西?”
黄氏兄弟答道:“衣服可以织出来,粮食可以种出来,诗文失落是找不回来的。”
李斯不相信山野村夫会识字,追问他们是不是想把仙丹妙药藏起来,欺骗始皇帝。黄氏兄弟不知天下归秦,从容答道,武可治国,文可安邦,怎能因富贵贫贱作为衡量识不识字的标准,不信,你们看看。李斯拿过树皮一一翻看,果然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字。字迹俊秀,行垄清晰,不知花费了黄氏兄弟多少年的心血。李斯看后,暗暗吃惊,便递给秦始皇观看。秦始皇看后连声称赞:“尔等龙石晒字,难能可贵。”从此,此地便得名为“龙石晒字”。后来据说秦始皇登文山,设召文台招贤纳士时,还召见了龙石晒字的黄氏兄弟,并要把他们带进京城做官。黄氏兄弟过惯了世外桃源里的清静日子,说什么也不肯从命。兄弟二人又回到龙石晒字。
黄氏兄弟没有跟秦始皇进京做官,大概是真的,现在的界石镇晒字村,确有不少姓黄的,只是他们从来不炫耀秦始皇曾召见过他们的老祖宗。只有村后伟岸的龙石,依然似雄狮高卧,向一代代子孙传递着龙石晒字的故事。
鸟铳 宁海文登之间,有大山、昆嵛。周遭百数十里,千峰耸峙,万壑俱幽。一名大昆嵛,一名闻登山,皆因其高广得名也。明代以前,老
树参天,人迹罕至,兽有鹿豕,禽有子规。禽兽繁殖,甲于山左。国初(清初)以来,生齿日众,山木伐尽,樵苏可通。而虽无猛兽,尚有毒虫,山中獵户,非草枯雪盍之辰,无敢深入。唯善鸟铳者,则自春徂冬,出入无忌。邑西鄙近山之地。有王姓者,素善此技。秋日,将猎山中,行无几时,忽闻震来,大雨将至,急归以避之。而雷电已及,电耀其前,雷轰其后,佐以细雨,周身咫尺之外,暝不见路。窃意应遭雷殛,因合目竦立以俟。而雷霆近身辄止,乃启目微视,见雷光中山径一线,缘之疾奔,雷电随之。未几,入一深山前一败寺,垣落倾颓,户牖尽毁,旁无副室,岿然老屋三楹而已。入庙觇之,神像仆地,滴漏淫淫,傍门栖之,雷亦收声。俄而,震雷渐至,轰击阶墀,中有巨穴,一物露半身,出头,粗如五斗,囊状类蚯蚓,口吐绿烟,电光触之辄堕,展转逾刻始升。自念,雷公邀予其以此耶?因祝之、:“如欲小人效力,请暂息雷声,待略为措置,便可相助。”雷遂隐去,乃拭枪令干,实之以药,立于檐下,呼、:“可矣!”于是雷电复至,物出于前,举火击之,应手而殒,雷乃摄之以去,终不知其为何怪也。既而,云散雨收,复出行猎,弋获无算。自此,每入山中,不逢不若,或同侪齐往,己获独多,遂擅此术以终。
鸟铳之二 山之东麓,有小兰若。庙祝一人守之,雅善居。积石田数亩,春耕夏耘秋成以后,扃户托钵,乞食四方,遇朔望之辰归。焚香毕,仍出募化。历有年所,颇有所蓄,不复行乞。近村不逞之徒,因而垂涎,夜约恶少往劫,敲门索资,势甚汹涌。哀之不听,因绐之、:“吾藏有火器,以备非常。如不善退,吾将先之。”众未深信,乃出饼杖於楞示之。昏暮之中,认以为真,遂各散去。后访问既确,复往劫之。时值隆冬,适一老翁携其童孙,荷铳出猎,至庙而暮,因求寄宿,二人语尚未毕,寇乃大至,举石挝门,势如鼎沸。翁谕之、:“某师因汝等深有戒心,倩予相助。今吾在是,勿恶作剧,自诒伊戚。”众哗、:“汝所恃者饼杖耳!毋再诳予。”挝益厉,翁乃呼其孙起,合衣缚庭树上,而自举枪,自牖击之,一发而夷於左股者数人,伏地哀号,乞勿再举。翁、.“若速负伤者以逃则已,不然再发,无噍类矣!”抢攘移时,声乃寂然。乃释童子于树,足趾已冻裂。庙祝欲以火煨之。翁、:“若然则永为废人矣!”因索冷水一器,浸片刻,拭之,置榻上。次日负归,数日寻愈。而此庙遂永无寇警矣。
鸟铳之三 昆嵛山阴,为文荣赴郡孔道。往时为山所阻,往往北行过至海滨。康熙时,李道人常明者,开山通道,凿石成峡,东西里许,名、福泉口,而康庄遂挂于山巅矣。石路两端,復有山径二三里,深涧大壑,夹路崎岖。乾隆季年,西来演杂剧者六七人,每至村中,戈矛林立,器械成行,扮演一周,醵钱而去。其实,皆不逞之徒,包藏祸心,乘间窃发者也。时值新正下旬,天日阴晦,行人绝少,自东往西,山路将尽。遇一少妇,跨卫(驴)归宁,童子随之。四顾无人,遂起戎心。缚童手足,委诸路侧。数人曳少妇入壑,褫其衣服,将肆强暴。少妇哀号疾呼,恐惊行人,众乃释手,以衣饰入囊中,驱卫而去。适一猎户,持火枪自山而下,见童子缚诸道左,解而询之。答以迎姊归宁,路遭寇劫。问其姊安在?言被寇曳入壑中,生死未知。乃偕童子觅之,得於危岩之下,赤体蹲踞,见人羞缩欲死,无隙可入。猎户解衣衣之,问:“寇焉往?”答以西行。乃属童子守其姊,往索其衣。行仅里许,见数人坐于道周,颠倒裳衣,卫亦在焉。剧问、:“少妇衣饰汝劫之耶?”应、:“然。问将奚为!”、:“将代索之。”一人剧持刀起、:“欲索,请先尝此物!”猎户举火器示之、:“此足矣相抵否?”众人闻言,俱起持刀逐之。猎户故反身东奔,行未数武,回首举火击之,被伤而仆者数人,其未伤者,益怒逐之愈急。猎户奔,且治器药入铳中,回身再击,未伤者只馀一人,因、:“请勿再发,谨以妇衣还君。”答、:“杀汝,衣将焉往?”乃哀之、:“吾朋侪俱被夷伤,剩吾一人,扶之行乞,以延残喘。庶不至死于
道路,以果犬腹。”复答、:“吾将往告州牧,’遣人相迓,自有乐境,亦无劳汝措置。”其人委刀路侧,长跪稽颡而言、:“君威名已著,吾等将以乞丐终身,何必与乞人为难?”猎户、:“悉以妇物归予,姑宥汝死。若稍匿,待予再来,泱杀不宥!”乃导致坐处,实诸囊中,举至卫上,牵之以去。复至岩下,令少妇着之,扶以跨卫,偕童子送之以归。闻此事,未有不快者。顾世途险恶,类此甚多,安得遇猎人,以快人意也与?
注:《鸟铳》及其二、三,皆选自林培玠《废铎呓》,标点为选者加。
四品老白丁 清初,康熙皇帝东游仙地姑余山。选好卫士,扮成行商模样,骑白龙驹,晓行夜宿,来到聚仙乡(今姜格庄镇、龙泉镇一带)。一天,康熙同卫士正在赏玩夏苗,突然发现一只吊睛白额猛虎,近前去打,瞬息不见,却见一彪形大汉,仰卧酣睡,鼾声如雷。康熙皇帝正待叫醒大汉,身下坐骑发现什么猛兽似的,长嘶一声,奋蹄狂奔起来。此时,被捉马喊声惊醒的大汉迅即朝马奔去。追上白龙驹,伸出铁一般的胳膊,朝马脖子用力一挟,烈马前蹄欲起不能,后蹄踢腾不止,兜了三圈,乖乖驯服。这时,康熙喊道:“老哥,歇息一会吧!”大汉见骑马人满头是汗,便向柳荫下的瓜棚一指,说:“大哥,到俺瓜棚里吃个瓜,解解渴吧。”皇帝下马,随大汉进入瓜棚。大汉选几个最甜的瓜献给客人们,康熙边吃边听大汉讲述各种瓜的口味,听得着了迷。
大汉姓周,名振国,家住姑余山下。康熙见此人性情耿直豪爽,慷慨大方,力大无穷,又有虎星庇护,认定是一将才,便慨然同他结为义兄弟。临别时,皇帝对振国讲:“我家住北京,以后有事可到京找我。”道别后,振国早将结拜之事忘却。而归京的康熙却念念不忘,便下诏振国进京。振国进京后,方知当今万岁正是柳荫下结拜的义兄弟。二人畅述良久,康熙说:“你我既是兄弟,应常来京倾谈。可你无官职,不便见朕。你想做个什么官?”振国心想,俺自幼少读书,怎能担当大任?思来想去,凡属“一”字最小,还是选个一品官吧。于是谦意地向皇帝说了。康熙听后,先是一怔,然后笑了。他知道振国不懂官衔品级,便半开玩笑地说:“朕岂能封一个当朝一品的老白丁?”振国刚要谢主龙恩,康熙帝却一本正经地说:“钦赐四品职衔朝议大夫之职,管理皇木商事,朕外赐毛驴一头,以便往来骑用。”振国就这样弄了个四品官。振国病逝后,立碑以志。碑文载:“公行一,字启东,系应璧公孙,养德公子也,而有功于吾家者,惟公之力居多,公小习诗文,未获一售。康熙初年,邀游京师,后欲出口,适皇上赏夏苗,遇公于柳荫下,与语悦之。因钦赐四品官衔朝议大夫之职,管理皇木商事,而家遂以兴。则吾祖之功,盖可忘乎哉!恐久而没灭,故志于碑阴,俾后子孙得有所考云……”
假皇帝1929年,牟平水道杭北头村韩忠文,在板子口村读私塾,由于常看一些帝王将相之书,便产生了做皇帝的念头。白天无心读书,经常疯疯癫癫像着了魔;夜间则到村外练邪法。一天,他回家打开村里戏班子的戏箱,穿上演戏用的龙衣蟒袍,俨然装起皇帝来。不久,韩忠文自称皇帝,国号“后清”,全家人留起了满清头,并封韩成基为开国元帅,韩成坤为军师,未婚妻为皇后,妹妹为皇姑……由于当时社会闭塞,村民信以为真。于是,杭北头村出了“皇帝”的消息便四乡传开。
韩忠文的姑表弟(张家沟村)跟崮头村大刀会头目王风云有来往,参加了大刀会。而王风云又是大刀会总头目王文兰的部下,大刀会得知杭北头村出了“真主”,决意前去“保朝”。是年10月,王文兰、王风云带领大刀会千余人,头裹红巾,手执刀、枪、剑、戟,杀气逼人,浩浩荡荡来到杭北头村。韩忠文得知“保朝”大军来临,慌了手脚,急忙穿着整齐,忐忑出迎。就在大刀会列队依次朝拜,高呼“万岁”、首
领下跪讨封之际,“皇帝”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应付,结果被王文兰看穿了他的骗人把戏,将其从宝座上揪下来痛打一顿绑走。大刀会受骗,恼羞成怒,又拉牲口,又抢东西离去。村民跟着“皇帝”遭了殃。韩忠文后被其姑表弟求情保释。
第三节 异闻
麻雀群集投海.1984年7月28月上午11时许,正在牟平姜格庄镇北海滩修船的北头村渔民,忽然听到天空一阵震耳的“叽叽喳喳”声,随着看到从正南方向飞来一群麻雀。这群麻雀遮天盖地,象方云彩,在离地面20米左右的上空,径直向海中飞去,当飞到离岸500米左右时,这群麻雀便一齐投入大海。
瓢虫大聚会 1989年11月4日下午1时30分左右,在界属牟平县姜格庄镇的黄海岸边出现一大奇观:成千成万的瓢虫聚集在潮岸上,延绵成线七八千米,状如一条红色飘带。他们大都聚集在海草和岸边漂浮物上,也有的散聚在沙滩上。在一根长约60厘米的海草上,粗略数了下竟有1700多只瓢虫,整体数目无法估计。当时在海边晒网的大庄村几位渔民都说从没见过这一奇怪现象,他们推测,可能是某地发生水灾,瓢虫从海上漂来。
不幸的车祸幸运的女婴 1998年12月17日上午10时许,于石烟公路(省道004线)牟平段万家山附近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烟台市莱山区解家庄镇辛安村村民臧某某驾驶两轮摩托车,带着即将临产的妻子李某到牟平区姜格庄镇大庄村的岳母家。二人行至牟平区大窑镇万家山村桥东头处,被顺行的大货车撞入山沟内,孕妇被货车前轮挤压腹部破裂,腹中8个多月的女婴“跳”到路边,被货车的车辙裹住,夫妇没来得及看上女儿一眼就双双身亡。这个女婴被万家山村一村民在距现场约5米处发现,立即进行临时处理。事故发生后,牟平区交警大队火速赶往肇事现场,速将女婴送往牟平区人民医院。女婴安然无恙。
龙兵过 “龙兵过”是乡人指回游南部海域的虎鲸群。南海村民发现,每次“龙兵过”,都是从荣成沙窝海口而来,通过张家埠海口,游到前岛村南的里岛、廒子岛等周围海域,作短暂停留后,又沿原路线东游而去。1959年以前,每年初秋季节必游一次。
1959年初秋的“龙兵过”,是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长长的鱼队整整经过3天3夜。鱼队前头是由形似海豚的鱼组成,一对一对,一会跳出水面3米高,一会又潜入水底不见踪迹,动作一致,与后面的大鱼群隔一段距离;中间全由大鱼组成,成对排列,行进速度缓慢,游动时齐头并进;最后由小鱼群组成,队列不甚整齐划一,倒也规规矩矩。鱼群浩大壮观,发出一片奇怪的声音。若遇上渔船,会主动躲让,躲不及时,便沉下去,从船底潜游过去;若遇上渔网阻碍,便用前躯将渔网压下去。渔民称之为“神鱼”。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