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2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分类号: P44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昆嵛山区旱涝、冰雹、暴雨、大风、低温连阴雨灾害性天气的危害问题介绍。
关键词: 昆嵛山 天气 灾害

内容

昆嵛山区灾害性天气以旱、涝、冰雹危害最大,其次是大风、暴雨和夏秋间的连阴雨。
  旱涝 旱涝是自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出现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有旱的年份占5%,有涝的年份占28%。大早年份7年一次。按季节分,春旱占47%的年份,秋旱占44%的年份,春涝、秋涝和冬涝年份占30%。
  境内干旱是主要威胁,尤其是春旱危害最大,秋旱次之。春旱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到5月份,持续30天左右,最长的1972年达3个月。1952~2008年,春早较严重的年份为1958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88年、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平均6.3年一次。较严重的水灾:1965年、1974年、197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2005年、2007年,平均7.1年一次。
  冰雹 冰雹一般出现在4~10月,其中9~10月最多,以初夏期间的冰雹危害较大。一日中,冰雹多出现于午后和傍晚,上午较少。平均降雹2~3分钟,最长达1个半小时。牟平的水道、大窑,乳山的下初、冯家,文登的界石、汪疃、葛家、米山等近山地区雹灾较多,南北近海区域冰雹极少。1940年5月21日13时,文登县晒字、界石、米山等宽7.5千米,长12.5千米地带受雹灾,平地积雹6.6~9.9厘米厚,小麦绝产,地瓜、花生、玉米叶子全部打烂。1952年6月10日下午,乳山下初、冯家等地降雹持续20~90分钟,117村受灾,雹粒大如鸡蛋,小如玉米粒,最大一粒重约15千克。1989年牟平县水道、大窑等6处乡镇受雹灾,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1994年9月29日13时,冯家、下初等56村遭雹灾,冰雹最大直径2.5厘米,积雹深达20~30厘米,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暴雨 昆嵛山区年均暴雨3.8天,7月和8月份出现最多。分布于低山区较多。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的,年均2~4次;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平均1~2年一遇日降水量200毫米以上,平均10年一遇。连续3日最大降水量以汪疃最多,为454毫米。南区小观镇暴雨最少。1980年8月,昆嵛山低山区大暴雨,冲毁谷坊200余座,冲毁石门的桥梁2座,大路中断。1987年8月27日零时,昆嵛山全区大暴雨,5小时平均降水量为102毫米,葛家等镇的平均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损失严重。
  大风 据1953~1990年资料统计,全区大风日数平均每年43.8天,春季占38.8%,冬季占29%,秋季占20.8%,夏季占11.4%。台风多出现在7~8月份,年均1~2次,次数虽少,但危害极大。连续8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8天,出现于1964年4月。1985年8月19日下午1时,东区、东南区的9号台风,最大风速达36米/秒,持续4小时,导致通讯线路全部中断,高压输电线路全部停电,累计经济损失1.1亿元。
  低温连阴雨 温暖季节的低温连阴雨,造成花生烂种、小麦烂场、夏玉米芽涝,影响夏秋玉米灌浆,使地瓜干霉烂,晚秋作物贪青晚熟。新中国建立前,文字记载最严重的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初二至九月,一直阴雨连绵,庄稼尽伤,房屋倒塌。据1953~1990年38年统计,发生低温连阴雨20次,约2年一遇;夏收夏种期间8次连阴雨,大约5年一遇。危害最大的1979年6月19~26日,连续出现8天阴雨,降水107.2毫米,成熟的小麦在田间生芽,上场的也发芽霉烂。秋季低温冷害,造成秋作物减产或绝产。9月中旬以后成熟的品种常常减产。最长连阴雨天气为害13天,出现于1985年11月。
  历年较大自然灾害参见卷首《大事记》。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