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山脉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山脉的形成
分类号: P542.2
页数: 3
页码: 70-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昆嵛山脉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发展史,自古至今包括元古宙(2500,~600Ma,1Ma=100万年,下同)、显生宙的古生代(600~250Ma)、中生代(250~66Ma)、新生代(66Ma至今)等四个大的地质时期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山脉 昆嵛山 形成

内容

昆嵛山脉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发展史,自古至今包括元古宙(2500,~600Ma,1Ma=100万年,下同)、显生宙的古生代(600~250Ma)、中生代(250~66Ma)、新生代(66Ma至今)等四个大的地质时期,不同地质时期的综合地质事件表明本区具有沉积不连续、岩浆演化阶段性、构造发展继承性、成矿专属性等特征。共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陆块的形成、演化时期 对于地壳而言,陆核属其最原始的形式,再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陆块。
  进入古元古代(2500~1800Ma)早期,该区陆核南北向拉张而横向扩展,形成东西向的裂陷槽,沉积了一套陆源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即荆山群和粉子山群。随着进一步拉张,热流升高,在中温条件下荆山群、粉子山群发生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古元古代早期末,褶皱回返而南北向收缩。在古元古代中期幔源物质上隆,形成东西展布,局部为北东展布的张裂隙。幔源超基性、基性岩浆沿裂隙充填侵入,形成莱州基性一超基性组合等。古元古代末期,经区域变质使西小夼东之基性岩经麻粒岩相变质而形成麻粒岩。沿途断裂使幔源岩浆上侵,形成海阳所超单元的超基性、基性岩。
  中元古代(距今1800~1000Ma),陆块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新元古代(1000~600Ma),在中国的大区域上,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拼接,碰撞位置在五莲一荣成一即墨一线。受之影响,区内发生第四期左行逆冲推覆韧性变形作用,属低中温环境。板块的碰撞引起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形成酸性花岗岩岩浆,沿北北东向构造强力侵位(热轻气球膨胀)形成分布面很广的荣成岩套。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岩浆活动。板块的碰撞、俯冲,一方面聚集了大量的挤压应力,形成韧性变形带和榴辉岩,另一方面,地势抬高,环境变迁。碰撞结束后,挤压应力释放,地壳有下降趋势,产生拉张作用,引起局部发生低温环境的韧性变形。
  古生代原始大陆稳定抬升剥蚀时期 古生代(600~250Ma)期间,昆嵛山区较为稳定,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成为碎屑沉积物的物源。这一时期属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时期 进入中生代(距今250~66Ma),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使大陆进入一相对活跃期,中国东部沿海表现为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交替发展的特点。形成盆岭构造格局及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多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这一时期也是金、银矿的成矿时期,该区的黄金就是在此时期形成。
  一、印支期(250~205Ma):欧亚板块趋向活动,是由古亚洲构造体系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转化时期,该地区仍上隆、抬升为主,局部表现为拉张状态。胶南造生带各构造单元间产生深断裂,由碰撞造山转化为断裂造山带,同时产生韧性再造事件。岩浆活动强烈,首先幔源岩浆分异形成闪长岩系列侵入岩(柳林庄超单元),随后陆壳重熔产生淡色花岗岩系列(文登超单元),最后深源岩浆上侵形成钾质花岗岩(宁津所超单元)。
  二、燕山期(205~65Ma):地壳活动强烈,奠定了山东省基本构造格局,构造活动导源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
  侏罗纪(205~137Ma)鲁东地块呈隆起剥蚀状态。昆嵛山主要岩体二长花岗岩即形成于距今1.6~1.4亿年的侏罗纪晚期。
  白垩纪(137~65Ma)早期鲁东地区形成二隆一坳(胶南隆起、胶北隆起、胶莱盆地)。在胶莱盆地中沉积莱阳群。晚白垩世早期,胶莱盆地以中酸性火山喷发为主(青山群)。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形成红色河湖相砂砾岩陆层构造,有少量玄武岩,混合岩浆在韧性剪切机制下强力侵位(王氏群)。
  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浆活动,引起俯冲造山,使鲁东地区在早白垩世产生不均匀挤压,形成挤压带与引张带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挤压带首先形成壳源岩浆侵位(郭家岭超单元)。然后壳源混合岩浆侵位(伟德山超单元、雨山超单元),在引张带形成双峰式火山岩(青山群)。
  岩浆携带的大量成矿元素金因混合作用而富集于残余岩浆中,进一步转入岩浆期后热液中,形成成矿热液。沿北东向断裂,成矿热液贯入、运移,随着温度、压力地不断降低,在达到适合的物理、化学环境时,元素金从热液中逐渐聚合、富集沉淀成金矿。
  喜马拉雅时期(65Ma至今)
  一、古近纪(65~23.3Ma)。鲁东地区胶莱盆地已经基本消亡,在局部残留小盆地仍有少量陆相碎层沉积(王氏群)。由于构造的掀斜作用,使地壳不断隆升,并遭受剥蚀形成路中期夷平面(高程500米)。古近纪末期,地壳抬升,使鲁中期夷平面遭受切割破坏。
  二、新近纪(23.3~2.48Ma)。新近纪早期鲁东地区在不断隆升的基础上地壳相对稳定,并伴随准平原化,形成唐山期夷平面(高出现代河床150米),河流雏形开始发育。古近纪晚期地壳又始抬升。
  三、第四纪(2.48Ma至今)。早更新世早期,地壳相对稳定,遭受剥蚀形成临城期夷平面,至中更新世、全新世,地壳仍在稳定的抬升。20世纪50~80年代,国家地震局在山东及邻区做过大地水准测量,据1990年分析处理结果,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为隆起区,第四纪时期,北北东向断裂仍有活动,在交汇部位形成温泉。无岩浆或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风化剥蚀与沟谷沉积。
  由于断裂的持续活动和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了迄今为止的第四纪地貌景观,沿低洼地带沉积了现代松散堆积,呈线性分布。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是本区该时期的特点,玲珑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昆嵛山在隆升的同时,继续遭受风化剥蚀。差异性的风化剥蚀,形成了本区的低山丘陵地貌。由于本区独特的构造位置,长时间地遭受风化剥蚀,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应力作用使多组、多种性质的节理、裂隙极为发育,从而加速了本区已被剥蚀出露地表的基底花岗岩岩石破裂,形成了极其发育的节理体系,包括多组共轭的X型节理,呈羽状排列的张节理、剪节理。这些密集发育的节理将昆嵛山岩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岩块。地表水的渗入溶蚀、冰劈作用、球状风化等多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使岩石分裂、棱角脱落,岩块变圆。有时球形风化会形成一系列同心的壳层,并逐渐裂开,是物理风化中形成的成层剥落与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由于重力、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规模的岩石块体出现滑塌、崩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自山体大量崩落的大小不等的岩块依势错落地堆砌在一起,形成昆嵛山别具一格的众多的滚石堆架景观。因昆嵛山花岗岩中含有大量的不同成分的包体,经差异风化,或凸或凹,形成各种风化凹坑,再加上岩体中发育的节理,沿节理造成的风化,形成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由于区内大型节理的发育和岩石崩落,形成了花岗岩奇峰地貌;此外,区内的老地层由于受各期次的构造及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众多的明暗相间的条带,组成丰富的微地貌景观。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