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构造
分类号: P548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昆嵛山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苏鲁造山带北东段,该带在前寒武纪的演化史上,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形成带内各种不同的构造形迹,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相邻地区的地壳演化,从而形成与其有成因联系的岩浆事件、构造事件、沉积事件、变质事件。
关键词: 地质 昆嵛山 构造

内容

昆嵛山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苏鲁造山带北东段。该区段广泛出露同构造的花岗岩及呈包体出现的榴辉岩、超基性岩及高压麻粒岩等深源包体。发育强烈的韧性变形带。该带在前寒武纪的演化史上,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形成带内各种不同的构造形迹,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相邻地区的地壳演化,从而形成与其有成因联系的岩浆事件、构造事件、沉积事件、变质事件。
  按板块理论划分,该区位于中央造山带东段——苏鲁造山带上,同时又地处环太平洋板块活动带。
  褶皱构造
  一、养马岛北向斜。位于养马岛北侧,走向与养马岛走向一致,长度约6.5千米。两翼均为野头组定国寺大理岩段,北翼倾向南南东,南翼倾向北北西,倾向55。~70。。
  二、养马岛北倒转背斜。位于养马岛南侧。与养马岛北向斜平行,位于其南侧。其北翼与养马岛向斜南翼,倾向北北西,倾角40。~70。;南翼为陡崖组徐村段,地层倒转,倾向北北西,倾角68。。
  三、系山倒转背斜。位于牟平城北系山一带,向东至盐滩、侯至山一带,被后期断裂分成三段。该背斜在系山一带出露长度6千米,轴向近东西,轴面倾向南,倾角60。~70。。轴部地层为禄格庄组大理岩,两翼地层为野头组一段变粒岩,构成南翼正常,北翼倒转、轴面南倾的倒转背斜。
  四、高金埠向斜。位于牟平城北高金埠、隋家疃一带。向斜轴向近东西,两翼均由野头组地层组成,南翼倾向北,倾角25。~35。北翼被断裂破坏,使构造形态不全。
  以上四个背向斜,构成牟平城区北部近东西向褶皱带。
  五、谭家夼倒转向斜。位于北区万家山一孟良口一谭家夼一带,长3~4千米,宽0.5千米,核部和翼部均由禄格庄组安吉村段组成。南翼正常,北翼倒转,岩层倾向北,倾角66。~75。。枢纽转平直,东西两端被第四系覆盖,轴面倾向北,倾角65。~75。,轴面流劈理、破劈理皆发育。其形态为同斜倒转向斜。整个褶皱被玉林店单元捕虏包裹。
  韧性剪切构造
  区内仅有第五期韧性剪切构造,主要分布于晚元古代早期(晋宁期)荣成超单元内,区内出露极少,仅见龙泉一酒馆韧性剪切带(MIT)。该剪切带延伸方向为北东,区内出露长14千米,宽3千米,糜棱岩带内面理和线理产状变化较大,但面理总体倾向北西,线理倾向280°~300°,倾角15°~20°。
  带内岩石为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及花岗质糜棱岩。宏观上表现为石英的压扁拉长。该带内各部位糜棱化程度不一,强带与弱带相间分布并且呈渐变过渡关系。变化强烈的部位,石英表现为强烈的拉长变形,拉长比较大,可达10:1以上,长石亦显示明显的塑性变化,呈长条状或眼球残斑,岩石为花岗质糜棱岩,变形程度较弱的部位,石英变形较弱,拉长比为5~10:1,长石仅微弱变形,岩石为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糜棱岩带中发育一些小型剪切褶曲构造。主要是构造置成因的无根钩状褶皱和剪切变形成因的“α”形褶皱。
  该韧性剪切带为北西向南东运动的推覆型韧性剪切带。
  脆性断裂构造
  一、东西向断裂:
  1、上武宁断裂。位于牟平城区西南上武林村东,地表出露长度1.5千米,断裂走向80。,倾向北西,倾角65。。该断裂在上武宁可见宽5米断层角砾岩带。下盘为禄格庄组,上盘为野头组。向东至南塂北、西泥沟村,仍可见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及挤压透镜体。再向东至杏林堡娘娘庙一带,可见宽20~30米的破碎带。该断裂具早期挤压、晚期张裂的特点。
  2、西柳家断裂。位于牟平区的李格庄一西柳庄一东殿后一带,李格庄以西未见出露。长度约7千米。断裂带走向85°~95°,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70°~85°,破碎带宽80~110米。由破碎岩、角砾岩、挤压扁豆体组成。带内见煌斑岩切穿伟晶岩脉,也可见煌斑岩脉被挤压片理化。断裂带由一组近乎平行的波状裂面组成,次级压性、张性裂隙发育。见有早期的角砾,压碎交结后重又碎裂,并伴有脉岩贯入。表现为早期以张裂为主,晚期则以压扭性为主的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在与其它方向断裂的交接部位,有时可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3、孔家庄断裂。位于牟平区的孔家一双石崮一带,地表出露长度约6.5千米。断裂走向80°~90°,断层面倾向北西或北东,倾角70°~80°,断裂带在二长花岗岩内,宽20~80米不等,由相互平行的较平直的断裂面组成,中间为碎裂岩,局部有硅化蚀变,偶见黄铁矿化。破碎带内伟晶岩脉发育,亦见煌斑岩脉,石英脉显破碎。从总体特征看,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张裂为主,晚期以左行压扭性为主,但以两盘地质体判断其相对位移较小。该断裂被后期断裂构造破坏改造较严重,断续分布,在五爪山南消失。
  二、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非常发育,其特点是一系列断裂平行展布组成构造断裂带。主要的大断裂大致以10~15千米一条等间距分布,走向多在40°~50°之间,断层面多倾向南东,倾角在70°~75°。断裂活动主期为左行压扭性(晚期),切割了东西向褶皱和断裂。对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影响极大,属于区域性牟平一即墨断裂带的北段。主要代表断裂为朱吴、育黎断裂,区内分布育黎断裂。
  育黎断裂。位于牟平区玉林店西侧。北起大窑镇东,南经水道以南出牟平区。出露长度35千米,属于育黎一海阳断裂的北段,断裂带宽20~150米不等。断裂走向30°~45°,断裂面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65°~78°。断裂带内见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挤压透镜体及断层泥。主要由花岗岩、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及脉岩等强烈挤压破碎而成。见硅化、高岭土化等蚀变。断裂层面呈舒缓波状。其上见擦痕及滑动镜面,挤压特征明显。从发育的北西向张裂面和北东向压扭面确定该断裂为左行压扭性。另外还可见有几组不同方向的波状裂面切割相交,煌斑岩脉、石英脉沿断裂带贯入并被挤压破碎。挤压与张裂特点的共存,说明了断裂具多起活动特征,早期压性一张性为主,晚期显左行压扭性。
  三、北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比较发育,且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一带,主要断裂大致间距5千米展布。断裂走向10°~15°,断面倾向东南,部分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在70°~85°。该组断裂与金矿关系密切,是本区重要的金矿控矿构造。该组断裂规模大,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牛山断裂和仙姑顶断裂,是本区著名的金矿成矿带。
  1、金牛山断裂。位于西部的玉林店驻地东侧,后庄至李格庄一带,地表出露长度约20千米,宽5~25米。断裂带走向5°~15°。断裂面倾向以南东为主,在中段部分倾向北西,倾角60°~82°。裂面呈舒缓波状,其上见滑动镜面及擦痕。带内见大量的碎裂岩、角砾岩、断层泥及挤压扁豆体;羽状裂面发育。见沿带贯入之煌斑岩脉、石英脉,并被挤压破碎;亦见新鲜完整的煌斑岩脉。说明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见硅化碎裂扁豆体,长轴长0.2~2米,顺断裂呈雁行状排列。带内亦见规模不等的石英脉,呈雁行排列;或者呈尖灭再现状分布,但总体上沿走向、倾向均较稳定,并被挤压破碎。地表见褐铁矿铁帽。断裂性质为左行压扭性。沿带可见很多金矿(点)。著名的邓格庄金矿即位于此带上。
  2、仙姑顶断裂。位于牟平区莒格庄镇仙姑顶一带,出露长度约24千米,宽5~12米。断裂带走向5°~15°,其南段部分走向近南北,断裂面倾向南东、北西均有,倾角68°~82°。裂面呈舒缓波状,断裂内见碎裂岩、扁豆体角砾岩。有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局部见碳酸盐化。带中间均见石英脉,宽1~6米。石英脉较稳定,沿断裂尖灭再现分布,或者雁行排列,少量乳白色,多数已挤压破碎,矿化蚀变。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流失后呈蜂窝状,一般呈紫红色或紫褐色、烟灰色、灰褐色。断裂性质为左行压扭性。在仙姑顶一带见晚期进东西向的煌斑岩脉、闪长玢岩脉传切此带。沿带内发现多处金矿床(点),如南车庄金矿、福禄地金矿等。此带多被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穿切位移。
  四、南北向断裂:
  1、米山断裂。位于文登米山镇向北至环翠区初村镇一线,其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较大的次级断裂。该断裂在地面上显示非常明显,由坚硬的脉石英透镜体构成了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山包,有断层崖;其南端沿玲珑超单元与邱家单元的接触带展布,北段发育于邱家单元中,其两端出露较好,中段被米山水库淹没。空间上总体是作为昆嵛山岩体的东界存在。断裂出露长约27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总体走向180°。产状稳定,倾向东,倾角40°~60°。带内岩石破碎强烈,形成花岗质、片麻岩质碎裂岩、断层泥等,中心部位形成宽约5米的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其内充填有宽大的石英脉,因其抗风化,形成一系列右行斜列的山包。石英脉破碎并有弱褐铁矿化显示,有后期细小石英脉顺裂缝呈网脉状贯入。断裂两侧有一系列沿张性裂隙贯入的北西向石英脉。以上显示断裂的左行运动特征。在米山镇北阎家庄村东水库边见破裂面产状,75°<40°,其上见擦痕,倾向172°,倾角22°,并见有阶步发育。综上可知,米山断裂早期显示左行张扭特征,充填了宽大的石英脉;中期断裂具左行压扭性质,使上述石英脉破碎且右行斜列;晚期破碎带又具张性活动,反映在有后期小石英脉顺张裂隙贯入。
  在文登界石镇东黄山村见破碎带宽约250米,产状60°~120°<36°~60°。边部有宽约40~80米的碎裂状花岗岩,内部以花岗质破碎岩为主,强烈部位形成断层泥。带内蚀变强烈,发育绢英岩化、硅化。北西向张节理发育,并沿这些张性裂隙充填有3~10米宽的石英脉两条,指示了该断裂的左行压扭性运动。该断裂在一般卫片上表现明显,为断续的黑色条带影象。
  从岩石微观组构分析,米山断裂早期为一南北向左行运动的扭性变形带,其晚期的脆性活动继承了韧性变形带的活动方式,为左行张扭性质。
  2、佃里院一车门夼断裂。为米山断裂的次级断裂,位于米山断裂西侧的佃里院一车门夼一线,全长约7千米,宽5~100米,总体南北向,东倾,倾角50°左右。破碎带中部较宽大,达100米,两端有尖灭趋势。该断裂总体上呈舒缓波状,带内岩石破碎强烈,显示构造岩的分布现象,边部为碎裂状岩石,内部为碎裂岩,中心部位为绢英岩。在东车门夼水库西断裂西盘见次级张性断裂,走向350。左右,其内发育2米宽的断层角砾岩,角砾大者5~15毫米,小者2~5毫米,次棱角状。显示主断裂的左行压扭特征。
  五、北西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较为发育,形成相对较晚,多切割先期构造。总体走向300°~320°,倾向以北东为主,部分倾向南西,倾角60°~80°,大都表现为右行压扭性,有多期活动特点。区内北西向断裂规模均不大。昆嵛山区地质构造纲要见卷前彩图。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