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范围与山名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理范围与山名演变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昆嵛山地理位置及区分、山名演变过程的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地理位置 昆嵛山

内容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据1999年版《辞海》“昆嵛山”条:“在山东半岛莱阳市东至荣成市成山间。略作东北一西南走向。长150余公里。”按此范围计算,昆嵛山区占胶东半岛总面积的65%,即17290平方千米。
  按清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昆嵛山“南北绵亘二百里,外障东海,内蔽三齐。”按该志所记南起唐疃横港、北至金山新港的昆嵛长城计算,南北长82千米。
  按民国《牟平县志·地理志》:昆嵛山“横亘牟平、文登二县界,南北约百里,东西八九十里,为海上诸山之祖。” 本志所记昆嵛山区范围:由主峰泰礴顶四面延伸,“遇大水而止”。南北两面至黄海;东至威海市环翠区初村河、文登市英武河、米山水库、西母猪河入海口;西至烟台市牟平区沁水河、威海市乳山市黄垒河、浪暖口。北纬36°55′至37°28′,东经121°34′至121°57′。东西最大宽度33.8千米,南北最大长度60.6千米。总面积1846.63平方千米,大体与文登、牟平两市区的传统记载相合。章皮口以北的大昆嵛山中,包含山东省国有昆嵛山林场、国家级昆嵛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昆嵛山自然保护区。1846.63平方千米仅为《辞海》所载昆嵛山区面积的10.75%。
  1846.63平方千米的昆嵛山区按行政区计,其中在威海市境10镇1082.7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8.63%:分布于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西半部,面积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03%;分布于文登市界石镇、汪疃镇西部、米山镇西北部、葛家镇、泽头镇和小观镇,面积674.6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6.53%;分布于乳山市冯家镇、下初镇和南黄镇,面积352.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9.07%。在烟台市牟平区6镇763.9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41.37%:分布于姜格庄镇、龙泉镇、大窑镇、莒格庄镇、玉林店镇和水道镇东半部。
  第二节 地理分区
  为记叙方便,将全区分为中心和东、西、南、北五个区域。
  中心区 即主峰泰礴顶及周围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区。东至老蜂窝、流水顶,北至殿后公路、屋脊崮、锝子尖,西至辽观顶、大尖崮,南至西双顶、板子口,面积约175.77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9.5%,包含国家级昆嵛山自然保护区154.17平方千米、国家级昆嵛山森林公园47.45平方千米和省级地质公园158平方千米。
  东区 西界:南起虎山顶,北至中心区南界;北界:即中心区南界;南界:西起虎山顶,、东至撇篲山。面积302.33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16.4%。
  北区 西界沁水河,南至大窑镇与玉林店镇界及殿后公路,接东区北界;东至初村河,北至黄海。陆地面积562.47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30.5%。
  西区 北界为北区南界;东界接中心区与东区西界,南至牟平区与乳山市界,西至玉林店镇西界。面积307.60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16.6%。
  南区 即“小昆嵛区”。北界,西区与东区之南界;西至乳山下初、南黄二镇西界,南界浪暖口西侧至母猪河口;东界母猪河、撇篲山。面积498.46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27.0%。
  第三节 山名演变
  “昆嵛山”三字,最早见之于唐光化四年(901)无染院碑。此前此后,它还有多种名字。
  旸谷与阳城山 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载:尧帝“分命羲仲宅蜗夷,日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大意谓:尧帝指派羲仲居住蜗夷,叫做“旸谷”的地方,设礼仪隆重地迎接日出;按节令时序,东方民众普遍开始农事活动。旸谷,太阳升起之地。当时尚无“昆嵛”之山名,但知道此山属于“嵎夷”之地,即东夷之地。昆嵛山东北麓,今小天山之阳,有一圆形似馒头的小山,名“旸谷山”,山之阳有旸哩店、呖哩和旸哩后三村。民国以前,肠哩店村闯关东者托人寄信家中,即书“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旸哩村民国时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等建筑。雍正《文登县志》谓:“旸哩,尧命羲仲宾日处,即旸谷。”可知,4000多年前,“旸谷”就是这东陲一带海岸群山的名称。
  秦汉时期,齐鲁方仙道大兴。众多方士向皇帝游说海上仙山仙药之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深信不疑,多次乘辇车东巡,到东海求仙人仙草。他们沿海边修筑的驰道而行,途经今昆嵛山北麓、东北麓,东穷成山,西登芝罘,留下系马山、辇道山等诸多山名。今“成山”为蕞尔小丘,何至于用“穷”字?《三齐略记》:“始皇作石塘,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阳城山尽起立,嶷嶷东倾,状如相随行。”这虽是神话传说,但所提“阳城山”可能是后人简为“成山”之名的本源。而今昆嵛山之东麓相连的正棋山、伟德山等,均应为“阳城山”山脉。否则,《史记·始皇本纪》就不会书为“穷成山”,即由西而东到山尽头——成山头或“天尽头”了。还有一证:昆嵛山东北麓,今环翠区蒿泊镇的“羊亭”,古为“阳庭”,意即太阳的宫殿,其附近东西山脉称“阳城山”,当与此有关。
  根余山 这一时期,昆嵛山为“嵎夷岸海名山”(《齐乘》),加上海市、山市出现,充满神话色彩。较典型的记载为《列子·汤问》卷五:“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纥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那时的“海上”一词,分不清“海中”还是“海岸”。既然“五神山”无根,是从何处“断根”而漂浮大海的呢?《齐乘》所称“嵎夷岸海名山”的昆嵛山,当然就是海中神山之“根”,或称“根余”。《晋书》105卷《石勒传下》:石勒“又遣季龙统中外步骑四万讨曹嶷。先是,嶷议欲徙海中保根余山。”这里所说的“根余山”,古音与“昆嵛山”同。由此可知,今日昆嵛山之名,直接由海上五神山、三神山之传说推演而来。
  东牟山 汉初,于腄县以东置东牟县(治于今牟平区宁海镇)。高后六年(前182)封齐悼惠王子刘兴居为东牟侯,文帝二年(前178)升为济北王,国除,复为东牟县,南朝宋废。这时期,昆嵛山按行政区划又称“东牟山”。晋崔豹《古今注》:“元帝永光四年(前40),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人以为丝絮。”这是关于东牟山最早最准确的记载。元代于钦《齐乘》:“卢山,州东二十里。与大岘山、东牟山相连。”可证元代仍有人称昆嵛山为“东牟山”。《隋书·地理志》:牟平县“有牟山”。这和唐《元和郡县图志》有关同类文字,皆指汉代福山境内的牟山。新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686页“东牟山”条:“牟山的别称,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北。”东牟山说成“牟山”的别称,不知所据,但所记东牟山的位置是正确的。对《方舆纪要》等书记牟平县治北七里之“牟山”,民国《牟平县志·卷一地理志》对此辨别得很清楚:所谓“牟山前地势平广”,是指汉县言,其时牟平县治在福山境内,与今牟平无关。后人不了解此段历史,便在今牟平城北寻找“牟山”,勉强以城北七里之小丘“牟台”当作“牟山”。此小丘既不与卢山相连,其规模也不能与卢山相提并论,故今牟平宁海镇北不存在历史上的“牟山”。
  昆嵛山 隋唐之际,人烟既密,见识日广,“方仙道”已衰,“仙山”之说渐微。但人们熟知祖国西部有“昆仑”,异常高大,遂谐“根余山”之音,写作“崑嵛山”。“崑”(今简化为“昆”)字,按宋代韵书《集韵》,古时读作“公浑切”,即gūūn,与“根”字音极近。今人可见“昆嵛山”的文字记载,是唐光化四年(901年)的《无染院碑记》,首句谓“大唐登州牟平县崑嵛山无染院”。明清之际,有些道教著述,如《七真传》,仍把“昆嵛山”写为“昆仑山”。
  姑余山 唐宋之际,麻姑的传说甚盛。晋人葛洪著《神仙传》,内有神仙王远(字方平)招麻姑女仙的故事。说桓帝时,麻姑居牟州东南姑余山。麻姑对王远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人们据此敷会为麻姑在昆嵛山北麓修炼,山名“姑岫”,海拔166米,相传麻姑于此升天,留下余址,此山遂称“姑余山”,并在山上建麻姑塚,麻姑殿,又在其海拔355米的西峰上建麻姑梳妆阁,并立碑。本来“姑余山”为“姑岫山”一峰之名,因信众大兴祭奠,又受宋廷勅封麻姑为“虚妙真人”,赐观名“显异观”,文人们遂将“姑余山”之名取代昆嵛山之名。《齐乘》作者也持此论。
  盔甲山 遥望昆嵛山,峻峰挺拔,冬季白雪皑皑,似古时将士盔甲,因俗称“盔甲山”。至今周边民众仍习此称,但书写时均作“昆嵛山”。
  主峰泰礴顶 昆嵛山主峰太白顶,旧志又写作“大白顶”,“大悲顶”。大读“tài”:“大”古通“太”,故又称“太白顶”。国内多座山称太白顶,韩国庆尚北道也有太白顶山,均为言其高,与天上太白星座相接。1954年总参测绘局战士来此测绘主峰,听山下人方言读“白”为“bó”,遂写作“泰礴顶”,并在山巅立石刻名,在1955年出版的1∶25000的地图上,首次标名“泰礴顶”。至今老年人仍称“太白顶”,年轻人多称“泰礴顶”,而书写均按新地图作“泰礴顶”。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