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昆嵛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504
颗粒名称: 第一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K928.3
页数: 61
页码: 57-117
摘要: 本编记述了昆嵛山地理范围与山名演变、地质、地貌、气候与物候、水文、海域、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九章内容。
关键词: 地方志 烟台 昆嵛山

内容

昆嵛山位于苏鲁造山带东段西北缘,岩体为距今1.6~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岩浆岩。西南麓乳山金矿脉围岩距今1.6亿年,东麓晒字北侧岩体距今1.53亿年,泰礴顶北侧岩体距今1.4亿年。昆嵛山处处呈现花岗岩的特有地貌,沟壑纵横,洞穴毗连,奇石、象形石众多。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500米以上山峰44座。这里动植物种类丰富,林木茂密,是亚洲赤松的天然分布中心;这里山 ‘深谷幽,人迹罕至,成为胶东半岛的生态屏障,是省级地质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省内四大国有林场之一——昆嵛山林场的所在地。昆嵛山地处北温带,南北濒海,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受海洋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主峰区年均降雨量1092.7毫米,东部与东南部年均降水803.8毫米,西南部年均790.4毫米,北部、西部较少,年均626.2毫米。年均气温东部、南部为11.5℃;北部、西部为12.2℃。无霜期东部、南部年均193天,北部则为199天,比东南部多6天。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据1999年版《辞海》“昆嵛山”条:“在山东半岛莱阳市东至荣成市成山间。略作东北一西南走向。长150余公里。”按此范围计算,昆嵛山区占胶东半岛总面积的65%,即17290平方千米。
  按清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昆嵛山“南北绵亘二百里,外障东海,内蔽三齐。”按该志所记南起唐疃横港、北至金山新港的昆嵛长城计算,南北长82千米。
  按民国《牟平县志·地理志》:昆嵛山“横亘牟平、文登二县界,南北约百里,东西八九十里,为海上诸山之祖。” 本志所记昆嵛山区范围:由主峰泰礴顶四面延伸,“遇大水而止”。南北两面至黄海;东至威海市环翠区初村河、文登市英武河、米山水库、西母猪河入海口;西至烟台市牟平区沁水河、威海市乳山市黄垒河、浪暖口。北纬36°55′至37°28′,东经121°34′至121°57′。东西最大宽度33.8千米,南北最大长度60.6千米。总面积1846.63平方千米,大体与文登、牟平两市区的传统记载相合。章皮口以北的大昆嵛山中,包含山东省国有昆嵛山林场、国家级昆嵛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昆嵛山自然保护区。1846.63平方千米仅为《辞海》所载昆嵛山区面积的10.75%。
  1846.63平方千米的昆嵛山区按行政区计,其中在威海市境10镇1082.7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8.63%:分布于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西半部,面积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03%;分布于文登市界石镇、汪疃镇西部、米山镇西北部、葛家镇、泽头镇和小观镇,面积674.6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6.53%;分布于乳山市冯家镇、下初镇和南黄镇,面积352.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9.07%。在烟台市牟平区6镇763.9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41.37%:分布于姜格庄镇、龙泉镇、大窑镇、莒格庄镇、玉林店镇和水道镇东半部。
  第二节 地理分区
  为记叙方便,将全区分为中心和东、西、南、北五个区域。
  中心区 即主峰泰礴顶及周围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区。东至老蜂窝、流水顶,北至殿后公路、屋脊崮、锝子尖,西至辽观顶、大尖崮,南至西双顶、板子口,面积约175.77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9.5%,包含国家级昆嵛山自然保护区154.17平方千米、国家级昆嵛山森林公园47.45平方千米和省级地质公园158平方千米。
  东区 西界:南起虎山顶,北至中心区南界;北界:即中心区南界;南界:西起虎山顶,、东至撇篲山。面积302.33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16.4%。
  北区 西界沁水河,南至大窑镇与玉林店镇界及殿后公路,接东区北界;东至初村河,北至黄海。陆地面积562.47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30.5%。
  西区 北界为北区南界;东界接中心区与东区西界,南至牟平区与乳山市界,西至玉林店镇西界。面积307.60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16.6%。
  南区 即“小昆嵛区”。北界,西区与东区之南界;西至乳山下初、南黄二镇西界,南界浪暖口西侧至母猪河口;东界母猪河、撇篲山。面积498.46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27.0%。
  第三节 山名演变
  “昆嵛山”三字,最早见之于唐光化四年(901)无染院碑。此前此后,它还有多种名字。
  旸谷与阳城山 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载:尧帝“分命羲仲宅蜗夷,日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大意谓:尧帝指派羲仲居住蜗夷,叫做“旸谷”的地方,设礼仪隆重地迎接日出;按节令时序,东方民众普遍开始农事活动。旸谷,太阳升起之地。当时尚无“昆嵛”之山名,但知道此山属于“嵎夷”之地,即东夷之地。昆嵛山东北麓,今小天山之阳,有一圆形似馒头的小山,名“旸谷山”,山之阳有旸哩店、呖哩和旸哩后三村。民国以前,肠哩店村闯关东者托人寄信家中,即书“旸谷山前某某先生收”。旸哩村民国时有“旸谷小学”、“旸谷山庄”等建筑。雍正《文登县志》谓:“旸哩,尧命羲仲宾日处,即旸谷。”可知,4000多年前,“旸谷”就是这东陲一带海岸群山的名称。
  秦汉时期,齐鲁方仙道大兴。众多方士向皇帝游说海上仙山仙药之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深信不疑,多次乘辇车东巡,到东海求仙人仙草。他们沿海边修筑的驰道而行,途经今昆嵛山北麓、东北麓,东穷成山,西登芝罘,留下系马山、辇道山等诸多山名。今“成山”为蕞尔小丘,何至于用“穷”字?《三齐略记》:“始皇作石塘,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阳城山尽起立,嶷嶷东倾,状如相随行。”这虽是神话传说,但所提“阳城山”可能是后人简为“成山”之名的本源。而今昆嵛山之东麓相连的正棋山、伟德山等,均应为“阳城山”山脉。否则,《史记·始皇本纪》就不会书为“穷成山”,即由西而东到山尽头——成山头或“天尽头”了。还有一证:昆嵛山东北麓,今环翠区蒿泊镇的“羊亭”,古为“阳庭”,意即太阳的宫殿,其附近东西山脉称“阳城山”,当与此有关。
  根余山 这一时期,昆嵛山为“嵎夷岸海名山”(《齐乘》),加上海市、山市出现,充满神话色彩。较典型的记载为《列子·汤问》卷五:“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纥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那时的“海上”一词,分不清“海中”还是“海岸”。既然“五神山”无根,是从何处“断根”而漂浮大海的呢?《齐乘》所称“嵎夷岸海名山”的昆嵛山,当然就是海中神山之“根”,或称“根余”。《晋书》105卷《石勒传下》:石勒“又遣季龙统中外步骑四万讨曹嶷。先是,嶷议欲徙海中保根余山。”这里所说的“根余山”,古音与“昆嵛山”同。由此可知,今日昆嵛山之名,直接由海上五神山、三神山之传说推演而来。
  东牟山 汉初,于腄县以东置东牟县(治于今牟平区宁海镇)。高后六年(前182)封齐悼惠王子刘兴居为东牟侯,文帝二年(前178)升为济北王,国除,复为东牟县,南朝宋废。这时期,昆嵛山按行政区划又称“东牟山”。晋崔豹《古今注》:“元帝永光四年(前40),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着石。收得万余石,民人以为丝絮。”这是关于东牟山最早最准确的记载。元代于钦《齐乘》:“卢山,州东二十里。与大岘山、东牟山相连。”可证元代仍有人称昆嵛山为“东牟山”。《隋书·地理志》:牟平县“有牟山”。这和唐《元和郡县图志》有关同类文字,皆指汉代福山境内的牟山。新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686页“东牟山”条:“牟山的别称,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北。”东牟山说成“牟山”的别称,不知所据,但所记东牟山的位置是正确的。对《方舆纪要》等书记牟平县治北七里之“牟山”,民国《牟平县志·卷一地理志》对此辨别得很清楚:所谓“牟山前地势平广”,是指汉县言,其时牟平县治在福山境内,与今牟平无关。后人不了解此段历史,便在今牟平城北寻找“牟山”,勉强以城北七里之小丘“牟台”当作“牟山”。此小丘既不与卢山相连,其规模也不能与卢山相提并论,故今牟平宁海镇北不存在历史上的“牟山”。
  昆嵛山 隋唐之际,人烟既密,见识日广,“方仙道”已衰,“仙山”之说渐微。但人们熟知祖国西部有“昆仑”,异常高大,遂谐“根余山”之音,写作“崑嵛山”。“崑”(今简化为“昆”)字,按宋代韵书《集韵》,古时读作“公浑切”,即gūūn,与“根”字音极近。今人可见“昆嵛山”的文字记载,是唐光化四年(901年)的《无染院碑记》,首句谓“大唐登州牟平县崑嵛山无染院”。明清之际,有些道教著述,如《七真传》,仍把“昆嵛山”写为“昆仑山”。
  姑余山 唐宋之际,麻姑的传说甚盛。晋人葛洪著《神仙传》,内有神仙王远(字方平)招麻姑女仙的故事。说桓帝时,麻姑居牟州东南姑余山。麻姑对王远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人们据此敷会为麻姑在昆嵛山北麓修炼,山名“姑岫”,海拔166米,相传麻姑于此升天,留下余址,此山遂称“姑余山”,并在山上建麻姑塚,麻姑殿,又在其海拔355米的西峰上建麻姑梳妆阁,并立碑。本来“姑余山”为“姑岫山”一峰之名,因信众大兴祭奠,又受宋廷勅封麻姑为“虚妙真人”,赐观名“显异观”,文人们遂将“姑余山”之名取代昆嵛山之名。《齐乘》作者也持此论。
  盔甲山 遥望昆嵛山,峻峰挺拔,冬季白雪皑皑,似古时将士盔甲,因俗称“盔甲山”。至今周边民众仍习此称,但书写时均作“昆嵛山”。
  主峰泰礴顶 昆嵛山主峰太白顶,旧志又写作“大白顶”,“大悲顶”。大读“tài”:“大”古通“太”,故又称“太白顶”。国内多座山称太白顶,韩国庆尚北道也有太白顶山,均为言其高,与天上太白星座相接。1954年总参测绘局战士来此测绘主峰,听山下人方言读“白”为“bó”,遂写作“泰礴顶”,并在山巅立石刻名,在1955年出版的1∶25000的地图上,首次标名“泰礴顶”。至今老年人仍称“太白顶”,年轻人多称“泰礴顶”,而书写均按新地图作“泰礴顶”。
  第二章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昆嵛山地区属华北地层区,鲁东地层小区。局部分布古元古代荆山群。在中生代断陷或凹陷盆地内出露白垩纪莱阳群、青山群。在山间河谷及沿海平原地带主要分布第四系冲积及海积物。
  古元古代荆山群(Ptij) 北部分布于牟平城区、养马岛,南部分布于海阳所、泽头一带。其他地区呈包体状分布于后期岩体中。该群下部为禄格庄组(Ptijl),主要岩性为含石榴石黑云片岩、二云片岩、白云积大理岩;中部为野头组(Ptisy),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透辉变粒岩、方解大理岩、蛇纹大理岩;中部为野头组(PtijD),主要岩性为含石墨黑云变粒岩、含石墨透辉岩、石榴矽线兰晶黑云片岩、长石石英岩。是山东晶质石墨矿的赋矿层处。
  中生代莱阳群北部分布于牟平武宁,南部分布于乳山海阳所南部。由下而上为林寺山组(KIL),岩性为砾岩、砂砾岩;止凤庄组(KI〓)岩性为含砾砂岩、砂岩;水南组(KIs),岩性为页岩、粉砂岩;龙旺庄组(KILW),岩性为粉砂岩、砂岩。
  中生代青山群 分布于米山镇南臧格庄一带。下部出露八亩地组(KqB),岩性为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上部为石前庄组(KqS)岩性为英安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
  新生代第四纪山前组、大站组、临沂组、沂河组 主要沿现代河床冲积和沿海边发育了一层松散的第四系砂砾石、砂土层,明显受地形、地貌控制。
  山前组(Q〓) 分布于残丘、坡缘的山前地带,岩性为灰黄、砖红色含砾砂质粘土、砂质粉砂夹砂砾。砂、砾的分布杂乱无章。其厚度随地而异,近基岩处则薄,远基岩处则厚。色调亦随基岩岩性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出露厚度2~10米,其成因类型为残坡积。现多被梯田占据。为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的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
  大站组(QD) 分布在山前坡麓Ⅱ级阶地。主要岩性为灰黄色一褐黄色砂质粘土夹砂砾层,含少量钙质结核。砂砾层呈似层状或透镜状,砾石磨圆度差,半棱角状者具多,层理不发育。砂质粘土中可见垂直节理,该层为砖瓦粘土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之一。成因为冲洪积。厚度5~20米,时代为晚更新世。
  临沂组(QL) 主要分布于大的河流两侧Ⅰ级阶地上。主要岩性为粘土质粉砂、含砾中细砂,厚度10~20米。成因为冲积沉积。形成时代为全新世。
  沂河组(QY) 分布于现代河流的河床及河漫滩中。岩性为砾、粗砂、中细砂。在河的上游砾石磨圆度、分选性较差。下游多砂、少砾,以砂或粉砂质为主,磨圆度好,分选性也好。
  成因为冲积沉积。形成时代为全新世。
  第二节 岩浆岩
  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昆嵛山区经受了多期的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形成了目前复杂的构造格局。由于位处环太平洋花岗岩带胶东花岗岩区,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类岩石广泛分布。呈岩基、岩株或岩脉产出。按照形成时代,可将其划分为元古代和中生代两大阶段。按其物质来源可划分为幔源型、壳源型和壳幔混源型。总之,区内侵入岩具有侵入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岩石类型复杂的特点。
  新元古代南华纪侵入岩——荣成岩套
  一、大时家单元(rDγδ〓)。岩性为角闪花岗闪长岩。分布于酒馆南、曲家庄北,出露面积0.8平方千米。呈包体状分布于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邱家单元)中。该岩石以角闪石含量高、色率深及明显的片麻状构造为特征,而易于与其他单元相区别。
  岩石呈灰黑色,它形至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粒径多在0.53毫米,为中粒结构。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径2毫米左右,具环带结构,周边被微斜长石小颗粒交代,An=13,为更长石,有序度0.95。钾长石为不规则细粒状,沿斜长石间隙分布。黑云母片状,褐绿色,多色性明显,交代角闪石,内有磷灰石、榍石包体。透辉石它形柱状,淡绿色,被角闪石交代。其他尚有磁铁矿、锆石等副矿物。
  二、邱家单元(rQ〓γ〓) 。岩性为片麻状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龙泉、大岚东、酒馆一带,呈大面岩体出露,总面积71.25平方千米。其中见早期花岗闪长岩(大时家单元)及荆山群地层包体。在其接触带见同化混染现象。岩石具发育的片麻状构造,部分地段受后期韧性变形作用影响,面理及线理都比较发育。
  岩石呈灰白色。细粒花岗变质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粒径在0.1~1毫米。斜长石它形一半自形粒状,被钾长石熔成净边、蠕虫、缝合线等交代结构,有的发育聚片双晶,少量具环带构造,土化和绢云母化发育,An=13~24。钾长石属微斜长石,它形粒状,粒径0.1~1毫米。
  三、徐疃单元(rH〓γ〓)。岩性为片麻状含玟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大金山北之云溪村、酒馆、姜格庄镇一带。呈小岩株出露,总面积约9.3平方千米。侵入邱家单元。以含长石斑晶和暗色矿物含量少为特点而易与其他单元相区别。岩体中结构均匀,一般不含早期单元及变质地层包体。
  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中粒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粒径5~7毫米,均呈较规则的长板状零星分布。基质矿物粒径在0.3~2毫米。斜长石它形不规则板状,可见聚片双晶及环带构造及轻微绢云母化,其内常见石英包体。边部被钾长石交代并出现蠕英石,少量呈残留体存在于钾长石内,An=23,为更长石。
  四、玉林店单元(r〓γ〓)。集中分布在孟良口子和玉林店一带,面积约120平方千米,该单元被玲珑超单元侵入,其中并有较多荆山群和早期岩体包体。
  岩性为片麻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其岩石突出的特点是经变质变形形成发育的片麻状、条带状构造,并可见发育的小褶曲构造。岩体中可见斜长角闪岩包体(早期的老黄山单元)及变粒岩、大理岩、透辉岩等变质包体(荆山群地层),在包体的边部可见同化混染现象。
  岩石呈浅灰、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粒度1~4毫米,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柱粒状镶嵌结构及不等粒交代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线状构造。单颗粒锆石铀一铅年龄:6.48亿年。
  中生代侵入岩
  一、印支期侵入岩——柳林庄超单元、宁津所超单元
  1、柳林庄超单元三瓣石单元(1SSηδ〓)。分布于昆嵛山主峰东南侧,因出露于三瓣石一带而命名。区内分布面积约3.5平方千米。岩性为中粒含透辉角闪黑云石英二长闪长岩。该单元呈岩株产出,平面形态为不规则带状,是柳林庄超单元最早形成的一个单元,被屋脊顶单元侵入。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半自行粒状结构、二长结构,块状构造。
  2、柳林庄超单元屋脊顶单元(1Wη0〓)。因分布在主峰东南部的屋脊顶一带而命名。面积约13.5平方千米。岩性为含斑中粒角闪石英二长岩。呈岩株状产状,平面呈带状,北西向展布。侵入于三瓣石单元中。被宁津所超单元码头单元切割为两部分。该单元中有玲珑超单元云山单元包体。
  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半自行粒状结构,另外尚见蠕虫结构,净边结构及嵌晶结构等显微结构,块状构造。
  该单元六度寺北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2.91亿年(徐金芳),黑云母K——Ar同位素地质年龄为2.22亿年(山东805队,1976年)。
  3、柳林庄超单元天水庵单元(1Tη0〓)。因岩体出露于主峰东南部的文登天水庵一带而得名。分布面积约3.5平方千米,岩性为中粒含角闪黑云石英二长岩,呈不规则岩株产出,侵入于三瓣石和屋脊顶两个单元中,西边界侵入九曲单元中。其中有云山单元岩石包体。岩石新鲜面呈灰黑色,半自行粒状结构、二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粒径2~3毫米。
  4、宁津所超单元码头单元(nMξ0〓)。因代表性岩体集中分布于荣成市宁津所一带而得名。该超单元共划分8个单元,区内为码头单元。岩体位于文登界石镇柳林庄至黄庄子之间,面积约1平方千米。呈脉状产出,空间上切穿了柳林庄超单元。岩性为斑状粗中粒石英正长岩。岩石新鲜面呈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二、燕山早期侵入岩——玲珑超单元
  1、墩北山单元(1Dηγ〓)。集中分布在牟平大窑东南墩北山、马石夼一带,南到玉林镇驻地东部一带,面积约55.5平方千米。位于昆嵛山复式岩体的边缘,呈弧形镶边状分布,该单元中可见较多的透辉岩、大理岩及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斜长角闪岩(早期单元)的包体。包体规模较小,界线清晰。
  岩性为细粒石榴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为灰白色,一般矿物粒度为0.2~1毫米,为细粒花岗变晶结构,弱片麻状块状构造。局部见不明显的片麻状构造。
  2、云山单元(1Yηγ〓)。岩性为弱片麻状细粒含石榴石二长花岗岩。分布于文登葛家以东、小观镇万家庄、晒字以北、界石以北等地区,出露面积30平方千米。又分布于牟平区玉林店、殿后、尺坎、水道等地,面积约21平方千米。多呈岩株状产出,少数平面上呈不规则带状,被崔召单元和郭家店单元侵入。葛家镇以东4千米处,岩石中有荣成超单元包体。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细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有少量褐帘石及磁铁矿等。
  3、九曲单元(1Jηγ〓)。区内大面积分布,如大崮子、米山水库以西、宋家庄等地,是全区主体单元,是玲珑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赋矿围岩。宋家庄侵入体平面呈带状,带长13.5千米,宽3千米,被郭家店单元和柳林庄超单元侵入。岩性为弱片麻状细中粒含石榴二长花岗岩(见图1-1)。岩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矿物粒径2~3.5毫米,岩石为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弱片麻状结构。岩石中斜长石(36.89%~46.42%)半自形板状,部分钾长石交代呈残余状。钾长石(22.53%~30.76%)它形不规则粒状,有的见不太规则的微斜格子双晶,明显交代更长石,形成各种交代结构。钠长石(22.22%~31.12%)它形粒状,具波状消光。黑云母(2.28%~7.03%)片状,褐色,部分次变为绿泥石。石榴石(5%)粒状,岩石中另可见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榍石等副矿物。
  文登市界石镇晒字村北昆嵛山岩体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铀一铅年龄1.53±0.02亿年(万渝生、王世进2009年)、1.60±0.03亿年(Huet al,2004)。
  4、崔召单元(1Cηγ〓)。岩性为弱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南区乳山市冯家、下初,东区文登市昆嵛山水库西面的大长夼一带,总面积100平方千米。侵入体多呈不规则岩株产出,规模大小不一,平面形态各异。该单元侵入于九曲单元中。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风化面为褐黄色,中粒花岗结构,弱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粒度为2~3毫米。有少量金属矿物及磷灰石等,斜长石:An=26~38,为更长石。
  5、郭家店单元(1Gηγ〓)。分布于牟平莒格庄及文登无染寺景区南部,米山水库一晒字一带,另有南区乳山市冯家镇合子村附近。面积约115平方千米。岩性为含斑粗中粒二长花岗岩。该单元脉动侵入云山单元,岩体以岩性单一、基本不见包体、结构较粗、暗色矿物含量低为特点。
  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矿物粒度一般为3~6毫米,为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斜长石(38.64%~64.75%)聚片双晶明显,为An=25更长石,被钾长石交代,呈不规则状,表面少量土化及绢云母化。钾长石(27.88%~28.60%)具微斜格子双晶,交代斜长石,常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交代残余包含其中。
  6、北黄单元(1Bηγ〓)。岩性为弱片麻状细粒二长花岗岩,发育较差。分布于南区文登市北黄、爬山口、乳山珠塂等处,面积10平方千米。呈岩株产出,侵入于郭家店单元和垛崮山单元。岩石中有大理岩、片麻岩包体,而伟晶岩脉很发育,占岩石的10%~15%,呈团状块、脉状产出。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细粒结构,弱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粒度0.5~1毫米。另有少量榍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等。斜长石:An=26,为更长石。
  7、笔架山单元(1BγP〓)。岩性为不等粒花岗伟晶岩。分布于牟平区岿山及文登市西北部王家屯一小孤顶一牟平区龙泉镇的马家都一带,出露面积16平方千米。呈不规则岩株产出。北部侵入于邱家单元,东部侵入于九曲单元,南部侵入于云山单元中。侵入体有大量小岩枝侵入于邱家单元,且侵入体边界大角度切割邱家单元岩石的片麻理。该单元有大量邱家单元包体,特别是文牟边界文登一侧更为发育。与围岩之间界线渐变过渡。
  岩石呈浅粉红色,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及蠕虫状结构,块状及伟晶岩构造。矿物粒度变化大,钾长石部分(25%~35%)呈斑晶出现,斑晶巨大,长轴一般为60~80毫米,宽20~40毫米,大者长达120毫米,宽50毫米,部分粒度3~10毫米。斜长石粒径1~3毫米,An=27,为更长石。该单元普遍含黑色电气石。
  三、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岩——伟德山超单元1、伟德山超单元凤台顶崔家口单元(WC η0〓)。集中分布在文登市葛家一铺集一带,出露面积50平方千米。岩性为中粒含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主体呈岩株产出,平面形态为带状,带长11.5千米,宽34千米,东西向展布,被通天岭单元侵入。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岩石中斑晶为钾长石,含量15%~20%,大小均匀,长轴一般15~20毫米,短轴10~20毫米。该单元岩石以斑晶大小均匀,长度比为1.5:1~2:1为特征,区别于其他单元岩石。
  2、伟德山超单元大水泊单元(WDη03〓)。因代表性岩体出露于文登大水泊一带而得名。区内主峰东南部桃花岘一带零星出露,岩性为斑状中粒角闪石英二长岩。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烟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中粒二长结构。
  3、伟德山超单元不落〓单元(wBη0〓)。代表性岩体出露于荣成市不落〓一带而得名。分布于东区犁眼沟至黄庄子一带,岩性为巨斑状中粗粒含角闪石英二长岩,面积约l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伟德山复式岩体外围,在空间上展布大水泊单元岩石内侧,环带宽度极不均匀。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中粒结构。
  4、伟德山超单元马圈南单元(WMγδ〓)。因岩体出露于区内马圈南得名。分布于泰礴顶地区,出露面积约l平方千米,呈小岩株产出,被后期西上寨单元侵入。岩性为含斑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一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5、伟德山超单元后野单元(WHηγ〓)。集中分布于昆嵛山泰礴顶北,岩性为巨斑中粒含角闪二长花岗岩(见图1-2)。分布面积约5平方千米,呈环状产出,空间上位于老师坟岩体最外圈,侵入于玲珑超单元,被西上寨单元侵入。岩石新鲜面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该单元岩石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1.64亿年。
  6、伟德山超单元西上寨单元(WXηγ〓)。集中分布在昆嵛山主峰西北一带,出露面积约6平方千米,呈小岩株产出,侵入于后野单元中,空间上展布于老师坟复式岩体的中心部位。岩性为含巨斑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中粒花岗结构。
  该单元岩石全岩K——Ar同位素年龄值为1.0亿年。
  7、伟德山超单元通天岭单元(WTηγ〓)。因代表性岩体出露于乳山市通天岭一带而命名。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文登市小观镇西北万家口一带。主体岩性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带长14千米,宽0.5~4.5千米,被午山和虎头石单元侵入。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一浅肉红色,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为连续不等粒的2~12毫米。副矿物为褐帘石、榍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等。斜长石:An=26,为更长石。
  8、伟德山超单元虎头石单元(WHtηγ〓)。因代表性岩体出露于荣成虎头石一带而命名。岩性为细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文登市铺集南,呈不规则岩株,侵入于通天岭单元中。
  岩石的新鲜面呈灰白色、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局部二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0.5~2毫米。副矿物为角闪石、磷灰石、榍石及锆石等。
  四、燕山晚期侵入岩——槎山超单元 1、槎山超单元南窑单元(〓Nξγ〓)。因代表性岩体出露于荣成市南窑一带而得名。岩性为中粒正长花岗岩。分布于文登市葛家镇松岚后村附近,出露面积4平方千米。呈岩株状产出,侵入于玲珑超单元郭家店单元中,接触面向西倾,倾角α=80。,有1~2厘米细冷粒凝边,含郭家店单元捕掳体,多呈浑圆状,接触面与围岩片麻理斜交。
  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风化后为土黄色。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副矿物有锆石、榍石、磁铁矿等。斜长石An=13,为更长石。
  五、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岩——崂山超单元
  1、崂山超单元会稽山单元(1Hηγ〓)。位于主峰东南部局部零星分布,岩性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岩石新鲜面呈肉红色一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颗粒2.5~8毫米。
  该单元岩石K——Ar同位素年龄值为1.21亿年。
  2、崂山超单元望海楼单元(1Wηγ〓)。岩性为细粒二长花岗岩。集中分布于文登市与乳山市交界处的下马山一带,出露面积9平方千米。呈略向西凸出的弧形岩墙状产出,长度7.5千米,宽0.3~1.2千米,北西向展布,侵入于伟德山超单元和槎山超单元葛箕单元,在卧龙村北被午山单元侵入。
  岩石新鲜面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晶洞构造。晶洞内壁为浅肉红色钾长石,中心为梳状石英。晶洞直径3~7毫米,稀疏分布,约占岩石总面积的1%~3%。副矿物为磁铁矿、锆石、榍石及磷灰石等。
  3、崂山超单元午山单元(1W〓ξγ〓)。岩性为细粒文象正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文登市铺集南西4千米等地,出露面积约6平方千米。呈不规则小岩株产出,侵入于通天岭单元中,望海楼单元下马山侵入体被该单元侵入。
  岩石新鲜而呈肉红色。文象结构及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粒度0.2~1.2毫米。副矿物为磁铁矿。斜长石An29,为更长石。
  4、崂山超单元孤山单元(1Gkγπ〓)。岩性为碱长花岗斑岩。分布于文登市泽头镇、宋村一带,出露面积9平方千米。平面上呈带状产出,带长9千米,宽0.4~1.4千米,北东向展布,东西两端被第四系覆盖,南北两侧侵入于荣成超单元邱家单元中,侵入体内部有邱家单元岩石包体。
  岩石新鲜面呈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粒状结构,球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斑晶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含量12%~20%,粒度2~4毫米。基质粒度小于0.1毫米。
  脉岩
  一、脉岩特征。区域脉岩分布多,总体走向为北东,主要为闪长玢岩、正长岩脉、石英二长玢岩、煌斑岩等。依据彼此间侵入关系,其形成顺序由早到晚为:煌斑岩一闪长玢岩一花岗闪长玢岩一石英闪长玢岩一细晶石英闪长玢岩。单脉宽5~55米,长数千米,走向10。~25。。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大多为70。~85。。单脉形态不规则,脉壁呈锯齿状或折线状,追踪张、分支复合、侧列再现及突然中断现象屡见不鲜。反映了脉岩带在左行张扭应力的作用下形成。
  煌斑岩脉:分布较广泛,不同方向均有分布,以NE为主。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磷灰石组成,其中部分角闪石结晶粗大,呈斑晶出现。
  闪长玢岩脉:该岩脉分布普遍,脉宽数米至数十米,长数百米。岩石呈灰白色、褐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二、中基性脉岩与金矿成矿关系。区内许多金矿区发育有中基性脉岩。该类脉岩主要包括闪长玢岩、煌斑岩、辉绿岩等。研究证明: 中基性脉岩与含金石英脉在空间上紧密相依。有含金石英脉的地段,一般都有中基性脉岩分布;金矿化强烈的地方,尤其是工业矿体出露的部位,中基性脉岩相应发育。成矿前脉岩规模小,数量少,常位于矿脉下盘,局部呈角砾被矿脉包裹,对金矿化影响不大;成矿期后脉岩常切穿矿体,但对矿体破坏(错位)甚微。
  中基性脉岩与金矿化有同源性。从脉岩含金性看,中基性脉岩含金量均大于背景含量数倍至数十倍,各类中基性脉岩含金量相差不大,只是闪长玢岩和辉绿岩稍显偏高。中基性岩脉岩石硫同位性组成,与金矿石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接近陨石硫,说明二者都有深源硫的特点;脉岩与矿石所含微量元素极为相似,都具有镍、钻、钒、钛、锰等深源元素组合特点,而且含量相近。
  控岩(脉)控矿(脉)构造的一致性。控矿断裂具长期活动、阶段发展演化的特点,它既控制了多阶段矿化特征,又控制了多期脉岩的演化。
  成岩(脉)成矿(脉)时间相近。中基性脉岩与矿脉的穿插、包裹等现象能确定二者的相对时间关系。脉岩活动时间较长,但在热液成矿期内,脉岩与金矿化交错重叠,形成时间相近。由于控矿断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活动在同一断裂中反复错动,因而表现出多阶段矿化和蚀变叠化,表现出二者在空间上紧密伴生。
  第三节 构造
  昆嵛山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苏鲁造山带北东段。该区段广泛出露同构造的花岗岩及呈包体出现的榴辉岩、超基性岩及高压麻粒岩等深源包体。发育强烈的韧性变形带。该带在前寒武纪的演化史上,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形成带内各种不同的构造形迹,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相邻地区的地壳演化,从而形成与其有成因联系的岩浆事件、构造事件、沉积事件、变质事件。
  按板块理论划分,该区位于中央造山带东段——苏鲁造山带上,同时又地处环太平洋板块活动带。
  褶皱构造
  一、养马岛北向斜。位于养马岛北侧,走向与养马岛走向一致,长度约6.5千米。两翼均为野头组定国寺大理岩段,北翼倾向南南东,南翼倾向北北西,倾向55。~70。。
  二、养马岛北倒转背斜。位于养马岛南侧。与养马岛北向斜平行,位于其南侧。其北翼与养马岛向斜南翼,倾向北北西,倾角40。~70。;南翼为陡崖组徐村段,地层倒转,倾向北北西,倾角68。。
  三、系山倒转背斜。位于牟平城北系山一带,向东至盐滩、侯至山一带,被后期断裂分成三段。该背斜在系山一带出露长度6千米,轴向近东西,轴面倾向南,倾角60。~70。。轴部地层为禄格庄组大理岩,两翼地层为野头组一段变粒岩,构成南翼正常,北翼倒转、轴面南倾的倒转背斜。
  四、高金埠向斜。位于牟平城北高金埠、隋家疃一带。向斜轴向近东西,两翼均由野头组地层组成,南翼倾向北,倾角25。~35。北翼被断裂破坏,使构造形态不全。
  以上四个背向斜,构成牟平城区北部近东西向褶皱带。
  五、谭家夼倒转向斜。位于北区万家山一孟良口一谭家夼一带,长3~4千米,宽0.5千米,核部和翼部均由禄格庄组安吉村段组成。南翼正常,北翼倒转,岩层倾向北,倾角66。~75。。枢纽转平直,东西两端被第四系覆盖,轴面倾向北,倾角65。~75。,轴面流劈理、破劈理皆发育。其形态为同斜倒转向斜。整个褶皱被玉林店单元捕虏包裹。
  韧性剪切构造
  区内仅有第五期韧性剪切构造,主要分布于晚元古代早期(晋宁期)荣成超单元内,区内出露极少,仅见龙泉一酒馆韧性剪切带(MIT)。该剪切带延伸方向为北东,区内出露长14千米,宽3千米,糜棱岩带内面理和线理产状变化较大,但面理总体倾向北西,线理倾向280°~300°,倾角15°~20°。
  带内岩石为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及花岗质糜棱岩。宏观上表现为石英的压扁拉长。该带内各部位糜棱化程度不一,强带与弱带相间分布并且呈渐变过渡关系。变化强烈的部位,石英表现为强烈的拉长变形,拉长比较大,可达10:1以上,长石亦显示明显的塑性变化,呈长条状或眼球残斑,岩石为花岗质糜棱岩,变形程度较弱的部位,石英变形较弱,拉长比为5~10:1,长石仅微弱变形,岩石为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糜棱岩带中发育一些小型剪切褶曲构造。主要是构造置成因的无根钩状褶皱和剪切变形成因的“α”形褶皱。
  该韧性剪切带为北西向南东运动的推覆型韧性剪切带。
  脆性断裂构造
  一、东西向断裂:
  1、上武宁断裂。位于牟平城区西南上武林村东,地表出露长度1.5千米,断裂走向80。,倾向北西,倾角65。。该断裂在上武宁可见宽5米断层角砾岩带。下盘为禄格庄组,上盘为野头组。向东至南塂北、西泥沟村,仍可见断层泥、断层角砾岩及挤压透镜体。再向东至杏林堡娘娘庙一带,可见宽20~30米的破碎带。该断裂具早期挤压、晚期张裂的特点。
  2、西柳家断裂。位于牟平区的李格庄一西柳庄一东殿后一带,李格庄以西未见出露。长度约7千米。断裂带走向85°~95°,倾向南(局部反倾),倾角70°~85°,破碎带宽80~110米。由破碎岩、角砾岩、挤压扁豆体组成。带内见煌斑岩切穿伟晶岩脉,也可见煌斑岩脉被挤压片理化。断裂带由一组近乎平行的波状裂面组成,次级压性、张性裂隙发育。见有早期的角砾,压碎交结后重又碎裂,并伴有脉岩贯入。表现为早期以张裂为主,晚期则以压扭性为主的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在与其它方向断裂的交接部位,有时可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3、孔家庄断裂。位于牟平区的孔家一双石崮一带,地表出露长度约6.5千米。断裂走向80°~90°,断层面倾向北西或北东,倾角70°~80°,断裂带在二长花岗岩内,宽20~80米不等,由相互平行的较平直的断裂面组成,中间为碎裂岩,局部有硅化蚀变,偶见黄铁矿化。破碎带内伟晶岩脉发育,亦见煌斑岩脉,石英脉显破碎。从总体特征看,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张裂为主,晚期以左行压扭性为主,但以两盘地质体判断其相对位移较小。该断裂被后期断裂构造破坏改造较严重,断续分布,在五爪山南消失。
  二、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非常发育,其特点是一系列断裂平行展布组成构造断裂带。主要的大断裂大致以10~15千米一条等间距分布,走向多在40°~50°之间,断层面多倾向南东,倾角在70°~75°。断裂活动主期为左行压扭性(晚期),切割了东西向褶皱和断裂。对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影响极大,属于区域性牟平一即墨断裂带的北段。主要代表断裂为朱吴、育黎断裂,区内分布育黎断裂。
  育黎断裂。位于牟平区玉林店西侧。北起大窑镇东,南经水道以南出牟平区。出露长度35千米,属于育黎一海阳断裂的北段,断裂带宽20~150米不等。断裂走向30°~45°,断裂面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65°~78°。断裂带内见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挤压透镜体及断层泥。主要由花岗岩、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及脉岩等强烈挤压破碎而成。见硅化、高岭土化等蚀变。断裂层面呈舒缓波状。其上见擦痕及滑动镜面,挤压特征明显。从发育的北西向张裂面和北东向压扭面确定该断裂为左行压扭性。另外还可见有几组不同方向的波状裂面切割相交,煌斑岩脉、石英脉沿断裂带贯入并被挤压破碎。挤压与张裂特点的共存,说明了断裂具多起活动特征,早期压性一张性为主,晚期显左行压扭性。
  三、北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比较发育,且规模较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一带,主要断裂大致间距5千米展布。断裂走向10°~15°,断面倾向东南,部分倾向北西,倾角一般在70°~85°。该组断裂与金矿关系密切,是本区重要的金矿控矿构造。该组断裂规模大,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牛山断裂和仙姑顶断裂,是本区著名的金矿成矿带。
  1、金牛山断裂。位于西部的玉林店驻地东侧,后庄至李格庄一带,地表出露长度约20千米,宽5~25米。断裂带走向5°~15°。断裂面倾向以南东为主,在中段部分倾向北西,倾角60°~82°。裂面呈舒缓波状,其上见滑动镜面及擦痕。带内见大量的碎裂岩、角砾岩、断层泥及挤压扁豆体;羽状裂面发育。见沿带贯入之煌斑岩脉、石英脉,并被挤压破碎;亦见新鲜完整的煌斑岩脉。说明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见硅化碎裂扁豆体,长轴长0.2~2米,顺断裂呈雁行状排列。带内亦见规模不等的石英脉,呈雁行排列;或者呈尖灭再现状分布,但总体上沿走向、倾向均较稳定,并被挤压破碎。地表见褐铁矿铁帽。断裂性质为左行压扭性。沿带可见很多金矿(点)。著名的邓格庄金矿即位于此带上。
  2、仙姑顶断裂。位于牟平区莒格庄镇仙姑顶一带,出露长度约24千米,宽5~12米。断裂带走向5°~15°,其南段部分走向近南北,断裂面倾向南东、北西均有,倾角68°~82°。裂面呈舒缓波状,断裂内见碎裂岩、扁豆体角砾岩。有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局部见碳酸盐化。带中间均见石英脉,宽1~6米。石英脉较稳定,沿断裂尖灭再现分布,或者雁行排列,少量乳白色,多数已挤压破碎,矿化蚀变。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流失后呈蜂窝状,一般呈紫红色或紫褐色、烟灰色、灰褐色。断裂性质为左行压扭性。在仙姑顶一带见晚期进东西向的煌斑岩脉、闪长玢岩脉传切此带。沿带内发现多处金矿床(点),如南车庄金矿、福禄地金矿等。此带多被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穿切位移。
  四、南北向断裂:
  1、米山断裂。位于文登米山镇向北至环翠区初村镇一线,其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较大的次级断裂。该断裂在地面上显示非常明显,由坚硬的脉石英透镜体构成了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山包,有断层崖;其南端沿玲珑超单元与邱家单元的接触带展布,北段发育于邱家单元中,其两端出露较好,中段被米山水库淹没。空间上总体是作为昆嵛山岩体的东界存在。断裂出露长约27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总体走向180°。产状稳定,倾向东,倾角40°~60°。带内岩石破碎强烈,形成花岗质、片麻岩质碎裂岩、断层泥等,中心部位形成宽约5米的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其内充填有宽大的石英脉,因其抗风化,形成一系列右行斜列的山包。石英脉破碎并有弱褐铁矿化显示,有后期细小石英脉顺裂缝呈网脉状贯入。断裂两侧有一系列沿张性裂隙贯入的北西向石英脉。以上显示断裂的左行运动特征。在米山镇北阎家庄村东水库边见破裂面产状,75°<40°,其上见擦痕,倾向172°,倾角22°,并见有阶步发育。综上可知,米山断裂早期显示左行张扭特征,充填了宽大的石英脉;中期断裂具左行压扭性质,使上述石英脉破碎且右行斜列;晚期破碎带又具张性活动,反映在有后期小石英脉顺张裂隙贯入。
  在文登界石镇东黄山村见破碎带宽约250米,产状60°~120°<36°~60°。边部有宽约40~80米的碎裂状花岗岩,内部以花岗质破碎岩为主,强烈部位形成断层泥。带内蚀变强烈,发育绢英岩化、硅化。北西向张节理发育,并沿这些张性裂隙充填有3~10米宽的石英脉两条,指示了该断裂的左行压扭性运动。该断裂在一般卫片上表现明显,为断续的黑色条带影象。
  从岩石微观组构分析,米山断裂早期为一南北向左行运动的扭性变形带,其晚期的脆性活动继承了韧性变形带的活动方式,为左行张扭性质。
  2、佃里院一车门夼断裂。为米山断裂的次级断裂,位于米山断裂西侧的佃里院一车门夼一线,全长约7千米,宽5~100米,总体南北向,东倾,倾角50°左右。破碎带中部较宽大,达100米,两端有尖灭趋势。该断裂总体上呈舒缓波状,带内岩石破碎强烈,显示构造岩的分布现象,边部为碎裂状岩石,内部为碎裂岩,中心部位为绢英岩。在东车门夼水库西断裂西盘见次级张性断裂,走向350。左右,其内发育2米宽的断层角砾岩,角砾大者5~15毫米,小者2~5毫米,次棱角状。显示主断裂的左行压扭特征。
  五、北西向断裂: 该组断裂在区内较为发育,形成相对较晚,多切割先期构造。总体走向300°~320°,倾向以北东为主,部分倾向南西,倾角60°~80°,大都表现为右行压扭性,有多期活动特点。区内北西向断裂规模均不大。昆嵛山区地质构造纲要见卷前彩图。
  第四节 山脉的形成
  昆嵛山脉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发展史,自古至今包括元古宙(2500,~600Ma,1Ma=100万年,下同)、显生宙的古生代(600~250Ma)、中生代(250~66Ma)、新生代(66Ma至今)等四个大的地质时期,不同地质时期的综合地质事件表明本区具有沉积不连续、岩浆演化阶段性、构造发展继承性、成矿专属性等特征。共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陆块的形成、演化时期 对于地壳而言,陆核属其最原始的形式,再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陆块。
  进入古元古代(2500~1800Ma)早期,该区陆核南北向拉张而横向扩展,形成东西向的裂陷槽,沉积了一套陆源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夹少量火山岩,即荆山群和粉子山群。随着进一步拉张,热流升高,在中温条件下荆山群、粉子山群发生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古元古代早期末,褶皱回返而南北向收缩。在古元古代中期幔源物质上隆,形成东西展布,局部为北东展布的张裂隙。幔源超基性、基性岩浆沿裂隙充填侵入,形成莱州基性一超基性组合等。古元古代末期,经区域变质使西小夼东之基性岩经麻粒岩相变质而形成麻粒岩。沿途断裂使幔源岩浆上侵,形成海阳所超单元的超基性、基性岩。
  中元古代(距今1800~1000Ma),陆块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新元古代(1000~600Ma),在中国的大区域上,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拼接,碰撞位置在五莲一荣成一即墨一线。受之影响,区内发生第四期左行逆冲推覆韧性变形作用,属低中温环境。板块的碰撞引起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形成酸性花岗岩岩浆,沿北北东向构造强力侵位(热轻气球膨胀)形成分布面很广的荣成岩套。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岩浆活动。板块的碰撞、俯冲,一方面聚集了大量的挤压应力,形成韧性变形带和榴辉岩,另一方面,地势抬高,环境变迁。碰撞结束后,挤压应力释放,地壳有下降趋势,产生拉张作用,引起局部发生低温环境的韧性变形。
  古生代原始大陆稳定抬升剥蚀时期 古生代(600~250Ma)期间,昆嵛山区较为稳定,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成为碎屑沉积物的物源。这一时期属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时期 进入中生代(距今250~66Ma),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使大陆进入一相对活跃期,中国东部沿海表现为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交替发展的特点。形成盆岭构造格局及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多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这一时期也是金、银矿的成矿时期,该区的黄金就是在此时期形成。
  一、印支期(250~205Ma):欧亚板块趋向活动,是由古亚洲构造体系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转化时期,该地区仍上隆、抬升为主,局部表现为拉张状态。胶南造生带各构造单元间产生深断裂,由碰撞造山转化为断裂造山带,同时产生韧性再造事件。岩浆活动强烈,首先幔源岩浆分异形成闪长岩系列侵入岩(柳林庄超单元),随后陆壳重熔产生淡色花岗岩系列(文登超单元),最后深源岩浆上侵形成钾质花岗岩(宁津所超单元)。
  二、燕山期(205~65Ma):地壳活动强烈,奠定了山东省基本构造格局,构造活动导源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
  侏罗纪(205~137Ma)鲁东地块呈隆起剥蚀状态。昆嵛山主要岩体二长花岗岩即形成于距今1.6~1.4亿年的侏罗纪晚期。
  白垩纪(137~65Ma)早期鲁东地区形成二隆一坳(胶南隆起、胶北隆起、胶莱盆地)。在胶莱盆地中沉积莱阳群。晚白垩世早期,胶莱盆地以中酸性火山喷发为主(青山群)。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形成红色河湖相砂砾岩陆层构造,有少量玄武岩,混合岩浆在韧性剪切机制下强力侵位(王氏群)。
  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浆活动,引起俯冲造山,使鲁东地区在早白垩世产生不均匀挤压,形成挤压带与引张带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挤压带首先形成壳源岩浆侵位(郭家岭超单元)。然后壳源混合岩浆侵位(伟德山超单元、雨山超单元),在引张带形成双峰式火山岩(青山群)。
  岩浆携带的大量成矿元素金因混合作用而富集于残余岩浆中,进一步转入岩浆期后热液中,形成成矿热液。沿北东向断裂,成矿热液贯入、运移,随着温度、压力地不断降低,在达到适合的物理、化学环境时,元素金从热液中逐渐聚合、富集沉淀成金矿。
  喜马拉雅时期(65Ma至今)
  一、古近纪(65~23.3Ma)。鲁东地区胶莱盆地已经基本消亡,在局部残留小盆地仍有少量陆相碎层沉积(王氏群)。由于构造的掀斜作用,使地壳不断隆升,并遭受剥蚀形成路中期夷平面(高程500米)。古近纪末期,地壳抬升,使鲁中期夷平面遭受切割破坏。
  二、新近纪(23.3~2.48Ma)。新近纪早期鲁东地区在不断隆升的基础上地壳相对稳定,并伴随准平原化,形成唐山期夷平面(高出现代河床150米),河流雏形开始发育。古近纪晚期地壳又始抬升。
  三、第四纪(2.48Ma至今)。早更新世早期,地壳相对稳定,遭受剥蚀形成临城期夷平面,至中更新世、全新世,地壳仍在稳定的抬升。20世纪50~80年代,国家地震局在山东及邻区做过大地水准测量,据1990年分析处理结果,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为隆起区,第四纪时期,北北东向断裂仍有活动,在交汇部位形成温泉。无岩浆或火山活动,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风化剥蚀与沟谷沉积。
  由于断裂的持续活动和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了迄今为止的第四纪地貌景观,沿低洼地带沉积了现代松散堆积,呈线性分布。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是本区该时期的特点,玲珑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昆嵛山在隆升的同时,继续遭受风化剥蚀。差异性的风化剥蚀,形成了本区的低山丘陵地貌。由于本区独特的构造位置,长时间地遭受风化剥蚀,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应力作用使多组、多种性质的节理、裂隙极为发育,从而加速了本区已被剥蚀出露地表的基底花岗岩岩石破裂,形成了极其发育的节理体系,包括多组共轭的X型节理,呈羽状排列的张节理、剪节理。这些密集发育的节理将昆嵛山岩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岩块。地表水的渗入溶蚀、冰劈作用、球状风化等多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使岩石分裂、棱角脱落,岩块变圆。有时球形风化会形成一系列同心的壳层,并逐渐裂开,是物理风化中形成的成层剥落与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由于重力、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规模的岩石块体出现滑塌、崩落。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自山体大量崩落的大小不等的岩块依势错落地堆砌在一起,形成昆嵛山别具一格的众多的滚石堆架景观。因昆嵛山花岗岩中含有大量的不同成分的包体,经差异风化,或凸或凹,形成各种风化凹坑,再加上岩体中发育的节理,沿节理造成的风化,形成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由于区内大型节理的发育和岩石崩落,形成了花岗岩奇峰地貌;此外,区内的老地层由于受各期次的构造及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众多的明暗相间的条带,组成丰富的微地貌景观。
  第五节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昆嵛山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以6级地震相对密集的程度进行分期,华北地震区自公元1000年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地震活动期,第一期自公元1000~1068年,第二期自1209~1368年,第三期自1484~1730年,1815年至今为第四地震活动期。目前地震活动特点为频次多,震级为3级左右,最大4.6级(长岛海域)。
  山区北部沿海有一北西西向断裂,称蓬莱一威海断裂,它的东段在环翠区、荣成出露;半岛东部又有一组北东向断裂,称牟平一即墨断裂,由大致平行的四条断裂组成。这组断裂与蓬莱一威海断裂相交于环翠区西北海域,是半岛地区主要发震区之一。根据省地震区划,昆嵛山北区北半部为七度烈度区,北区南半部为六度烈度区,以南为五度烈度区。2005年省地震局在文登市米山水库大坝西侧建数字化地震遥测台,2006年4月20日,该台与省级威海地震监测台联网运行。2006年11月7日,在文登市葛家镇黄龙岘与牟平区交界处,即北纬37°02′、东经121°07′,发生3.1级地震,附近村皆有明显震感,听到放炮似的地声,改写了昆嵛山区没有有感地震中心的结论。全球地震频发带为北纬20°~50°之间,昆嵛山区属于这一区域,但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震中都不在该区。附近地区的有感地震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蓬莱、牟平、黄海、渤海及庙岛群岛等地(见表1-1)。从地震活动时期看,自公元前70~2008年12月昆嵛山附近地区先后发生Ms≥4.7级地震46次,其中4.7~4.9级17次,5.0~5.9级18次,6.0~6.9级6次,7.0~7.9级5次。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为495年蓬莱丘山地震、1433年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地震、1948年威海西北海域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据地震台网记录,附近自1970年至2004年6月共发生ML≥2.0级地震115次,其中2.0~2.9级97次,3.0~3.9级18次。1969年渤海地震对该区影响最大,有建筑物受损。其他中小地震,因震中距该区较远,没有造成建筑物损坏的记录。另外,本区距离有强震史的郯庐大断裂相对较近,其发生的强震会对本区有一定影响。
  第三章 地貌
  第一节 低山丘陵地形
  侵蚀一剥蚀低山 这一类型,以海拔高度500~922.8米为标准,考虑山地系统的完整性来划分,以主峰为中心,东到流水顶,西到五爪山,东西长约16千米,北到苍山北麓,南到纱帽崮南麓,为10.99千米,面积约175.7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9.5%。该区内有500米以上山峰44座。山峰大多北坡陡峭,南坡缓长,形成花岗岩地貌,岩石致密坚硬,节理发育,且构造抬升活动强烈,切割较深,切割密度每平方千米1.6~2千米,多峭峰峡岩,山头尖削,山脊锯齿状。交代式花岗岩的柱状节理发育,受重力作用和新构造运动影响,在山顶山坡上见仙人桥、叠压洞等多种崩塌现象。长期强烈侵蚀作用,造成主峰及其周围的大崮子、寒风岭、大天顶、大过顶、五股叉等险峰峻岭,悬崖峭壁、谷中有谷、阶梯式瀑布和大小冲沟到处可见。
  侵蚀一剥蚀丘陵 由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等岩浆岩类所组成,分布于中心区以南以北,海拔300~499米高度的山峰有65座。面积1284.0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69.5%。丘陵受长期侵蚀一剥蚀形成。地形起伏和缓,分布脉络不明显。丘陵间沟谷较密,平均切割密度每平方千米1.9千米,切割深度100米左右。多数斤 陵浑圆,山 山坡坡度小于30°。山于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层结构松散,水土:流失较严雨。
  第二节 堆积平原地形
  主要有山间河谷冲积平原和山前冲积平原。二者共约388.5平方千米,占山区总面积的21%。
  山间河谷平原 分布于从心区发源的母猪河、黄垒河、沁水河、汉河和初村河等较大河流两侧,总面积约59.09半力‘千.米,占总面积的3.2%。山间河谷平原多由第纪砂砾质冲洪积物组成,沉积厚度30米以下。山地河谷中普遍可见两级堆积阶地,通常为基岩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
  山前冲积平原 又称山前冲洪积、平原或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北区大窑镇鹏部和北部、姜格庄镇北部近海地区、龙泉镇北部和威海市环翠区初村河西部,面积共约102.3平方千米。南区的文登葛家镇赤金泊、洋头镇林村泊和小观镇南部也有分布,面积约207.94、平方千米。伞区区共310.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6.8%。
  昆嵛山脉300米以上山峰109座,其中500米以上山峰44座。主峰泰礴顶最高,为922.8米。详见表1-2。
  第三节 山口、山谷和山洞
  山口 山口指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经常成为通过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昆嵛山著名山口47处,其中自南而北,清末修建昆嵛长城所经山口为:唐疃口(横港)、铃山口、田山口、斗口、青山口、风山口、土门口、小于家西口、出道口、滑石庵口、狼尾口(老青口)、孙家口、赵家口、虎(懈)山口、马石口、盆眼口(背眼口)、章皮口、介巴口、燕石口、黄华口(张崴口)、拖拖口、姑子洞口、横档口、梯子口、寨门口、曲家口、殿后西口、单耳山口、福岘口、孟良口、楚岘口、新海口。这32处山口详见第三编表3-1.此外,还有较著名的山口15处:楚岘口、败仗口、寨粮口、龙门口、喀楼口、崮头口(1971年地图误作“崮德口”)、旸哩口、观里口、石门口、殿后北口、虫石口、潘家口、黄垒(莲)口、板子口、黄家口。详见表1-3。
  山谷 昆嵛山区的丘陵与低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山间谷地,无论有水无水,这些谷地俗称“夼”。夼随山势,或曲或直,或低或高,通向山口。山岭将两边的夼分开,两边夼名也不同。有山就有夼,夼随山行。一般说来,即使比例尺1:25000的地图,也很少为自然夼标名。其山前夼、后夼、西夼、东夼,往往以山名和方位为夼定名。也有以夼形命名的:如牟平区玉林店镇岿山有马蹄夼,即夼形似马蹄而得名。因夼连着山,有的用“夼”名名山。如牟平区大窑镇东部有天齐夼,即大岘山,就是山名,海拔419米;龙泉镇东南部的冷夼山,海拔405米。
  村庄坐落在某夼,以夼名名村的不少。如北区初村镇西半部的东车门夼、西车门夼、长夼、长夼店子等村;姜格庄镇西南部的孤石夼、谭家夼、里夼、冷夼等村;龙泉镇的东夼、孤石夼、河北崖东夼、于夼等村,镇南部的涝夼村,西北部的雁夼、北夼、燕夼村,东南部的狮子夼村。
  西区玉林店镇北部的北夼村、西部的九龙夼村。莒格庄镇西部的东垛夼、西垛夼村;南部的杨家夼、黑山夼村;东部的北了夼村。水道镇东半部的柳夼、薛家夼、草夼等村。
  东区界石镇的东涝夼、山东夼、大长夼、小长夼、苇夼、西冷西西夼、路道夼等村;汪疃镇西部的拔草夼村;米山镇的南垛夼村;葛家镇的枕头夼、胜子夼、崔家夼等村。
  南区冯家镇的庄子夼村;下初镇的车家夼等村;泽头镇的雨夼、戚家夼、卧牛石夼、丰水岭夼等村。
  昆嵛山中的山谷,最长、最典型的是老林夼,从寒风岭到昆嵛山水库以下,长约万米。谷坡陡峭,但绝大部分植被良好;谷底上游覆盖沙石,有明流,有潜流,最长的潜流达3000米,可闻地下水声,不见水流。中下游谷底多裸岩、长年流水,清澈见底。石底随山势而多曲折,落差较大。
  山洞 昆嵛山“洞庵相连”。山区天然山洞上百处,绝大多数是花岗岩叠压而成,少数是石灰岩、大理岩溶蚀而成。规模较大、可容人居处的有43处,包括2008年新发现大溶洞一处(卢山南、蓝莓公司院内)。高山岩洞有些是早期的昆嵛山人居住栖身之地,如昆嵛山南麓文登葛家镇黄龙岘海拔375米的鹁鸽塘,西北东三面有巨石支撑一“石棚”,面积约40平方米,内可容十几人,其西岩有碓臼窝,洞内搜集到东汉至明清时的红陶器及黑瓦残片。其下方百米西侧有天然山泉,长年有水。这应该是张政娘《远古时期的中朝关系》一文所提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巨石文化的第二式”。山南西石硼村村后也有类似的“石棚”。究竟最早的人居遗迹、证物何在,这是这座“仙山之祖”至今尚未掀开的“神秘面纱”之一:次为革命遗址,著名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秘密学习、整训的地点、海拔500多米的山洞——老蜂窝,昆嵛传奇英雄于得水养伤处——帷幄洞等,是红色旅游必选之景点;最著名的莫过于金元时期全真教七真人修炼的遗址——烟霞洞、朝阳洞、东华洞、圣水洞、玉阳洞等,大多利用天然洞又加深加广,至今完好,成为人们研究全真教的难得古迹。最长的天然洞为三瓣石下西南向,洞口仅容一人进入,长若150米。抗日战争时有人进洞藏身,出口在西南山脚下。
  附:仙人洞考察记
  位于界石镇犁眼沟村西北山前。村民传说此洞东西长2500米,西头烧火,东头冒烟;又说犁眼沟村民有进洞500米处折回者。2011年12月14日上午,修志者组织7人探险。洞口西向,海拔148米,仅容一人平卧身进入,人未全入,即遇一巨石斜立,攀过此石,洞西北向,左右各有一支洞,均为花岗岩天然叠压而成,长3~5米不等。前上行,过一狭口,洞底一直上升、转北,有渗水成小湾,洞上壁有蝙蝠二,下见蟋蟀一,上攀达顶处,空气稀薄,一时大汗淋漓。测得洞总长30米,洞内气温9℃,洞外气温13℃此行证明村民传说之误。
  第四章 气候与物候
  第一节 四季特点
  昆嵛山区四季分明,特点明显。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同纬度内陆春天来迟近一个月;夏季,湿热小雨;秋季,云淡气爽;冬季,低温多风。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长,炎热夏季较短促,冬季较长。
  春季 4月19日~6月24日(相当于谷雨他地区持续时问较长。其特点是气温回升较快、降水少、大风多、蒸发大。自4月上旬至5月中旬,每旬平均气温上升2.0~2.6℃,月下旬比4月上旬平均气温高10.6℃。降水比冬季略增,平均降水量100~12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13%左右,分布较均匀。南北大风交替出现,每月平均5天左右,是全年大风最多的季节,经常发生春旱。
  夏季 6月25日~8月8日(相当于夏至到处暑),平均为65天,在四季中持续时间最短。山区夏季来得早,持续时问比山前平原地区长5~10天。夏季是区内降水最多的季节,大部分地区雨量在500~53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雨量到夏至),平均为67天。南北部沿海地区比其的60%左右,集中于7~8月份。月均气候高于20℃,因受海洋气候影响,最热月在8月,平均24.5℃,最高温为28.5℃。本季每年除有1~2次台风影响外,是全年大风最少的季节。
  秋季 8月29日~11月2日(相当于处暑到立冬),平均66天,北部持续时间较短。本季由于蒙古高压迅速加强,北方冷空气侵袭次数显著增多,气温迅速下降,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平均每旬降低2℃左右。天气多晴好,但有些年份冬季风来迟,造成阴雨连绵天气。降水比夏季显著减少。平均170~19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
  冬季 11月3日~4月18日(相当于立冬到谷雨),平均为167天,是持续最长、温度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受北方冷高压控制,多偏北大风,天气变化激烈复杂,时阴时晴。山区多阵性大雪,平均气温低于0℃。一月最冷,平均气温最低-7.7℃,平均降水量30~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左右。
  第二节 日照与日辐射
  日照 从牟平、文登、乳山三地数据看,昆嵛山区日照时数2553小时左右,日照率57.6%。
  日辐射 取1996年出版的《文登市志》71页数据,年平均总辐射量不低于119.7千卡/平方厘米。5月份最小,为15.2千卡/平方厘米,其次是6月份,为13.5千卡/平方厘米。可知昆嵛山区光能资源较丰富。
  第三节 气温
  昆嵛山区没有独立的气温观测体系,仅按牟平区、文登市资料记述:1953~2008年,文登市(县)平均气温11.5℃,年较差27.8℃,日较差为9.5℃。年均最高气温为12.8℃,出现于1994年和2004年;最低为10.2℃,出现于1956年。牟平区(县)1978~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为12.2℃,最高年份13.4℃,出现于1994年,最低年份11.0℃,出现在1980年,可知北西区高于南东区。
  最冷的1月份,文登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25.5℃,出现于1963年1月25日;最热的7~8月份平均为24.5℃,极端最高气温为36.4℃,出现于1958年7月21日、1966年8月5日和1967年7月1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日期为3月2日至12月7日,持续280.7天,最多310天(1953年),最少253天(1970年)。0℃以上积温平均4346.0℃,最多4744.0℃(1994年),最少3860.7℃(1970年)。80%保证率的积温为4096.1℃,稳定通过10℃的稳定初日为4月14日,终日为10月29日,平均持续196.3天。年均结冰总曰数为115.6天,平均初日为11月3日;平均终日为4月10日。初霜日平均为10月24日,最早10月11日(1977年),最晚11月20日(1979年);终霜日平均为4月13日,最早为3月18日(1989年),最晚为5月3日(1991年)。无霜期平均为193天。
  牟平区最冷的1月份,月均-2.1℃,最热的7月,月均25.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8.8℃,出现于1984年1月25日;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1988年6月13日。无霜期199天,比文登多6天。
  第四节 降水
  昆嵛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文登为803.8毫米(1956~2000年),牟平为626.2毫米(1978~2000年),乳山为790.4毫米(1956~1995年)。三市区平均年降水740.1毫米。三市区年最少降水量,文登为361.0毫米(1999年),牟平为257.1毫米(1986年),乳山为446.2毫米(1982年);年最多降水量,文登为1191.0毫米(1969年),牟平为977.8毫米(1990年),乳山为1506.7毫米(1964年)。可知,昆嵛山区北区、西区降水量较少,东区、南区较多。这与雨季季风北遇山区气流抬升有关。
  从上表中可知,昆嵛山区降水分布的差异:在泰礴顶、无染寺等海拔较高的低山区,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超过900毫米,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最大降水量也在这里发生,1975年泰礴顶区域年降水量达到1646.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北区北部的姜格庄和大窑,年均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姜格庄才561.7毫米。年降水量最小的地点在水道、大窑和界石,均不超过300毫米,分别发生在1982年、1986年和1999年。将上表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加除以18,得年均727.2毫米。此数有参考作用,但观测点分布不均匀,且未经专业部门综合平衡,并不等于昆嵛山区的年均降水量。但在冬季,昆嵛山以北的蓬莱、烟台、威海一带,降雪量大;南部文登的小观镇及乳山、海阳一带雨雪较少。
  第五节 蒸发
  年蒸发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米山水库坝西水文站1980~2000年统计,E601蒸发皿年均蒸发965.4毫米,最高1109.9毫米(1986年),最低776毫米(1998年)。高岛盐场气象站E601蒸发皿年均蒸发974.5毫米,最大值为1277.8毫米(1955年),最小值792.5毫米(1964年)。文登气象站1971~2000年平均值为1470.6毫米,最大值1718.1毫米(1979年),最小值为1240.6毫米(1985年)。高岛站在海边,米山站在库区,均靠近水面,故蒸发值偏低。1991年8月出版的《牟平县志》: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693.2毫米,最大量1919.6毫米(1968年),最小量为1455.2毫米(1976年),春季蒸发量大,冬季蒸发量小。文城站月均最大蒸发量208.4毫米,牟平站为249.4毫米,均出现在5月;文城站最小蒸发量是40.7毫米,牟平站则为49.5毫米,均出现在1月。文登多年干旱指数为1470.6毫米÷803.8毫米=1.83;牟平干旱指数为1693.2毫米÷736.6毫米=2.3,乳山市干旱指数为1521.8毫米÷790.4毫米=1.93,均属于半干旱地区,可知昆嵛山区西北、北部干旱指数最大,东、东南干旱指数较小。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昆嵛山区灾害性天气以旱、涝、冰雹危害最大,其次是大风、暴雨和夏秋间的连阴雨。
  旱涝 旱涝是自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出现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有旱的年份占5%,有涝的年份占28%。大早年份7年一次。按季节分,春旱占47%的年份,秋旱占44%的年份,春涝、秋涝和冬涝年份占30%。
  境内干旱是主要威胁,尤其是春旱危害最大,秋旱次之。春旱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到5月份,持续30天左右,最长的1972年达3个月。1952~2008年,春早较严重的年份为1958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6年、1988年、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平均6.3年一次。较严重的水灾:1965年、1974年、197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2005年、2007年,平均7.1年一次。
  冰雹 冰雹一般出现在4~10月,其中9~10月最多,以初夏期间的冰雹危害较大。一日中,冰雹多出现于午后和傍晚,上午较少。平均降雹2~3分钟,最长达1个半小时。牟平的水道、大窑,乳山的下初、冯家,文登的界石、汪疃、葛家、米山等近山地区雹灾较多,南北近海区域冰雹极少。1940年5月21日13时,文登县晒字、界石、米山等宽7.5千米,长12.5千米地带受雹灾,平地积雹6.6~9.9厘米厚,小麦绝产,地瓜、花生、玉米叶子全部打烂。1952年6月10日下午,乳山下初、冯家等地降雹持续20~90分钟,117村受灾,雹粒大如鸡蛋,小如玉米粒,最大一粒重约15千克。1989年牟平县水道、大窑等6处乡镇受雹灾,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1994年9月29日13时,冯家、下初等56村遭雹灾,冰雹最大直径2.5厘米,积雹深达20~30厘米,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暴雨 昆嵛山区年均暴雨3.8天,7月和8月份出现最多。分布于低山区较多。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的,年均2~4次;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平均1~2年一遇日降水量200毫米以上,平均10年一遇。连续3日最大降水量以汪疃最多,为454毫米。南区小观镇暴雨最少。1980年8月,昆嵛山低山区大暴雨,冲毁谷坊200余座,冲毁石门的桥梁2座,大路中断。1987年8月27日零时,昆嵛山全区大暴雨,5小时平均降水量为102毫米,葛家等镇的平均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损失严重。
  大风 据1953~1990年资料统计,全区大风日数平均每年43.8天,春季占38.8%,冬季占29%,秋季占20.8%,夏季占11.4%。台风多出现在7~8月份,年均1~2次,次数虽少,但危害极大。连续8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8天,出现于1964年4月。1985年8月19日下午1时,东区、东南区的9号台风,最大风速达36米/秒,持续4小时,导致通讯线路全部中断,高压输电线路全部停电,累计经济损失1.1亿元。
  低温连阴雨 温暖季节的低温连阴雨,造成花生烂种、小麦烂场、夏玉米芽涝,影响夏秋玉米灌浆,使地瓜干霉烂,晚秋作物贪青晚熟。新中国建立前,文字记载最严重的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初二至九月,一直阴雨连绵,庄稼尽伤,房屋倒塌。据1953~1990年38年统计,发生低温连阴雨20次,约2年一遇;夏收夏种期间8次连阴雨,大约5年一遇。危害最大的1979年6月19~26日,连续出现8天阴雨,降水107.2毫米,成熟的小麦在田间生芽,上场的也发芽霉烂。秋季低温冷害,造成秋作物减产或绝产。9月中旬以后成熟的品种常常减产。最长连阴雨天气为害13天,出现于1985年11月。
  历年较大自然灾害参见卷首《大事记》。
  第七节 物候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湿度的反应极其敏感,居民在长期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懂得根据物候现象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如桃花开、杏花落种玉米,刺槐开花种花生,茅草扬花准备棉衣等。
  动物候 文登气象站1981~1990年在文城站观测,家燕、蟋蟀、蚱蝉、青蛙、蟾蜍等五种动物,平均始见日分别为4月17日、8月5日、7月8日、4月18日、4月23日,绝迹时间分别为9月30日、10月14日、9月17日、10月2日、10月23日。牟平城的布谷鸟、青蛙、蟋蟀、蝉分别始鸣于5月上旬、4月中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终鸣于9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和10月下旬;蜜蜂群始飞于4月中旬,群止飞于10月中旬。1998年出版的《乳山市志》载:蜻蜒、蜜蜂、青蛙10月下旬蛰伏,刺猬、蝙蝠、蛇11月入蛰。翌年3月,青蛙和蛇复苏,其他4月复苏;农业害虫:粘虫一年3代,一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主要危害小麦;二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下旬,危害玉米;三代幼虫危害期在8月中下旬,危害玉米谷子类。玉米螟一年可发生两代:一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幼虫危害期在8月中下旬。小麦芽虫5月中下旬发生;花生蛴螬成虫出土盛期在6月25日至7月5日,危害期在8月。昆嵛山林场观察松毛虫7月结茧,8月成蛾,9月一龄幼虫为害,二三龄幼虫10月下旬越冬,松干蚧5月为害,7月繁殖,9月越冬。
  植物候 见下表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河流 昆嵛山区沟夼纵横,涧涧有水,小溪淙淙。有大小河道1300条,全长2300千米。中心区东西长,主要为低山区,构成南北向分水岭。发源于低山区而北流入海的有沁水河、汉河、初村河;南流入海的有黄垒河、母猪河。河流总的特点是“源高流短,涨快退速”,为雨源型,枯水期水少,甚至断流,无客水补给。
  沁水河:发源于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西直格庄大顶及玉林店镇黑牛石、牛心石、大尖崮等。因直格庄南沟有水湾,水凉而甘,得名沁水湾,源于此湾的这条河得名沁水河,又名金水河。自水道镇北部流经玉林店、大窑、宁海各镇,于系山村东,北入黄海。全长25.8千米,宽150米,流域面积178平方千米。属常年河。洪峰期内径流总量约4450万立方千米。
  汉河:发源于昆嵛山北麓羊石崮等山脉。因枯季无水,称旱河,演作“汉河”。流经龙泉、姜格庄镇,于上庄村东泊北流入金山港。中游有龙泉水库。河流全长13.5千米,宽70米,流域面积52平方千米。洪峰期内径流量约4025万立方米。
  初村河:发源于初村镇东南、朱家寨以东的王家山,流经东石岭村东,北入黄海。全长10.05千米,流域面积45平方千米,属常年河。
  黄垒河:发源于昆嵛山西区玉林店镇曲家口村北的黄垒口(俗作黄莲口),又因流经黄垒院(文登小观镇北黄村)之西侧,故名。流经牟平区莒格庄镇、水道镇南入乳山市下初镇、冯家镇、南黄镇,南入黄海,全长69千米,是昆嵛山区最长的河流。其中牟平境21.8千米,乳山境30.2千米,自庙东以下,沿文登、乳山边界南流17千米。上游河宽100米左右,中游150米左右,南黄以下宽200米左右,河口宽800米。汛期最大流量2173立方米/秒;枯水期仅0.08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深300毫米。属常年性河流。牟平、乳山、文登流域面积分别为161、651.7和115.7平方千米,总流域面积928.4平方千米。
  西母猪河:发源于泰礴顶东侧和汪疃镇的角山。旧称无染寺以上河段为“太古河”,崇山夹流,飞瀑深潭,为山水最胜处;汪疃镇管山村至泽头镇南桥村称古桥河;南桥以下称木潴河或黑水河。今通称母猪河。南桥以下,古代为大水汪,周多树,水停聚处称谓“潴”,故雅称此河为“木潴河”。因为沿河近海皆沙滩,随风旋转的圆形沙丘,沿河排列,似母猪的乳房,人们谐“木潴”之音,遂称“母猪河”。又因为该河支流多,水灾多,民谚称:“母猪河,十八个奶,走一步,甩三甩。”故“母猪河”或“老母猪河”之名家喻户晓,而“木潴河”之名渐失。
  西母猪河流经界石、汪疃、米山、宋村、泽头,至高家庄东与东母猪河汇流,南入黄海,全长65千米,流域面积664.3平方千米。平均径流深297.4毫米,最大洪水流量4000立方米/秒。上游已建昆嵛山水库,又有在规划的昆嵛山蓄能电站上下水库,中游已建大型水库米山水库。
  水库区内共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3座。总库容343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479公顷。
  大型水库——米山水库:大坝位于文登市区西12千米,米山镇米山村东北,西母猪河中游。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的大型水库,是根治母猪河水害的骨干工程。流域面积440平方千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防洪标准为千年一遇。总库容2.8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7亿立方米(2008年防险加固改为1.31亿立方米),死库容700万立方米。库区正常水域面积2200公顷,淹占31村耕地2000公顷,全部和部分迁移17个自然村2774户、12204人,拆迁房屋15887间。水库工程于1958年10月25日开工,1960年2月22日基本竣工。有东西两个灌区,灌溉面积14000公顷。1962年下落溢洪道。1967年兴建溢洪闸及东放水洞,并加高大坝,1976年按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雨型加高培厚大坝,建防浪墙。1998年起改造西干渠,经七期工程,于2007年底完成;2008年11月省水利厅核准米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投资5844万元。工程尚在建设中。
  中型水库:昆嵛山水库:中型在建水库。位于界石镇西南柳林村西、东簸箕掌东南250米、西母猪河支流崮头河上游,大坝坐标北纬37。12′,东经121。47′。因地处昆嵛山腹地,故名昆嵛山水库,俗称簸箕掌水库。2008年末,尚未完成设计指标。流域面积15.5平方千米,设计总容量106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20万立方米。死库容46.6万立方米。死水位高程147米。主坝为浆砌条石双曲率拱坝,设计坝高53.7米,最大弧长217米;副坝为浆砌石拱坝,设计坝高30米,最大弧长143米。设计灌溉面积1666.67公顷。库区拆迁葛家镇西于疃东簸箕掌一小山庵,共13户71人,拆房72间,淹占耕地3.33公顷。
  1970年冬,晒字和葛家两公社开挖环山渠和修建附属建筑物。1977年冬省水利局批准立项,文登各公社组织基建队参加施工。1985年因压缩基建规模而停建,枢纽工程坝高36米,蓄水340万立方米,建水电站工程,装机320千瓦,埋设输水管道6.5公里。1989年,经农业部批准,灌区工程列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援建“烟台农业综合发展项目”之一。至1990年完成11.4千米环山浆砌渠道。枢纽和配套工程已完成投资72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5万元。
  1993~1997年,经省计委等各级批准,投资115.57万元,主坝填堵泄水缺口,高程由164米提高到166.37米,增蓄水量65万立方米,总库容与兴利库容均达到390万立方米。副坝高程加高到169.25米,顶宽3米,全长50米。
  2003年9月,省财政、威海市财政批准投资610万元,完成昆嵛山水库部分改建维修任务。但仍未达到原设计目标。1987~2008年,该水库向城乡年均供水量1742.5万立方米。
  龙泉水库:中型水库。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南。1958年10月开工,1969年12月竣工。水库占地246.19公顷,灌区渠系占地42.22公顷,其他占地0.74公顷,建筑面积2105平方米,来水面积50平方千米,总库容194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470万立方米。年均为农业灌溉放水量557万立方米,灌溉姜格庄镇和龙泉镇48个村土地,设计灌溉面积324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446.66公顷,实际达到1666.66公顷。 瓦善水库:中型水库。位于西区莒格庄镇黄垒河上游。1970年8月始建,1977年建成。占地7.35公顷,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库区、灌区、渠道等占地205.4公顷,其中工程建筑占地1.8公顷。来水面积35平方千米,库容173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60万立方米,年均为农业灌溉放水240万立方米,38个村2033.33公顷土地受益。 花家疃水库:中型水库。位于南区冯家镇花家疃村北。1970年5月动工修建,当年8月竣工。来水面积81平方千米,总库容22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80万立方米,死库容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7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800公顷。大坝为粘土心墙,长148.2米,高12.94米,顶宽5米,坝高15.24米。东放水洞最大流量6.1立方米/秒,西放水洞最大流量3.9立方米/秒。溢洪道最大泄洪量612立方米/秒。
  小型水库:区内共有小(一)型水库18座,总库容380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462公顷。另有小(二)型水库45座,总库容114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65公顷。小(一)型水库详见表1-10。
   瀑布 昆嵛山山高谷深,落差大,水源丰,瀑布多。最著名的九龙池瀑布,详见《名胜景观》编。
  太古河瀑布:泰礴顶南的太古河,梯次出现的瀑布美不胜收。
  大锅顶东夼瀑布:水流丰盈,源高流急,瀑布叠次相连,最长者有七层之多。
   黑龙潭瀑布:规模较大者数黑龙潭瀑布,被民国《牟平县志》列为
  “十景”之一。位于林场三分场老铁山后。坐标:北纬37。16 ′,东经121。42 ′。落差30余米,水声传数里。
  六度寺瀑布:位于六度寺北1千米处,北纬37°13 ′,东经121°46′。宽20余米,落差约10余米,为六度寺村自来水水源地。
  马圈瀑布:小型瀑布。位于牟平区龙泉镇涝夼村南“马圈”处。
  第二节 地下水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分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富水性较弱。根据多年成井情况调查,约有25.4%的单井出水量在每小时5立方米以下,单井出水量在每小时20立方米以上的仅占28.7%,但极个别的单井出水量可达每小时80立方米。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较深,约为2~30米,开发较困难。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补给,多数沿地形向河谷汇集,局部受隔水层影响,在山腹和山顶出露形成山泉,但水量极小。基岩裂隙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汇集于河谷汇成河川基流、侧渗补给第四系或直泻入海和消耗于分散的人工开采。
  温泉。昆嵛山区有温泉3处。龙泉温泉:位于北区龙泉镇驻地。动力抽水24小时出水量为60立方米,水温52℃,水质透明、无色,有微量硫化氢味,主要含化学成分钾、钙、镁、氯等。明代起在此建汤一处,现为温泉疗养中心。
  大英温泉:位于南区葛家镇南部、母猪河中段西岸。地面标高18米,为山间谷地地貌,处于母猪河断裂带西部。地下热水储存于燕山期中粒石英二长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接触破碎带中。地热田面积0.009平方千米。水化学类型:C1— Na· Ca。水质较好,自流量1.8立方米/时,水温75℃,pH值7.5,总硬度535.2毫克/升,矿化度2.094克/升。
  小汤温泉:位于南区冯家镇小汤村。泉水由地下自然涌出,水温常年57℃左右。矿化度每升1210克/升,含大量阳离子、阴离子和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20世纪20年代始用温泉水水疗治病,1980年代始用温泉水繁殖罗非鱼种。
  矿泉水。区内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通过省部级以上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5处,日可采量约800立方米,均为低矿化度的淡味矿泉水,含有益成分为偏硅酸、锶、碘等。其中东区晒字附近的黑豹矿泉水声誉最高。该区大地构造属Ⅳ级构造单元威海断隆,水系为树枝状,沟谷呈“V”型,发育窄而薄的冲积层,地下水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两种类型。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水,通过岩石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渗入集中,由风化裂隙渗出为下降泉或潜水。
  已发现矿泉水在文登一侧的4处: 界石镇西南黑豹泉。偏硅酸含量为40.6~47.3毫克/升;矿泉水类型:HC03.Cl— Ca.Na,允许开采量230立方米/天。
  界石镇三瓣石村北。含偏硅酸33.7~54.2毫克/升;矿泉水类型:HC03.Cl— Ca.Na。
  以上两种矿泉水分布在楼头庵一崮头集断裂带上,为块状岩类裂隙水。
  界石镇三瓣石村西北1500米处。含偏硅酸30.40~32.50毫克/升;矿泉水类型:HC0.Cl— Ca.Na,允许开采量52立方米/天。
  泽头镇矿泉水。含偏硅酸45.50毫克/升;矿泉类型:HC03.Cl— Ca.Na,允许开采量240立方米/天。
  在牟平区一侧的矿泉水有1处: 烟霞洞矿泉。位于神清观前西南角,因出水量少,暂无开采价值。
  其他矿泉。九龙池:位于苍山北麓,是全山最大的山泉,雨季飞瀑,旱季不涸,山泉依次冲过九池下山,成为一大名胜。
  五峰庵矿泉:位于林场三分场五峰庵北庙前一井。经检测,达饮用山泉水标准。
  小厢泉:位于林场三分场西老窑附近。泉水清凉,已有企业用此水生产“鹿鸣”牌山泉饮用水。
  里井子:位于林场一分场涝夼南面。已有企业用此水生产“蝴蝶泉”山泉饮用水。民俗称“未喝涝夼水,枉到昆嵛山。”相传泉北南观村一老者,一生以饮用涝夼里井子水为一大享受。病危,只想喝一口里井子水。其不肖子因山泉路远而陡,只在半路上装了一罐水回来。哪知老人一尝,大失所望:“我活不成了,这不是里井子水!”说完故去。
  茶馆:有二处。一在文登界石镇六度寺村北1.5千米;一在牟平区莒格庄镇宋家口之北“寨门口”西南坡,因山泉清醇不涸,誉称为“老茶馆”。
  圣泉:文登葛家镇圣经山主峰西侧。巨岩叠压成洞,洞深处夏凉冬暖,洞口可容一人进出,洞内可容3~4人,山泉甘洌。常有人在此装水饮用。
  丹井:在烟霞洞东,1982年埋水管炮震泉涸,在下数十米复出,今设丹井亭。
  飞来泉:烟霞洞之东、清风岭之阳。距地面2米余的岩隙水飞落如注。下有飞泉居。
  玉液池:在神清观山门西侧悬崖下,池已涸,刻字尚在,与“飞来泉”相呼应。
  甘泉:在文登界石镇甘泉寺东侧,寺以泉名。清《文登县志》:“寺东北有亭,亭有井,井南有池,井水自龙口入池,涓涓不竭,味甘洌,寺名‘甘泉’以此。”《山东通志》:“水出石穴,色莹味甘。”寺毁于1941年冬。井犹在,水仍自流。
  玉泉洞:西区岿山西南腰有水洞,冬春不涸,水质纯净,下流汇入沁水河。
  圣水岩:位于乳山市冯家镇尼姑顶东南。金代《圣水岩玉虚观记》:“水不见发源,但嵌嵌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此亦异也。”今仍旧。
  九阳池:在文登葛家镇紫金山北,“契遇庵”刻石之南,山泉下注成九池,依次潴留,雍正《文登县志》载,马丹阳为九池命名:曰玉华,曰金莲,曰龙吟,曰虎啸,曰化生,曰婴姹,曰王母,曰洞天,曰彩云。早涝水不盈涸。今旱季不成流。
  双锁山井:在界石镇南截山西双锁山上,相传宋初农民起义军刘金定驻军所用,井水常年不涸,水质清冽。
  灵源泉:在文登葛家镇紫金峰前、东华洞之东沟,元时在石岩下刻行书“灵源泉”三大字。但此处今已砂石填埋,除雨季外,不见水源。由此知今地下水位比金元时低多了。此为古人误刻,此泉应在圣经山圣泉处。
  第四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河谷冲积平原及山前平原。勘探研究发现,在部分滨海海岸带的海相地层中也存在具有开发价值的孔隙水。其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基岩裂隙水侧渗及其他地表水体的渗漏。其富水程度主要受上游流域面积和含水层的构成影响。全山独立入海的流域面积4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条,其中流域100平方千米的有3条。由于水系分散,河流流域面积小,所以大多数河谷平原和山前平原的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较弱,单井出水量多在每小时40立方米以下。只在母猪河、黄垒河、沁水河等几条较大河流的中下游,才形成几个地下水富水区。域内含水层厚度多在5~20米之间,主要由中粗砂和沙砾构成。地下水的流向为河谷下游及地形倾斜方向。主要排泄途径:形成河川基流、潜水蒸发、潜流入海和人工开采。全山区这部分水资源较为分散,多数开发利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用,开采量不大且不连续,故水位只随降水量多寡而升降,相对较稳定,埋深在0.5~3.93米之间,变幅在0.28~3.44米之间。局部辟为城镇和工矿水源地的山前平原区,因集中大量开采,已形成独立的漏斗区,近海处亦出现海水入侵倒灌现象。
  第六章 海域
  第一节 海岸
  昆嵛山北部海岸线西起牟平区宁海镇的沁水河河口,东至环翠区初村河河口,长53千米;南部海岸线西起黄垒河河口西侧,东至文登市泽头镇母猪河河口,长57.73千米,南北海岸线共长110.73千米。
  北部海岸大部分沙岸,金山港、双岛湾有部分泥岸。海滨海滩宽阔,坡度平缓。据1970~1987年调查,由于泥沙沉积,金山港、双岛湾海岸线每年平均北移2.5米,有“沧海变桑田”之感。
  南部海岸,母猪河口、黄垒河口,因河水挟带泥沙沉积,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工筑堤围滩,海岸线明显南移。以母猪河口为例,20世纪40年代,渔船可随涨潮停靠宋村镇姚山头村南,1990年海岸线已南移十多千米。原在海中的高岛、麦岛,已与大陆相连。除河口附近,其余岸段变化不明显。大部分海岸为平缓泥沙岸。鹅嘴以西到浪暖口,砾石分布较多。
  第二节 港湾
  金山港 位于牟平区姜格庄镇大金山与丰山之间,汉河、广河入海口,系一海汊,呈带状自然港湾,面积约6平方千米。港内有港渠,底质以沙石为主,粗沙与细沙为辅;港渠西侧有盐田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海滩、海湾和半岛,海面上和对虾养殖池。烟威一级公路于港口处架桥通过。(2009年烟台一昆嵛山旅游公路在此桥上建高架桥)。 据1994年《牟平文史资料》第六期89页王可海《金山港话沧桑》载:洪武元年(1368)大金山巅有碑刻记当年山洪和海啸,致13村陷没水下,形成金山港。查民国《牟平县志·地理志》载:《焦志》云:“沁水当春夏泛涨为患,洪武初,以乡民解融请筑长堤一百五十丈……”可知洪武初确有洪水为害。
  清光绪《文登县志·山川》载:咸丰十一年筑昆嵛山石墙,北至“新海口”。证明金山港是“新开之海口”。调查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民,众口一词;明洪武初年一场山洪开辟了沽河,冲走了柳林集村半数以上的房屋和人口,灾后村民西迁一里建起现在的柳林庄。传说当年只有村民宫八灾前有察觉,搬了家,他劝邻人快搬,大家都不信,灾后人称他“宫八神仙”。
  以上多例限于口碑,笔者去大金山调查,未见到洪武刻石,无实证可证明洪武初确有罕见洪灾,也不见于地方史志的确切记载,仅存一说,待考。
  双岛港 位于威海市区西14千米。因湾口北部有大岛、小岛而得名。《清史稿》称其为鹿斗口,航海资料则称为“郝庆口”。水域面积约16平方千米(区内约9平方千米),纵深6千米,口小腹大,形似花瓶。港湾轮廓受冰川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低潮时,湾内仅有水道及其支道存水,其余皆为干出泥沙滩。高潮时,水深2米左右,大部分成为盐田或虾池。沿岸有羊亭河、廒上河和初村河注入。西、南、东三面环峒岭山、四甲山、凤凰山、皂山、双岛烟墩山。湾口界于帽角与高角之间,向北偏西开,宽1500米。双岛并立其间,将水道分为东西两条。西水道在大小二岛之间,低潮时干出,已不能通航。东水道在大岛与帽角之间。水深3~4米,宽约200米,可通行1000吨以下船只。航道弯曲,泥沙底质,有浅滩及礁石。帽角上有灯桩助航。12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冰厚一般0.3米。烟台一威海汽车专用公路由湾口中部通过,建有跨海大桥。沿岸为海滨平原,属第四系海相沉积层,现已营造为防风固沙林,有双岛、北海两个林场。历史上曾是重要海口,元代在此设双岛巡防官。后逐渐淤塞,现为渔船锚地。湾内滩涂中有菲律宾蛤仔、刺参资源。
  1976年冬建盐池时,在滩涂泥沙处挖1米多深,发现大片直立树木、树枝,树干直径0.1~0.3米,分布面积较大。经鉴定,这些海底林木属栎科,距今有2600~2800年历史。海底树林是未解之谜,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兴趣。1981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威海双岛湾发现海底森林的消息,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技人员闻讯来勘探,并在1983年第1期《海洋杂志》发表《双岛湾的海底森林》一文。1991年《中国海湾志》对此有论述,指出:“在地貌学第四系地质学等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初步认为,“公元元年海侵”即西汉时期,使山东不少滨海农田没入大海,明嘉靖《青州府志》:“宣帝本始四年(前70)四月壬寅,地震河南,山东十九郡,北海琅讶坏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双岛港海底森林的形成是否与这次海侵有关还待考证。当地传说是明初一次大海啸开了双岛港(淹了十八村),山东开了八个港,含金山港,这只是传说,缺乏实证。
  五垒岛湾 位于文登南境。湾之东南有五座小岛,海上遥望,形同堡垒,故名。湾口东起牛心岛,西到鹅嘴(俗称二嘴子),东西宽15千米;北到昌阳河口和母猪河口,纵深约13千米。湾口外沿和湾内两沟渠水深0.1~2.9米,余为干泥沙滩。滩坡比降1/1000。底质细腻,从北到南,依次为泥滩、泥沙滩和沙滩。
  第三节 岛屿和岩礁
  南北近海共有岛屿4处,岩礁3处。
  大岛 双岛港北部水道西侧。东距大陆最近点帽角500米。此岛与另一小岛并立,因称大岛。岛形近圆,东西长200米,南北最宽200米,面积0.03平方千米。海拔14.9米。岛岸线长600米。侵蚀海岸明显。北岸较陡峭,岸外有礁脉延伸。属大陆岛。由新元古代晋宁期荣成超单元威海单元构成,岩性为条带片麻状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地势北高南低,较平缓,表层多粗骨棕壤,松树及杂草丛生。岛东与帽角间水深3~4米,是进出双岛港的主航道。西南与小岛相望,低潮时可涉水登岛。
  小岛 在大岛西南,为“双岛”之一。东距大陆最近点帽角南800米。形近椭圆,呈西北一东南向,长150米,宽110米,面积0.016平方千米。海拔12.1米。1988年由西岸建堤与大陆相连,并在堤内建虾池。岛岸线长500米,较陡峭,属大陆岛。顶端设三角形测量标志。
  黄泥岛 位于环翠区初村镇双岛港内,因岛内黄泥质而得名。从西面看,形似卧鹿,又名鹿岛。岛岸线长450米,海拔8.2米,面积约0.015平方千米。南距大陆最近点约1500米。岛周围已建盐池或养虾池,沿坝可直达岛上,植被占95%,均为刺槐林。
  里蹦 位于牟平区养马岛看牛山东南海中,因在半岛外蹦之里面,又因盛产蛤蚌,故以蚌的谐音称里蹦。坐标:北纬37。27′,东经121。39′,隶于养马岛镇。岛形似卵,走向北北东(NNE)。面积0.01平方千米。海拔7.6米,岸线长300米,距大陆最近距离1.6千米。低潮时,可涉水登岛。岛上纯岩石,无植被,无居民。周边海底为礁石,底栖刺参,日本鲟等。
  硫球石 文登五垒岛口门西侧明礁,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0.5平方千米。有3个高顶,低潮时大部分露出。
  八垧地 文登小观镇万家寨正南一明礁,面积4000平方米。
  发浪石 文登小观镇浪暖口东南方向一明礁,低潮出露。
  第四节 潮汐
  北海牟平境域属不正规半日潮,春夏两季日潮大于夜潮,秋冬两季反之。涨潮流向西,落潮东南流。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大潮平均高潮位2.07米,小潮平均高潮位1.46米。年均潮差为160~288毫米。
  北海双岛湾,平均大潮差1.7米。为正规半日潮,往复流,湾口的流速较大。
  五垒岛湾及小观南海均为正规半日潮,每昼夜有规律地两涨两落。平均高潮间隙02时21分,平均低潮间隙08时21分。平均大潮升3.59米,小潮升3.05米,平均海面2.10米,湾内主要受外海南向波浪影响。
  第七章 土壤
  据1987年出版的《烟台市土壤》一书所载1985年完成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昆嵛山700米以上的区域有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型土分布,丘岭中上部都分布着棕壤性土,中下部多分布残坡洪积棕壤和褐潮土。以棕壤土面积最大,其次是坡洪积棕壤,而潮棕壤面积较小,分布在坡洪积和褐潮土之间。牟平区(县)的蛤堆后有风积棕壤分布;文登市(县)的吴官屯有白浆化棕壤分布。
  第一节 棕壤
  以棕色或棕褐色为主,淋溶淀积作用明显,心土层较粘重,无石灰反应,呈微酸一酸性反映,pH值为6上下,是区内主要土壤类型。可利用面积114620.89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2.88%。按其发育程度和潜水状况,分为多个亚类。
  棕壤性土 俗称石碴土、岭沙土,占可利用总面积的44.71%。主要分布于山丘的中上部,土体厚度小于60厘米。因发育不完全,无心土层,表层以上即半风化母岩,土壤疏松,粗沙、砾石含量大,有机质仅占0.55%,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生产能力低,是区内最瘠薄的土壤类型。pH值为6.2,可分为酸性岩类和基性岩类两个土属。
  棕壤亚类 俗称黄土、黄堰土和黄粘土。占可利用总面积的24.37%。主要分布于山丘的中下部和部分缓坡地带。土体在1米以上淀积层较粘重,持水力强,生产能力一般。pH值为6.6。
  酸性棕壤 这是一种盐基不饱和而又无灰化特征的棕壤,因此,国外又名“低盐基棕壤”、“不饱和棕色森林土”等,主要分布在昆嵛山西侧,海拔300~800米的乔木林下,面积44公顷,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03%。酸性棕壤的成土过程具有强烈的淋失作用,尤其是侧渗型淋失尤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土壤反应呈酸性,pH值为4.5~5.6;土体内粘粒和铁、锰淀积不明显;盐基高度不饱和,除表层接近40%外,以下各层均在20%以下;腐殖化过程明显,有机质层厚度大,一般为30~40厘米,含量高,表层达5.97%。在棕壤土类内是最高的。
  白浆化棕壤 俗称白浆土,包浆土。占总可利用面积的0.31%。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带。文登泽头镇上泊子等地较多。其特征:在表土下有一含大量铁锰结核的白色土层,底部土质粘重,紧实、极难透水,汛期易泡浆,滞水澥涝,理化性能差,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属滞水型白浆化棕壤土属,pH值为7.0。
  潮棕壤 俗称潮黄土、黑黄土、黑土、汤土。可利用面积占总可利用面积的6.86%。分布于泊区,潜水位2~3米。因土层深厚,水分状况较好,其生产性能在棕壤土类中居首位,6.8。
  风积棕壤 俗称砂堰土。集中分布于牟半区近海地带蛤堆后等古沙丘上,由风积沙土发育而成,占可利用总面积的0.08%,pH值为6.5,属沙质风积棕壤一个土种。土壤稀松,通透性良好,易耕易管,宜种性广,有较强的抗涝性和一定的抗旱性,但土壤质地轻,养分含量低,保水能力差,培肥困难。
  第二节 潮土
  分布在沿河两岸及近海地带,土体深厚,质地层次分选明显,地下水位1~2米。土地中下部有铁锈斑纹,土壤反应近中性,可利用面积19223.3公顷,占总可利用总面积的13.9%,分为二个亚类。
  潮土 俗称河淤土,淤土。占可利用总面积的12.34%。除部分质地适中外,大部分属沙性土,易耕作,通透性强,漏水漏肥严重,pH值为5.2~5.8。
  盐化潮土 俗称盐碱土,仅有一个土属。可利用面积占总可利用面积的1.56%,主要分布于南北近海地带,潜水位1米左右,地表有不同程度的返盐及缺苗现象,影响作物生长。pH值6~7.5。
  第三节 水稻土和盐土
  水稻土 区内水稻土系由滨海盐化潮土经过20年的淹水耕作演变而来,零星分布于南北近海地带,可利用面积约600公顷,占总可利用面积的0.43%,pH值为7.7~8.0。
  盐土 分布在南北沿海地带,由海相沉积而成。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表层全盐含量1.19%~4.64%。只能生长海角菜、芦苇、碱蓬、盐蒿等耐盐植物;有的则为光板地或人工盐田。又分为滨海潮盐土和滨海滩地盐土两个土属。可利用面积2251.5公顷,占总可利用面积的1.63%,pH值为8。
  第四节 风沙土和山地草甸土
  风沙土 俗称飞沙土。主要分布于较大河流沿岸和滨海地带。现多营造防护林,春季仍有不同程度的风蚀现象,属半固定风沙土亚类冲积风沙土土属。可利用面积约733公顷,占总可利用面积的0.53%。
  山地草甸土 分布于昆嵛山海拔700米以上的山体上,总面积869公顷,占总可利用面积的0.63%,母质为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的风化物。因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风力强,多灌木丛草,土壤腐殖质较厚,有机质达6.21%~3.31%,pH值为5.6。
  第八章 植被
  区内原始森林植被破坏殆尽,现有的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区内现有主要植物资源1349种,其中木本和藤本植物70科457种,草本植物120科742种,现有栽培作物4科150种。森林植被、灌草丛植被和农田植被共170474.19公顷,占总面积的92.3%。
  第一节 森林植被
  森林面积55398.9公顷,占全区总面积30%,以针叶林面积最大,为54279.09公顷,其中各种松林面积43820.53公顷,占森林面积的79.1%。侧柏面积较少。落叶阔叶林中刺槐面积最大,为7922.04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4.3%;其次为各种杨树林,面积1551.17公顷;占森林面积的2.8%,泡桐面积再次之。其它森林面积1938.96公顷,占森林面积3.5%。常见的散生的还有榆树、槭、臭椿、椴等(参见本志第四编第二章)。
   第二节 灌草丛植被
  共63422.89公顷,是覆盖各类土壤的主要植被类型,棕壤土区常见的灌木主要有合欢、山槐,扁担木、花木兰、黄栌、酸枣、荆条、小叶鼠李、胡枝子、三裂绣菌、阿弥子蘖等。在低山中上部土层较厚的地方,还分布有白檀。草本主要有野古草及黄背草。薄层土上,灌木主要有荆条、花木兰、酸枣。草本有茵陈蒿、霉草、石竹、白羊草。在土壤侵蚀严重的山坡,常有根状的结缕草。结缕草耐寒,耐践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能起到一定的护坡作用。
  在700米以上的低山区,有山地草甸土分布,有秦寥、龙芽草、唐松草、黄花菜、地榆、猪耳朵菜等。植物生长茂密,郁闭度大。生物积累作用明显,多形成腐殖质含量很高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滨海盐土有黄须菜、滨旋花和沙参等沙生植物。还有柽柳、二色补血草、芦苇、黑蒿等。
  第三节 农田植被
  区内耕地51652.4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小杂粮有大豆、谷子、高粱、稻子、土豆、小豆、黍子、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是花生和新兴的药材,如西洋参等,播种面积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其他有大麻、黄烟、芝麻、蓖麻等。蔬菜有叶菜、茎菜、花菜和果菜类等,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迅速增多,并向细菜、中高档蔬菜方向发展,做到四季供应鲜菜。
  经济林以水果为主,主要树种有苹果、大梨,占果树面积的90%以上。其他有桃、李子、樱桃、杏、海棠、柿子、山楂、银杏、大枣子等;干果有板栗;浆果有葡萄等。
  农田杂草主要有马唐、马齿苋、鸭跖草、播扑蒿、鸡眼草、铁苋菜、牛筋草、莎草藜、青箱子、蚕缀、环留行、独行菜、小蓟、苦菜、小白酒草、狗尾草、山花唐芥、尼胡菜、问荆、看麦娘、茎三棱、米瓦罐、稗草等。
  农田植被的覆盖度和郁闭度季节性较强,且作物籽实和秸秆被取走,土壤养分终归还量不如自然植被,所以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低于自然土壤。
  第九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据1990年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测算,全区土地面积184663公顷,各种用地比例为:耕地52075公顷,占总面积的28.2%;森林55398.9公顷,占总面积的30%;园地14773公顷,占总面积的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839.7公顷,占总面积的5.87%;交通用地5022.8公顷,占总面积的2.72%;水域23101.3公顷,占12.51%;未利用地23452.2公顷,占12.7%。另有滩涂13000公顷。土地利用率已达87.7%,而未利用地大都是裸岩。
  第二节 水资源
  水资源量 昆嵛山为文登、牟平、乳山重要水源地,水质好,符合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用水标准。按三市区水资源推算,昆嵛山区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8亿立方米,地下水1.5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水资源总量年均5.18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2.5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92亿立方米,地下水0.66亿立方米。矿泉水、温泉水详见本编水文章。
  水资源特点 一、年际变幅大。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降水年际变化大,因而水资源量亦具有年际变化幅度大的特点。1956~2000年间,发生在1964年的最大年降水量为1196.4毫米(省平衡数),比年平均值多48.84%;发生在1999年的最小年降水量为36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55.1%,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3倍。据米山水库文水站实测资料,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最大值出现在1964年为27168万立方米,最小值出现在1999年,来水量近于零。全年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明显大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年际变化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连丰与连枯年交替出现。1959~1965年,连续7年丰水,较平均值高25%~30%;1973~1975年连续3年丰水;1980~1983年,连续4年枯水。1991~1993年连续3年枯水,较平均值低29%~23%,1999~2002年连续4年枯水,比平均值少55%~23.6%。
  二、季节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季节性变化也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平均降水量的71.4%,其中7~8月降水量占年均水量的49.2%;而3~5月的冬小麦需水高峰期内降水量仅为年均降水量的13.8%,春旱明显。年径流量的76%集中在7~9月份。最大径流量出现于8月,占年径流总量的37.8%。其规律是“春旱秋涝,晚秋又旱”。1950~2008年,59年间干旱24年,涝6年,又旱又涝23年,基本无灾仅6年。
  三、地区分布不均。由于受地形影响,降水地区分布差异较大,致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因为昆嵛山对来自东南方向水汽流的阻挡及抬升作用,形成了以昆嵛山为中心的降水高值区。全山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40.1毫米,泰礴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82.8毫米,是平均值的1.47倍。昆嵛山南麓桃花岘雨量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0毫米,是平均值的1.6倍。据1990年实测资料,昆嵛山水库来水量为901.6万立方米,径流深693.5毫米;米山水库来水量为2101万立方米,径流深477.7毫米;最大径流深是最小径流深的1.45倍。
  四、开发难度大,利用率低。全区地表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0%,所以,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兴建拦蓄水工程。(一)境内属低山丘陵区,河谷密度大,水系分散,径流不集中,不利于兴建蓄水工程。(二)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基岩破碎,风化侵入深,河谷平原较开阔,是粮油产区,居民较集中,加大了开发利用的难度。据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资料测算,兴建每万立方米库容需动用土石方373立方米,搬迁1.65人,占用土地0.24公顷,投资1352元,随着经济发展,兴建蓄水工程投资成本成倍增长。(三)独立入海的零星水系多,这部分流域面积上的降水少量入渗补给地下水资源外,其大部径流直接入海,无法拦蓄,使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
  第三节 矿产资源
  按烟台和威海两市的《地质矿产概论》,区内主要矿产资源为花岗石,蕴藏量大,广泛用于建筑业。
  其次是金矿。昆嵛山区为胶东半岛典型岩金矿床产出地之一,位于即墨一桃村断裂以东地区,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Ⅰ))胶东成矿带(Ⅱ )、牟平一乳山成矿带( Ⅲ)、金牛山成矿区(ⅣV)。
  岩金矿矿床分布。区内金矿均为燕山期中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与中生代岩浆流动密切相关,为含矿岩浆热液(中温)伴随强烈构造活动,充填于断裂构造中,并与围岩发生广泛交代作用,形成的一类矿床。其成矿作用具有长期、复杂、多来源、多阶段的特点。该类型金矿区内共有95处,占已知金矿床(点)总数的96%以上。
  金矿分布于牟平水道镇金牛山断裂带附近,有钟山金矿区、邓格庄矿区、腊子沟矿区、哈沟山金矿区,山上里金矿区,次为莒格庄镇福禄地金矿区;三为沁水河上游西直格庄金矿,均已设点开采。昆嵛山东麓仅有西院下小型金矿区,处于半停产状态。乳山的下初镇金青顶、初家沟、三甲、铜锡…、胡家口等金矿含金量高。
  硫矿:伴随金矿附近有黄铁矿即硫铁矿。上述牟平区金牛山、福禄地等金矿区均有分布,储量76.67万吨,含硫量13.58%;乳山下初利用初家沟、铜锡山等矿,建立硫化铁矿。
  随金矿、黄铁矿分布较高的乳山市下初镇1995年生产硫铁矿10100吨。
  长石:分为钾长石、钠长石。牟平玉林店、水道、菖格庄,文登市界石镇西院下南山皆有分布。20世纪90年代开采出口。
  其他:牟平水道镇南台、太格庄村南大窑镇卢山前,文登泽头爬山均有理石矿点;牟平大窑镇的石灰石、姜格庄与大窑的石英砂;龙泉镇河北崖、潘格庄及文登界石镇的高岭土等。
  第四节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以昆嵛山自然保护区为代表记录野生高等植物161科536属1073种(含变种、变形)。有苔藓植物46科109属189种,为山东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银杏;Ⅱ 级保护植物6种,即中华结缕草、胡桃秋、野大豆、黄檗、紫椴、水曲柳。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10种,即天麻、小斑叶兰、绶草(盘龙参)、朱兰、表1-11北火浇兰、细葶无柱兰、蜻蜒兰、尾瓣舌唇兰、细距舌唇兰、二叶舌唇兰。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46种,山东特有植物22种,其中昆嵛山区有18种。
  [=此处为表格(昆嵛山维管植物各门科属种统计表)=] 昆嵛山区有比较多的山东特有植物品种。全省各地特有稀有植物品种数量差别很大,主要产于山东半岛及鲁中南区(菏泽、济宁、聊城、德州、滨州和东营等平原区则无特有品种)。产于昆嵛山区的山东特有品种有: 泰山岩蕨、山东假瘤蕨、山东山楂、胶东桦、胶东椴、长梗红果山胡椒、山东银莲花、昆嵛杨、山东万寿竹、泰山韭、胶东景天、山茴香、山东剪股颖、昆嵛山剪股颖、青岛百合、烟台翠崔花、扁果麻栎、高壳槲栎等。其中胶东桦、胶东椴、长梗红果山胡椒、胶东景天、山东剪股颖、昆嵛山剪股颖、扁果麻栎、高壳槲栎的模式标本采自昆嵛山区。
  此外,山区还有国家Ⅱ 级重点保护真菌——松口蘑。
  昆嵛山区记录维护管理植物884种,分别隶属于蕨类植物门15种、22属、36种,其中变种3种;属于裸子植物门4科、5属、6种;属于被子植物门96科、400属、842种,其中变种57种,变型6种。被子植物门中,单子叶植物门10科89属182种,其中变种13种,变型1种;双子叶植物门86科311属660种,其中变种44种,变型5种(详见卷末《附录》)。
  森林资源:昆嵛山区有森林面积55398.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面积为19338.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9%。森林是区内的重要植物资源,也是保护区保护的主要对象。昆嵛山区是中国赤松原生地和中国赤松天然分布中心。赤松是仅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韩国的温性针叶树种。昆嵛山区的赤松林(自然保护区内13855公顷)是中国现代分布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天然赤松林,是珍贵的原生植被类型。赤松抗干旱、耐瘠薄,赤松成熟期在百年左右,寿命可超过250年,生长在海拔850米以下的山脊、山坡上,一般阴坡生长好于阳坡,民谚为“山前橡子,山后松”。其改造恶劣环境的功能,在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以赤松为主要构成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在中国植被区划中,是暖温带落阔叶林区域的典型代表,是衍生和维护昆嵛山区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昆嵛山赤松林、赤松针阔叶混交林在同一植被分布当中是最完整的,其创造的生态是中国、是山东省、是昆嵛山区特有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附:昆嵛山天然赤松种群的数量特征及更新动态(摘录) 作者:山东大学生物系王仁卿、张海苹、张治国、朱建中;国有昆嵛山林场吕以璞论文载于《生态学杂志》2002年第19卷第3期。
  仅录该文首、尾两部分。
  前言
  赤松( 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天然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它在我国的天然分布从黑龙江东南部(宁安、安宁)、吉林东部(长白山)、辽东半岛经山东半岛(昆嵛山、崂山、沂山东部)到江苏东北部云台山区,是我国暖温带温性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昆嵛山地处山东半岛东端,位于N37°16,E121°43附近,是赤松在山东半岛的最集中分布。赤松林在该地区从山麓一直到海拔800米左右都有分布,并与落叶栎林共同组成该地区的地带性天然次生森林植被,在调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昆嵛山的天然赤松林受到松毛虫( Dendrolinmus spectsbilis)、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的严重危害而大量死亡。到90年代前后赤松林已通过天然更新逐渐得到恢复,但由于大面积营造人工黑松( Pinusthunbergii)林,对赤松生境形成严重破坏,恢复的赤松林呈岛屿状分布。以前对赤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林学和群落学方面,有关山东半岛赤松种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昆嵛山天然赤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径级结构、高度结构等数量特征与其土壤种子库及幼苗分布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对赤松林的种群结构及动态有一初步了解,从而为正确认识赤松在山东半岛森林植被中的地位,科学论证和评价其在山东半岛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前途提供了种群学方面的依据,对于赤松种群的保护与发展也有实际意义。
  讨论与结论1.昆嵛山天然赤松林种群的数量特征与赤松的发展前途昆嵛山天然赤松林种群的年龄结构、径级分布与高度结构均显示种群处于增长阶段,表明赤松作为山东半岛地带性针叶林的主要建种群,虽经受过强烈的虫害作用仍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土壤种子库是种群种子繁殖的数量特征,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组成与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昆嵛山天然赤松林与赤松、黑松混交林下赤松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极为丰富,表明赤松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地的水热及土壤条件,赤松种群在该地区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强,而黑松种群土壤种子库的活力虽高但成苗率极低,因此,在山东半岛森林植被未来的天然演替过程中,赤松很有可能成为该地区森林植被的优势种和主要建群种。昆嵛山天然赤松林林下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人工黑松林,标明赤松对于调节和完善植被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具有积极的作用。
  2.赤松林的保护与发展途径尽管在山东半岛赤松“飞籽成林”,生活力很强,赤松林也曾一度是该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但两虫危害发生后近20年来,各地大量引种黑松等外来树种,营造人工林,使赤松林生境急剧片段化,加之赤松林还受到不同程度的虫害威胁,赤松林的保护已迫在眉睫。要保护和发展赤松林,充分发挥在山东半岛植被建设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混交林。彻底改变以农作方式经营林业的传统思想,遵循植被群落发展的自然规律,在沟谷地带发展阔叶杂木林,在水分和土壤条件较好的山麓和低山地带发展赤松阔叶混交林,在中山地带发展赤松和其它耐干旱、贫瘠的针叶树种的混交林,提高景观异质性和物种多样性,既可保护赤松种源,又可通过种间相互作用提高赤松种群的抗干扰能力,克服赤松单一种群对虫害等自然干扰的脆弱性。在景观水平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对虫害的影响过程及机制,将有助于实现对虫害的生态调控。
  第二,开展虫害综合治理。研究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遵循生态学规律,积极开展以生物治理为主、物理和化学治理为辅的虫害综合治理,将虫害维持在特定水平以下,做到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第三,科学经营森林资源。由于赤松为喜阳树种,合理择伐成材的上层木有利于幼苗进入主林层,增加木材产量。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林、畜、渔、工多种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收益,减轻资源压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山区野生树种182种;栽培54种,建国后引进107种。参见第四编第二章《昆嵛山林场树木种类及分布》。
  仅国营昆嵛山林场2000年统计,有林地3758.2公顷,其中水保林蓄积131521立方米,占91.2%;用材林蓄积9025立方米,占6.3%;特用林蓄积2985立方米,占2.1%;散木蓄积106立方米,占0.1%;四旁树蓄积498立方米,占0.3%。全场2/3的中龄林平均为24年,林分的平均蓄积生长率为6.96%,每公顷有林地蓄积的年生长量为2.02立方米,全场蓄积平均年生长量为7643立方米。
  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文明的象征,历史的见证,活着的文物,是不可再得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比较著名的有: 万户村银杏树。在昆嵛山西南麓,乳山市大孤山镇万户村。树龄1200余年,占地920平方米,胸径2.38米,是昆嵛山乃至全胶东最大、最古老的一株银杏树。相传金兵南下,该村曾有几十人藏在这株银杏树上,躲过一劫。村人姜房,率部安定一方,被元朝加授胶、潍、莒、密和宁海等州总管万户,赐以金符,封天水郡开国侯。此后,该村由鲁宋里改名“万户村”。该树虽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主干笔直,枝繁叶茂。根部生出一枝条,今已长成一抱粗的大树。千年古树,留下众多神话,受到一代代村民的珍爱,无人损坏一枝一叶。至今年年结果,丰年可收白果近千千克。
  万家村国槐。在昆嵛山西南麓冯家镇万家村西部,树龄1150年,占地272平方米,胸径1.28米,是胶东最大、最古老的国槐。相传,唐朝黄巢起义军曾在这株树上拴过马。电影《苦菜花》、《山菊花》、电视剧《血染的土地》等都在此树下拍过外景,由此,使许多当地居民饰演群众而上了影视镜头。如今古树中部己枯,空心,仍生命力顽强,仍枝繁叶茂。
  无染寺白玉兰。在文登市界石镇无染寺院内。树龄320年,树高12米,胸径35厘米,被称为“北方玉兰王”。这里属泰礴顶南麓,群山环抱,太古河经寺东流过,终年不枯,空气湿润,土壤肥沃。每到暮春时节,绿叶未发,银花满枝,香飘山谷,表1-12使游人赞不绝口。1990年4月12日,该树因无主根而突遭飓风拔起倒地,折断三杈。昆嵛山林场干部职工及时扶起、培土,用高木杆支撑稳住,竞奇迹般地复活了。
  昆嵛山区已查知百年以上古树名木53株,详见下表。
  野生花卉资源:据烟台市园林管理处于文胜、吕让庆,烟台市昆嵛山林场吕以璞、徐东川、王京刚《昆嵛山野生花卉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报告》称共搜集昆嵛山野生花卉77科348种,其中价值较高的有: 观花植物:春季观花:三桠乌药、大花溲疏、红花山桃、山樱、尖叶杜鹃、流苏、锦带花、迎春花等;夏季观花:石竹、瞿麦、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醉浆草、华北绣线菊、四照花、玉铃花、水蜡、金银花、天目琼花、百合、山丹等;秋季观花:海州香薷、小红菊、甘野菊、野菊、风毛菊、华北风毛菊等。
  观果植物:北五味子、红果山胡椒、山楂、蛇莓、山荆子、三叶海棠、毛叶石楠、麦李、郁李、毛樱桃、茅莓、多腺悬钩子、牛迭肚、水榆花楸、花楸、臭檀、香椒子、卫矛、白杜、垂丝卫矛、酸枣、扁担木、牛奶子、腺齿越桔、白棠子树、海州常山、枸杞、栝楼、东北天南星、金花忍冬、金银木、苦糖果、宜昌荚蓬、天目琼花、南玉带、菝葜。
  观叶植物:卷柏、垂盆草、黄连木、盐肤木、卫矛、胶东卫矛、茶条槭、土麦冬等。
  垂直绿化植物:木通、南蛇藤、胶东卫矛、异叶爬山虎、裂叶牵牛等。
  地被植物:醉浆草、梅笠草、中华结缕草、土麦冬、长萼鸡眼草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费菜做植物雕塑、山茴香做假山石绿化,用千屈菜做湿地绿化,用垂盆草做室内垂吊观赏等。
  野生蔬菜、小杂果、食用菌:据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昆嵛山野生蔬菜、小杂果、食用菌》资料,搜集野蔬菜等24科80种;野生小杂果11科30种;野生食用菌50种。
  野生蔬菜:
  1、凤尾蕨科:①蕨(如意菜、拳头菜)。
  2、百合科:②牛尾菜(草菝葜)、③黄花(金针菜)、④北黄花、⑤菅草、⑥百合、⑦渥丹、⑧山丹、⑨山蒜、⑩玉竹、〓黄精、〓绵枣儿。
  3、菊科:〓全叶马兰、〓菊芋(洋姜)、〓兔儿伞(雷骨散)、〓刺儿菜(小蓟)、〓蒲公英、〓白花蒲公英(菊叶蒲公英)、〓风毛菊、〓山牛蒡、〓山苦菜(苦菜)、〓苦荬菜、〓抱茎苦荬菜、〓匍匐苦荬菜、〓莴苣。
  4、桔梗科:〓桔梗(铃铛花)、〓荠苊(杏叶菜、老母鸡肉)、〓杏叶沙参、〓石沙参、〓轮叶沙参、〓展枝沙参。
  5、车前科:〓车前、〓平车前。
  6、马鞭草科:〓海州常山(臭梧桐)。
  7、五加科:〓刺楸(茨楸)、〓楹木(虎阳刺)、〓辽东橡木(刺老鸭)。
  8、豆科:〓刺槐花、〓山皂荚、〓胡枝子、〓野大豆、〓紫藤、〓吉氏木兰、〓长萼鸡眼草、〓海边香豌豆。
  9、堇菜科:〓紫花地丁。
  10、蔷薇科:〓玫瑰、〓野蔷薇、〓地榆。
  11、景天科:〓瓦松、〓景天(八宝)。
  12、十字花科:〓荠菜、〓播娘蒿。
  13、毛莨科:〓华北耧斗菜。
  14、马齿苋科:〓马齿苋。
  15、蓼科:〓篇蓄、〓虎杖、〓酸模。
  16、藜科:〓藜、〓猪毛菜、〓地肤、〓灰绿碱蓬、〓盐地碱蓬、〓刺沙蓬。
  17、石竹科:〓石竹、〓牛繁缕、〓霞草。
  18、紫箕科:〓紫箕。
  19、唇形科:〓山菠菜、〓地瓜儿苗。
  20、败酱科:〓败酱。
  21、苋科:〓青箱、〓反枝苋、〓绿穗苋、〓皱果苋、〓凹头苋。
  22、伞形科:〓水芹。
  23、忍冬科:〓金银花。
  24、旋花科:〓打碗花、〓肾叶打碗花。
  野生小杂果:
  1、胡颓子科:①胡颓子。
  2、猕猴桃科:②木天蓼(葛枣)、③软枣猕猴桃。
  3、蔷薇科:④野山楂、〓豆梨、⑥山定子(山荆子)、⑦三叶海棠、⑧悬钩子、〓茅莓、〓多腺悬钩子、〓山楂叶悬钩子、〓蛇莓、〓山桃、〓野杏、〓麦李、〓郁李、〓稠李、〓山樱桃。
  4、鼠李科:〓北枳棋(拐枣)、〓酸枣。
  5、胡桃科:〓胡桃、〓野核桃。
  6、木通科:〓木通。
  7、葡萄科:〓山葡萄、〓毛葡萄、〓蓰叶蛇葡萄。
  8、柿树科:〓君迁子。
  9、桑科:〓桑(家桑)。
  10、杜鹃花科:〓腺齿越桔。
  11、芸香科:〓野花椒。
  以上各种植物拉丁文标名参见卷末《附录》之二。
  野生食用茵: 粉红蜡伞、毛柄网褶菌、铆钉菇、变紫乳菇、白乳菇、多汁乳菇、松乳菇、大白菇、黑菇、红斑黄菇、粉红菇、大红菇、革耳、粘绣耳、豹皮菇、香菇、紫孢侧耳、长柄侧耳、金顶侧耳、松口蘑、棕灰口蘑、密环菌、假密环菌、大杯伞、金针菇、高环柄菇、鸡腿菇、双环林地菇、白林地菇、蘑菇、小白菇、厚环粘盖牛肝、绒盖牛肝、美味牛肝、木耳、毛木耳、银耳、金号角、灰号角、猴头、齿菌、牛舌菌、猪苓、灰树花、硫磺菌、宽鳞大孔、白鬼笔、梨形灰包、林地碗、羊肚菌。
  其拉丁文标名参见《附录》之四。
  野生动物资源 据2005年形成的《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代表全区野生动物资源。
  区内记录野生动物(含淡水浮游生物和鱼类)有10纲47目225科1161种(含亚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兽类有梅花鹿;鸟类有大鸨、白鹤、丹顶鹤、白肩雕、金雕、中华沙鸭、黑鹳、白鹳。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全系鸟类:草鹗、红角鹗、领角鹗、雕鹗、斑头鸺踽、鹰鹗、纵纹腹小鹗、长耳鹗、短耳鹗、小杓鹬、灰鹤、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猎隼、游隼、鹗、秃鹫、灰脸蔫鹰、普通篱、毛角篱、大篱、鹊鹞、乌灰鹞、白头鹞、白尾鹞、松雀鹰、雀鹰、赤腹鹰、苍鹰、栗鸢、鸢、凤头蜂鹰、鸳鸯、小天鹅、大天鹅、白额雁、黄嘴白露、角鹛鹧。
  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兽类有豹猫、花石狸、狗獾、黄鼬、狼、狐、麝鼹;鸟类有普通朱雀、黄雀、暗绿绣眼鸟、红喉歌鸲、黑枕黄鹂、太平鸟、凤头百灵、星头啄木鸟、棕腹啄木鸟、蚁型、三宝鸟、白喉针尾羽燕、普通夜鹰、小杜鹃、四声杜鹃、棕腹杜鹃、灰斑鸠、红颈滨鹬、白腰杓鹬、董鸡、普通秧鸡、雉鸡、石鸡、红胸秋沙鸭、赤膀鸭、针尾鸭、灰雁、栗苇岛、白鹭、中白鹭、大白鹭、牛背鹭、绿鹭、草鹭、苍鹭、凤头鹏鹏、黑颈鹏鹏;爬行动物有:乌龟、石龙子、北草蜥、黑眉蝮;两栖动物有:东方铃蟾、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陆栖节肢动物:东方钳蝎(原资料缺一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动物35种:其中列入《公约》附录Ⅰ级的有小杓鹬、丹顶鹤、白鹤、游隼、狼等6种;列入《公约》附录Ⅱ类的有草鹗、红角鹗、领角鹗、雕鹗、斑头鸺鹃、鹰鹗、纵纹蝮小鹗、长耳鹗、短耳鹗、黑鹳、乌龟等19种;列入《公约》附录Ⅲ类的有绿翅鸭、赤领鸭、白眉鸭、’牛背鹭、大白鹭、白鹭、黄鼬等10种(原资料未全列)。
  按门类分:有淡水浮游动物128种(属)。其中原生动物43种,轮虫51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16种。春季,区内水库的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3870个/L,秋季密度为6220个/L,塘坝中平均为48950个/L。
  淡水鱼类有4目9科30种。其中鲤形目鲤科有18种,鲤形目鱼类共22种,占区内鱼类种数73.3%鲇形目4种,占13.3%;合鳃日1种;鲈形目3种。
  陆生无脊椎动物5纲19目151科692种(含亚种)。其中环节动物记录1纲1目2科7种,内有巨蚓科3种,正蚓科4种,详见附录;软体动物记录1纲1目6科11种,其中巴蜗牛科有6种,灰巴蜗牛、野蛞蝓为优势种类;节肢动物3纲17目143科674种。其中蛛形纲3目22科88种。内有蜱螨类5科33种;蜘蛛类16科54种;蟹蛛科11种,其中东方钳蝎较珍贵;多足纲记录3种,分别是约安巨马陆、巨蜈蚣和花蚰蜒;昆虫纲记录14目121科583种,以鳞翅目昆虫种类最多,共166种,其次是鞘翅目和同翅目,分别为144、109种。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友樵教授等专家调查推断,区内有昆虫1000种以上,是省内昆虫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两栖类动物,属无尾目的4个科,共记录8种,详见附录,其中古北界种类5种,广布种3种。东方铃蟾种中围林蛙分布于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证实胶东半岛和长白山系在地质上的联系与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的共同性;昆嵛山林蛙是昆表1-13嵛山区特有动物。
  爬行类动物共记录2目7科14种。广布种有中华鳖、虎斑游蛇、赤链蛇,特别是黑眉蝮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需重点保护。
  鸟类共记录15目41科260种(含亚种),详见附录。占山东省鸟类记录种类的63.7%,是中国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雀形目种类最多,次为鹆形目,详下表。
  全区有留鸟45种,占17.3%,夏候鸟62种,占23.8%,冬候鸟35种,占13.5%,旅鸟147种(某些鸟有两种居留类型),占56.5%。专家统计实际区内鸟类应超过300种,观察捕捉困难。
  兽类:共记录6目13科29种。详附录。其中仅有的大型兽类梅花鹿是20世纪60~80年代国营昆嵛山林场从东北引进在五峰庵圈养,并逐步向野外释放,现部分已成为野生状态,最大野生鹿群约20头。
  第五节 药材资源
  根据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1986~1989年完成的《昆嵛山中药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报告》称,昆嵛山地形复杂,形成众多小地形小气候,适合各种暖温带动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物药材有1267种和变种,隶属159科531属;动物药118种,隶属69科;矿物药8种,还有加工品8种,共1401种。已采收药用的不足200种,约占资源总类的14%~15%。
  按1979年山东省与文登县野生植物普查队4~6月的全面普查,采集野生动物标本510种,可资利用250余种。1984~1986年,文登县中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系统普查,有药材1024种,其中植物性药材156科880种,全国要求普查的360种中药材,昆嵛山有178种,己收购209种,其中省内独有的鹿蹄草(又名鹿衔草、鹿寿草),未被1986~1989年省中医药研究所调查发现。
   植物类药源 药用菌类、地衣和苔藓类39种。主要有蜜环菌、灵芝、银耳、木耳、羊肚菌、蛹草、马勃、地星、石花等。
  蕨类植物44种。主要有卷柏、齿叶卷柏、中华卷柏、问荆、节节草、紫萁贯众、蕨、银粉背蕨、东北蹄盖蕨、华东蹄盖蕨、华北蹄盖蕨、中华蹄盖蕨、沼泽蕨、胶东岩蕨、半岛鳞毛蕨、棕边鳞毛蕨、骨碎补、乌苏里石韦、有柄石韦、华山石韦等。
  药用裸子植物37种。主要有银杏、落叶松、赤松、黑松、火炬松、海岸松、红松、樟子松、白皮松、刚松、柳松、水杉、日本柳杉、日本冷杉、侧柏、圆柏杉木等。
  药用被子植物1147种(含199个变种)。主要有元胡、黄岑、桔梗、丹参、太子参、白薇、白头翁、地榆、苦参、前胡、茜草、威灵仙、柴胡、紫草、四叶参、葛根、栝楼、天南星、玉竹、白矛根、芦苇、苍术、紫参、薤白、华东兰刺头(漏芦)、唐松草(马尾连)、百合、多被银莲花(两头尖)、穿龙薯蓣、天麻菝葜、白鲜、臭椿(樗根皮、凤眼草)、石榴、杜仲、香椿(香铃子)、黄柏、桑、紫苏、艾、金银花、大蓟、刘寄奴、马齿苋、旱莲草、败酱、苦菜(败酱草)、茵陈、翻白草、委陵菜、米口袋(甜地丁)、连钱草、荆芥、益母草、徐长卿、萹蓄、石竹、瞿麦、蒲公英、瓦松、〓莶草、车前、夏枯草、千屈菜(马鞭草)、枕牛儿苗(老鹳草)、薄荷、香薷、地锦、巳矛(鬼箭羽)、郁李、鸡冠花、旋复花、槐树(槐花、槐米、槐角)、凌霄、野菊、甘菊、白扁豆、萝卜、酸枣、木瓜、苍耳、马兜铃、山杏、山桃、地肤、青箱、莘苈、播娘蒿、小花糖芥、韭菜(韭菜子)、芫荽、牵牛、赤小豆、叉分蓼、长蕊石头花(银紫胡)、拐芹、月见草、水腊树、香茶菜、轮叶沙参、石沙参、蝙蝠葛(山豆根)、枳棋、盐夫木等。
  动物类药源 药用动物118种,隶属70科。主要有黑眉蝮、中国林蛙、东方蟾蜍、黑斑蛙、粮蚕、长螳螂、桑螵蛸、虎斑游蛇、红点锦蛇、地鳖(土元)、环毛蚓、东亚钳蝎(蝎子)、黑蚱(蝉蜕)、兔(望月砂)、刺猬、黄星长脚黄蜂(蜂房)、鹿(鹿茸、鹿角)、獾、蝼蛄、狗(狗鞭)、蚕(蚕衣)、壁虎、驴(驴皮)、鸡(鸡内金)等。
  矿物类药源 矿物药较少,共8种:滑石、紫碘、代赭石、硫磺、白垩、石灰、金、方解石等。
  此外,还有8种加工品药材:百草霜、伏龙肝、松油、松香、草木灰、獾油、柿霜、淡豆豉等。
  第六节 景观资源
  地貌景观 花岗岩构造剥蚀景观。“百里昆嵛峰相连,七十二崮手摩天”。以泰礴顶为中心的百余座山峰,全为花岗岩体,其构造主要表现为众多的断层崖。这些断层崖为燕山期的地质构造作用及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山高、坡陡、相对高差大、地形变化复杂,奇峰异崮星罗棋布,象形奇石栩栩如生,如驼峰石、蛤蟆石,龟石、刀石、镜石、棋盘石,飞来石、狮子石、虎石、棒棰石等,惟妙惟肖,造化天成,幽谷、洞穴、曲径幽深,云雾缭绕。
  花岗岩风化地貌,是以风化为主要地质因素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它反映最新地质历史时期岩石受风化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变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昆嵛山地区的风化地貌典型而普遍,较突出的是花岗岩的穴状风化、砂状风化、球状风化,生物风化也很明显。 花岗岩侵入关系遗迹。包括岩体与脉体侵入关系,主体侵入接触关系等几种。花岗岩侵入接触关系是研究侵入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地质景观有大型断裂遗迹。如以育黎断裂为主的断裂带,由一系列平行展布组成构造断裂带。
  有多处断层地质遗迹,如牟平区九龙池断裂、文登市紫金峰断裂(天沟)和米山东麓的断层崖有分布广泛的裂隙遗迹。区内张剪性节理十分发育,将岩体切成大小不同的岩块,分布于全区。普遍发育一组X型共轭节理系,走向分别为3°~70°,13°~150°,倾角近于直立,节理面平直,间距1.0~5.0米不等,主节理边部发育次级羽状小节理。此外,区内还有走向250°~285°,335°~350°等,及一组较发育的近水平的节理系。其发育程度和构造形迹的完好程度十分少见,在山体上部和陡坡处出露较好。
  花岗岩崩塌景观 泰礴顶、紫金峰、苍山顶等山体大型节理发育,裂隙密集,岩石风化强烈。强烈地震诱发引起山石崩塌现象多处,景象壮观。
  崩塌是由于位于高陡边坡的岩体受构造裂隙的切割而破碎,在自重力及外动力作用下失去平衡状态发生坠落翻滚等现象,形成崩塌地质灾害。

知识出处

昆嵛山志

《昆嵛山志》

出版者: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由《昆嵛山志》编纂委员会在 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编写的地方文献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昆嵛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