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莱阳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43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莱阳市
分类号: K291/297.52
页数: 5
页码: 1669-16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莱阳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社会事业和名产名胜。
关键词: 行政区 地方志 莱阳市

内容

第一节 建置
  位置·面积 位于烟台市西南部,地处北纬36°34′~37°10′,东经120°31′~120°58′,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总面积1731.54平方公里。
  沿革 古为昌阳县,后唐同光元年(923)置莱阳县。抗日战争时期分为莱东、莱西、莱西南、五龙四县。1950年,莱东、五龙两县合并为莱阳县;原莱西、莱西南两县并为莱西县。1958年10月,莱西县合并入莱阳县,属烟台专区。1962年1月,莱阳、莱西两县重新分治。1987年2月20日,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县级),仍属烟台市。
  区划 1956年,设30个乡、5个镇。1958年,全县改建为23处人民公社。1962年,辖24处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恢复乡镇、村建制,全县划为9镇17乡,辖783个行政村。1989年,城厢、古柳两镇改为街道。至2002年,辖团旺、沐浴店、穴坊、姜疃、照旺庄、万第、谭格庄、羊郡、高格庄、大夼、山前店、河洛、柏林庄、吕格庄14个镇,城厢、古柳、冯格庄、龙旺庄4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
  自然环境 境域北部、东部、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和南部五龙河流域两侧为冲积平原。主要山脉为旌旗山脉、龙门山脉、嵯峨山脉、娘娘山脉。海岸线曲长27.5公里。500米以上的河流、沟溪187条。有五龙河、大沽河两大水系,其中五龙河,为胶东第一大河流,境内长53公里,流域面积393.3平方公里。地处北温带东南亚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691.5毫米,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小时。境内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
  自然资源 2002年,土地总面积17.77万公顷,其中农用土地12.71万公顷,建设用地2.56万公顷,未利用土地2.5万公顷。境内植物中木本植物有乔木、灌木和藤本等54科172种,草本植物120科742种。野生动物140多个科600多种,其中常见兽类有黄鼠狼、刺猬、猞猁、猫、蝙蝠等。鸟类40多个科300多种。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3.70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9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1.302亿立方米。海域总面积3826公顷。海水资源主要有鲻鱼、梭鱼、对虾、蟹、哈、牡蛎等。全市有内陆水域1907公顷,开发利用滩涂面积2549公顷。非金属矿藏较为丰富,有大理石、膨润土、珍珠岩、钾长石、石灰石、滑石、重晶石、石墨、白云石、磷矿、云母等矿。
  第三节 人口
  人口总量与分布 1978年,全县总人口78268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2人。1985年,全县总人口83698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3人。1990年全市总人口89940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9人。1995年全市总人口89735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8人。2002年全市总人口89435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6人。
  人口构成 1982年,全县有10个民族,汉族人口810093人,9个少数民族人口111人。1990年,有27个民族,汉族人口895410人,少数民族人口638人。2000年,有32个民族,汉族人口896438人,少数民族人口1243人。1978—2002年,非农业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农业、非农业人口比,1978年为94.43∶5.57,2002年为82.23∶16.77。1987年有404姓。至2002年,全市有424姓,其中李、王、张、孙、赵、宋姓人口最多。
  人口变动 1978年,境内总人口为78.27万人,出生11555人,死亡4829人,自然增长率为8.3‰。2002年,总人口为894359人,出生7501人,死亡5787人。境外调入14132人,境内调出12255人。
  婚姻家庭 1982年,境内15岁及以上人口有57.67万人,其中未婚17.57万人,有配偶的35.83万人,丧偶的4.11万人,离婚的0.16万人。2000年,共有15岁及以上人口73.12万人,其中未婚15.5万人,初婚者51.61万人,再婚者1388人,离婚423人,丧偶4117人。1978年,平均家庭规模4.22人。80年代后,三口之家居多。2000年,一人户2.25万户,一代户7.51万户,二代户17.58万人。
  计划生育 1978年,计划生育工作被纳入全县国民经济计划,节育率83.4%,计划生育率87.15%,人口自然增长率8.83‰。1982—1987年,全县登记结婚的男女青年52759对,达到晚婚年龄的43040对,占结婚总数的81.59%。1987年,全市节育率89.66%,二胎出生领证率56.33%。1990年后,晚婚晚育率90%以上,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保持在24.3周岁以上。199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8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负增长。2002年,晚婚率98.5%,平均初婚率年龄和初育年龄24.6周岁,人口自然增长率1.92‰。
  第四节 经济状况
  197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4亿元。全县财政收入289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0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2431万元。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1998年,有14个乡镇和522个村庄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0.5亿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205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03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495762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5亿元。
  农业 1978年,农业总产值17459万元,粮食总产36148.5万公斤。1982年,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农业总产值34438万元,粮食总产47025.2万公斤。90年代后,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产业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较快,形成粮油、果品、蔬菜、水产、畜牧五大支柱产业。2002年,农业总产值26.75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2337公顷,粮食总产29.68万吨,蔬菜总产90.84万吨,各种水果产量21.7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67.8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40140公顷,农村用电量31401.3万千瓦时。有沐浴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70余座,塘坝771座。
  工业 1978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187家,产值26472万元。1978年后,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联营工业发展较快。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718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4%。1993年,全市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当年建立股份制企业69家,改制78家。1995年,有食品企业70余家,创汇3000万美元,出口速冻菜4万吨,连续3年居全国县(市区)之首。1997年,28个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面55%。2000年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力度,食品、化工、机电、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龙大、鲁花等12个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2002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3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5941家。
  信息产业 1978年后,邮政单位开办邮政储蓄、函件、包裹、电子汇兑、报刊发行、特快专递、集邮、机要等业务。1987年,有投递点654个。1996年,投递点1306个,投递段道总长160公里。1987年后,开办邮政快件和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开办无线寻呼通信业务,开通国际直拨电话、模拟移动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114查号台与168信息服务台全省联网。1994年,市内电话总容量突破1万门。2000年,市区至各镇处全部实现SDH传输,新增虚拟网和宽带业务。2002年,市区的PHS无线市话小灵通网络开通使用。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1918万元,电话机192117部,移动电话户7.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7220户。
  建筑业 1978年,全县共有建筑施工队22个。1987年,全市有建筑企业29个,从业9076人。2000年,所有乡镇建筑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1—2002年,将境内64家建筑装修企业压缩到53家,其中建筑施工企业32家,其他专业企业21家。
  交通运输 1978年,县乡公路里程425.9公里,全部为四级砂土路。1992年后,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其中204国道通过交通部全国文明样板路建设验收。至2002年底,有汽车站3处,市内公交线路5条、站点129个;始发长途客运线路37条,78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车。有各种营运汽车5884辆,其中货运汽车2859辆,农用车2115辆,客运线路班车459辆,出租车385辆,公交车66辆。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77.4公里(不含同三线),其中国道2条,省道6条,县乡道21条。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18864万吨公里,货运量817万吨;客运周转量29402万人公里,客运量555万人次。蓝烟铁路横贯市内中部,铁路段长50公里,设有马格庄、莱阳、莱阳东、山前店、龙盘山5个火车站。1999年复线竣工投入使用,11班次客运列车途经莱阳站。年客运量40万人次,年货运量119.4万吨。
  商贸服务业 1978年,境内有农村集市28处。1979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起步。1981年,商业系统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起,取消粮食统购。1988年,允许多方筹资、联合建市场,打破由工商部门独家建市场的局面。1993年,全市有商业网点18720个,集市贸易成交额1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9亿元。1995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1.8亿元。1998年后,商贸服务业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格局逐步形成,龙大超市、维客莱阳购物有限公司、鲁东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市场贸易额超亿元。2002年,全市集贸市场96处,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其中城市零售额17.8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19.0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88亿元,其他零售额6.76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 1984年,出口商品种类包括食品、粮油、丝绸、纺织、服装、土产、畜产、工艺、石矿、抽纱、机械、设备、医药、化工、轻工等15大类130多个品种。1986年,全县外贸出口收购额11377万元,名列全省县市区之首。1987年后,全市调整外贸出口结构,由农副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以粗加工出口为主转向以出口成品为主、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转向高精尖产品出口为主。至2002年底,全市共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06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累计出口创汇8.8亿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5个,合同利用外资1573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246万美元,出口创汇达2.047亿美元。1998年后,连续5年外贸出口创汇总额居烟台市各县市区首位。
  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 1978年后,全县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1982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32家,从业1815人。1990年后,全市制定一系列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到1993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940个,从业23518人,注册资金3870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69家,从业2618人,注册资金975万元。1997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突破2万个,从业突破3万人。私营企业570家,从业60430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过百万元的15家,过千万元的2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范有限公司183家,占私营企业有限公司总数的85%。到2002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389个,私营企业891家,从业30791人,注册资金10.01亿元。私营企业逐步从商业、饮食服务业转向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
  旅游 1994年11月,莱阳市旅游公司成立。全市以宋琬故居、蚬河公园为重点,建设人文历史景观观光区;以照旺庄梨园和姜疃濯村农业生态园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以龙大、鲁花、新冷大为重点,建设工业观光区。到2002年,全市已开发蚬河公园、宋琬故居2处景点,开发濯村特色农业旅游区、梨乡风情旅游区2处景点。全市有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7家。
  第五节 社会事业
  教育 1978年始,全县教育改革全面展开。2002年,全市有高等学校1处,在校学生9152人;中等专业学校3处,在校学生6416人;普通中学57处,在校学生7.97万人;小学179处,在校学生4.31万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100%,有8所幼儿园被国家定为实验园。
  科技 1978年后,全县各级各部门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逐年提高。1991年,全市实施“科教兴莱”战略,制定多项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1996年跨入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至2002年底,全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12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460项,申报专利820件;有科研机构46个,科技人员有2724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0人,中级7140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为15%,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5%。
  文化 1978年始,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1992年,市文联成立,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艺术门类均成立协会,涌现出许多有名的创作人员和作品。1999年,文学杂志《梨花》创刊,共出版25期。至2002年,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2处,公共藏书16.8万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100%。
  卫生 1978年后,社区医院、个体医生陆续出现。至2002年,境内有地属级医院(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2处;驻军医院(解放军第145医院)1处;市属医院(市中医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3处;市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皮肤病性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精神病防治站各1处;乡镇卫生院17处;企事业医疗机构42处;一体化管理卫生所46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1处;民营医疗机构37处。有病床1998张,卫生技术人员3414人,其中医生993人。
  体育 1978年后,竞技性体育活动强化。1980年后,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城区社区健身活动兴起。至2002年,全市有市体育场和体育馆各1座。16个乡镇被评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其中穴坊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广播电视 1987年,全市农户广播喇叭入户率为85%。1989年5月,成立莱阳人民广播电台。1993年11月,改称莱阳市广播电视台。2002年,广播剧《海子》《一个乡村教师的日记》,分别获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和第二届中国戏曲文学铜牌奖。2002年后,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铺开。
  社会保障 1987年后,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至2002年,全市已建立起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下岗职工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2%以内;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城镇、农村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六节 名产·名胜
  莱阳梨 又称茌梨。果大皮薄,肉质细嫩无渣,清香甜脆,含糖量8.5%左右,含酸量仅0.1135。有400余年栽培历史。2002年,全市栽培面积1870余公顷,产量6000万公斤,出口100万公斤。1998年,“莱阳梨”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省内第一个农产品注册商标。
  沙参 沙参又名莱胡参,境内有500余年的种植历史。2002年,总产100万公斤以上,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还销往中国香港、东南亚、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地。最高年出口119.1吨。
  宋琬故居 建于清朝初期,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琬,莱阳籍人,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安雅堂全集》,传世诗作1300余首。清光绪年间,莱阳知县茅方廉为之立碑——“宋荔裳先生故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清道光年间,故居内设“卢乡书院”,清光绪年间改为官立小学堂,1921年改为莱阳中学。宋琬故居有房屋46间,占地1054平方米。馆内陈列宋琬著作、手迹、《安雅堂集》木刻板。1996年,宋琬故居被列为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知识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烟台市志(1978-200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
莱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