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19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学创作
分类号: I05
页数: 7
页码: 1499-1505
摘要: 本章介绍了了烟台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剧本、影视文学、文学创作研究机构等。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 烟台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烟台文学创作空前繁荣,一批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相继问世,并屡次获奖。以小剧本为主要体裁的戏剧作品相继在省以上各种刊物上发表。1978年成立的烟台地区文艺创作组和1982年创刊的《胶东文学》,对促进境内文学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12月烟台市作家协会成立后,文学创作更加活跃,新人辈出,佳作纷呈。1989年,全市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33部、短篇小说430余篇,结集出版的散文集2部、诗集6部、报告文学集3部。在省级以上戏剧刊物上发表和立戏演出的大型剧本30多个、小戏曲19个。
  90年代后,全市文学创作稳步发展。至2002年,市作协会员已达300余人,其中全国作协会员7人,省作协会员约150人。全市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达3000万字以上。其中,出版长篇小说30余部,有数百部中、短篇小说被全国性文学刊物或各种不同精品文学选萃版本刊载,有的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有上百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集出版。有近百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甲午恨》《青山梅》《大桥故事》等剧本立戏后,赴济进京演出。在参加的历次全国和省各种演出活动中,有20多部戏剧获编剧或创作奖。在发表的数十部影视文学剧本中,有多部被拍成电视剧或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播出。
  第一节 小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烟台城乡深刻的社会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广大文学工作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小说创作素材,优秀作品不断涌现。1978年,林雨的短篇小说集《你喜欢谁》出版。宋萧平的《墓场与鲜花》与其早期作品《海滨的孩子》分获本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第二次少儿文学创作一等奖。1980年、1981年,王润滋的《卖蟹》《内当家》先后发表,连获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3年其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发表。1982年、1984年,矫健的短篇小说《老霜的苦闷》和中篇小说《老人仓》先后发表,分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之后,王润滋的短篇小说《小说三题》,矫健的长篇小说《河魂》《天良》及其短篇小说《小说八题》等作品相继发表,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李芳苓于198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不能说妈妈好》获本年度《少年文艺》好作品一等奖。
  80年代中期,一批颇具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作家崭露头角。至80年代末,先后推出长篇小说10余部、中篇小说30余部、短篇小说40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李芳苓的《喜丧》《荒芜岁月》,卢万成的《女人的河》《男人的海》,曹尧德的《孔子传》,安家正、谢箴厚合著的《将星泪》《半岛泪》,林深的《生死爱恨》,戴恩嵩的《舞星情泪》等。发表的优秀中、短篇小说有:卢万成的《内当家之死》,林深的《吃城》,滕锦平的《蜕》,陈占敏的《死结》,卢万成的《芝罘湾三题》,梁国波的《伙房的哥们儿》。中、短篇小说集有:宋萧平的《萧平小说集》,卢万成的《芝罘旧夕阳》,郝鉴的《中篇小说选》,刘汉君的《短篇小说选》。在诸多作品中,反映农村深刻变化和农民生活的题材仍占有较大比重。
  90年代初至1995年,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曹尧德的《孟子传》《孙子传》,孙佑杰的长篇纪实文学《鸭绿江告诉你》,安家正的《吴佩孚》等。中、短篇小说有:宋萧平的《翡翠鹦鹉》《拉拉环》,卢万成的《老海》,林深的《林深小说集》,马海春的《七叶火绒草》,于全胜的《仇恨》,李德芹的《水珠儿》,焦辰龙的《白太阳》,董永智的《回归》,郝鉴的《郝鉴中篇小说选》,李尚通的《李尚通中短篇小说选》,凌可新的《黑苞米》《回家的路》,滕锦平的《悬崖》《交界》,陈占敏的《陈占敏短篇小说选》,李芳苓的《同嫁》等。许多小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或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载,多数获省以上“精品工程奖”和其他各种文学奖。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市小说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发表的众多作品题材广泛、风格迥异,引起省内外文坛的关注。较有影响和获各种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矫健的《红印花》,林深的《天经》,位同亮的《于谦传》,曹尧德的《屈子列传》《司马迁传》,安家正的《戚继光》,董永智的《灵光》,孙美玉的《独自上路》,张力慧的儿童长篇小说《纯真一族》《青春美丽痘》和陈占敏的《沉钟》《淘金岁月》《红晕》,田长尧的《青楼梦》《登瀛梦》等。中、短篇小说有宋萧平的《下车伊始》,林深的《傻姐》《精弟》《人命关天》《圣火》,戴恩嵩的《戴恩嵩小说选》,凌可新的《毛驴与唢呐传奇》《老白的枪》《雪境》《跳镇的上空》,陈占敏的《昨夜月光》,林红宾的《鬼谷》《叫卖声声》《望月》《山神》,郝鉴的儿童科幻小说《熊猫骑士》,于雷娃的《药膳》《远去的鼓声》,马海春的《马海春短篇小说选》,滕锦平的《操作》,谭德水的《美丽的生命》,周政的《周政小说选》,王冬梅的《城市过客》,魏邦家的《魏邦家中短篇小说选》,王寿成的《血I王》《例影儿》等。1996年,陈占敏的《沉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小说界文库出版后,《作家报》辟专版予以评论,京、沪等地8家报刊分别发表评论文章。2001年,该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茅盾文学奖”评选。林深的《精弟》于1999年发表后,翌年被收入《中国文学排行金榜2000年选本》和《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0年卷)。张力慧的少儿题材长篇小说《青春美丽痘》获建国50周年山东省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二节 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散文1978年后,境内作者在国内报刊上陆续发表许多有影响的散文作品。1981年,山曼的抒情散文《潮汐》获首届山东省文学奖,矫健的《到巴金花园去》被选入中学课外教材,其他如李世武的《红面饽饽》、林红宾的《空山鸟语》、张久深的《布鞋》、姜利国的《绿蝴蝶》以及鲁芝的《狐狸与狐狸》(寓言)等作品也有一定影响。至1989年,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王国满的《潮声》和宋文治、吕明玉的民间故事集《梨乡传奇》等。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市获奖和被转载的优秀散文主要有:卢万成的《冰心与白马》,焦辰龙的《七个孩子的“妈妈”》,张万和的《诀别在坟头》,刘玉杰的《久违的蛙声》,胡文君的《生命的双桨》等。出版较有影响的散文集有:王雷的《王雷散文集》,刘汉君的《昆仑散记》,赵曙光的《迷离夕照》,綦国瑞的《心中的北斗星》等。同期出版的一批青年女作者的散文集较为引人注目,其中有孙美玉的《涉世无忌》、酒泉的《一小时人生》、盖艾玲的《荻叶枫华》等。发表的其他散文体裁的作品中,王永福、王树村、刘玉杰等人的文学评论以及刘汉君的杂文颇见功力和影响。山曼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民俗题材为主线,先后发表散文200余篇,《齐鲁晚报》《烟台晚报》为其辟有《乡语》专栏,其散文《驿路万里钟敬文》《八仙信仰》《放牛小厮》《烟台漫游》等被全国多部散文集选载,另外还著有《山东民俗》《黄河民俗》等20余部有影响的民俗作品,主编过《中国儿童风俗散文》一书。
  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全市出现的散文力作有:1998年,刘水清的散文《干干净净的傅雷》发表后被选入《散文经典》一书,所作《丁肇中海阳省亲记》被《作家文摘》等全国36家报刊登载或转载;矫健的《迷乱之夜》刊载于1999年1期《散文》海外版;于大卫的《澳门桥》获《人民日报》“迎澳门回归·迎新千年”征文三等奖。2000年,庄永春的《天鹅海》获全国第七届有线电视作品三等奖。2002年,朱相如的风情散文《情满渔灯节》和《生命的旋律》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山曼的《流动的传统——一条大河的印记》,田长尧的《葡萄园·海边的梦》,于大卫的《厚望守重》,王雷的《王雷散文选》,纪锡奎的《雨梦》,周政的《蓬莱雨》等。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出现的散文创作集体,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协为代表。在数年内,先后结集出版《跨着世纪走》《世纪童话》《风声雨声·且歌且行》《万叶吟风》等4部散文集,荟萃了全区30多名业余作者的上百篇散文。
  诗歌1978-2002年,全市发表的诗作绝大多数出自业余作者之手。老中青三代诗作者中,以中、青年居多,作品以新体诗为主,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数千首(组),出版诗集百余部。
  1980年成立烟台市政协诗歌组(1988年在该组基础上成立“芝罘诗社”),张旭、张楚彤、翟辛灵、李培塘、郭永居等人是该社的早期成员,诗作以旧体诗为主。80年代初期发表诗歌较多的作者有于书恒、张象吉、王雷、鹿说之、丛玉才等人。1981年,朱相如的《秋风曲》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受到评论家蓝翎的赞扬,作品获首届山东省文学奖。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全市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一批常年坚持诗歌创作的作者先后结集出版近10部诗集,成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代表作。于书恒的诗小巧、淡美,充满浓郁的农家气息和情趣,先后出版有《乡情集》《笑的旺季》等诗集;王松青擅写短诗,诗风开阔,诗意真挚感人,1987-1990年先后结集出版《阳光与阴影》《醒了的乡村》和《与你同行》3部诗集;王常滨的散文诗集《海蓝色的情韵》揉进了作者无尽的遐思,1990年出版后受到广泛喜爱;朱相如诗作深沉而浩瀚,充满了人生哲理,《月与梦》是其早期结集之作。庄永春的《庄永春抒情诗》《水兵的海》,王雷的《天国的回声》,刘英光的《苦涩的芬芳》,王松青的《空巢》等诗集,也因特色鲜明而受到一致好评。
  90年代中期后,全市诗歌创作长盛不衰。至2002年,一批多产的诗歌作者如于书恒、王松青、朱相如、孙照明、孙文华、蔡同伟等人,发表诗作均在二、三百首以上,发表百首以上的诗作者有近百人。结集出版的新体诗诗集主要有朱相如的《穿越苍茫》,王松青的《瓴羽集》,孙同林的《航迹》,赵剑平的《塬上岭》等,其组诗《源泉》刊于1995年7月《诗刊》头题,受到诗界好评。另有杨树青的《多彩的人生》,宋文华的《太阳风流星雨——宋文华现代工厂诗选》及于书恒等人合编的《岁月相思林》,孙照明的《孙照明乡土诗集》及于书恒等人合编的《潮声云影》等诗集。旧体诗诗集中,以先后出版的《周峙峰绝句百首》和《周峙峰绝句二百首》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创作的四、五百首旧体诗,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获“首届国际华夏文化大奖赛”等多种文学奖。
  报告文学80年代初期,境内作者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批以反映烟台地区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宋世民的长篇报告文学《常绿之林》较为引人注目。其间,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了《齐鲁大趋势·烟台分册》,该文集收录全区20多位作者撰写的33篇报告文学,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烟台改革的风貌。
  80年代中后期,全市结集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大潮之声》《新的星座》《长岛弄潮儿》等。1990年,姜利国、孙秀山合著的报告文学集《乡村笔记》问世,其中《一个东方女性的命运》引起轰动,全国几十家报刊予以转载。
  90年代初期,姜利国、张象吉组织撰写的报告文学集《闪光的星》,于雷娃、王振美合作的报告文学集《燃烧的雪》,杨靖雄的报告文学集《走向大海》等,受到广大读者赞许。
  90年代中期,全市报告文学佳作不断。1993年,孙为刚的报告文学集《远洋渔歌》出版发行后,以“选材典型和详略精当”的特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编进高中语文课本。1995年5月23日,烟台港公安干警顾正泽等4人为保卫人民生命、维护社会安定,与歹徒英勇搏斗而壮烈牺牲后,其英雄事迹被写成题为《港城英魂》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胶东文学》(增刊)发表,公安部等部门将此文作为全国公安干警学习的教材加以推广。同年,姜利国、孙秀山合著的《乡村笔记》和杨靖雄的《农民李德海》分获山东省农村题材文学作品“长篇报告文学”三等奖;卢万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之盾》入选《山东文学》纪念创刊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之列并获奖。1995年6月,烟台市文联与中国人事出版社联合组稿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一代风流》,共收录26篇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烟台企业家的风采。1996年,姜利国的中篇报告文学《燃烧的激情》获烟台市优秀文学作品奖,其另一作品《兔子王》主人公被烟台市工商局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中国工商报》《山东工商时报》予以刊载。同期出版的綦国瑞的报告文学集《中国魂》和张雅文的《天龙魂》,以及纪实文学《大园》等都受到广泛好评。2000年,《天龙魂》获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
  第三节 戏剧剧本与影视文学
  戏剧剧本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优秀传统历史剧目的恢复演出和各级戏剧会演的频繁举行,烟台地区文艺创作室以及部分业余文学爱好者先后创作出一批不同题材的戏剧剧本发表在省以上戏剧刊物上,受到广泛关注。部分立戏参加全省戏剧会演和创作剧目调演,分别获创作奖、编剧奖或剧本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获奖吕剧作品有张旭等5人合作的《郑盈盈》,张捷世、张相林、张象吉创作的《春风送暖》,贾殿彬的《大寨花开》,王润滋、张捷世的《海盗的女儿》;京剧剧本有姜宪章、安家正的《烽火寨》,张旭的《张飞敬贤》,宋文治、高少华、贾殿彬的《连城》《牡丹魂》,高芳彤的《齐姜》;小戏曲有李日君的《书记卖瓜》等。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全市戏剧创作空前繁荣。1984-1985年,烟台市及芝罘区、莱阳县等戏剧创作研究室相继成立,许多年富力强的专业和业余戏剧作者先后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张旭相继推出历史题材大型吕剧剧本《雄风祭酒》和《甲午恨》。张捷世1986年创作的大型戏剧《春秋图》发表于全国《剧本》(增刊)上,他与张彭等人创作的吕剧《魂归故里》在1986年11月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中获舞台剧本奖;1986年、1989年,高芳彤在国家级戏剧刊物《剧本》上,先后发表历史题材的京剧剧作《千里归凰》和《赵武灵王》。唐雁宾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发表吕剧剧本《青山梅》和《难当的女人》,两剧分别在全省第二届和第四届艺术节的演出中获优秀剧本奖。1991年、1995年,于舟创作的话剧小品《旮旯饭店》和《上梁大吉》立戏演出后,分别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和铜奖。在省级以上戏剧刊物上发表剧作较多的有张力慧、王天志、尹洪林等人,其作品分别有《十八岁的天空晴转多云》《雷阵雨》《迎春》等。
  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全市戏剧作品随演出市场萎缩等原因,数量逐年减少,但创作的精品戏剧剧本仍不断出现。1997年,张相林创作的校园系列话剧《净土一方》获第九届华东地区“田汉戏剧奖”三等奖,成为全市在该奖历届评选活动中唯一入选并获奖的作品。1998年,烟台市戏剧创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戏剧创作室张捷世、矫成勋创作的吕剧《大桥故事》参加第六届山东省艺术节评奖活动,分别获剧目和编剧二等奖。翌年,该剧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三等奖。1999年,在“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评选活动中,龙口市文化馆创作的小品《一语千金》获编剧奖,莱阳王玉理、王洪歧的曲艺作品《姐妹情》获编剧三等奖。同年6月,京剧《祭酒掌兵》在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大会上展演,获得一致好评。
  21世纪初期,全市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主要有以张捷世、矫成勋创作由市京剧院立戏的《木兰归》为代表。该剧经过多次集体修改、加工后,于2001年9月参加山东省第七届艺术节演出,先后获山东省第六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编剧三等奖。2002年,高芳彤创作的大型京剧剧本《巾帼须眉》问世,分别发表在《剧本》《戏剧丛刊》上。莱阳市王仁林、柳为国2000-2002年先后创作的《雷乡晨曲》《红土崖》《洞房》分获本年度“中国戏剧小品小戏奖”三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三等奖和“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三等奖。
  影视文学1975年,张相林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海上明珠》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学工作者早期创作的电影文学作品。1983年,王润滋将获奖小说《内当家》改编成电影剧本拍摄放映后,引起强烈反响。随后,矫健创作的电影剧本《阙里人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获“长春银奖杯”,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影片”。
  1984年烟台电视台成立后,电视剧创作活动逐步活跃起来。1985年,王明昭、刘周全分别创作了电视小品《雪》和《母亲的来信》。烟台电视台继1988年拍摄12集电视剧《夜深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全国发行交流后,又相继利用境内作者创作的电视文学作品,先后拍摄了《盟军在烟台》《古庙》《苦柳》《刻在墓碑上的遗嘱》《听到的世界》《风雨大押解》《中国玉米王》《藏族少年在海边》《白领农民》等80余部电视剧和电视片。1989年,郝鉴电视剧《六·五任厂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0年始,全市从事小说、散文等创作的文学工作者先后发表有影响的影视文学作品。其中主要有:林深的4集电视剧本《冷山热海》、专题片《早安·烟台》,戴恩嵩的电视剧剧本《古街风雨》,矫健的电影剧本《大成殿下》等。1993年,青年女作家张力慧的电视文学剧本《特区少年》获“飞天奖”01995年,张力慧创作的15集电视文学剧本《青春美丽痘》被广东电视台拍摄播出,7集儿童电视剧本《嘿,小海军》被广西、深圳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同期录制完成。同年,林德梓的文学剧本《老城不了情》由烟台电视台拍摄播出。
  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电视文学创作佳作不断。1998年11月,张力慧的7集电视文学作品《女童班》先后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儿童片一等奖和第18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99年,其少年儿童广播剧剧本《明天会更好》和电视文学剧本《红石榴幼儿园》双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2000年,矫健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飞越》获中央电视台优秀剧本奖。2002年,少儿电视剧《红石榴幼儿园》获第16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山东省第六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第四节 文学创作研究机构
  1963年,烟台专区戏剧创作组成立,以戏剧创作为主,兼事文学创作,编制9人。1968年4月,该组与烟台专区艺术馆等单位合并,更名为烟台地区文化馆,内设戏剧、文学创作组。1970年2月,该馆与地区展览馆合并,成立烟台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站。1972年12月,恢复烟台地区文化馆。1978年春,文学创作组从馆内分出,成立烟台地区文艺创作组,1980年11月22日更名为烟台地区戏剧创作室,为隶属烟台地区文化局的科级事业单位。1984年7月,该室一分为二,改组成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和烟台市戏剧创作研究室。戏剧创作研究室仍为文化局所属的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6人,该室1985-2002年创作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戏剧、曲艺、话剧及其他体裁文学作品有百余部,其中10余部获奖。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为隶属烟台市文联筹委会(1985年12月该会更名为市文联)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时有专业文学创作人员3人。至2002年,该室人员编制增加到9人。1984-2002年,该室创作人员共发表出版各种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6部,电视剧本2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集11部,报告文学集6部,获市级以上(包括各种文学刊物的)奖40多项。

知识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烟台市志(1978-200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