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3185
颗粒名称: 第三十四编 文化
分类号: G129
页数: 64
页码: 1495-1558
摘要: 本编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烟台市各项文化事业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中繁荣发展,一个开放型\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设施不断增加。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文化史 烟台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文化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六五”期间,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落成,地、县、乡(街道)三级文化站相继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以反映农村改革和社会变化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七五”期间,烟台市京剧团、艺术团先后3次赴拉美、西欧、东南亚演出;一批全国著名作家、戏剧家、音乐教授、书法家和获“世界摄影十杰”称号的旅美华人来烟台办班讲座;烟台美术、书法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先后应邀赴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书画展览和进行学术交流。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全市各项文化事业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中繁荣发展,一个开放型、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加。90年代初全市已成立9处博物馆、6处文管所(店);建成烟台日报社大楼、电视制作中心、烟台书城、烟台图书馆。投资上亿元对全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护和建设。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市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娱乐以及图书音像出版发行等经营服务类文化产业快速发育、形成规模。文化与经贸结合同步推进。1991-2002年,全市先后举办国际葡萄酒节、中国蓬莱“和平颂”青少年文化节等8次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各县市区分别举办樱桃节、月季花节、苹果节、梨花节、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至2002年先后有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韩国等近10个国家艺术团来烟台演出,海外文化界人士及书画家来烟台办展、讲学和进行文化交流达上千人次。文学艺术创作队伍逐步壮大。至2002年,直属11个协会有会员近30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60余人,省级会员800多人。群众文化硕果累累。“模范文化村”“模范乡镇文化中心”“文化模范广场”和“农村文化园”建设蓬勃发展。
  1995年,烟台市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市”称号。1996年,海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称号。1998-2002年,全市先后有8个县市区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有6个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烟台市文化局
  1960年1月,烟台专员公署文化局成立,1962年6月撤销,改设文教卫生办公室。1964年4月易名为文教局。1974年10月改称烟台地革委文化局。1978年7月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1980年1月为烟台地区文化局,1983年11月改称烟台市文化局。1984年1月,内设办公室、政工科、文化科、艺术科,编制20人。1988年11月,增设计财科、老干部科(后易名为离退休干部科)。1990年9月增设文化市场管理科,编制增至24人。2000年12月,烟台市文化局与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合并,为一个机构挂3块牌子的正处级单位。内设办公室、政工科、计划财务科、艺术科、文化科、文化市场管理科、出版管理科等科室,编制30人。
  1975年7月,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出版办公室成立,与烟台地区新华书店合署办公,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的县(处)级事业单位。1978年7月,改称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出版办公室。1983年10月,烟台行署出版办公室改为山东人民出版社烟台分社。1984年7月,易名为山东出版总社烟台分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受总社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1989年12月29日分社撤销,成立烟台市新闻出版局。1996年,增挂烟台市版权局牌子,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隶属烟台市政府。2000年12月,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与市文化局合并为一个机构后,原市新闻出版局职能不变。同年,市文化局设立“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共辖17个文化企事业单位。其中,事业单位13个:烟台艺术学校、烟台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戏剧创作室、烟台画院、烟台美术博物馆、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歌舞剧院、烟台国际图书音像文化交流中心、烟台山文物管理处。企业单位4个: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文物店、市演出公司和市文化局招待所。
  第二节 烟台市广播电视局
  1964年10月12日,烟台专员公署广播管理站成立。1970年8月28日该站撤销,成立烟台地区广播局,为县(处)级事业单位。1980年1月1日,烟台地区广播局易名为烟台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
  1983年11月1日,烟台地区广播事业局改称烟台市广播电视局。1984年5月,内设办公室、地方广播科、无线科和计划财务科。同年10月增设政工科。1991年2月增设音像管理科。1996年11月11日,内设科室调整为:办公室、总编室、政工科、技术事业科、社会管理科和计划财务科。
  2001年3月7日,市广电局原承担的广电传送网(含无线、有线电视网)的统筹规划与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烟台市信息产业局,同时将广电节目的交流、交换和交易运营职能下放直属事业单位。市广电局成为隶属市政府的事业单位,其他主要职责职能不变。同年8月8日,市广电局体制改革,烟台广播电视台成立,实行“局、台合一”管理体制,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新机构下设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编印、网络、广告等5个中心以及烟台微波管理站、烟台广播电视监测台、烟台广播发射台、烟台电视发射台、海阳电视转播台、龙口转播台、罗山电视转播台、福山有线电视管理处、烟台广电局生活服务部、烟台市信息服务中心等10个实体。市局(台)对所属单位实行一体化管理。2002年,市广电局编制22人,实有20人。
  第二章 文艺组织
  第一节 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83年11月5日,中共烟台市委设立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组。1984年5月8日,成立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简称文联筹委会)01984年7月24日,设立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和《胶东文学》杂志社,均为文联筹委会下属的科级事业单位。1985年2月28日,市文联筹委会内设办公室。1985年12月26日一28日,烟台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烟台市文联),选举产生联合会第一届主席团成员5人(主席1名,副主席4名)。1987年8月11日,增加行政编制2名,内部机构增设组联部。1994年12月15日,烟台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联合会第二届主席团成员8人(主席1名,副主席7名)02001年12月,烟台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联合会第三届主席团成员5人。至2002年,联合会内设办公室、组联部,机关人员编制7人,拥有团体会员单位11个,个人会员3100余人。
  第二节 学术交流与艺术活动
  学术交流1986年,市音乐家协会邀请教育家沈湘来烟讲学。著名戏剧家、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在烟期间,召开烟台文艺界人士座谈会。5月,市文联与省作协举办山东籍儿童文学作家茶话会,著名作家林雨、邱勋、李心田、曲延坤等应邀参加。6月,烟台市8位作家参加在连云港市召开的“海洋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7月,邀请全国部分著名作家来烟举行创作笔会,《人民文学》《文艺报》《解放军文艺》《文汇月刊》《钟山》等期刊主编和著名作家峻青、刘心武、李延国等应邀参会。8-9月,市美协邀请著名画家方济众、刘勃舒、尹瘦石、邵宇、刘宝纯、张逸民等来烟讲学。市书协邀请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景芬、王冬龄、刘艺、刘江、邱振中等来烟讲学。10月,举办烟台市首届艺术节书法展,协助中国书协、省书协在烟台、莱州分别举行中国书协二届二次理事会和云峰山刻石理论讨论会。1987年8月,市书协邀请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费新我来烟讲学。市音协邀请著名嗓音学家莫西教授来烟讲学。市美协邀请全国著名画家华君武、邵大箴、刘博民来烟讲学。1988年,市作协邀请著名作家冯骥才来烟讲学。10月,市书协邀请中国书协张荣庆、张荣生、张鑫来烟讲学。11月,协助省书协在烟召开山东省书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市美协邀请殷纪夫、刘宝纯、张逸民来烟讲学。市摄协邀请何世瑶、孙天源、尚进来烟讲学。1989年,市作协与《小说月报》《小说家》在烟联合举办秋季笔会。9月,市书协协助省书协在烟台展览馆举办“祖国颂”书法篆刻展。10月,市电影家协会邀请《开国大典》《红楼梦》剧组的编导和演员来烟巡回演出。1991年,承办第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入选作者及文艺工作者500多人出席开幕式。1993年8月,市书协举办书法讲习班,聘请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以及邹振亚、李向东授课;在烟举行全国首届中国书画博览会,首次将烟台市书协会员的作品推向市场。市美协举办张玉敏、赵汝宫个人画展,接待了“中国书画万里行”的艺术家;接待“东方书画长城巨卷”采风团并进行座谈交流。中韩书画家作品观摩展在国贸大厦举行。1995年,市美协举办旅澳画家姚迪雄画展。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举办胶东革命老战士书画墨迹邀请展和烟台市书法、美术作品展。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20多位老战士的160多件墨宝参展,迟浩田、王海、林虎等十几位将军,袁振、王济夫、刘田夫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马少波、江平、冯凭、胡铁生、权希军等60多位著名艺术家都提供了作品。
  艺术活动1990年,组织第一届烟台市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对在1978-1989年间发表(上演、播映、展出)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电影、曲艺、民间文学、广播文艺、电视文艺等12个门类的300余件(部、篇)作品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对80多件(篇、部)作品给予奖励。1991年7月1日至8月2日,市剧协参与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新创作剧目汇演,全市12个专业剧团共演出14个剧目,其中创作剧目12部,有8部剧目选调市区集中汇演。
  1992年,组织第二届烟台市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对在1989年6月至1991年5月间发表(上演、播映、展出)的12个门类的77件(篇、部)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奖励。5月,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大型美术、书法、摄影展,共展出作品300多件。为迎接烟台市首届国际葡萄酒节,组织书画家20多人制作了36米长卷《鹤寿糜酒歌图》。市曲协邀请中国曲协著名曲艺家骆玉笙、高元钧等到龙口等地进行多场演出。1992-1994年,市电影家协会连续举办3次中外优秀资料影片观摩和评论活动。1993年,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展,展出作品370余件。
  1994年,在烟台市第三届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从全市申报的12个艺术门类500多件作品里,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78件。举办’94烟台全国城市童声合唱节,全国十几个代表团参加演出。9月,举办庆祝建国45周年大型美术、书法展。组织10余名作家赴蓬莱、龙口、临ffol进行灭火英雄事迹采访。
  1996年,在烟台市第四届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有12个门类的68件优秀作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7-8月,市书协先后举办篆刻学习班、行草书创作学习班。市影协举办“东方钢铁之夜”国庆文艺晚会,邀请中国电影乐团来烟演出。11月,市剧协举办:96烟台市和誉阳光杯戏剧周新剧目大奖赛,全市8个专业剧团13部优秀剧目参加了比赛,共评出各类奖项110个,活动被省文联授予优秀组织工作奖。市曲协举办烟台市“蓬莱阁杯”曲艺大赛。
  1997年6月,举办97香港回归祖国暨庆祝亚太经贸会大型书画展,展出书法、美术作品240余件。7月,市音协举办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碧海之声音乐会和97首届“舒驰杯”卡拉OK电视大奖赛。11月,市剧协在市区及县市区分三个赛区,举办97烟台市小品比赛,共评出各类奖项62个。
  1998年,在第五届烟台市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中,共接受12个门类申报的作品169件,评出68件(部、篇)获奖作品。2月,市美协、书协和收藏家协会与市拍卖行联合举办烟台市书画作品拍卖会。8月,市文联举行烟台市书画界赈灾捐献书画作品仪式,200余位书画家共捐献书画作品380余件。市影协举办“APEC-—走向21世纪江南风情大型歌舞晚会”和“亚太电影周”大型活动。
  1999年,市作协举办首届烟台作家作品展,展出100多位作家的200余部作品。市书协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书法篆刻展。市音协举办喜庆澳门回归祖国专场音乐会。市书协举办全国著名书画家为王A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所创作的书画展。9月16日一23日,市剧协参与举办《华夏酒报》杯国庆50周年全市专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全市8个专业剧团演出8部优秀剧目,共评出各类奖项149个。
  2000年3月,市文联与市书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烟台市十人书法展,部分中央领导和首都各界人士300余人参加开幕式。市音协与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碧海之声”青年歌手大赛。市美协举办烟台市迎接新世纪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220余件。市美协创作6尺山水画,捐赠给西藏聂拉木县委、县政府。
  2001年,主办姚新峰、杨文仁、尹延新、马西光、刘大为、冯远、杨彦、王树枫、曾祥熙、孙桂礼及于宇书画展、崔鸿林将军书法展、学院7人画展等。市影协为配合第二届APEC投资博览会和第三届果蔬会召开,邀请全总文工团来烟演出,并在会议期间举办“亚太电影周”活动。市文联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烟台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
  2002年5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联等单位参与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文娱晚会。为庆祝中共十六大的召开,组织全市16位书画家共同创作题为“走进新时代”的16米书画长卷,捐献给黄海博物馆。组织烟台市第七届文艺创作奖评奖活动,在12个门类的305件参评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68件。
  第三章 文学创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烟台文学创作空前繁荣,一批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优秀中、短篇小说相继问世,并屡次获奖。以小剧本为主要体裁的戏剧作品相继在省以上各种刊物上发表。1978年成立的烟台地区文艺创作组和1982年创刊的《胶东文学》,对促进境内文学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12月烟台市作家协会成立后,文学创作更加活跃,新人辈出,佳作纷呈。1989年,全市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33部、短篇小说430余篇,结集出版的散文集2部、诗集6部、报告文学集3部。在省级以上戏剧刊物上发表和立戏演出的大型剧本30多个、小戏曲19个。
  90年代后,全市文学创作稳步发展。至2002年,市作协会员已达300余人,其中全国作协会员7人,省作协会员约150人。全市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达3000万字以上。其中,出版长篇小说30余部,有数百部中、短篇小说被全国性文学刊物或各种不同精品文学选萃版本刊载,有的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有上百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集出版。有近百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甲午恨》《青山梅》《大桥故事》等剧本立戏后,赴济进京演出。在参加的历次全国和省各种演出活动中,有20多部戏剧获编剧或创作奖。在发表的数十部影视文学剧本中,有多部被拍成电视剧或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播出。
  第一节小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烟台城乡深刻的社会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广大文学工作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小说创作素材,优秀作品不断涌现。1978年,林雨的短篇小说集《你喜欢谁》出版。宋萧平的《墓场与鲜花》与其早期作品《海滨的孩子》分获本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第二次少儿文学创作一等奖。1980年、1981年,王润滋的《卖蟹》《内当家》先后发表,连获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3年其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发表。1982年、1984年,矫健的短篇小说《老霜的苦闷》和中篇小说《老人仓》先后发表,分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之后,王润滋的短篇小说《小说三题》,矫健的长篇小说《河魂》《天良》及其短篇小说《小说八题》等作品相继发表,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李芳苓于198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不能说妈妈好》获本年度《少年文艺》好作品一等奖。
  80年代中期,一批颇具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作家崭露头角。至80年代末,先后推出长篇小说10余部、中篇小说30余部、短篇小说40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李芳苓的《喜丧》《荒芜岁月》,卢万成的《女人的河》《男人的海》,曹尧德的《孔子传》,安家正、谢箴厚合著的《将星泪》《半岛泪》,林深的《生死爱恨》,戴恩嵩的《舞星情泪》等。发表的优秀中、短篇小说有:卢万成的《内当家之死》,林深的《吃城》,滕锦平的《蜕》,陈占敏的《死结》,卢万成的《芝罘湾三题》,梁国波的《伙房的哥们儿》。中、短篇小说集有:宋萧平的《萧平小说集》,卢万成的《芝罘旧夕阳》,郝鉴的《中篇小说选》,刘汉君的《短篇小说选》。在诸多作品中,反映农村深刻变化和农民生活的题材仍占有较大比重。
  90年代初至1995年,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曹尧德的《孟子传》《孙子传》,孙佑杰的长篇纪实文学《鸭绿江告诉你》,安家正的《吴佩孚》等。中、短篇小说有:宋萧平的《翡翠鹦鹉》《拉拉环》,卢万成的《老海》,林深的《林深小说集》,马海春的《七叶火绒草》,于全胜的《仇恨》,李德芹的《水珠儿》,焦辰龙的《白太阳》,董永智的《回归》,郝鉴的《郝鉴中篇小说选》,李尚通的《李尚通中短篇小说选》,凌可新的《黑苞米》《回家的路》,滕锦平的《悬崖》《交界》,陈占敏的《陈占敏短篇小说选》,李芳苓的《同嫁》等。许多小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或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载,多数获省以上“精品工程奖”和其他各种文学奖。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市小说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发表的众多作品题材广泛、风格迥异,引起省内外文坛的关注。较有影响和获各种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主要有矫健的《红印花》,林深的《天经》,位同亮的《于谦传》,曹尧德的《屈子列传》《司马迁传》,安家正的《戚继光》,董永智的《灵光》,孙美玉的《独自上路》,张力慧的儿童长篇小说《纯真一族》《青春美丽痘》和陈占敏的《沉钟》《淘金岁月》《红晕》,田长尧的《青楼梦》《登瀛梦》等。中、短篇小说有宋萧平的《下车伊始》,林深的《傻姐》《精弟》《人命关天》《圣火》,戴恩嵩的《戴恩嵩小说选》,凌可新的《毛驴与唢呐传奇》《老白的枪》《雪境》《跳镇的上空》,陈占敏的《昨夜月光》,林红宾的《鬼谷》《叫卖声声》《望月》《山神》,郝鉴的儿童科幻小说《熊猫骑士》,于雷娃的《药膳》《远去的鼓声》,马海春的《马海春短篇小说选》,滕锦平的《操作》,谭德水的《美丽的生命》,周政的《周政小说选》,王冬梅的《城市过客》,魏邦家的《魏邦家中短篇小说选》,王寿成的《血I王》《例影儿》等。1996年,陈占敏的《沉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小说界文库出版后,《作家报》辟专版予以评论,京、沪等地8家报刊分别发表评论文章。2001年,该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茅盾文学奖”评选。林深的《精弟》于1999年发表后,翌年被收入《中国文学排行金榜2000年选本》和《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0年卷)。张力慧的少儿题材长篇小说《青春美丽痘》获建国50周年山东省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二节 散文·诗歌·报告文学
  散文 1978年后,境内作者在国内报刊上陆续发表许多有影响的散文作品。1981年,山曼的抒情散文《潮汐》获首届山东省文学奖,矫健的《到巴金花园去》被选入中学课外教材,其他如李世武的《红面饽饽》、林红宾的《空山鸟语》、张久深的《布鞋》、姜利国的《绿蝴蝶》以及鲁芝的《狐狸与狐狸》(寓言)等作品也有一定影响。至1989年,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王国满的《潮声》和宋文治、吕明玉的民间故事集《梨乡传奇》等。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市获奖和被转载的优秀散文主要有:卢万成的《冰心与白马》,焦辰龙的《七个孩子的“妈妈”》,张万和的《诀别在坟头》,刘玉杰的《久违的蛙声》,胡文君的《生命的双桨》等。出版较有影响的散文集有:王雷的《王雷散文集》,刘汉君的《昆仑散记》,赵曙光的《迷离夕照》,綦国瑞的《心中的北斗星》等。同期出版的一批青年女作者的散文集较为引人注目,其中有孙美玉的《涉世无忌》、酒泉的《一小时人生》、盖艾玲的《荻叶枫华》等。发表的其他散文体裁的作品中,王永福、王树村、刘玉杰等人的文学评论以及刘汉君的杂文颇见功力和影响。山曼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民俗题材为主线,先后发表散文200余篇,《齐鲁晚报》《烟台晚报》为其辟有《乡语》专栏,其散文《驿路万里钟敬文》《八仙信仰》《放牛小厮》《烟台漫游》等被全国多部散文集选载,另外还著有《山东民俗》《黄河民俗》等20余部有影响的民俗作品,主编过《中国儿童风俗散文》一书。
  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全市出现的散文力作有:1998年,刘水清的散文《干干净净的傅雷》发表后被选入《散文经典》一书,所作《丁肇中海阳省亲记》被《作家文摘》等全国36家报刊登载或转载;矫健的《迷乱之夜》刊载于1999年1期《散文》海外版;于大卫的《澳门桥》获《人民日报》“迎澳门回归·迎新千年”征文三等奖。2000年,庄永春的《天鹅海》获全国第七届有线电视作品三等奖。2002年,朱相如的风情散文《情满渔灯节》和《生命的旋律》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山曼的《流动的传统——一条大河的印记》,田长尧的《葡萄园·海边的梦》,于大卫的《厚望守重》,王雷的《王雷散文选》,纪锡奎的《雨梦》,周政的《蓬莱雨》等。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出现的散文创作集体,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协为代表。在数年内,先后结集出版《跨着世纪走》《世纪童话》《风声雨声·且歌且行》《万叶吟风》等4部散文集,荟萃了全区30多名业余作者的上百篇散文。
  诗歌 1978-2002年,全市发表的诗作绝大多数出自业余作者之手。老中青三代诗作者中,以中、青年居多,作品以新体诗为主,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数千首(组),出版诗集百余部。
  1980年成立烟台市政协诗歌组(1988年在该组基础上成立“芝罘诗社”),张旭、张楚彤、翟辛灵、李培塘、郭永居等人是该社的早期成员,诗作以旧体诗为主。80年代初期发表诗歌较多的作者有于书恒、张象吉、王雷、鹿说之、丛玉才等人。1981年,朱相如的《秋风曲》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受到评论家蓝翎的赞扬,作品获首届山东省文学奖。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全市诗歌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一批常年坚持诗歌创作的作者先后结集出版近10部诗集,成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代表作。于书恒的诗小巧、淡美,充满浓郁的农家气息和情趣,先后出版有《乡情集》《笑的旺季》等诗集;王松青擅写短诗,诗风开阔,诗意真挚感人,1987-1990年先后结集出版《阳光与阴影》《醒了的乡村》和《与你同行》3部诗集;王常滨的散文诗集《海蓝色的情韵》揉进了作者无尽的遐思,1990年出版后受到广泛喜爱;朱相如诗作深沉而浩瀚,充满了人生哲理,《月与梦》是其早期结集之作。庄永春的《庄永春抒情诗》《水兵的海》,王雷的《天国的回声》,刘英光的《苦涩的芬芳》,王松青的《空巢》等诗集,也因特色鲜明而受到一致好评。
  90年代中期后,全市诗歌创作长盛不衰。至2002年,一批多产的诗歌作者如于书恒、王松青、朱相如、孙照明、孙文华、蔡同伟等人,发表诗作均在二、三百首以上,发表百首以上的诗作者有近百人。结集出版的新体诗诗集主要有朱相如的《穿越苍茫》,王松青的《瓴羽集》,孙同林的《航迹》,赵剑平的《塬上岭》等,其组诗《源泉》刊于1995年7月《诗刊》头题,受到诗界好评。另有杨树青的《多彩的人生》,宋文华的《太阳风流星雨——宋文华现代工厂诗选》及于书恒等人合编的《岁月相思林》,孙照明的《孙照明乡土诗集》及于书恒等人合编的《潮声云影》等诗集。旧体诗诗集中,以先后出版的《周峙峰绝句百首》和《周峙峰绝句二百首》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创作的四、五百首旧体诗,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等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获“首届国际华夏文化大奖赛”等多种文学奖。
  报告文学80年代初期,境内作者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批以反映烟台地区改革开放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宋世民的长篇报告文学《常绿之林》较为引人注目。其间,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行了《齐鲁大趋势·烟台分册》,该文集收录全区20多位作者撰写的33篇报告文学,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烟台改革的风貌。
  80年代中后期,全市结集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大潮之声》《新的星座》《长岛弄潮儿》等。1990年,姜利国、孙秀山合著的报告文学集《乡村笔记》问世,其中《一个东方女性的命运》引起轰动,全国几十家报刊予以转载。
  90年代初期,姜利国、张象吉组织撰写的报告文学集《闪光的星》,于雷娃、王振美合作的报告文学集《燃烧的雪》,杨靖雄的报告文学集《走向大海》等,受到广大读者赞许。
  90年代中期,全市报告文学佳作不断。1993年,孙为刚的报告文学集《远洋渔歌》出版发行后,以“选材典型和详略精当”的特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编进高中语文课本。1995年5月23日,烟台港公安干警顾正泽等4人为保卫人民生命、维护社会安定,与歹徒英勇搏斗而壮烈牺牲后,其英雄事迹被写成题为《港城英魂》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胶东文学》(增刊)发表,公安部等部门将此文作为全国公安干警学习的教材加以推广。同年,姜利国、孙秀山合著的《乡村笔记》和杨靖雄的《农民李德海》分获山东省农村题材文学作品“长篇报告文学”三等奖;卢万成的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之盾》入选《山东文学》纪念创刊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之列并获奖。1995年6月,烟台市文联与中国人事出版社联合组稿出版报告文学作品集《一代风流》,共收录26篇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烟台企业家的风采。1996年,姜利国的中篇报告文学《燃烧的激情》获烟台市优秀文学作品奖,其另一作品《兔子王》主人公被烟台市工商局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中国工商报》《山东工商时报》予以刊载。同期出版的綦国瑞的报告文学集《中国魂》和张雅文的《天龙魂》,以及纪实文学《大园》等都受到广泛好评。2000年,《天龙魂》获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
  第三节 戏剧剧本与影视文学
  戏剧剧本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优秀传统历史剧目的恢复演出和各级戏剧会演的频繁举行,烟台地区文艺创作室以及部分业余文学爱好者先后创作出一批不同题材的戏剧剧本发表在省以上戏剧刊物上,受到广泛关注。部分立戏参加全省戏剧会演和创作剧目调演,分别获创作奖、编剧奖或剧本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获奖吕剧作品有张旭等5人合作的《郑盈盈》,张捷世、张相林、张象吉创作的《春风送暖》,贾殿彬的《大寨花开》,王润滋、张捷世的《海盗的女儿》;京剧剧本有姜宪章、安家正的《烽火寨》,张旭的《张飞敬贤》,宋文治、高少华、贾殿彬的《连城》《牡丹魂》,高芳彤的《齐姜》;小戏曲有李日君的《书记卖瓜》等。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全市戏剧创作空前繁荣。1984-1985年,烟台市及芝罘区、莱阳县等戏剧创作研究室相继成立,许多年富力强的专业和业余戏剧作者先后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张旭相继推出历史题材大型吕剧剧本《雄风祭酒》和《甲午恨》。张捷世1986年创作的大型戏剧《春秋图》发表于全国《剧本》(增刊)上,他与张彭等人创作的吕剧《魂归故里》在1986年11月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中获舞台剧本奖;1986年、1989年,高芳彤在国家级戏剧刊物《剧本》上,先后发表历史题材的京剧剧作《千里归凰》和《赵武灵王》。唐雁宾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发表吕剧剧本《青山梅》和《难当的女人》,两剧分别在全省第二届和第四届艺术节的演出中获优秀剧本奖。1991年、1995年,于舟创作的话剧小品《旮旯饭店》和《上梁大吉》立戏演出后,分别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和铜奖。在省级以上戏剧刊物上发表剧作较多的有张力慧、王天志、尹洪林等人,其作品分别有《十八岁的天空晴转多云》《雷阵雨》《迎春》等。
  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全市戏剧作品随演出市场萎缩等原因,数量逐年减少,但创作的精品戏剧剧本仍不断出现。1997年,张相林创作的校园系列话剧《净土一方》获第九届华东地区“田汉戏剧奖”三等奖,成为全市在该奖历届评选活动中唯一入选并获奖的作品。1998年,烟台市戏剧创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市戏剧创作室张捷世、矫成勋创作的吕剧《大桥故事》参加第六届山东省艺术节评奖活动,分别获剧目和编剧二等奖。翌年,该剧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三等奖。1999年,在“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评选活动中,龙口市文化馆创作的小品《一语千金》获编剧奖,莱阳王玉理、王洪歧的曲艺作品《姐妹情》获编剧三等奖。同年6月,京剧《祭酒掌兵》在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大会上展演,获得一致好评。
  21世纪初期,全市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主要有以张捷世、矫成勋创作由市京剧院立戏的《木兰归》为代表。该剧经过多次集体修改、加工后,于2001年9月参加山东省第七届艺术节演出,先后获山东省第六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编剧三等奖。2002年,高芳彤创作的大型京剧剧本《巾帼须眉》问世,分别发表在《剧本》《戏剧丛刊》上。莱阳市王仁林、柳为国2000-2002年先后创作的《雷乡晨曲》《红土崖》《洞房》分获本年度“中国戏剧小品小戏奖”三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三等奖和“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三等奖。
  影视文学 1975年,张相林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海上明珠》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文学工作者早期创作的电影文学作品。1983年,王润滋将获奖小说《内当家》改编成电影剧本拍摄放映后,引起强烈反响。随后,矫健创作的电影剧本《阙里人家》,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获“长春银奖杯”,并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影片”。
  1984年烟台电视台成立后,电视剧创作活动逐步活跃起来。1985年,王明昭、刘周全分别创作了电视小品《雪》和《母亲的来信》。烟台电视台继1988年拍摄12集电视剧《夜深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全国发行交流后,又相继利用境内作者创作的电视文学作品,先后拍摄了《盟军在烟台》《古庙》《苦柳》《刻在墓碑上的遗嘱》《听到的世界》《风雨大押解》《中国玉米王》《藏族少年在海边》《白领农民》等80余部电视剧和电视片。1989年,郝鉴电视剧《六·五任厂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0年始,全市从事小说、散文等创作的文学工作者先后发表有影响的影视文学作品。其中主要有:林深的4集电视剧本《冷山热海》、专题片《早安·烟台》,戴恩嵩的电视剧剧本《古街风雨》,矫健的电影剧本《大成殿下》等。1993年,青年女作家张力慧的电视文学剧本《特区少年》获“飞天奖”01995年,张力慧创作的15集电视文学剧本《青春美丽痘》被广东电视台拍摄播出,7集儿童电视剧本《嘿,小海军》被广西、深圳电视艺术中心联合同期录制完成。同年,林德梓的文学剧本《老城不了情》由烟台电视台拍摄播出。
  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电视文学创作佳作不断。1998年11月,张力慧的7集电视文学作品《女童班》先后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儿童片一等奖和第18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99年,其少年儿童广播剧剧本《明天会更好》和电视文学剧本《红石榴幼儿园》双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o2000年,矫健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飞越》获中央电视台优秀剧本奖。2002年,少儿电视剧《红石榴幼儿园》获第16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和山东省第六届“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第四节 文学创作研究机构
  1963年,烟台专区戏剧创作组成立,以戏剧创作为主,兼事文学创作,编制9人。1968年4月,该组与烟台专区艺术馆等单位合并,更名为烟台地区文化馆,内设戏剧、文学创作组。1970年2月,该馆与地区展览馆合并,成立烟台地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站。1972年12月,恢复烟台地区文化馆。1978年春,文学创作组从馆内分出,成立烟台地区文艺创作组,1980年11月22日更名为烟台地区戏剧创作室,为隶属烟台地区文化局的科级事业单位。1984年7月,该室一分为二,改组成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和烟台市戏剧创作研究室。戏剧创作研究室仍为文化局所属的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6人,该室1985-2002年创作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戏剧、曲艺、话剧及其他体裁文学作品有百余部,其中10余部获奖。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为隶属烟台市文联筹委会(1985年12月该会更名为市文联)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时有专业文学创作人员3人。至2002年,该室人员编制增加到9人。1984-2002年,该室创作人员共发表出版各种文学作品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6部,电视剧本2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集11部,报告文学集6部,获市级以上(包括各种文学刊物的)奖40多项。
  第四章 戏剧
  烟台近代的戏剧艺术表演活动主要有京剧、吕剧、话剧、歌(舞)剧及蓝关戏等,其中烟台京剧历史有15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60年代初期,境内先后成立戏剧表演团体近30个。除长岛县外,各地均成立了京剧团,9个县(市)成立了吕剧团。1960年,烟台专区文工团成立后,始有话剧、歌舞专业表演团体。
  1978年后,各地在恢复传统戏剧演出的同时,相继推出一批优秀现代剧目,烟台地区京剧团、吕剧团在全国、全省演出中屡屡获奖。80年代,市京剧团、市歌舞团多次出国进行访问和商业演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戏剧创作人员、编导和演员脱颖而出。
  进入90年代,随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传媒的普及和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趋向多元,专业剧团的演出主要集中在艺术节、文化节等重大节庆和各种国际大型商贸活动期间进行。各剧团同时肩负着拥军、赴各地慰问演出以及其他公益性演出任务,商业性演出逐渐减少。
  2000年、2001年,烟台市京剧院、吕剧院和歌舞剧院先后与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张裕集团公司及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结对或联谊,共谋发展。
  第一节 京剧
  1978年后,随着一大批长期被禁锢历史剧目的解禁和优秀剧作的出现,烟台境内的京剧艺术重现繁荣。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烟台市京剧艺术走出国门,先后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两次在国内行业比赛中获大奖。
  90年代后,由于电视等现代媒体发展等原因所致,境内的京剧观众群不断减少。2002年,全市专业京剧艺术表演团体由1978年的8个减少到3个。
  烟台市京剧院前身为1949年和1950年成立的烟台大众剧团、群众京剧团,两团均为民间职业剧团。1956年10月两团合并成立烟台市京剧团。1958年12月改称烟台市京剧一团,牟平红星、福山百花两个京剧团合并组建烟台市京剧二团。1960年1月,市京剧一团易名为烟台专区京剧团,为隶属烟台专署文化局的国营剧团。市京剧二团易名为烟台市京剧团。1963年5月,烟台专区京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1968年,该团与烟台市京剧团合并,定名为烟台市京剧团。1970年10月,组建烟台地区京剧团。1983年10月,易名为烟台市京剧团,隶属烟台市文化局。原市京剧团改称市京剧二团,隶属芝罘区文教局。1985年11月,市京剧二团撤销。1992年1月,市京剧团由科级升为副处级。1993年,剧团恢复国营体制。2000年5月,该团与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公司文企结对,加挂烟台市东方京剧院牌子,协议期3年。2001年6月,市京剧团易名为烟台市京剧院。
  县市区京剧团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黄县、莱阳、蓬莱、福山、牟平等地先后成立京剧团。1956-1960年,掖县、海阳、栖霞、招远京剧团亦相继成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剧团停演。同年,海阳县京剧团撤销,1976年重建。1979年秋,招远县京剧团析为京剧、吕剧两个演出队。1982年,蓬莱京剧团解散,栖霞县京剧团改为吕剧团。1986年招远县京剧队撤销,组建吕剧团。
  演出活动 1978年,境内京剧优秀历史剧目恢复演出,各团排演新剧参加全省戏剧会演。1979-1981年,烟台地区京剧团先后3次赴天津演出《玉堂春》《扈家庄》《遇皇后·打龙袍》等多部传统戏,有时日演3场,场场爆满。1983年11月30日至12月31日,受文化部委派,烟台市京剧团首次出国赴缅甸、印度访问演出,共演出25场。1986年春,该团赴大连、沈阳、辽阳进行巡回公演。1987年11月,市京剧团演员董翠娜、张萍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旦角组)电视大选赛中、双获“最佳表演奖”01989年8月12日,市京剧团一行35人赴乌拉圭、智利、玻利维亚、古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6国访问演出,历时3个月,演出49场,观众近5万人次。出访期间,该团作为中国艺术代表团出席墨西哥第十七届塞万提斯艺术节演出。1990年7月19日至8月31日,市京剧团赴西班牙、葡萄牙等国15个大、中城市共进行了16场商业演出。市京剧团被市政府授予“对外文化交流先进集体”称号,并通令嘉奖。1991年1月,该团演员王晓艳在全国青年演员京剧(青衣花旦组)电视大赛中获“最佳表演奖”。同年,牟平县京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先进剧团”称号。1992年5月,市京剧团参加大连第四届国际服装艺术节展演京剧歌舞和京剧服饰,获得好评。1994年5月,省文化厅在济南鲁艺剧院举办全省专业剧团青年京剧演员“双凤杯”比赛,董翠娜、王晓艳、刘东利等10名演员分获一、二、三等奖。同年8月,为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市京剧团创作的《甲午恨》正式公演。12月26日至翌年1月2日,该剧进京参加梅兰芳、周信芳100周年诞辰演出活动。该剧目成为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提名剧目,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剧目。1995年6月,市京剧团与韩国国乐协会群山市支部结成“姊妹”关系。11月,市京剧团一行44人应邀赴群山市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演出。1997年9月30日至11月5日,受文化部委派,市京剧团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俄罗斯、拉脱维亚和乌克兰5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共上演16场,行程约6万公里,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1998年8月,省文化厅举办全省中青年京剧演员比赛,烟台市8名演员获优秀表演奖。1998年底,该团排演的《盗仙草》《状元媒》《甲午恨》等折子戏进京汇报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员。1999年4月,市京剧团演员董翠娜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011月8日一14日,董翠娜随大陆纪念张君秋赴台湾艺术团在台北市进行选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同年,市京剧团被市政府授予“振兴京剧艺术先进集体”称号。董翠娜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3月,市京剧院刘东利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表演奖”,另有3人获“荧屏奖”。7月,董翠娜进京参加大型京剧交响乐演唱会《光辉的路程》演出。2002年6月,市京剧院参加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的录制。同年8月,承办文化部全国京剧音乐创作研究会。
  民间社团烟台市京剧研究会1989年7月31日成立,为群众性学术组织。由34人组成理事会,广泛吸收京剧爱好者入会,负责组织指导本市京剧创作演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搜集整理有关京剧艺术的各种资料,组织各种活动等。
  芝罘区京剧研究会1986年3月,芝罘区京剧研究组成立,1988年4月改为研究会,先后发展会员50余人,常年礼聘资深京剧演员为顾问和指导教师,年均为社会义演40余场,举办京剧茶座20余场。1993年,该会青年票友周林善(男旦)在“93全国‘和平杯’中国京剧名票选拔邀请赛”上获“十佳票友”称号。1996年10月,周林善在“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上获“双十佳”票友奖。2000年,该会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获“十佳票友”称号1个,二等奖2个。
  第二节吕剧
  1978年山东省举办戏剧汇演,境内恢复吕剧演出活动。1979-1984年,招远、掖县、蓬莱、栖霞、黄县等己撤并的吕剧团再次成立,排演各种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除常年在本地演出外,还经常到外地演出。从80年代末开始,各专业吕剧团的商业演出逐年减少。至2002年,全市除烟台市吕剧院外,尚有莱州、龙口、栖霞3处吕剧团从事专业演出。
  烟台市吕剧院前身为蓬莱县建国京剧团吕剧队。1956年,该队上调组建成立莱阳专区吕剧团。1960年,剧团迁至烟台市,易名为烟台市吕剧团。同年,该团上调改称烟台专区吕剧团。1966年夏,易名烟台地区吕剧团。1983年改称烟台市吕剧团。1992年1月升格为副处级单位。2000年9月12日,市吕剧团与烟台张裕集团公司文企结对,加挂烟台张裕艺术团牌子,期限5年。2001年6月1日,烟台市吕剧团改称为烟台市吕剧院。2002年,全院职工54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2名,二级演员17名。
  县市区吕剧团1956年9月掖县吕剧团成立,是境内成立最早的县吕剧团。1970年11月,并入掖县京剧团。1980年秋重建掖县吕剧团。1988年4月易名为莱州市吕剧团,为隶属莱州市文化局的科级事业单位。蓬莱县吕剧团成立于1958年8月,1962年1月归属黄县。1970年11月易名为黄县京剧团。1974年改为黄县吕剧团。1986年易名为龙口市吕剧团。栖霞县吕剧团成立于1959年10月,1966年5月并入该县京剧团,1982年5月改为吕剧团。1995年12月易名为栖霞市吕剧团。1960年11月成立的烟台市(今芝罘区)吕剧团于1964年12月调进长岛,更名长岛吕剧团,1992年3月并入长岛社会文化中心,更名为长岛艺术团。
  演出活动1978年后,境内各吕剧团恢复《李二嫂改嫁》《双玉蝉》《搜书院》等优秀剧目的演出。烟台地区吕剧团演出的吕剧《大寨花开》《春风送暖》,在1978年山东省戏剧汇演中分获一、二等奖。1981年,山东省电视台将其重排的《郑盈盈》《三看御妹》分别拍成电视片和电视录像片。同年,该团还先后为叶剑英、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演出《挑女婿》等吕剧专场。1983年4月,赴成都峨眉山电影制片厂拍摄《海盗的女儿》电影戏曲片。1984年,长岛县吕剧团演出的现代吕剧《桃花汛》分获全省戏剧编、导、演多项奖,并被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1985年8月,烟台市及长岛、掖县吕剧团组队参加全省吕剧青年演员比赛,10人分获二、三等奖。长岛县吕剧团编演的大型吕剧《哑女告状》《红罗衫》《彩石崖》被省电视台拍录。1986年11月,在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中,烟台市吕剧团的《春秋图》、长岛县吕剧团的《魂归故里》分获优秀剧本、导演、表演、作曲、舞美、伴奏、绘景等奖项。1989年10月,烟台市吕剧团新编的大型现代吕剧《青山梅》赴济南演出,获编导、舞美、表演多项奖。80年代始,长岛、掖县、黄县、栖霞、招远等地吕剧团先后演出了《双玉蝉》《致富以后》等数十个古装戏和现代戏,其中《桃花汛》《彩石崖》《马前泼水》等剧目分别被中央和省电视台拍片和录像。1990年4月7日一14日,该剧在济南举行的全国现代戏曲第八届年会上作为选调的优秀剧目汇报展演。同年5月,省文化厅艺术研咒所、市文化局将《青山梅》摄制成3集电视连续剧戏曲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1年12月,在山东省地方戏青年演员比赛中,烟台市吕剧团5名选手获奖,其中刘玉凤获一等奖。1993年7月,烟台市吕剧团排演的《难当的女人》参加山东省第四届艺术节演出,获编导、音乐、舞美、表演及伴奏多项奖。1994年7月,该剧被拍成电视片,并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1993年12月,烟台艺校排演的大型吕剧《楝树坡》,在文化部举办的“梨园杯”全国戏曲现代戏教学剧目展演比赛中获优秀剧目奖。1994年11月,该剧目应邀晋京演出。1995年,市吕剧团改编排演大型吕剧《孔繁森》在全市巡回演出60余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1996年10月22日一28日,市吕剧团编演的大型吕剧《荣辱悲歌》参加全省吕剧会演并获奖。莱州市吕剧团的《小岛风情》同时获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997年,《小岛风情》在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评奖活动中获一等奖。1999年9月13日,山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活动在济南举行,市吕剧团演出的《大桥故事》获省精品工程奖。2001年,烟台市吕剧团演员刘玉凤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全市戏剧表演的第二个“梅花奖”得主。
  第三节话剧·歌剧
  烟台市歌舞剧院前身为1960年10月成立的烟台专区文工团,下设歌舞队、话剧队,属国营综合艺术团体。1963年改为集体所有制。1965年撤销舞蹈分队和部分乐队演奏人员。1975年5月文工团撤销,成立烟台地区话剧团。1984年2月易名为烟台市话剧团。1985年,该团与牟平县新牟里村文企结对。1989年2月28日市话剧团撤销,组建烟台市艺术团,内设歌舞、话剧两个专业表演队,共有演职员93人。1992年1月升格为副县级。1995年5月易名为烟台市歌舞团,内设戏剧影视中心、创作室、演出经营部和器乐、声乐、舞蹈、舞美4个演出队,实行全员聘任制。2000年6月1日,市歌舞团改称为烟台市歌舞剧院。2001年6月21日,该院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谊,成立烟台开发区艺术团,期限3年。该剧院自1960年创建后共排演话剧及小品类节目70余部,歌剧和歌舞剧近20部。2000年,先后被烟台市委宣传部授予“对外宣传先进单位”和“送戏下乡先进单位”称号。1990-2000年,该剧院先后组队赴日本和中国香港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近10次。
  烟台长虹艺术团1991年6月成立,隶属烟台汽运集团公司,为全市首家由企业兴办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该团创建后,不断深入基层并到外省、市演出,先后获全国“海鸥杯”通俗歌手比赛二等奖、山东省“金枫叶”歌手和山东卫视“青春风采”电视大奖赛二等奖。1996年,该团舞蹈队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获金奖和铜奖。2000年12月长虹艺术团解散,时有演职人员48人。
  演出活动1961年10月烟台专区文工团成立后,相继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哑姑泉》及话剧《雷雨》《红岩》等。从1975年5月以文工团话剧队为基础组建话剧团,到1986年8月成立烟台市艺术团,该团共排演《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双人浪漫曲》等30多部不同题材、风格的话剧。其中,1982年6月13日,编演的话剧《在S城的日子里》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戏剧月演出。1986年,话剧《缠绕的箫声》公演,并参加烟台市首届艺术节演出。同年,剧团邀请中国戏剧学院教师来烟台导演话剧《寻找男子汉》01989年,首次排演无场次话剧《半月岛的女人》和《繁荣的使者》,并参加山东省艺术节戏剧调演。1990年10月,烟台市艺术团组队赴日本别府市进行友好城市文化交流歌舞演出。同年,该团编演的小品《花园深处》获山东省首届戏剧小品比赛专业组表演三等奖。1991年,该团创作排演了话剧《牌》,参加烟台市庆祝建党70周年创作剧目汇演。小品《-prA饭店》赴京参加全国喜剧、小品电视大赛,获专业组表演三等奖。剧团近50人参加电视剧《孔子》的拍摄,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1992年1月1日,该团首次演出小剧场剧《绝对信号》。1994年,邀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来烟台执导排演由烟台市戏剧创作室创作的话剧《净土一方》,于11月参加山东省“济钢杯”儿童剧汇演,1人获导演一等奖,13人获表演一等奖。1995年,排演话剧《生死跑道》参加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出,2人获导演一等奖,2人获表演二等奖。10月4日一11月15日,应日本别府市日中友好协会邀请组队赴日本,先后在6个城市演出音乐、舞蹈等节目64场次。1996年,烟台市歌舞团再次组队赴日本别府市进行了为期53天的演出。同年,该团排演大型话剧《山路圣火》参加烟台市新剧目文艺调演后,未再进行话剧、歌剧和歌舞剧的商业演出。1998年,王天志戏剧小品《桥》获全国“曹禺杯”小品大赛金奖。1999年1月、7月和12月,该团受中国对外演出总公司委派,先后3次赴香港进行商业演出。1999年7月至2000年,多次赴日本广岛等地演出。2001年,王天志小品《一语千金》获全国“曹禺杯”小品大赛创作一等奖、剧目二等奖。2002年,在中国文联主办的新秧歌大赛中,烟台市《海阳秧歌》获奖。小品《雷雨过后》获全国小品大赛剧本一等奖、剧目二等奖。
  第四节演出场所与演出公司
  演出场所1978年,烟台境内有专供戏剧演出的国营剧场、剧院十几处,主要分布在烟台市区及黄县、莱阳、牟平、招远、蓬莱等城区。80年代,芝罘、栖霞、莱州等地新建了一批剧场。各地还对历史较长、设施陈旧的剧场(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设备更新。1994年,龙口、招远、蓬莱、莱阳等地剧场分别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先进演出场所”称号。2002年,境内剧场(院)除供戏剧等文艺演出外,亦兼有其他演艺、娱乐功能。
  烟台市剧场 位于芝I区胜利路177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93-1906年),初称德桂茶园,后改为丹桂茶园、丹桂舞台,1916年更名为丹桂大戏院,1944年改称金刚戏院,1948年易名为胜利剧场,为境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剧场。1956年3月,胜利剧场被定为事业单位。11月,烟台大众、群众剧场归其管理。1963年胜利剧场翻修,座位增到1200个,能进行大型演出活动。1985年3月,烟台市京剧团团部设于剧场内。1990年4月,胜利剧场更名为烟台市剧场,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实行企业化管理。1992年9月,剧场对外加挂烟台市演出公司牌子,编制33人。1993年,市京剧团与台商合资,将剧场观众厅改建为精华酒楼,剧场演出功能尽失。1994年夏,酒楼未开业又易名为白天鹅酒店,内设京剧茶座。1995年秋,剧场人员分流,编制撤销,剧场完全成为市京剧团的团址。
  烟台群众剧场 原址在烟台市府街以北,始建于清末,初称天仙茶园,1925年改称福禄寿剧场,1950年改称新新大剧院,1951年改称群众剧场。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980平方米,内设座席1276个。1957年剧场拆迁,于华丰西街重建,1985年被拆除。
  艺都影剧院 1985年烟台群众剧场拆除后,翌年在旧址投资4000万元建艺都影剧院,于1994年9月28日对外营业。该院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部装修豪华典雅,共安装1000多个沙发软席,设有电影小放映厅。剧院配有较先进的灯光音响,楼上设有240平方米歌舞厅和110平方米电子游戏厅,是全市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综合演艺、娱乐场所。2002年,有工作人员16名,为隶属市文化局的企业单位。
  烟台儿童影剧院位于芝5p区解放路89号,于1982年建成。内部设有芝5R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常年开办各种文艺训练班,为隶属芝罘区教育局的一所多功能剧院。
  演出公司1992年9月,烟台市演出公司成立,为隶属烟台市文化局的自收自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地址设在烟台市剧场内,与烟台市剧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公司以接待演出团体为主,兼营第三产业,曾先后为烟台市葡萄酒艺术节、中韩贸易洽谈会及烟台东亚城市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承办文艺晚会,年均接待文艺团体20个左右,演出百余场(次)。1994年10月,邀请哈萨克斯坦国家舞剧院来烟台演出《天鹅湖》02000年3月,公司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原业务不变。2002年,有工作人员17人。
  第五章 音乐·舞蹈
  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至20世纪末,胶东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群众性声乐、器乐作品的创作、普及与提高一直是境内音乐发展的主流。80年代后期,通俗音乐“卡拉OK”唱法传入境内,并很快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娱乐形式。
  境内近代舞蹈有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舞蹈和传入舞蹈数种。1933年,烟台创办奥尔德佩拉跳舞学校教授探戈、华尔兹等西方流行舞蹈。1940年春,胶东解放区建立起第一支舞蹈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创作的几十件优秀作品参加省以上文艺会演,有3件作品分获“群星奖”金、银奖。80年代始,舞蹈活动与健身运动相结合的群众舞蹈热逐步兴起,至90年代中期,已遍及全市城乡各地。期间,青年人喜爱的现代舞蹈和老年人喜爱的“迪斯科”等健身舞流行甚广。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城市“街舞”也常见于街头和部分广场。
  第一节 音乐
  民间音乐挖掘整理1978年,境内恢复民间音乐搜集整理工作。1985年春,烟台市民间音乐搜集小组成立,至1995年共搜集整理民间歌曲1080首,民间器乐曲600余首,戏曲音乐(包括蹦蹦戏、蓝关戏、秧歌剧音乐等)6部,曲艺音乐(包括胶东大鼓、东路琴书、渔鼓等)12部,寺庙音乐(包括经韵、器乐曲)46首。1994年8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东卷》出版,《乙字调》等34首被搜集整理的胶东传统器乐曲收入其中。80年代始,经搜集加工整理的地方民歌参加各级举办的音乐比赛屡屡获奖,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唱法歌手。1983年,在山东省民歌演唱会上,烟台市9名演员演唱了26首胶东民歌,有22首分别被上海音像公司、山东省电视台录音、录像,其中《送哥哥参军》《摇橹的小伙你猜一猜》等民歌被多次播放。1987年,烟台市艺术团苗志萍在山东省广播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民族唱法二等奖,1988年在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又获民族唱法“荧屏奖”。2002年,烟台市歌舞剧院丁少茸获山东省第七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专业组通俗唱法一等奖;烟台艺校舒星虹获“金号奖”全国十佳歌手称号。
  音乐作品1973-1980年,烟台专区群众艺术馆先后举办5期学习班,培训150多人,创作加工歌曲190多首,其中80多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80年代以来,全市逐步加强对业余音乐工作者的培训。至1995年,共举办各种音乐学习班、讲座190多次,培训业余作者1.4万人次,发表声乐作

知识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烟台市志(1978-200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