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编 人民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2719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编 人民团体
分类号: C916
页数: 44
页码: 1197-1240
摘要: 本编包括烟台市总工会、共青团烟台市委员会、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烟台 人民 团体

内容

第一章 烟台市总工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79年5月,烟台地区总工会改称山东省总工会烟台地区办事处,下设办公室、组宣部、生产生活部,有工作人员8名。1983年11月改称烟台市总工会,下设组织部、生产部、生活部、宣传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增加到20名。
  1984年1月,烟台市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按原县级烟台市届次顺延),选举产生烟台市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71人。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办公室。机关定编33人,实有22人。
  1989年4月18日,烟台市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工会第十四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49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财务部、办公室、工运史办公室、技术协作办公室。机关编制34人,实有28人。
  1994年5月14日,烟台市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工会第十五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委员53人。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生活部、女工部、财务部、办公室、工运史办公室、技术协作办公室。机关编制34人,实有24人。
  1999年5月18日,烟台市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工会第十六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员53人。下设组织部、宣教文体部、生产保护部、保障工作部、基层工作部、女职工部、财务部、办公室、技术协作办公室。机关编制33人,实有32人。
  2002年底,烟台市总工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教文体部、生产保护部、保障工作部、基层工作部、女工部、财务部、技术协作办公室,机关编制33人。
  第二节 直属单位
  烟台市工人文化宫 1958年7月19日,烟台市工人俱乐部与烟台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合并,成立烟台市工人文化宫,级别为股级,有工作人员9人。1971年7月至1973年5月,市工人文化宫撤销,与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展览馆、市博物馆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有工作人员38人。1973年5月恢复烟台市工人文化宫。1983年12月,烟台市工人文化宫归烟台市总工会管理,级别为科级,编制87人,全民事业单位。至2002年,文化宫拥有17处群众娱乐设施。
  烟台市国际海员俱乐部 1951年,烟台海员工会俱乐部成立。1954年更名为烟台海员俱乐部,1968年更名为烟台国际海员俱乐部,隶属烟台港务局。1975年重建。1985年1月归烟台市总工会管理。2002年有职工82人,设5个科室、2个分支机构。
  烟台市工人疗养院 1952年6月1日,烟台市工人休养所成立,隶属烟台市(县级)总工会。1954年3月至1972年底停办。1973年3月烟台市工人疗养院恢复开业,隶属烟台市卫生局管理。1979年烟台市工人疗养院重新隶属烟台市总工会管理。1984年隶属关系转为地级烟台市总工会管理,编制104人,事业单位。烟台市职工业余学校1975年7月18日成立了烟台市工人业余大学。1980年6月更名为烟台市职工业余大学,教职员19人。1983年3月改名为烟台市职工业余学校,编制13人,事业单位。烟台市职工技术协会1986年成立烟台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1991年9月22日更名为烟台市职工技术协会,编制6人,事业单位。
  烟台市职业介绍所 1998年5月26日,市总工会职业介绍所在市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2002年10月,职业介绍所归并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烟台市职工消费合作社 1999年2月5日,市总工会职工消费合作社正式成立。
  烟台市劳模协会 2001年6月25日,烟台市劳模协会成立。
  烟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2002年10月11日成立,事业单位,编制5人。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 至1979年底,烟台地区已恢复或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799个,工会小组28872个,专职工会干部606名,会员290712名,占全区职工的90%。到1985年,全市基层工会已发展到2967个,工会小组37037个,工会专职干部1955名,会员447003人,占职工总数的84.33%。1986年,烟台市总工会在乡镇企业进行建工会试点。1987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已建乡镇企业工会工作委员会11个,建立乡镇企业工会基层组织99个,发展会员2.264万人。
  1985年4月26日,中共烟台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在中外合资、合作和外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意见》。1986年7月,烟台中港合资企业——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建起全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织。到1993年底,全市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2487家,投产544家,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织158个,占开工投产总数的29%;发展会员31548人,入会率为83%。
  1999年,烟台市总工会开展“工会组织建设年”活动,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和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应建会率达到100%,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建会率分别达到87.2%、92.7%和23.3%。到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工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基本达标率达85%。
  2002年初,烟台市总工会结合开展“法制建设年”活动,加强新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到2002年底,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共组建工会11612个,会员达71.6万人,其中新建企业工会8805个,会员达41.3万人。全市147个镇(街)全部建立工会组织,配备专兼职工会干部297名;476个村(居)建立工会联合会。
  职工之家 1984年,烟台市总工会按照全国总工会要求,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到1987年,全市2472个基层工会建成职工之家,验收率为97.6%,涌现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483个,市级模范职工之家50个。1991年初,将“建家升级”活动作为企事业单位评先进、文明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并与党政工领导评先奖励挂钩,将“建家升级”活动纳入企业管理轨道。7月,市总工会在牟平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30多个单位的典型经验,加快“建家升级”步伐。年底,全市有92%的基层单位达到合格的职工之家标准,有7800个车间、班组建成合格的职工之家,全市涌现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620多个、市级先进职工之家136个。1994年,市总工会授予在建家升级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150个基层工会“先进职工之家”称号;对1989年以来连续两年受市总表彰并经复验继续保持荣誉称号的121个“先进职工之家”予以通报表彰。1997年,市总工会根据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类型基层建家工作的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建家工作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进一步调动基层工会的积极性,激发了基层工会的活力。到2002年底,全市各级涌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2家,省级“模范职工之家”42家,市级“先进职工之家”308家。
  第四节 职工活动
  1982年3月,烟台地区工会办事处发出《关于动员全区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全区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全区职工清除垃圾11.86万吨,植树122.7万棵,成立学雷锋小组8969个,为群众做好事21.3万件(次)。此后,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有1200个单位的10.5万名职工签订了《职工文明公约》,470个单位的2万名职工订立《师徒合同》。到1982年底,全区已建文化宫俱乐部308个,活动场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图书馆(室)1090个,电视室1052个,藏书127.32万册;成立文艺体育团队2725个,参加文体团队活动的职工达4万名,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人数达7.78万人次。
  1983年6月,烟台地区工会办事处召开会议,号召全区各级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以振兴中华为主题、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读书求知活动。烟台市总工会先后于1984年3月和1985年7月举办和召开“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演讲比赛”、职工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和表彰会议。1986年10月,山东省总工会召开首届职工自学成才表彰大会,烟台市有12人分别获“全省优秀自学成才奖”和“自学活动积极分子”称号。至1987年底,全市参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者达55.95万人,共建立读书小组2.7万个。1989年1—6月,市总工会在全市广大职工中开展“忆十年、话改革”形势教育活动,共发表有关活动的新闻稿件、文章、录像等887件,办专刊、板报、录像播映、展览等49404期次;进行社会调查、举办讨论会和答辩会等12714次;举办培训班926期,培训骨干达20723人次;举行“形势教育任务对话会”“忆十年、话改革演讲比赛”“新光源杯知识竞赛”。1989年7月至1990年5月,在全市广大职工中开展“四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解放军)、“双学”(学雷锋、学共和国卫士)活动,举行学雷锋、学铁人、学解放军等各类报告会4800多场次,举办各类展览1951次,组织演唱会3083场次。有26万多名职工参加省“百题知识竞赛”,4万多名职工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四爱双学”征文比赛。4月29日,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对68个单位和115名个人,分别授予“四爱双学先进集体”“四爱双学先进个人”称号。
  1990年5月28日,烟台市劳模事迹报告团成立。组织6名市级以上劳模,先后到县市区巡回报告24场,听众达3万多人次。1991年,市总工会广泛开展“三热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各级工会共组织报告会、讨论会2700多场次;举办各类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唱4.3万场次。1995年,市总工会开展“爱国敬业奉献讲故事”活动和文明礼仪竞赛活动。全市有20个县市区局(公司)在层层开展活动的基础上选出38名选手参赛。1997年,全市各级工会重点围绕“当好东道主,迎接博览会”主题,开展“争当新时期先进劳动者,我为博览会做贡献”竞赛活动。
  2002年,市总工会在全市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中开展“法制建设年”和“环境建设年”教育活动,举办烟台百名劳模“看变化、谈发展、献计策”活动及劳模事迹巡回报告会,近万名职工受到教育。
  第五节 职工教育
  1982年,全区县市总工会建职工业余学校15处,基层工会兴办各类夜校507处,专职教师和办学人员达104名,参加夜校学习的职工有4.6万人,另有4万名职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文化技术班学习,还有1500名职工在市级以上院校学习深造。同年,全区在校学习和已毕业的职工达12.5万人,占全区35岁以下青壮年职工总数的60%。
  1986年9月,县市区相继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千人以上的企业成立教育科。2000年3月,市总工会与烟台大华学校联合开展“大华杯”全市职工计算机知识普及、应用大赛,有6名选手被授予全市技术能手。2001年3月,市总工会在全市企业职工中举办以“掌握计算机知识、当好新世纪职工”为主题的“电信杯”全市职工计算机普及应用大赛,对获得大赛前3名的选手授予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2年,市总工会组织各级工会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和“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工程”等系列活动,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同时,开展技术比武活动,至2002年底,全市职工开展技术攻关821项,创经济效益973万元;技术开发项目135项,创经济效益651万元;新技术推广137项,创经济效益892万元。
  第六节 劳动竞赛
  1981年,烟台地区工会办事处开展“学先进、赶先进”“质量全优”“首季胜百天”“三手一创”(生产能手、节约能手、革新能手、创先进班组)等竞赛活动。1984年开展“当改革主力为四化立功”竞赛。1986年组织开展为期4个月的10万名职工技术比赛。1984—1987年,全市基层单位共评选出先进集体4.48万个、先进生产(工作)者44万人,培训72.2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4041项,攻克技术关键4617项,创造经济效益3.72亿元。烟台市总工会技术协作服务队孙志广、袁仁壮被全国总工会分别授予“全国技术积极分子”“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1986年,烟台市举行首届职工技术比赛,10.5万名职工参赛,选拔市级选手9128名,对800名优秀选手授予市级“技术能手”称号,其中达到省级“技术能手”标准的有205名,涉及31个工种243个项目,创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的6个工种80个项目11人。由市建筑公司3名抹灰能手组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建筑系统青工技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7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双增双节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全市职工参与率达到85%,共创造价值2.36亿元。
  1988年,烟台市开展第二届职工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的“三技”活动,历时1年零3个月,全市有2120个企业单位41.2万名职工参加,各企业单位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技术培训、技术交流达6360多场次;举行各类技术比赛、比武2437场次,选出企业级技术能手36726名。全市40个市级赛区,共3717名选手参加机械、轻工、纺织、邮电、商业、建筑等177个专业408个项目的技术比武,其中902名被授予“市级技术能手”称号:总结和推广先进操作(工作)法27个,结合练兵、比武、解决技术难点40个,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在全省组织的技术比武中,烟台市组队参加14个行业,在6个系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4名选手打破省行业比赛纪录,4个工种2个项目7人创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89年6月20日至9月30日,烟台市经委、总工会组织开展“百日生产竞赛、大力增产增收”活动。全市县属以上企业共提合理化建议10万条,被采纳的24450条,已实现的13170条;完成小改小革项目4万多项,可直接计算的经济效益达3076万元;节约原材料、能源总价值6600万元,人均节约137元。
  1990年,全市开展以节约挖潜、提高效益为重点、“八赛八比夺金杯”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参赛职工达92万人次,参赛单位达3000个。活动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表扬并在烟台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4省10市先后来烟台学习。其间,全市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1.63万条,己采纳5.8万条;攻克技术难关2840项,可达经济效益1.1亿元;节约原材物料价值达1.2亿元,人均节约400元。2名选手在全国青工抹灰比赛中分获第一名和第十名,烟台港务局一班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状)”。
  1994—1995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参加各类技术练兵比武有30多个工种、1200多次,职工30万人次。烟台建筑工程公司段会斌、烟台建筑公司第四工程处张守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青工技能大赛,分获冠军、亚军。
  1996年初,组织开展以“四创四降”为主要内容、以管理和效益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全市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28.4万条,采纳18.6万条,创价值2.63亿元;举行各类技术比赛1400多场次,参加人员11万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35项,完成技术攻关495项,创经济价值4100万元。有42人和1个集体被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状);4人和1个集体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状)”;220人被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1997年,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提一条新建议、开发一个新产品、学习一门新技术、改革一项新工艺、创造一项新操作法”的“五个一”竞赛活动。全市参赛企业3120个,参赛职工69.3万人(次),提合理化建议26万余条,实施9.2万条,创经济价值2.48亿元。实现技术攻关项目746项,技术开发340项,技术推广207项,创经济效益2.68亿元。建立亏损企业联系点27个,帮助扭亏的有11个,扭亏额为389.2万元;帮助减亏的企业5个,减亏额为284.5万元。
  2000年始,市总工会开展“跨世纪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和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六个一”(向海外写一封信、搭一座桥梁、联系一位亲朋、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抓住一个客商)活动。全年提合理化建议12.9万条,采纳6.8万条,创经济效益1.86亿元。技术攻关、开发、推广新技术1690项,创经济效益0.65亿元。引进外资187万美元。引进日本、德国、法国等外国技术,与烟台三环造锁集团和栖霞活塞厂达成合资合作协议。引进的蜂窝纸包装项目投产,填补了省内包装行业的空白。
  2002年,市总工会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组织安全演讲、知识竞赛近千场次,参加职工近20万人。全市职工提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7.46万条,采纳4.37万条,实施1.86万条。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推广达1100项,创价值0.45亿元。
  第七节 劳模评选与管理
  劳模评选
  1978—2002年,烟台市政府(行署)共表彰烟台市劳动模范7次。全市(地区)各行各业共有1446人被授予“烟台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山东省委、省政府共表彰山东省劳动模范15次,全市共有354人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国务院表彰“全国劳动模范”6次,有39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劳模管理 1998年,市政府制定《烟台市劳动模范评选管理工作意见》。2000年,市政府制定《烟台市劳动模范考核办法》。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经考核评定为“优秀”的,可作为推荐上一级劳动模范的依据。2001年6月,烟台市劳动模范协会成立,劳模从培养、评选、表彰、奖励到管理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从2001年12月开始,经个人总结、民主评议、征求所在单位意见、综合分析、评定考核结果等程序,共对808名市级以上在职劳模进行考核。其中,优秀档次719人,占89%;合格档次72人,占8.9%;不合格档次17人,占2.1%;有14名劳模被取消称号、终止待遇。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都给予报道。2002年1月,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所有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目前的工作情况、思想和生活状况以及劳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从2001年起,市总工会开始与市民政部门联合开展“福彩爱心献劳模”活动,市福彩中心拿出3万元救助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芝罘区30名劳动模范。2002年5月份,市福彩中心拿出7万元救助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芝罘区70名劳动模范。到2002年12月底,已为699名市级以上离退休劳模办理荣誉津贴。2002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走访慰问劳模活动,对健在并保持荣誉称号的53名全国劳模进行走访并送去慰问金。同时,注重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先后督导海阳、福山建立劳模协会,指导市直15个大企业成立劳模协会分会,初步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
  2002年,市总工会先后在烟台电视台、烟台广播电台开办“劳模风采”栏目,邀请新闻单位重点宣传报道吴桂本、邹积华、王希成、高秀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劳动模范,展现劳模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9月份,筛选8名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组成劳模事迹报告团,分两个组到8个县市区进行巡回报告,受教育职工达7000多人,并组织下岗再就业劳模事迹报告会,在烟台电视台每天播放一个先进事迹报告。
  2002年10月24日,市总工会举办百名劳模“看发展,谈变化,献计策”系列活动,组织100名各行各业的劳模代表参观开发区及龙凤钢琴有限公司、大宇重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年内,先后组织多批劳模到外地参观考察、健康休养,组织15名劳模赴昆明参观考察学习,45名劳模赴北戴河健康休养。国庆节期间,烟台市组织40名劳模进京参观。
  第八节 民主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会议) 1978年,烟台地区工会1987—办事处通过烟台造锁厂调查试点,在全区恢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到1980年,全区工业、基建、交通系统县属以上企业有152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或职工代表会议,占县属以上企业的16%,还有53个单位民主选举车间主任,126个单位民主选举班组长。
  从1981年开始,全区各级工会把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和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到1983年,全区已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单位达1766个(其中国营企业1157个,集体企业516个),占应建单位的61.7%,有29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厂长、经理,有61个单位和923个班组实行民主选举车间主任、班组长。
  1985年全市已建立基层工会的企业达2976个,其中建立职工代表大会企业2385个。有503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1014个单位民主评议行政领导干部。到1987年,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单位已达2645个,占应建单位的90%,在已建职代会单位实行三级民主管理的占应实行数的85.34%,实行二级民主管理的占80.31%;全市民主管理达标单位占到84%,实施提案6.38万件。1990年烟台市召开全市民主管理工作会议,市委先后批转8件有关民主管理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1991年1月,市总工会与市经委联合在全市开展民主管理达标活动,全市有730个单位达标,158个被评为市民主管理达标先进单位,县属以上企业有90%实现三级民主管理。1996年,全市95%以上的国有、集体和改制企业都坚持职代会制度,三级民主管理网络健全,普遍建立健全职工董事、监事和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市总工会先后总结推广栖霞市以工会为主实施的“关于加强企业民主监督,促进企业廉洁经营”的监督奖惩制度,招远黄金工业集团公司建立的“党委领导、纪委工会组织协调、职工直接参与的企业自我监督约束机制”经验,全市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呈现新局面。
  2000年12月25日,全市工会十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2001年在全市工会系统广泛开展“维权推进年”活动,100%的县属以上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2002年,市总工会在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的基础上,参与烟台正海网板有限公司、啤酒集团、三环制锁集团公司、煤气公司等10余家企业改制、破产等工作。至年底,100%的市直改制企业工会主席进入各级改制领导小组,90%的改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98%的改制企业建立职工监事制度,大多数企业的工会主席作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或监事会。
  厂务公开 1999年6月,烟台市成立推行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在全市推行厂务公开制度。2000年底,全市县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和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厂务公开推行率达100%,职工满意率达93%,全面形成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至2002年底,全市有2076家企事业单位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其中,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606家、教育181家、卫生188家、其他事业单位217家、非公有制企业884家。81家企事业单位分别获得省、市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
  第九节 权益维护
  机制建设 1991年3月,全市建立工会群众工资委员会。年底,全市有1500个企业建立以工会主席为主任的工会群众工资委员会。
  1994—1995年,为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市总工会在山东三环制锁集团公司进行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作试点,其做法在全国总工会召开的主席团(扩大)会议作了介绍,推广全国;合同文本被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国有企业范本。至1995年底,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建立这项制度的有182家,327家企业正在筹签。1998年底,全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已达2336家,占应签数的91.6%,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29个,覆盖418个企业。1998年,烟台市被授予“全国集体合同培训工作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02年,市委、市政府转发《关于建立烟台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意见》,烟台市正式建立市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实现了工会与政府、企业经营者的沟通与协调。
  1995年国有企业改革后,开始设立职工董事会、职工监事会。到2001年底,全市有87%的国有独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98%的企业建立职工监事制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至1981年,全区各县市总工会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并设专人分管劳动保护工作。基层单位工会设劳动保护委员,工会小组设劳动保护检查员,形成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会劳动保护三级网络。同年底,全区已建立基层劳保委员会或设劳保委员的单位达1005个,有劳保干部3153人,工会小组劳保检查员1.08万名。全区各级工会共举办劳保培训班146期,培训职工劳动保护各级人员0.47万名。全区各级工会在对女职工进行“五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对部分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女职工调离原岗,予以妥善安置。到1982年,全区各级工会建立女工卫生冲洗室128个,孕妇休息室126个,女工浴池195个。全区各级工会积极协助行政部门建起托儿所、幼儿园570个,入托幼儿1.7万名,占全区应入托总数的89.9%。1982年烟台地区工会办事处对全区1720个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生活进行全面检查评比,有550个单位和1483名个人分别受到表彰。
  1984—1992年,市总工会参与市委、市政府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有关政策的制订,并印发《依靠职工深化企业改革意见》《实行承包责任制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六条建议》等6个文件。与市有关部门就分配监督、医疗保险、劳动仲裁、保护老弱病残、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联合印发8个文件。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总工会建议,成立由市人大、总工会、司法、劳动、组织、人事、纪委、体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深化企业改革执法监督领导小组,并制定“侵权通报”和“黄牌警告”等制度。
  1996年,全市20户改制试点企业全部坚持职代会制度,实行职代会与股东会并存,职工代表进董事会14人,进监事会29人。1997—1998年,各级工会努力探索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新的实现形式,全市有91%的改制企业工会主席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93%的企业改制方案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有1930个企业较好地坚持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制度,共评议企业领导干部16632人。有86%的企业建立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
  2001年,全市开展“维权推进年”活动,市总工会突出维护职工四方面权利:1.维护好职工的组会和入会权利。以加强镇街工会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新建企业组建工会的力度,到年底全市新建企业工会7260家,会员达34.3万人。2.维护好职工的劳动权利。着力抓好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全市通过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建制企业达到5517家,其中私营企业达到87%。3.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全市国有、集体和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了职代会(职工大会)制度;县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和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厂务公开推行率达100%;有87%的国有独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98%的建立职工监事制度。4.维护好职工的经济生活权利。全市凡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均把缴纳各类保险金纳入集体合同,依法督促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各类保险金。
  送温暖工程 自1978年始,全区各级工会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开展互助互济活动。至1981年,全区363个基层单位的14.1万名职工中,建立互助互济储金会410个,参加储金会的职工达5.15万人,储金额99.64万元。1981年,全区1376个基层单位的26.94万名职工中,享受困难救济补助的有3.116万名,救助金额146.68万元。
  1996年,市总工会召开“全市向困难职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动员大会,号召全市广大会员“缴纳一次特别会费”,倡导社会各界向困难职工“献一片爱心”。至年底,“送温暖基金”已达500万元。市委、市政府还将困难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建立烟台市“帮困基金”,由市财政一次性注入启动资金2000万元。全市有160多个企业开展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和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参加职工3.5万人,筹措资金230.57万元,受益职工达1.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51.64万元。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深入扎实地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人”的“送温暖”活动,共筹集资金733万元,资助困难企业161个,受益职工4.65万人。各级工会还卓有成效地配合政府工作,使全市2.56万名下岗、待业等困难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失业率降低到1.5%。
  1997—1998年,全市先后为4516户困难职工家庭和38036名下岗职工建立健全档案,并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建立以市职业介绍所为龙头的9个中介服务机构,以市职工学校为依托,以各县市区总工会、市直局(公司)工会为纽带,以基层工会为辐射点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介及信息咨询网络体系。1997年,培训下岗职工3.74万人次,其中60%以上经培训后重新上岗。1998年,共免费培训下岗职工1.32万人次,帮助620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分别完成省总工会下达的年度计划的147%和103%。市总工会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支持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广泛开展“心连心”社会扶贫救助活动。全市各级工会“送温暖基金”已达1208万元,先后向3.3万名困难职工发放救助款510万元。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会组织共与6997户困难职工结成对子,帮扶款物达100多万元,帮助实现再就业1000多人,扶持项目1000多个,已脱贫530多户。1998年8月,通过工会“送温暖基金”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资金9万多元,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57名困难职工子女进行救助。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组织发展到5个县市区的228个企事业单位,参加保险职工达7万余人,保险金储存额达1041万元,先后向参保的6000余名职工发放救助金240余万元。积极发展职工互助合作事业。共建职工消费合作社300余家,入社困难职工达5万人,职工累计受益近300万元。
  2000年8月18日,烟台市区职工互助互济储金会成立,入会会员达5万余人,储金额达500余万元。2002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工会共募集和发放救助金980万元,受到救助的困难职工达3.8万名;帮助175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发放助学金36万元;新发展储金会会员2700多名,共为388名会员发放了21.8万元的救助金。到2002年底,烟台市区职工储金会会员达6万余人,储金额达600余万元。烟台市被全国总工会授予送温暖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第二章 共青团烟台市委员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73年1月17日,共青团烟台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地区第一届委员会,由6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83年1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烟台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农青年部、学少部,编制24人。1984年11月增设统战联络部。1996年5月团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农青年部、学校少年部(挂权益部牌子)、统战联络部6个部室。机关编制22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2002年底,团市委机关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不变,编制19名。
  第二节 直属单位
  烟台市青少年宫 烟台市青少年宫创建于1960年5月,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校外教育机构之一,隶属原县级烟台团市委。1983年11月烟台地改市后,少年宫收为市属单位,隶属新的烟台团市委。1989年,在少年宫增挂“烟台市青年宫”牌子。1999年,烟台市青少年宫机构规格由科级调整为副处级。
  烟台市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 烟台市于1994年初开始实施希望工程,5月27日“希望工程烟台助学基金”正式成立。为加强管理,团市委于1996年1月向市编委上报《关于设立“烟台市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的请示》,烟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于1997年1月批复同意设立烟台市希望工程基金办公室,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
  第三节 代表大会
  1984年3月27日,共青团烟台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顺延原县级烟台市团代会届次),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市第十届委员会,由8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87年4月,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由7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93年4月,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由40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
  1998年3月,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由47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四节 组织建设
  1984年,根据团省委部署,全市各级团组织把青年之家建设作为基层团建的重要任务。同年,农村和城市青年之家均有较大发展,带动整个团的基层组织健康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团支部19387个,团总支824个,基层团委565个,团员417896人,团干部1078人。1986年,团市委利用全市村级整党的有利时机开展团建活动,将工作重点放在抓团支部班子建设、团员发展、团员教育上。同年,“松瘫”支部由18%下降到6%,较好解决了乡镇团干部配备不齐、专职不专用,村团支部书记报酬不到位等问题。1988年,团市委探索新形势下优化企业共青团工作内外部运行机制的新路子,总结推广莱阳动力机械厂团委工作目标“双包”责任制经验;在芝罘区初家镇进行农村推行“双包”责任制试点。至1989年,全市共有259个企业、878个村、274处乡镇及学校团组织实行“双包”责任制。
  1990年,团市委组织开展团支部达标升级活动。至1991年,将达标升级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基层团委,把全市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药卫生、金融财贸八大行业,分别制定达标升级的标准。全市一类团支部达到51.3%,二类团支部为43.9%,三类团支部控制在4.8%以内。莱州小草沟团支部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旗团支部,居全国十面红旗团支部之首。同年,在全市掀起向莱州小草沟团支部学习的高潮。1995年始,各级团组织重视在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中建团。5月,团市委、市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决定》,提出推进“一、二、三、四”系统工程,即夯实团的自身建设这一基础;抓好青年乡镇企业家和一线青工两支队伍;做好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优化环境三项基础工作;搞好思想教育、科技实践、生产突击、文体娱乐四项主体活动。
  1998年,市委印发《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通知》。10月,市委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各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同年,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教育整顿活动中,市委转发团市委《关于在农村教育整顿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意见》。2000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烟台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纲要》,把青少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是全国首个青少年事业发展纲要。至2002年底,全市有团支部12500个,团总支720个,基层团委850个,团员43万名,团干部2850人。
  第五节 宣传教育
  “文明礼貌月”活动 1982年3月,全市开展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市260多万青少年到公共场所服务154万人次,为群众做好事542万件,拾金不昧45300人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招远县阜山公社九曲蒋家大队团支部等团组织被授予烟台地区新长征突击队称号。
  1984年第三个“文明礼貌月”活动期间,团市委在市区窗口行业青年中组织“一街两点三站四线五馆六院十(场)店优质服务竞赛”。各级团组织普遍开展“为您服务”“学雷锋、送温暖”等便民利民活动,全市共组织学雷锋小组38858个,“为您服务队”19762个,助耕队7081个。
  “四有新人”教育活动 1984年,开展“我爱祖国、我爱胶东”读书演讲比赛,全市有数10万青少年参加读书活动,共组织读书演讲比赛240多场次。3月份,团市委组织市级“我爱祖国、我爱胶东”读书演讲比赛,共评出优胜者21名,随后组织读书报告团在市区巡回演讲。有5名选手参加全省青年演讲比赛,并获得一、二等奖各两个,三等奖一个。牟平县王格庄乡青年农民王永华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读书夏令营演讲中获一等奖。1985年,围绕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开展学英模教育活动。7月,团市委在黄县召开现场会,总结黄县团县委开展“战士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有战士”活动的经验。全市青少年共向前线赠送慰问品、纪念品2.7万余件,写信致电4.4万余人次,赠送锦旗116面,成立助耕队4000多个。同年11月20日,团市委收到姜孟杰等8名烟台籍战士从云南前线寄给全市青少年的一封倡议书。翌日,团市委作出《关于响应前线战士倡议,在全市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比理想比贡献比风格比纪律活动的决定》,并给前线战士复信。团市委会同烟台人民广播电台,将前线某高地战斗实况录音复制100盘,发到各基层团委。12月3日,团市委在市少年宫举办以“前线战士为保卫祖国洒热血,后方青年为振兴胶东献青春”为主题的学英模演讲会。同年10月22日,团市委在市府礼堂举行报告会,请黑龙江垦区山东青年垦荒队老队员作报告,市直1200余名团的干部、大中专学生、各界青年代表听取了报告。
  学雷锋教育活动 1979年始,全区把学雷锋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清洁卫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拥军优属等公益活动。同时开展为您服务、便民利民、学雷锋、送温暖等活动。至1984年,全市组织学雷锋小组38858个。1990年11月13日,年仅19岁的共青团员、长岛长渔2041号渔船报务员丛树海在海上作业时,为了抢救身处生命危险的船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1年,团市委授予丛树海“雷锋式的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在全市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中开展向丛树海学习活动。1991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通讯《在春天的档案里》,介绍自1986年以来烟台市青少年学雷锋送温暖活动情况。
  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 1999年3月,团市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协,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实施“新世纪读书计划”。同年8月,与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合作成立青少年新世纪读书俱乐部,组织指导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提供导读、借阅、评介服务,并在全市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志愿者行动 1994年1月19日,团市委在文化广场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命名市公安局交警一大队为“学雷锋优秀青年志愿队”,标志着全市青年志愿者活动启动。次日,团市委、市学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全市大中学生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烟台大中学生志愿者’94新春爱心行动”。同年12月12日,经市民政局批准“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1995年2月15日,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新闻发布会暨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1997年,根据团中央全国“百城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部署,团市委组织全市万名青少年开展声势浩大的“港城文明风”青年志愿者“2小时志愿奉献”行动日活动。同年10月,团市委举办烟台市区青年志愿者爱老敬老志愿服务结对仪式,100名老人和100名青年志愿者结成“一助一”长期服务对子。1998年2月,龙口市于高良种蛋鸡繁育公司经理高效森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十大杰出个人”,并在颁奖大会上作典型发言。1998年8月7日—14日,团中央在长岛县举办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训练营。其间,团中央有关领导先后到长岛县、蓬莱市、开发区和烟台市青少年宫检查指导青年志愿者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年10月5日—18日,团市委组织交通、旅游、商业等部门的青年志愿者2000多人,为参加APEC交展会的中外宾客开展导游、导购、导医、翻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
  2000年7月,烟台赴广西百色地区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方卫东,在烟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支持下,为百色达江乡达江中学募集希望工程救助款达3万多元。8月,在市区文化广场举行“倡树文明新风,迎接果蔬盛会”青年志愿者集中宣传活动,芝罘区和市直部分团委的50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活动,接受服务群众达3000余人次。2000年9月,团市委联合市卫生局,在全市各县级卫生部门招募青年卫生技术人员,赴定陶县参加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活动。10月27日举行6名青年志愿者赴定陶欢送仪式。市电信局、荣昌制药公司、良友广场等单位向定陶县和青年志愿者捐赠价值5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2000年9月,团市委与市环保局联合开展“蓝天·碧水·绿地”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造风景秀美的绿色家园。同年,在全省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现场会上,团市委作题为《健全组织,完善服务,壮大队伍,以办事业的方式推进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典型发言,莱州团市委在会上交流经验。2001年1月,团市委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优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2001年5月,组织市区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广泛开展“争做交通协管志愿者”活动。6月,团市委在全市广泛开展“展青春风采,迎博览盛会”主题系列活动,烟台市暨芝罘区的近2万名青年志愿者围绕博览会提供导购、导游、导医等方面服务,开展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活动。
  2001年9月,由烟台市选派的2001—2002年度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邓焕文,到广西百色地区田阳县郡坡镇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扶贫服务活动。2002年12月,团市委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烟台市志愿协会”,志愿者参与范围由团员青年扩大到一切有爱心、责任感的社会成员。21日,市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召开。至200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青年志愿者5万多名,累计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1800万小时,涌现出以高效森、邓焕文、孙丽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青年志愿者,以市卫生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市第一职业中专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第六节 青工工作 1979年,根据团中央部署,烟台地区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同年11月,团地委受团中央委托,向烟台地区76名新长征突击手(队)授奖。1982年5月,烟台地区新长征突击手(队)代表大会召开,1000名新长征突击手(队)出席会议。1989年,莱州市小草沟团支部书记李忠诚参加全国团的第二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播出的反映小草沟团员青年艰苦创业的专题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引起强烈反响。
  1984—1985年,团市委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发动青年搞革新、发明、创造,服务经济建设。团市委设立青年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工予以表彰奖励。1985年7月,团市委在全市企业中开展“争夺改革建议希望杯”活动,发动全市青年围绕改革经济体制、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改造等提合理化建议。至年底,全市工基交、财贸、卫生、服务以及乡镇企业中共有17.35万多名青年职工参加活动,共提出建议6万余条,其中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31280条,年创经济效益1.5亿元。
  1986年,团市委在全市青工中开展争夺“七·五建功杯”竞赛活动。同年底,团市委向在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10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授予“七·五建功杯”。1987年,团市委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题的系列建功竞赛活动,竞赛项目包括“五小”成果竞赛、“低耗节能十个一”竞赛、“青工QC活动”竞赛、“万元创汇项目”竞赛等20个项目。1988年,团市委把带领青年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建功立业作为建功活动的重点,以实现出口创汇、技术比武、“五小”、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优质服务达标、争创一流成绩六项工作为重点突破,收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烟台市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1990年2月,团市委会同市旅游局、市政府接待处开展“青春在旅游业中闪光”主题活动,组织旅游宣传周活动、“旅游之魂”演讲比赛、旅游接待系统青工比武。在全省组织的竞赛中有8名选手进入前四名,在国家组织的竞赛中有1名选手获得全国旅游系统青工服务能手称号。虹口宾馆等8个单位被授予烟台市“青春在旅游业中闪光”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1993年2月,团市委围绕全市“创千亿、翻四番”的经济发展总目标,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开展“青春立功”活动。到年底,全市共涌现出青年全优岗1850多个,开发农村实用技术新成果1500多个;建立青年突击队1300多支,创建各类青年工程430多项。涌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3500多人,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十杰之首,4人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70人被评为全省青年星火带头人。
  1994年4月,团市委、市经委、市劳动局联合在全市城乡企业中广泛开展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通过“五小”竞赛、技术练兵比武等有效形式,调动广大青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1995年全市组织各种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3000多场,举办各类知识竞赛1500多场次,组织青工外出参观学习6700多人次,青工参加活动率达70%以上,涌现出烟台188宏达寻呼台、公交公司724车组等一批国家级典型。1996年8月,全省青年岗位能手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推广烟台经验。
  1998年初,团市委组织实施以“技能训练援助、信息援助、物质援助、项目援助、政策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烟台市下岗青工创业援助计划”。在全市设立30处下岗青工创业培训学校,对下岗青工实行定点、系统培训。“五四”期间,举办下岗青工改革创业标兵事迹报告会,树立各级各类典型120多人。举办下岗青工培训班580多期,12600多人接受技能培训。同时,在全市优选出100个青年文明号作为援助下岗青工创业志愿服务单位,确立青年兴业带头人178名,建成各级下岗青工再就业示范基地135处,有3500名下岗青工通过团组织的帮助和服务实现再就业。
  1994年2月,烟台市启动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1996年2月起,在全市青工战线全面推开。1997年7月制定《烟台市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8月启动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把青年文明号的优质服务从岗位延伸到社区、家庭。1998年对青年文明号进行全面复查,芝罘区工商局东山工商所等78个单位为青年文明号复查合格单位(继续挂牌)。2001年5月,举办烟台市首期青年文明号负责人培训班,100多名市级及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负责人参加培训。6月印发《烟台市青年文明号公示制的意见》,决定从2001年起对全市青年文明号的评选实行公示制,并公布投诉热线。至年底共接受投诉15起,对6家青年文明号集体做出停牌整顿的处罚,对5家青年文明号集体摘牌。2002年5月,召开全市青年文明号工作联席会议,调整成立烟台市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决定在全市聘请100名监察员,以加强对青年文明号的监管。2002年7月始,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领域以及金融、铁道、交通、工商、旅游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让您放心满意”“青年文明号信用第一”等主题活动,树立青年文明号品牌形象。
  1999年3月,团市委在全市青工中启动“百千万”企业创新增效竞赛活动,即确立100个重点联系企业,以1万名青年科技人员、管理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为主体,领办1000个科技项目进行攻关,开展创新增效竞赛,确立龙口发电厂等100家企业为烟台市企业青年科技创新增效活动重点联系单位,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等10个单位为“烟台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示范基地”。8月,又启动开展全市企业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2001年,团市委联合市人事局等五部门对创新创效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李学强等10人授予“烟台市杰出青年创新能手”荣誉称号,授予莱州市活性炭纤维厂等30家单位“烟台市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授予烟台龙达水处理技术公司研究开发的“KA型水下叶轮曝气机”等20项成果为“烟台市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优秀成果”。2002年4月,在全市企业开展青年职工“争当青年创新能手”、青年集体“争创青年文明号”的“双争”活动,组织企业青年技术、管理、营销人员利用3年时间,重点领办1000个创新创效项目,以此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七节 青农工作
  1983年3月,团地委在海阳县召开“百社青年造林竞赛”活动动员大会。至1986年,各县市区、乡(镇)、村团组织共绿化荒山1.83万公顷,营造青年林2227公顷,涌现出芝罘区只楚镇团委、王守成等先进集体和个人。1985年初,团市委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掖威公路营造大型防护林作为营造“青字号”工程的好时机,组织开展“六百华里掖威公路绿化活动”。1988年,联合市林业局共同开展“创建优秀青年绿化工程”竞赛活动,由各级团组织负责组织青年造林绿化青年突击队,在林业部门划出的固定区域集中造林绿化,并树立明显的责任标志,评出各级“优秀青年绿化工程”予以命名表彰。活动开展后,各级团组织共创建各类青年绿化工程1207处,其中创建较大型工程30多处。1990年,在全市开展“五比五赛”(比宣传发动、赛参赛人数,比造林数量、赛工程规模,比科学造林、赛绿化形式,比管护措施、赛林木保存率,比活动形式、赛活动特色)春季造林绿化竞赛活动。
  1983年,团地委开展“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改变面貌”活动。至年底全市(地)共调往甘肃草种树种2.78万公斤,超额完成任务。1984年,全市各级团组织又发动120万青年参加“双采”活动,共采集草种树种13.1万多公斤,支援甘肃、新疆1.19万公斤。
  1985年4月,团市委在招远县召开会议,部署在农村青年中开展“两户一体”(青年专业户、青年科技示范户、青年生产联合体)夺杯赛。5月,在掖县举办为期7天的烟台市青年首届“两户一体”产品展销会,参加展销的代表530人,接待观展人员1万多人次。
  1988年,团市委联合市科委在农村开展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确定12处正规化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培训重点基地1处,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培训重点基地1处。1989年3月,团市委举办“烟台市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外向型经济研究班”,32名学员参加培训。年底,全市共培训各类“青年星火带头人”65人。1992年,团中央、国家科委在烟台市召开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观摩研讨会议,团市委在会上做典型发言、并授予活动组织奖,蓬莱新光源灯具厂厂长宁文海获“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所长李登海被评为“中国青年科技先锋”。
  1990年,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团市委、市科委、市农业局、市科协《关于“八五”期间实施“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工程”意见》,工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四项内容。8月,全省青农工作会议在莱州市召开,莱州、招远在会议上作典型发言。1991年12月,团市委对在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1995年,团市委联合市科委、市农业局、市司法局实施“青年致富工程”,通过为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提供科技、信息、文化、政策和法律等服务,加快农村青年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996年实施“三带一体”(“三带”,即构筑青年兴海开发带、兴工开发带、兴农开发带;“一体”,即建立健全农村青年服务体系。)农村青年致富工程。全市农村各级团组织共建立区域性技术协会近300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700多场次,培训青年23万多人次,推广新项目、新技术180多项。有80%的沿海青年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有100多个企事业单位与示范村、户签订结对合同,有85%的青年企业家和青年星火带头人确立一个乡镇或一个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涌现出省级以上青年星火带头人9人,其中国家级3人。
  1998年,团市委在全市组织实施以“项目带动、科技示范、扶贫开发、植绿护绿、书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兴农系列工程。同年底,通过以师带徒、现场示范等途径,全市有60多万名农村青年掌握1~2门实用技术,20万名农村青年获得“绿色证书”,直接领办珍珠兔业、海珍养殖、人参果等54个“青字号”科技项目。全市有青年科技协会300多个,建立农村青年科技示范园区(基地)653个,创办青年经济实体和服务组织1200多个。
  2000年,团市委在夹河举行“保护母亲河行动”暨营建“烟台青年林”启动仪式。植树节期间,全市30万名青少年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植树50余万棵,绿化面积达666.7多公顷。2001年3月,团市委、市水利局在夹河珠岩桥段联合举行“烟台青年林”揭牌仪式暨保护母亲河行动推进大会,决定有计划、分阶段地把“烟台青年林”建成全市“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样板工程。同年9—12月,在开展“保护母亲河——看生态挂图,做环保小事”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发放绿色承诺卡、开展绿色创意评选、举办征文等。同时,设立“保护母亲河青少年监督站(岗)”,引导青少年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2002年,以“保护母亲河——天天环保、共建文明”为主题,团市委与市环保局联合在市青少年宫举行全市第一个“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揭牌仪式,在全市启动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活动,全市共建成市级生态监护站80个。
  第八节 学校工作
  1986年7月至1987年7月,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学生中开展“奋飞之鹰”竞赛活动,“以团员为重点、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飞鹰达标竞赛”。全市学校参赛率达100%,班级参与率达98%,中学生参加立志达标率达98.6%,达标合格率为89.4%。在全省中学“奋飞之鹰”竞赛评比中,全市有110个活动被团省委评为“奋飞之鹰”最佳教育活动,有14人被评为优秀组织者,有512名中学生被团省委、省教育厅命名为“奋飞之鹰”中学生,团市委、市教育局及海阳县、牟平县被命名为“奋飞之鹰”活动红旗单位。
  1988年2月,团市委、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等学校开展“争做烟台未来建设者”实践教育活动。至1989年底,全市中学建实践活动小组率达100%,建立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率达到68%,实践小组在省获奖率达到96%。1990年,围绕水产养殖、蔬菜栽培、林果培植、食用菌、机电维修、服装剪裁、手工编织等7个项目,组织讲师团52个,举办培训班347期,受训学生达92307人。
  1991年1月,团市委、市教育局根据《山东省中学生团校条例》要求,在全市开展“创建最佳中学生团校”活动。4月,团市委在蓬莱县召开现场会,推广蓬莱经验,全面开展和普及中学生团校建设工作。至1992年底,全市“中学生团校”竞赛活动普及率达95%。
  1993年2月10日,团市委组织在全市大中专学生中开展“为了明天的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营”,帮助青年学生逐步增强市场适应、共担、竞争等现代意识;开展科技发明、产品开发、生产性服务和小设计、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勤工助学、有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减少对外界的依赖,不断增强自我“生存”本领。全市各中学团组织共组织考察实践活动2100多场次,举办科技实践活动3800多场次,全市90%以上的中学生参与活动,有5名中学生获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奖章,1名中学生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标兵。
  1998年7月1日,团市委制定《关于规范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暂行意见》,并于9月27日在市会展中心广场举行成人宣誓仪式,芝罘区部分普通中学、市中专联谊会部分成员单位的4000多名16—18周岁学生参加。至2001年,每年全市开展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学校保持在60%以上。
  1998年5月7日,团市委制定《烟台市农村中学生回乡创业计划》,主要包括回乡创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三方面的操作,旨在激励、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村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择业观,提高创造能力、从业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为毕业回乡成才创业打基础。该计划连续推进3年,至2000年底全市涌现出“农村中学生回乡创业计划示范单位(学校)”68所。
  1999年5月,团市委、市学联在全市中学团组织中开展“校园文明风”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研修训练活动,校园环境净化活动等,引导广大中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共涌现出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学校)40个,“校园文化标兵”和“三下乡”活动优秀学生、指导者等先进典型210个。
  2000年5月16日,团市委制定《关于实施烟台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要求各级团组织通过举办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和开展读书评书活动等,帮助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开展“金钥匙”科技普及和科技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意活动;以“争做烟台未来建设者”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农村中学生回乡创业计划”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团市委共组织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30余场,3000余名中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全市共有83名中学生在山东省第五届中学生跨世纪实践技能大赛中获奖。
  第九节 统战工作
  1999年,全市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启动。着眼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开展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在农村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在高校深化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2001年,与烟台有关新闻媒体和驻烟高校联合举办新世纪烟台青年论坛,成立烟台市青年博士硕士联谊会,打造凝聚青年英才、促进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健全以“烟台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为核心、“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评选为补充的多领域、多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体系。2002年,团市委、市青联推荐招金集团董事长路东尚等12人参加由团省委、省人事厅、省科技厅联合开展的“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活动,路东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同时被省政府记二等功。在“青春创业行动”中开展“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举办各类大规模、高层次的专家论坛、经贸洽谈等主题活动,为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地方发展搭建平台。2002年承办海外学人归国创业周活动,组织海外青年专家和学子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实地考察交流,为海外留学人员寻找合作项目、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牵线搭桥。
  市青联注重发挥港澳地区青联委员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港澳地区青年社团的交流。1994年、2000年,烟台市青年代表团两次访问香港,受到香港青联组织的热情接待。1999年,派员参加澳门回归一周年纪念活动。1999年,应台湾齐鲁文化经济协会的邀请,市青联副主席王成强随山东省杰出青年代表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与台湾工商、文化、经济、科技及教育界的青年进行广泛交流。2002年8月,市青联组派烟台市青年代表团首次赴台,受到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热情接待。
  第十节 维权工作
  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 1999年团市委、市综治办联合市法院、检察院等11个行业系统,在全国率先启动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同年4月,在芝罘区人民法院举行全市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启动仪式。当天,烟台市青少年维权热线电话6651155开通。7月,芝罘区人民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被团省委、省综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翌年3月,被父亲和养母遗弃的未成年人吕忠良在市青少年维权中心的干预和芝罘区法院的协调下,重回家庭,重返校园。这是市青少年维权中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首例未成年人被遗弃案。同月,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烟台光远律师事务所青少年维权受诉电子信箱开通。8月,在全市开展“为了明天——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暑期行动”,全市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积极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至2002年,全市共建立500多个青少年维权岗。
  让青少年远离“三厅一台”活动 2000年3月30日,全市让青少年远离“三厅一台”(歌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及电话信息台)活动启动仪式在烟台二中举行。4月,团市委会同市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门召开加强“三厅一台”管理工作会议,市区800多家“三厅一台”经营业主参加会议,会议对清理整顿“三厅一台”做出具体部署。团市委联合市文化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对市区内所有“三厅一台”经营点进行执法大检查,共查处违法违纪经营的“三厅一台”70多家并勒令停业整顿,扣缴违规使用的电脑近百台,非法音像制品3000余盘。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2000年4月,团市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教委等部门召开全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场会议。5月,团市委会同市人大法制委赴莱州、招远、栖霞等地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维权等工作进行检查督导。6月,全国人大内司委、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座谈会,烟台市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发言材料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发。2001年4月,团市委联合市综治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等部门举办“关爱明天——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
  “青年卫士”评选
  2000年2月,团市委联合市综治办、人事局和政法、财税、金融系统等16个部门开展烟台首届杰出(优秀)青年卫士评选活动。10人当选为“烟台杰出青年卫士”,25人当选为“烟台优秀青年卫士”,并分别给予记三等功和嘉奖奖励。29日,在烟台艺术学校排演厅举行首届烟台杰出(优秀)青年卫士颁奖大会。
  第十一节
  少先队工作
  少代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烟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86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烟台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共计130名。会议选举产生由24人组成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烟台市工作委员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烟台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91年4月16日—18日在烟台召开。会议代表214名,特邀代表9名。大会选举产生由39名委员组成的烟台市第二届少工委。审议通过《关于建立烟台市红领巾理事会的决定》,并通过竞选方式选举产生烟台市首届红领巾理事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烟台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97年5月20日—21日在烟台召开。会议代表189名,特邀代表9名。大会选举产生由46人组成的烟台市第三届少工委。
  中国少年先锋队烟台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02年10月12日—14日在烟台召开。会议代表193名,特邀代表7名。大会选举产生由51人组成的第四届烟台市少工委。
  研讨培训活动 1980年,团地委组织开展城镇青少年文明礼貌道德风尚教育。全市共成立各级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1000多个,选派2312名骨干组成642个帮教小组,落实60%以上后进青年的帮教人员和帮教措施。通过教育,全市有800多名后进青少年有可喜变化,全市涌现出18035名好少年,共做好事210862件。1981年9月18日,团地委召开全区少先队工作会议,7个单位和个人介绍做好少先队工作的经验,省少先队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王弄箫、理事郑延和交流体会。与会人员还参加烟台市毓璜顶小学少先队大队“双爱”教育集会,参观少年宫。1982年和1984年,烟台地区(市)先后举办两次少先队辅导员夏令营,对全市140多名优秀辅导员进行培训。
  1984年,全市少年儿童全面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红领巾为‘六五’计划做贡献”“创建优秀中小队”三项活动。掖县团县委作为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参加全国少代会。牟平县东关小学、烟台毓璜顶小学等6所学校的8个中小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优秀中小队”。海阳县东村镇中心小学2名少先队员被团中央授予“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积极分子称号。
  1985年,根据全国少工委等部门《关于开展全国万名“创造杯”少先队活动大竞赛的通知》要求,全市少先队开展“为创造杯活动添光彩”竞赛,共组织36100多个创造性活动,其中有13000多个参加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大竞赛,有204个活动获得创造杯,芝罘区南山路小学“冰心童年研究会”获得最佳创造杯。团市委被团省委评为创造杯活动红旗单位。
  1986年6月1日,团市委与市教育局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烟台市小金星活动观摩咨询交流会,全市有1万多名辅导员、少先队员参加活动;8月20日—23日,团市委在文登举办“烟台市小金星活动研讨会”,“万枚四有小金星”活动在全市推开。1986年,全市少先队组织共开展创造性活动11.8万多个,形成稿件4万多篇。其中,推荐给省少工委300个,有234个获省级优秀活动;市、县、乡、校共评出14万多名金星队员,其中推荐给省少工委2000名,有1960名被评为省级“金星队员”。同年,团市委被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评为少先队“万枚四有小金星”活动红旗单位。1987年3月—11月,根据省少工委统一部署,市少工委在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爱劳动的‘四有’小金星”活动。全市共开展创造性活动28527个,活动普及率达到100%,少先队员参与率100%,达标合格率88.6%。1988年初,省少工委在全省开展“争创金星大队”活动,制定达到“金星大队”条件的“七化”标准,即教育内容系列化、基础知识普及化、工作制度完善化、活动阵地实用化、信息渠道多样化、大队工作自主化、辅导力量社会化。全市有87个少先队大队被省少工委命名为“金星大队”,98名辅导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辅导员”;8名少工委主任被评为省少先队工作最佳指导者。全市评出市金星大队100个,39人被评为金星大队活动最佳指导者。1990年1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市少先队中广泛开展学习赖宁、争做金星少年的活动。3—4月,市少工委组织学赖宁活动视导团,分赴7个县市区检查指导。8月,召开学赖宁活动现场研讨会;8月21日—26日,举办全市少先队学赖宁金星夏令营。市少工委组织3次全市性的学赖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主题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达92万多人。年末,市里表彰200名赖宁式金星少年和32个学赖宁活动先进集体。
  1992年,烟台市启动“争戴少先队劳动奖章”活动。活动以“争做勤巧小八仙”为主题,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家务劳动帮着做,社会劳动热心做,科研性劳动学着做。当年,全市涌现出各类“小仙人”19.7万人,其中1000人获市级奖,350人获省级奖,4所学校被省少工委授予“劳动实践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1994年,团市委、市少工委组织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团省委、省少工委在海阳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烟台市的经验。1995年,团市委、市少工委在全市广泛开展少先队雏鹰行动争章卡活动,发放争章卡10万余册,全市有40万名少先队员参加。1996年全市有800名少先队员得到团中央、团省委颁发的雏鹰奖章。7月,团市委、市少工委组织60名城区少先队员赴栖霞农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城乡少年手拉手、互帮互助献爱心”实践活动。同时,开展“我与父母手拉手,共建文明大家庭”主题教育活动,95%以上的少先队员与父母签订共建协议。1998年,全市少先队组织开展“我与灾区儿童心连心、手拉手”活动,共结成“手拉手”联谊校50对,队员“手拉手”对子3000多对,同时捐献棉被衣物389万套,文具近120多万件。1999年6月,烟台市4名少先队员代表全省少先队员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小伙伴共话祖国50年”活动,受到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至2002年底,全市城乡队员共结成“手拉手”对子15万多对,联谊校400多对。
  第十二节 希望工程
  1994年5月27日,团市委建立希望工程烟台助学基金。希望工程有3种捐款方式:1.一般性捐款。捐款不分多少,直接计入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用于救助失辍学少年儿童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结对救助捐款。捐资者一次性捐款400元人民币,结对救助1名失辍学少年儿童完成小学学业;一次性捐款640元人民币,结对资助1名特困初中生完成初中学业;一次性捐款720元人民币,结对跟踪救助一名特困优秀高中生完成高中学业;捐资者结对跟踪救助特困大学生的捐资标准为每学年捐款1200元人民币。捐资总额视救助学生所学专业的学制确定。3.专项捐款。一次性捐款10万元人民币可为一所乡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并命名为希望小学;一次性捐款20万元人民币,可以以捐方的名字援建一所希望小学;一次性捐款50万元人民币,可以以捐方的名字命名建立一项专项基金;一次性捐赠10台电脑可为一所希望小学建立一个希望工程“希望电脑”教室;一次性捐赠15台以上电脑或捐款10万元人民币,可以以捐方名字命名建立一个希望工程“希望电脑”教室;其他有利于希望工程发展的专项捐赠。
  1994年6月29日,全市组织开展“党团支部献爱心,失学少年返校园”活动。市五大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全市掀起捐款热潮,共捐款30多万元。1995年,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党政工团联合行动,不到1个月的时间,筹集希望工程款60多万元。同年,太平洋保险公司投资20万元援建全市第一所希望小学——烟台市太平洋希望小学,拉开烟台市希望小学建设的序幕。1996年9月,团市委在全市开展希望工程1+1助学明信片活动,全市各单位层层发动,全面动员,在6个月时间内筹集救助款20万元。1997年,烟台爱华学校作为全市第一个免费招收曾被希望工程资助学生的学校,先后招收10名初四学生,全部免除其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每年免除费用计6万元。1998年,团市委联合市电业局一次性出资3万余元救助市区贫困下岗职工子女100余名;在牟平区建立牟平松岚希望小学。1999年1月,山东华茂会计师事务所为全市希望小学捐赠第一套希望书库,同时连续6年为希望工程免费审计。2000年,市希望办出资10万元救助全市范围内的各类贫困职工子女600多名。同年,德国汉高公司捐资20万元,在栖霞市亭口镇建成烟台市第一所外资希望小学——烟台汉高希望小学。2001年,为做好三峡移民来烟台的安置帮扶工作,市希望办出资救助20名三峡移民贫困子女;在山东省聊城地区投资20万元,建立烟台定陶希望小学;联合烟台培英学校连续两年共招收14名贫困孩子到该校读书,免收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每年12万元。2002年4月,由山东电力总公司投资25万元在招远市举行招远电力希望小学奠基仪式,招远市地方配套资金20万元建成这所希望小学。至2002年,市希望办共接受社会捐款81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8676名,建设希望小学17所。
  第十三节 其他青年组织
  烟台市青年联合会
  1984年10月30日,烟台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28名。会议选举出主席1人、副主席5人,常委22人。1990年12月17日,烟台市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30名。选举出主席1人、副主席4人,常委24人。1996年5月4日,烟台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180名。会议选举出主席1人、副主席8人,常委35人。2001年4月27日,烟台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248名。选举出主席1人、副主席9人,常委41人。
  烟台市学生联合会
  1984年10月30日,烟台市学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1名,列席代表23名,选举产生烟台市学联第一届委员会。烟台师范学院当选为主席单位,烟台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省水产学校、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学校、蓬莱师范学校、烟台第二中学、文登天福山农技中学等当选为副主席单位。选举产生市学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单位共52个。
  1990年12月17日—19日,烟台市学生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烟台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0名,列席代表24名,选出市学联委员单位44个,选举烟台大学为主席单位,烟台师范学院、莱阳农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山东省水产学校、烟台第一职业中专、烟台第二中学、烟台第一中学为副主席单位。
  1996年5月3日,烟台市学生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烟台召开。会议正式代表51名,列席代表29名,选举产生烟台市学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单位48个,其中烟台大学当选为主席单位,烟台师范学院、莱阳农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烟台教育学院、烟台职工大学、山东省水产学校、烟台财政学校、烟台第一职业中专、烟台第二中学、烟台第一中学当选为副主席单位。
  2001年4月26日,烟台市学生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烟台召开。会议正式代表59名,列席代表40人,选举产生市学联第四届委员会单位57个,选举烟台师范学院为主席单位,烟台大学、莱阳农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烟台教育学院·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山东南山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财政学校、山东省水产学校、烟台工业学校、烟台市高级技工学校、烟台市第一职业中专、烟台市第一中学、烟台市第二中学、烟台汽车工业学校、烟台培英学校为副主席单位。
  烟台市青年企业家协会
  成立于1990年,隶属于共青团烟台市委,是由烟台市优秀青年厂长(经理)组成的社会团体。至2002年已历四届,先后有500多名厂长(经理)入选协会。协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帮助会员逐步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发掘、表彰、推荐、宣传典型,促进青年企业家队伍成长;通过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及时反映广大会员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沟通会员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的联系,为会员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和人才服务;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同类社团组织的交流,促进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企业间的合作。
  第三章烟台市妇女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73年3月8日,烟台地区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烟台地区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第一届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常委7人、委员61人,妇联机关实有工作人员5名。1983年11月1日,烟台地区妇女联合会改称烟台市妇女联合会。1984年1月17日,市妇联内设办公室、法律顾问部、儿童少年工作部、宣传部、生产福利部。机关编制20人,实有21人。1984年3月18日召开烟台市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顺延原烟台市妇联会议届次),选举产生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常委11人、执委75人。1984年5月8日,生产福利部改为组织部,法律顾问部改为权益部(对外挂法律顾问处牌子)。1985年5月11日,市妇联法律顾问处由内设机构改为下属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1986年12月17日,市妇联机关增加行政编制2名。1987年10月6日,核减编制2名,编制20名。1989年4月13日,烟台市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第十一届执行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常委11人、执委45人。1989年6月30日,撤销烟台市妇联法律顾问处,4名事业编制收回,同时在市妇联内部恢复权益部,对外仍挂烟台市妇联法律顾问处的牌子。1994年4月18日,烟台市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常委15人、执委47人。市妇联机关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机关行政编制18名。1999年4月20日,烟台市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常委13人、执委39人。市妇联机关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挂发展部牌子)、权益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机关行政编制15名。
  第二节 直属单位
  烟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1988年5月设立,为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编制40人。1995年3月撤销。
  烟台妇女国际旅行社 1989年2月设立,为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编制为15人。1998年5月更名为烟台妇女国际旅行社。
  烟台市妇女培训中心 1993年12月设立,时称烟台市妇女培训中心筹建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97年3月更名为烟台市妇女培训中心,为科级事业单位,经费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编制12人。
  第三节 组织建设
  1973年烟台地区妇联成立时,全区17个县均成立妇联组织。1984年,全市15个县市区有12个妇联和187处乡镇妇联先后召开妇女代表大会,调整充实领导班子。随着大队改村工作的进行,基层妇代会组织也相应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妇女代表制。市妇联协助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和配备各级妇联专职干部,至年底全市专职妇联干部发展到479人。其中,党团员456人,占95.2%;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6人,占13.8%;35岁以下的391人,占81.6%;合同制招聘干部104人,占21.7%。1985—1986年,全市有县市区妇联15个,乡镇妇联168个,村妇代会9341个;配备专职妇联干部563人。其中,党员428名,团员124名。99.7%的行政村建立妇代会,有30名以上女工的乡镇企业建立妇代会,一批女能人、女专业户进入妇代会班子。1987年,全市有县市区妇联11个,乡镇妇联198个,村妇代会6949个;有专职妇联干部403名。其中,45岁以下的占88.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8.5%。1989年各级妇联加强城市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在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建立妇女组织192个。到1990年,全市共建基层妇代会7250个;专职妇联干部431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90%,党团员占9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
  1991—1993年,全市共建村妇代会6595个,所有行政村都建立妇代会。村妇代会主任有6595名。其中,党员2856名,占43.3%;团员719名,占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83名,占25.5%;40岁以下的3961名,占60.1%。有专职妇联干部435人。城镇街道居委会建立妇代会159个,占应建数的100%。1996年,全市有村妇代会6574个,占应建数的99.7%;乡镇企业建立妇代会388个;党政机关和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建立妇委会287个;专业市场建立妇代会40个;城镇街道居委会建立妇代会166个,占应建数的100%。全市有村妇代会主任6574名,其中党员3085人,占46.9%,团员353人,占5.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987人,占30.2%;35岁以下的1470人,占22.4%。全市有专职妇女干部295人,其中党员242人,团员11人。
  2000—2001年,全市党政机关和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建立妇委会287个,新经济领域建立妇代会426个;村(居)妇代会主任是党员的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6%。
  2002年,全市有县市区妇联13个,乡镇(街道)妇联142个,村(居)妇代会6589个,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妇委会339个,个体劳协、专业市场、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中建立妇女组织305个。全市有村(居)妇代会主任6589名,其中党员3839名,团员211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38名;专职妇联干部243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23人。
  第四节 竞赛活动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 1989年,市妇联在全市农村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简称“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后开展“四赛”活动、“三八”绿色工程、专业规模竞赛、“手拉手、一帮一、脱贫致富奔小康”“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多种竞赛活动。同年,全市5000多处“妇女之家”年内共举办家畜家禽饲养、经济林业管理、工艺品加工等各种技术培训班3万多期,90%以上的农村妇女掌握1~2门生产技术。
  1990年,市妇联以“夺金杯、创金牌”为活动重点,按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设立7个竞赛项目。各级妇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7800期,培训妇女28万人次。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协调小组被山东省“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命名为先进集体。1991年,在全市开展“四赛”活动,即在种植业中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双千双百(双千斤粮食、双百斤油粮作物)”赛,在养殖业中的多项能手赛,在加工业中以手工艺品生产为主的“创汇状元”赛,在庭院经济中的“增百创千”赛。10月21日,在莱州市召开全市“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经验交流会。年内,全市培训农村妇女技术骨干11.6万人,有15724名妇女成为农民技术员,1099人获初级职称,442人获中级职称。1992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14610期,培训妇女64万多人次。10月,市妇联与市二轻局、乡镇企业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妇女手工艺品新产品设计大奖赛”,有20万名妇女参赛。1993年,市妇联围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开发开放和重点乡镇的开发,开展庭院经济开发赛。总结推广龙口市规模经营的经验,评出庭院经济先进县6个、先进乡镇15处、带头村50个、示范户100户;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5130期,受训人数达55万人次;举办“烟台市庭院经济博览赛”,11个县市区均设立赛场,8万户家庭参赛。开展手工艺品创汇赛,组织技术比武、生产技术能手大奖赛等,全市40多万妇女参赛。1994年3月,市妇联在全市表彰100名“双学双比”女能手;7月,在海阳县召开“双学双比”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市农村妇女开发庭院136.4万户,庭院经济创收34.7亿元。有12人被评为省优秀女农民企业家。1995年,在农村妇女中开展以科技为先导的专业规模竞赛和争当“科技女状元”活动,涌现出市级“科技女状元”100名,“科技致富标兵”10名;专业村2272个,专业乡镇180个,开发庭院140万户,经济创收35.2亿元。全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816期,培训妇女技术骨干150万人次,有6500名妇女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开展“千户妇女手拉手、一帮一,脱贫致富奔小康”活动,组织妇女干部、女科技示范户、致富女能手与贫困妇女,结成“姊妹对”22466个,提供帮扶资金903万元。1996年,实施“五个一”(即为贫困妇女指一条路子、上一个项目、传一门技术、送一条信息、筹一点资金)帮扶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扶贫攻坚活动。11月,在莱阳市召开全市扶贫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莱州市“669星火扶贫工程”、招远市“手拉手滚动扶贫工程”、福山区“二五十基地扶贫工程”、牟平区“龙头辐射工程”、莱阳市“妇女扶贫专业合作社”等经验。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烟台市作为全省妇联系统代表介绍经验。活动中,全市有4000多名贫困妇女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科技致富户向贫困妇女提供资金1008万元,帮上项目3357个,有16436名贫困妇女脱贫。1997年,为深化“手拉手”扶贫工作,探索兴办专业合作社、创建“三八”扶贫基地、实施“妇”字号扶贫工程等模式。市、县、乡三级妇联组织建立扶贫联系点585个,创建“三八”扶贫基地841个,涌现出“扶贫女状元”3341名,有1.6万名贫困妇女脱贫。1998年,开展“十万农家女、十项农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先后组织开展十大农业技术知识竞赛、科技咨询、聘请专家下乡授课、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全年培训农村妇女20万人次;全市建立2处农广校培训点、12处农函大分校和198处乡镇辅导站;妇女“绿色证书”获得者达17632名,有8517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全市建起“三八”科技示范基地911处,妇女科技服务队99个,参与妇女达600多人。1999年,全市有23万名妇女参加新技术培训,获“绿色证书”的妇女达33595人,女农民技术员12923人,成立妇女科技服务队4654个。创建“三八”科技示范基地1131个,其中有3处被评为省级“三八”绿色优质工程,莱州小草沟村“三八”科技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同时,深入开展“手拉手扶贫攻坚活动”,全市结成帮扶对子6976个,帮上致富项目384个,帮助4213名贫困妇女脱贫。11月3日市妇联参加全国“双学双比”十年成果展。
  2000—2001年,全市59万名妇女参加农业新技术培训,49410名妇女参加“绿色证书”培训,24037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创建“三八”科技示范基地1231处,建立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和妇女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142个。组织科技致富带头人与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5357对,帮助8300名贫困妇女脱贫致富。2001年,启动“千名农家女网络知识培训计划”,全市有500多名农家女接受培训。2002年,全面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重点加强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和示范基地三大网络建设,全市建立农村妇女函授学校10处,乡、村两级函授班、教学点4163处;市及12个县市区、143个乡镇建立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站),新发展一批巾帼科技致富服务队和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三八”科技示范基地105处;有19万名妇女参加农业先进技术培训,7330名妇女接受网络知识培训。至年底,全市有65744名妇女获得“绿色证书”,30307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在实施“手拉手”科技扶贫工程中,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小额贷款、扶贫资金55.2万元,帮助4164名农村妇女摆脱贫困。
  “巾帼建功”竞赛活动 1991年,市妇联在全市城镇妇女中开展“八五”巾帼建功杯竞赛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五学”(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五创”(创优质、创高产、创效益、创最佳服务、创一流水平)竞赛活动。11月,市委召开“八五”巾帼建功杯竞赛活动誓师动员大会。1992年,市妇联协调有关部门制订与烟台市“八五”计划相适应的“巾帼建功”五年规划。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46期,参加学习的女职工达3万人次;组织技术比武1606场次,有6万多女职工参加;涌现出女科技人才、女设计师、女能手等674人,508人被评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市“八五”巾帼建功杯竞赛活动协调小组被评为省先进。牟平县妇联主任王鼎玲在“三八”节期间参加全国妇联“八五”巾帼建功演讲团,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同时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3年3月,市妇联开展“新产品出口大奖赛”“科技攻关赛”“岗位技术考核赛”等活动,涌现出省级巾帼科技先进工作者6名、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00名。
  1994年,开展十大行业“岗位建功”活动,评选出100名巾帼行业明星、10名行业巾帼标兵。1995年,在全市七大窗口行业中开展“迎九五岗位建功”竞赛活动。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18期,培训女职工1.5万人次,涌现出市级巾帼岗位明星100名、行业巾帼标兵10名、巾帼优质服务班组20个。8月,在蓬莱市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蓬莱、龙口等地的经验,并表彰51名市场建功先进个人。1996年,在全市窗口行业女职工中开展“百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全市684个窗口单位、7万多名女职工参加竞赛,涌现出技术能手、技术标兵2900多名。在专业市场开展“市场建组织、市场建功”竞赛活动,专业市场已建妇女组织40个,妇女从业12万多人。1997年,在全市窗口行业开展争创“巾帼建功示范窗口”“巾帼建功示范岗”“岗位明星”等活动,全市建立“巾帼建功示范岗”872个。1998年,为迎接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交展会,在全市十大窗口行业开展以“文明规范服务、热情礼貌待客”为主要内容的“巾帼文明示范窗口”“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全市涌现出“巾帼文明示范窗口”18个、“巾帼文明示范岗”94个、“岗位明星”177名、“巾帼示范标兵”10名。1999年,“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由窗口行业逐步推向女性较集中的其他行业,同时把承诺制与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女职工中推行规范服务和文明服务,全市建立“巾帼文明示范岗”2149个。5月,市妇联联合市工商局、地税局、个体私营协会,表彰“市场建功”活动涌现出的先进集体10个、质量信得过摊位10个、市场建功女能手50名。
  2000年,市妇联制定《“巾帼文明示范岗”管理实施办法》,与市总工会联合对全市百余所“巾帼文明示范岗”进行复查。全市新创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60个、省级9个。年内召开全市“巾帼事迹报告会”,举办全市“工行杯”巾帼建功10年成果演讲比赛。2002年,全市涌现出“巾帼文明示范岗”2397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8个。
  第五节 家庭文明建设
  争创文明家庭活动 1978年,烟台地区妇联在蓬莱县刘家沟镇进行“五好家庭”(参加劳动好、遵纪守法好、勤俭持家好、教育后代好、计划生育好)试点,在全区普遍开展争创“五好家庭”活动。掖县苗家乡妇联规定:凡没评上“五好家庭”的妇女代表和妇代会委员,不能评为“三八”红旗手,所有妇代会委员都被评为“五好家庭”的大队妇代会,才有资格评为“三八”红旗集体。活动开展后,这个过去全县闻名的“老大难”乡镇变为无民事纠纷积案、无信访积案、无刑事积案的“三无乡”。1982年10月,在“五好家庭”活动中增加争创“双文明户”的内容。1985年,市妇联在全市树立自学成才的海阳县建筑公司技术员李静夫妇等事业型家庭的典型。同年,全市共评出“五好家庭”536489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人物283667名。1989—1990年,市妇联开展“十星级文明家庭”(爱国星、守法星、节育星、敬老星、育才星、和睦星、文化星、卫生星、新风星、致富星)评选活动。1991年,市妇联在全市广泛开展争创“满堂红”家庭活动(即家庭成员必须都是所在单位的先进者),全市评选出“满堂红”家庭50户。1992年8月,烟台市成立家庭建设领导小组,市妇联印发《关于搞好家庭建设,促进改革开放的意见》,在芝罘区、牟平县召开家庭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年底全市评选出“五好家庭”44.7万户,“十星级文明家庭”10.3万户。
  1993年,因地制宜推行3种活动模式:在城区,推行芝罘区开展家庭系列文化活动的模式;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推行龙口市开展创建“小康人家”活动模式;在县市区其他地方,推行招远市、牟平县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模式,形成城乡配套、相得益彰、各具特色的家庭建设新格局。7月,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在烟台市召开全省家庭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烟台经验。1994年8月,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烟台市家庭建设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13场次,并设46个分会场,听众达14万多人。年底,全市“十星级文明家庭”达60万户。
  1995年,在家庭成员中开展“治家、管家、发家”“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法律进万家”工程。全市共编发《家庭法律知识》《妇女法律常识》等宣传材料100多万份,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523期,参训人员14.5万人次,受教育面达60%以上。5月,市委在牟平区召开全市家庭建设现场会。全市“十星级文明家庭”达到85万户,占总户数的44%。1996—1997年,家庭建设突出“美德进万家”主题,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牟平区召开全市“美德进万家”现场观摩会、全市家庭建设汇报会,在招远市召开全市“美德进万家”现场经验交流会,举行全市“美德进万家”演讲比赛。全市共召开现场会100多场次,举行演讲比赛200多场次,举办文明家庭事迹报告会300多场;全市“十星级文明家庭”达到94.5万户。1998年,家庭建设以“三美”(美在居室、美在庭院、美在街巷)为主题,抓招远、蓬莱、莱阳、牟平4个示范点。6月,市委在招远市召开全市家庭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到年底,全市硬化道路2363条,绿化美化街道4354条,庭院街巷植树387.6万棵;24.2%的村达到“三美”一类标准,30.5%的村达到二类标准。组织开展四个“十佳”评选活动,即以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好丈夫、好妯娌为内容的“十佳家庭成员”评选,以藏好书、读好书为内容的“十佳读书家庭”评选,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十佳文明家庭”评选,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体育为内容的“十佳特色家庭”评选。全市“十星级文明村”达到1450个、文明楼院615个、“十星级文明家庭”115.6万户。1999年,家庭建设以“科技进万家”为主题,全市举办家庭成员科技培训班1640期,培训家庭成员31.4万人次;评选表彰100户市级“十星级文明家庭”。开展“文明家庭奉献月”活动,向全市广大家庭发出为老人献爱心的倡议,全市共走访慰问近8000名老人。举办烟台市首届金婚、银婚庆典。开展烟台市百名健康老人评选活动,全市近3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报名参加,评选出健康老人100名。围绕创建文明城市,在家庭成员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为港城添光彩”义务奉献日等活动。
  2000—2001年,继续开展“科技进万家”活动,有1户家庭被评为全国“科技读书示范户”,8户家庭被评为“齐鲁百佳环保家庭”。开展“建设美好家园,招商引资做贡献”、环保承诺签名等活动。市妇联向全市妇女及其家庭发出“积极行动起来,拒绝邪教,倡导文明”的倡议,组织家庭承诺签名活动。与市体委联合开展“百万妇女健身活动”,全市培训妇女文体骨干7908名,成立女子健身队、巾帼文艺宣传队6801个,有省级妇女健身活动先进组织单位6个、先进活动站12个。9月,举行全市“巾帼文明队”授旗仪式。2002年,市妇联开展“美在家庭”活动,以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家庭文化、美化生活环境、创造富裕生活为重点,突出抓好以德治家、以文明立家、以科技兴家三方面工作。全市涌现出“十星级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95.6万户,“文明楼院”170个。“巾帼文明队”建设形成市建中心、各县市区建站、乡(镇、街)建点、村(居)建队的组织网络,至2002年底全市建立“巾帼文明队”6937支。
  儿童家庭教育 1982年始,部分县市成立家教研究会(组)和家教宣传网,宣传家教知识,推广家教经验。1984年12月,烟台市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宣传优生、优育、优教等科学知识。
  1988—1989年全市建立家长学校5430处,编印教材4万余册,家长入校率达60%。1991年6月,烟台市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充实调整家庭教育研究会,举办全市家教培训班,培训家教骨干250名;举办大型“三优”知识宣传咨询日活动。1992年,市妇联与市出版局联合创办的《现代家教》月刊出版。芝罘区妇联牵头开办离异父母学校;莱州市妇联承担全国妇联开展的“三优”工程试点工作,代表烟台市参加省“三优”知识电视大奖赛,分别获全国、省级先进组织奖,市妇联获省级先进组织奖。1995年,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广播讲座556期。1997年,市电台开办“现代家教热线”节目,每周日上午用半小时的时间,邀请家教研究会专家、教授举行家教广播讲座与咨询,录制《今日怎样做父母》现代家教专题录音节目和电视片。1998年,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表彰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家长。1999年,围绕以“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传播与实践行动”为主题,开展“面向21世纪,我们怎样做家长”大讨论征文活动;举办家庭“三优”知识竞赛,评比表彰25所优秀家长学校和100名优秀家长。2002年,市县两级制定家庭教育“十五”计划,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第六节 妇女儿童权益维护
  普法宣传
  1980年,烟台地委确定,自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新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地区妇联重点走访25处公社、61个生产大队、2个工厂、2个街道,就婚姻家庭情况和新婚姻法颁布后的有关问题开展调查摸底。1985年,市妇联举办为期5天、有27名县妇联法律顾问处专职干部参加的学习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2月7日,在全市妇女干部中开展“法律知识百题赛”活动。全市县级以上法律顾问处共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51期,举办法律知识广播讲座35场次;乡镇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393期,举办广播讲座728次;全市有198个乡镇妇联建立法律咨询站,6969个村妇代会成立法律咨询小组。10月,市妇联在招远县召开第一次维权工作现场会。1990年,全市有5700多名妇女参加省“幸福杯”法律知识竞赛。1991年,市妇联制定“二五”普法规划和实施意见。1993年,市妇联开展家庭学法用法活动,引导妇女群众掌握法律知识,学会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994年,各级妇联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月活动,推动有关部门依法解决新形势下妇女劳动就业、参政、住房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95年,颁布实施《烟台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各县市区普遍建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就妇女参政、就业、住房、生育保险等制定一系列政策。10月,烟台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全国人大对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情况的视察,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8年,《烟台妇女发展纲要》中期监测评估,394项指标中的33项主要指标,有27项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占81.8%。1999年,市妇联开展“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宣传月活动,在全市开展流动女性情况和农村离异妇女权益保护情况调查,为做好维权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000年,全力推进《烟台妇女发展纲要》的实施,纲要确定的33项可量化指标中,有29项已完成或超额完成。2001年,召开烟台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制定《烟台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2002年,市妇联制定《烟台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目标职责分解表,并签订目标责任状。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召开纪念《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
  依法维权 1982年,烟台地区妇联先后两次在全区进行较系统的婚姻家庭调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虐待、摧残、迫害妇女儿童问题。1984年,各级妇联共接待投诉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160起。市县两级妇联法律顾问处为妇女儿童代拟起诉书108份,代理纠纷案件21起,进行刑事辩护等诉讼活动8起。1987—1988年,充分发挥四级信访网的作用,共接待信访案件706件,结案率达98%。市县两级法律顾问处共为妇女儿童代拟起诉书32份,配合处理刑事案件6起、民事案件9起、非诉讼案件7起。1991—1994年,共受理来信来访2631件,案件处结率达99%。1997年,市妇联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5周年纪念活动,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在全市妇联干部中聘请陪审员,建立起由70名妇联干部组成的陪审员队伍。1999年,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活动,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1万多场次,接待信访973件次,代理诉讼案件2起,案件处结率达98%。2000年4月12日成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6月30日成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开通法律服务专线电话,先后为1.1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加强陪审工作,全年陪审案件198起。2001年,妇女法律援助中心承办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257起,解答法律咨询1900多人次。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做家庭暴力鉴定5起。全市89名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80余起。全年接待各类来信来访1030件,案件处结率达98.9%。2002年,妇女法律援助中心承办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320起,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做家庭暴力鉴定37起,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队伍参与审理涉及妇女儿童案件635件。组织开展“巾帼法律烟台行”活动。市妇联全年共接待各类来访案件1276件,案件处结率达98%以上。
  打拐禁赌 1990年,各级妇女组织参与以“打拐”为重点的除“六害”斗争,配合公安等部门解救受害妇女儿童72人。1996年,市妇联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妇女“禁赌”活动,乡镇妇联成立“禁赌”协会,村妇代会成立“禁赌”队,全市共端掉赌博窝点276个,没收赌资98.1万元,有6个县市区、100名个人受到表彰。1999年,深入开展妇女“禁赌”活动,全市共举办培训班2813期,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端掉赌博窝点213个。2000年,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拐、扫黄打非、禁赌禁毒等专项斗争,先后解救被拐卖妇女199人、儿童7人。
  第七节 女干部推荐培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越来越多的妇女优秀分子先后被提拔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到1986年底,全市有女干部32426人(含威海),占干部总数的25.8%;有女党员62835人,占党员总数的12.4%。全市各县市区的党政领导班子中除长岛以外都配备了妇女干部。1987年,市县两级妇联先后成立妇女人才开发促进会,利用召开女干部座谈会、恳谈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为女干部学习成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各级妇联组织建立妇女人才库和妇女后备干部档案,对妇女干部做到早发现、早培养。1990年,全市共有女干部40707人,占干部总数的28.5%,其中市级女干部2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7.4%;县级女干部54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3.7%;科级女干部992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1.8%。1991年,配备女干部的市直部门18个,占部门总数的25.7%;乡镇120个,占乡镇总数的58.5%,其中配备女正副职的乡镇51个,占乡镇总数的24.6%。1992年3月,烟台市举行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优秀女领导干部47人,优秀女企业家24人。1995年12月,《烟台妇女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市县两级妇联实行定期向党委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女干部制度。1995—2000年,市县两级妇联共推荐科级以上女干部418名。充分利用党校和妇女培训中心等阵地,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培训班91期,培训妇女后备干部8158人次。同时,采取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女干部健康成长。1996年,全市有地市级女干部4名,县级女干部104人,科级女干部1457名。市、县直部门配备正职女干部76名;全市13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女干部;201处乡镇(街办)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的有198处,占98.5%,其中配备正副职女干部的有118处,占58.7%。新发展女党员2425名。1997年,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4856名,占总数的74%,其中进党支部的887人,占总数的14%;进村委的3969人,占总数的60%。1998年,全市共有女干部69704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36%。其中,地市级女干部4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8.5%;县级女干部134名,占同级干部总数的8.4%;科级女干部1141名,占同级干部总数的9.9%。12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内均配备了女干部,其中任正副职的9人,有5个县市区配2职。市、县直部门配备女干部的占部门总数的41.1%,其中配备正职女干部的占8.2%。全市199处乡镇(街办)除长岛两个边远海岛乡镇外均配备女干部,其中,110处乡镇配备正副职女干部,占乡镇总数的55.3%;17处乡镇配备正职女干部。全市共有女党员61605人,占党员总数的13.6%。2000年,全市共有女干部7.46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38.3%。12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内均配备女干部;市、县直部门配备女干部的分别占部门总数的40.6%和47%;204个乡镇(街办)领导班子中有201个配备女干部,占乡镇总数的98.5%,25处乡镇配备了正职女干部。市直妇女较为集中的教育、卫生、文化、纺织、轻工等部门的领导班子均配备了女干部,县直达到53.8%。村“两委”中女性成员的比例为79.8%;市县两级政协女委员比例分别为20.3%和22.7%,女后备干部和发展女党员比例分别为23.5%和25.7%。2001年,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烟台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市级党政、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均配备女干部,配备率达到100%。12个县市区党政两个班子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其中8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均配备女干部,配备率达67%,还有2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配备3名女干部,超过纲要目标要求。94.3%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其中配备正副职女干部128名,配备率达68.3%;有10个县市区配备乡镇正职女干部17名,其中女党委书记4名、女乡镇长13名。全市人大女代表比例为19.7%,政协女委员比例为24.6%。科级女后备干部比例为25.1%。
  第八节 托幼及儿童少年工作
  70年代至1991年,境内托幼及儿童少年工作由各级妇联主管。1977年,烟台地区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妇联。各县、公社也相继成立托幼领导小组。1984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奖励215个先进集体、450名先进工作者。1985年6月,全国妇联在烟台市召开托幼工作现场会,参观烟台市所属的5县1市及部队的27个园所,会议发出向发展农村托幼事业的掖县县委、掖县过西乡徐家村老支书徐斌、黄县芦头镇妇联主任赵学经学习的号召。1986年5月,市委、市政府在掖县召开全市托幼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9月,市妇联对全市城乡910处一类园所进行验收,有849处达到一类园所标准,占全市院所总数的9.1%。1987年,各级妇女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托幼事业“七五”规划,在改善园所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94名托幼工作者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13处园所被评为全国托幼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对在儿童少年健康成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53个单位和352名个人,分别授予烟台市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称号,推广芝罘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经验。
  1991年1月,市妇联将托幼工作移交给市教育局,工作重点转向儿童少年工作。同年,市妇联制订《烟台市“八五”期间儿童少年事业发展规划》,以“优生、优育、优教”为重点,全面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烟台市被评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市”,获“热爱儿童”荣誉奖章。1995年,各级妇联组织专业人员对《烟台市“八五”期间儿童少年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到1995年底,“八五”规划中的78项可量化指标,已完成并超前完成71项,全市儿童事业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1996年3月,市政府颁布实施《烟台市儿童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并于1998年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中期监测评估。2000年,《烟台市儿童事业发展“九五”规划》确定的145项指标全部完成。2001年,市妇联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烟台好家长、好儿童”评选活动,评选出100名市级好家长、好儿童,其中有10名当选为“十佳”好家长、好儿童,还推荐8名参加省“齐鲁好家长、好儿童”评选,全部当选。
  2002年“六一”节期间,全市集中开展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宣传周活动,通过举行启动仪式、发出倡议、开设专栏、征集童谣诗歌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发放宣传材料2.9万份,征集童谣诗歌4500多首。继续实施“春蕾计划”,广泛开展“爱心助春蕾”“城乡手拉手、春蕾共绽希望花”及“爱心妈妈”“代理妈妈”结对资助活动。至2002年底,累计捐资捐物折款达455万元,资助“春蕾女童”1.7万名。
  院所建设 1979年底,烟台地区办托儿所、幼儿园10093处,入托儿童383454名,入托率达62%。1980年底,全区有托儿所7816处(相邻村实行园所合并,比1979年减少2277所园所),入托儿童430761名,入托率达62.4%。1981年,全区用于修建园所、增加大型设备投资达200万元。新建、扩建托儿所、幼儿园672处,修缮房屋5800多间,增设大型玩教具8200多件,新置桌椅45500多套。1985年,全市有各类园所9261处,其中城镇827处,入园率为81.3%;农村8434处,入园率为61.6%。1986年5月,市妇联制定农村、城镇托幼园所分类检查标准,并于9月对全市城乡910处一类园所进行验收,有849处达标,占全市园所总数的9.1%。1988—1989年,继续抓园所建设和管理,学龄前儿童总入托率达62.7%,4~6岁儿童入园率达94.9%。1990年,全市各类托幼园所有6674处,3周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93%。
  保教队伍 1979年,全区的保教队伍有24371人,其中幼儿教师10778名,保育员13593名。1980年,全区16个县市区都成立托幼办,配备专职干部23名,使托幼工作自下而上行政上有人管、业务上有人抓。县、社两级妇联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区12000名教养员进行培训。1983年,以县为单位对保教人员普遍进行考核,调整充实保教队伍,14130名保教人员中,党员485人,团员4924人;幼师毕业的132人,高、初中文化程度的11844人;35岁以下的10935人,36~55岁的2996人。1985年,保教队伍发展到17812人,其中幼师毕业262人,受过正规培训的2084人。1990年底,保教队伍发展到13926人,其中幼儿教师12834名。
  第九节 宣传工作
  1984年,全市妇联组织向广大妇女进行“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烟台市拍摄题为《中国妇女之家》的纪录片,发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先后在全市树立勤劳致富型、生活丰富型、事业型、移风易俗型等不同类型的“五好家庭”典型并广泛宣传;“三八”节期间,表彰300名市级“五好家庭”。1988年,市妇联将全国优秀女企业家蓬莱县绣花厂厂长门玉琦等3人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发至各县、乡妇联和厂矿企业单位,组织广大妇女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全年共举办妇女典型报告会15场,宣传妇女典型230人,编写妇女典型材料2000多份。1989年,市妇联共举办系列讲座2180期,宣传“四自”典型6589个,举办报告会600多场(次)。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移风易俗巡回报告团,赴各县市区巡回演讲。
  1991年,市妇联推选的由烟台电视台拍摄的反映福山区“双学双比”的专题片《八女戏潮》,获全国“雪城杯”优秀电视片奖。1994年,市妇联先后推广在“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龙口市王家疃村妇代会抓技术养鸡、栖霞县中桥镇抓沼气开发的经验,福山区上夼村养七彩山鸡收入10余万元的郭新惠等一批“双学双比”女能手典型。1995年3月,开展以庆“三八”、迎“四大(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巾帼党员风采”宣传周活动,召开迎“四大”座谈会,组织开展’95妇女问题论坛,征集资料、编辑出版《烟台知识女性》画册,组织拍摄《女人不是弱者——烟台巾帼风采》专题片,开展“烟台巾帼十杰”评选活动,共撰写宣传妇女工作的文章886篇,其中国家级用稿40篇,省级用稿123篇;组织各种座谈会、报告会、演唱会、知识竞赛等达1050场次,妇女参与面达90%以上。
  1996年,市妇联在《中国妇女报》头版头条发表“手拉手”扶贫活动和跨地区扶贫工作经验。1997年,市妇联在五区家庭中开展APEC知识家庭有奖竞赛活动,召开全市各界妇女庆“三八”、迎香港回归座谈会,举办全市妇联干部“歌颂党、迎回归”演讲比赛。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烟台日报》推出20户候选“十佳文明家庭”,经群众投票选出,进行宣传。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扶贫女状元”宋玉香、丁惠芹、李春梅和两代继母之家4个专题片。1998年,中央电视台“农家女”栏目先后两次以4个专题片报道改革开放中的烟台妇女,《中国妇女报》刊载烟台市家政服务介绍所的经验和下岗女职工创新业的典型,《中国妇运》宣传烟台市扶贫工作经验,全国妇联编写的《90年代中华巾帼大典》编录烟台市70名杰出女性,山东电视台“女性驿站”栏目报道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烟台知识女性,山东卫视台宣传市妇联家政服务介绍所经验。在《烟台日报》宣传44户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
  1999年,开展“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宣传月活动,在《烟台日报》开辟专栏,电台新闻“1314”节目分2期对县市区分管书记进行访谈。召开全市庆祝“三八”节暨“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表彰大会,开展“十佳警嫂”“百名孝敬父母好儿女”“优秀家长”等评选活动。2000年,评选出第二届“烟台巾帼十杰”,市委、市政府进行隆重表彰。同时,在新闻媒体开设“巾帼十杰风采录”等专栏,广泛宣传先进妇女典型。
  2001年,市妇联推荐的好军嫂张燕妮当选省“十佳好军嫂”。2002年,市妇联与市委政法委、宣传部联合开展烟台“十佳警嫂”评选活动;与市卫生局联合表彰30名优秀护士;与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开展“十佳军嫂”评选活动,推荐的1名拥军模范当选省“十佳兵妈妈”,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第十节 扶持下岗女职工再就业
  1997年始,市妇联选树一批自强不息、自谋职业的先进典型,通过召开座谈会、事迹报告会、演讲会等广泛宣传,引导下岗女职工坚定创业信念。同年,全市有3000多名下岗女职工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1998年,举办巾帼先进事迹报告会,并邀请省“巾帼创新业”明星报告团来烟台作报告。开展“巾帼创新业、心连心帮扶解困”活动,建立市级女职工下岗再就业示范点6个、妇联社区服务实体48个,安置下岗女职工120人;动员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女企业家联谊会会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施“五个一”(指一条就业门路、帮上一个项目、捐一点启动资金、提供一个培训条件、安置一批下岗女职工)帮扶解困工程,与下岗女职工结成帮扶对子567对。1999年,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市劳动局、市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巾帼创新业,心连心帮扶解困”活动,举办培训班244期,培训下岗女职工1200人次;安置下岗女职工2800多人;涌现出“巾帼再就业明星”57名、“实施巾帼创新业行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20个、“巾帼创新业示范点”26处。
  2000年,市妇联与市民政局、劳动局等6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巾帼社区服务工程”,推动下岗女工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市妇联家政职业介绍所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40多名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并为首批经培训、考试合格的家政服务员颁发岗位资格证书。与市民政局联合开展“十佳社区服务员”评选活动,对10名成绩突出的家政服务员进行表彰。2001年,全市有7个县市区成立家政服务公司,建立127处社区家政服务站,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62期,并在烟台妇女网站建立家政服务网页。2002年,全市各级妇联自办、联办再就业培训基地41处,培训下岗失业妇女5900多人次,创办妇联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服务站160多处,发动下岗失业女职工兴办“五小”服务实体、便民服务实体1300多家,协助安置女职工5700多人。
  第四章 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50年6月,烟台市(今芝罘区)工商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第一届委员会。1953年7月、1957年5月、1958年10月、1963年1月依次分别选举产生烟台市工商联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工商联停止活动。1981年恢复烟台市工商联组织。
  1982年9月,烟台市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由25人组成的第六届执委会,设正副主任委员4人,常务委员8人,执行委员13人。内设办公室、组织宣传科、咨询培训科,工作人员4人。
  1987年10月21日,烟台市工商联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顺延原县级烟台市届次),选举产生由38人组成的第七届执委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1990年9月6日,因主任委员病逝,市工商联召开七届五次执委会,补选新的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1993年7月29,烟台市工商联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由33人组成的第八届执委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9人。内部机构不变,有工作人员11人。
  1997年5月4日,烟台市工商联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由68人组成的第九届执委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6人,秘书长1人。内部设置及工作人员人数未变。1998年1月8日,召开九届三次执委会,增选2名副会长。
  2001年12月26日,烟台市工商联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由93人组成的第十届执委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10人,秘书长1人。至2002年底,市工商联内部设办公室、组宣科,机关编制12人,实有工作人员11人。基层商会 1985年7月以后,威海市(1987年划出)、黄县、掖县、莱阳县、牟平县相继恢复建立工商联组织,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至1986年底,共发展团体会员4个、企业会员72个、个人会员242人。到1991年,发展张裕酿酒公司、造锁总厂、罐头总厂、北极星钟表公司等一批国营企业会员,还有一批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等。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工商联会员发展主要对象转向非公有制经济。同年4月17日,海阳县工商联成立。随后,蓬莱市、招远市、福山区、芝罘区、开发区、栖霞市、长岛县工商联相继成立。2002年12月26日,莱山区工商联成立。至此,全市12个县市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建立工商联组织,共有各类会员6218个。
  1994年,市工商联开始开展建立基层乡镇商会和同业公会的试点工作。9月17日,烟台市第一个基层乡镇商会——莱州市沙河镇商会成立。不久,龙口中村、北马、乡城(后改为徐福)、莱阳龙旺庄及海阳郭城乡镇商会和编织业商会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8日,烟台市工商联第一个直属商会——橡塑业商会在龙口开发区山东道恩化学有限公司成立。到2002年,全市共建立乡镇商会91个。其中,芝罘区、福山区、莱阳市、招远市乡镇(街道)商会的组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建立同行业组织11个,其中市属同业商会3个,县市区属8个。
  第二节 参政议政
  1989—2002年,市工商联就市政建设、财政税收等工作开展专题调查1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10余篇;走访会员2500家(次),开展专项调研40次,向党委、政府提合理化建议521条;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提出提案、建议198份。1995年、1996年在市政协会议上,针对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状况,主任委员傅其明分别作《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完善服务,依法管理》和《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引导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会发言。会员王全杰针对烟台市建设旅游城市的远景规划,连续几年提出增开烟台至西安客运列车提案,1999年得到实施后,形成连接西安、郑州、济南、烟台的旅游大通道。
  第三节 服务经济
  举办培训班 1985—1986年,市工商联举办剪裁、摄影、会计、企管学习班13期、17个班,培训学员597人,其中为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32人。1989年3月配合全国工商联举办“股票证券知识高级培训班”。1989年10月17日成立烟台市工商联服装学校,此前举办剪裁班12期,培训学员716名。从1998年开始,就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先后走访会员企业107家(次)。会员企业龙大集团、丽鹏包装、六塑产业被省工商联推荐参加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温州会议。1999年3月与芝罘区工商联联合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利用休息日连续举办8次专题讲座,请有关专家、教授讲授合同法、税法、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资本运营、外事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举办专题培训班12个、培训231人次。之后,又举办2次“企业文化及WTO(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研讨会。
  服务会员 1985—1986年,市工商联组织退休成员64人,为工商企业提供84个咨询项目,协助会员引进10余个项目;向各沿海开放城市工商联寄发《烟台市技术开发和引进外资项目》。协助会员申报2项发明专利,分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获专项资金800万元;传递经济信息700条,协助上项目10个;开展法律、财会咨询260人次、解决经济纠纷140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0万元;协助有关部门办理“农转非”745人。协助37名会员赴港台地区和东南亚、俄、日、朝等开展商务活动。
  对外联络与交流 自1982年以来共接待海外朋友和“三胞”42批294人次,推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先后促成合资250万美元鱼竿生产项目以及与市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抽纱公司、木材公司、刺绣厂、玩具厂、毛巾厂、鞋厂等多个项目的合作意向,为会员传递经济信息180多条。1995年8月、1996年6月组织2批26位企业家会员赴东南亚商务考察。2000年始,每年都组织会员企业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接受经济管理培训等,加强与日本、德国、挪威、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工商界的联系,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
  组织参与交易会 1986年市工商联组织10家会员携52个种类商品参加全国工商联举办的“工商联企业名、优、出口商品展销会”。从1987年开始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全国工商联分别在上海、南京、杭州、福州、济南、合肥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工商联企业名、优、出口商品展销会”,参会产品1254万元,成交447.7万元。1989年4月11日,由烟台市、天津市和平区、石家庄市三地工商联发起、联络的华北19城市工商联联谊会在天津市和平区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首次商品信息交流会。1990年10月29日由市工商联承办,在烟台召开理事会暨商品信息交流会,达成13项供求意向,成交70余万元。1997年组织会员参加中俄边境交易会,签订合同额280万美元;参加云南昆明“第一届民营企业交易会”、南京“世界华商大会”和“全国民营企业高科技创业创新成果汇展”等。1996—1999年,先后组织会员永生集团、金王电器、爱地果蔬、弘洋集团、美林置业等50多家会员企业参加“山东省新技术交易会”“环渤海地区经济研讨暨交易会”等十几个展会;为会员企业筹备“温州服装城”开业。
  招商引资 1994年,烟台市工商联赴南方招商引资,为会员企业融资1150万元。至2002年底,共赴海外招商70多人次,引进项目60多个,引进、推荐人才214名,引进资金4000万美元和5000万元。
  第四节 服务社会
  安置下岗职工 1997年12月,市工商联与市劳动局联合,组织芝罘、牟平、福山、开发区73家会员企业招聘下岗职工,提供798个岗位,当场确定715个成交意向。1997年、1998年市县两级工商联共举办6次再就业洽谈会,达成用工意向1000多个。1999年举办4次再就业洽谈会,64家会员企业参与,达成用工意向563个。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会员共吸纳下岗职工1578人。1998年7月7日,市工商联成立以傅其明会长为组长的“烟台市工商联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副会长姚素沂等8位民营企业家向全市民营企业发出《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安置下岗职工,努力奉献社会》的倡议。至2002年,组织发动会员企业,先后单独或联合举办“下岗职工招聘洽谈会”13次,共聘用下岗职工3000多人、吸纳社会待岗人员6000多人。其中开发区工商联连续6次举办会员企业用工洽谈会,安置下岗职工480人,招收农村富余劳动力730人;副会长姚素沂和会员王新基、杜成林、翟玉仁等通过参与企业改制,使2000多名濒临失业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重新上岗。工商联各级组织及会员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主动为会员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使90多家会员企业通过参与100余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实现“二次创业”,规模实力迅速增长。
  “光彩事业”活动
  1995年,市工商联开展“光彩事业”活动,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副会长邱广基研究培育的珍珠长毛兔在全国28个省400多个县推广,社会效益达30多亿元;向社会捐款100多万元,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光彩事业奖章”。1998—2002年,全市先后有30多家会员企业向市内海阳、福山,省内德州、聊城、临沂、临淄以及新疆库尔勒、乌鲁木齐,山西临汾、屯留投放资金3550万元,提供技术咨询、指导等,涉及15个项目,安置就业2000余人。至2002年,会员投入西部开发建设到位资金超过2亿元。在“光彩事业”活动中,共提出促进经济发展建议715条;提供致富信息75条;引进项目38个、资金1200万美元;提供就业岗位930个、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721人;举办培训班30期;参加光彩事业项目12个;协调银行拆借资金480万元、办理财产抵押680万元,联系销售产品780万元;引进7个项目,协议资金3750万美元。
  捐款救灾 1998—2002年,全市会员参与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扶危济困、救助失学儿童等捐款、物总值3138万余元。1998年,会员于洋在全市赈灾晚会上一次捐款10万元,被授予全国工商联系统“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牌。2000年夏,栖霞市突遭雹灾,副会长姚素沂召集技术人员特制化肥200吨送往灾区。
  第五章 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60年5月,山东省科协烟台专区办事处成立,系山东省科协派出的督导性机关,与烟台专区科委和烟台专区科学院合署办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销。1978年3月恢复,称烟台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仍与地区科委合署办公,对外挂两块牌子,对内受科委直接领导。1980年11月,地区科协从科委析出,成为独立的处级单位。1983年11月,烟台地区科学技术协会更名为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市科协)。1985年,市科协内部机构设办公室、组织部、学会部、科普部,定编16人,实有16人。1986年12月,市科协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00名,特邀代表29名。1998年11月,市科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303名,特邀代表21名。2002年,市科协机关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学会部、科普部。事业编制14名。
  第二节 直属单位
  烟台市科技宣传馆1984年1月7日成立,正科级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16人,内部设办公室、展教科、声像科、青少年活动中心,主要从事城区科普、农村科普、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项活动。至2002年,共获全国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市级奖励4项。
  烟台市科技进修学院 1983年4月30日成立,正科级全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编制9人,内部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1989年经烟台市职教办批准,成立了烟台市科技职工学校(一套班子,两个牌子),1994年工资改革时,科技进修学院改为“差额事业单位”。同年,科技进修学院经批准设立山东干部函授大学烟台函授站,招收本科、专科学员。2002年在职职工4人。
  烟台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1984年6月7日成立,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5人。同年,成立烟台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将烟台市科技咨询服务部并入,定为处级企业单位,编制15人。1989年成立科技咨询服务部,业务人员编制4人,行政管理人员编制3人,工勤人员编制1人。1992年更名为烟台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2002年,该中心所属的分支机构73个。
  烟台市科技活动中心 1987年9月5日成立,正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20人,内部设餐饮部、接待部、办公室。1990年5月19日并入市科技馆,对外挂市科技活动中心和市科技馆两块牌子。
  《科技信息报》编辑部 1984年10月7日,《科技信息报》创刊,编辑部成立,归属市科协。1994年9月归并烟台日报社。
  第三节 组织建设
  1978—1983年,各县市科学技术协会相继恢复,并开始组建各种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到1985年底,15个县市区科学技术协会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41人。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148个,会员8816人。2002年全市共建立县市区级科协组织13个(独立建制9个,合署办公4个),专职干部101人。
  1978年起,开始组建乡镇科学技术协会,到1985年底全市乡镇科协技术协会达273个。到1987年底,全市20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建立村级科协5198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4.6%;建立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659个,发展会员53993人。1994年,县以下的机构改革后,有50%的乡镇科协被撤销或合并,乡镇科协干部为兼职或无人管理状态。8月份市科协在龙口市召开各县市区科协主席参加的乡镇科协换届现场会,11月份进行全面检查,年内除海阳县外都可以完成换届工作,被撤销、合并的乡镇科协机构得到恢复。1983年3月,烟台市机床附件厂率先成立厂级科学技术协会。至1988年,共有31个厂矿企业建立科协,共配备专职干部60名。到2002年全市共有厂矿科协67个。
  第四节 科学普及
  1978年起,各级科协先后恢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重新开展起来。1979年,全区举办技术讲座、技术表演、技术比赛4700场,参加者达16万多人次;编印科技刊物、资料255种,发行33.7万余份;地方科协先后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91期,学员达8238人。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青少年科技活动日趋活跃。1979年莱阳县穴坊联中成立农业科技研究小组,培育出“穴育1号、2号、4号、7号”花生杂交品种,在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同年,烟台地区选送18件青少年科技作品参加省展,其中有7件作品分获二、三等奖;有3件作品分获全国银质奖章和铜质奖章。在全国航空模型比赛中,烟台市获团体第九名,并获铜牌3枚;在全省举行的无线电测向比赛中,烟台市获团体第一名,获金牌1枚。
  1982年,地区科协组织编写的《烟台科普》一书,印发3.9万份。与团委、教育局、体委、妇联共同组织全区青少年创造发明竞赛,征得作品90多件从中选出16件作品和7篇小论文参加全省首届青少年科学小发明创造比赛,有9件作品获奖。1985年4月,全国初中学生数学联赛,全市有100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中获山东赛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同月,参加全省中学生物理竞赛,有4人获奖;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有3人获奖。5月,在省青少年计算机比赛中,烟台市参赛4人,2人获三等奖;8月,在省航模比赛中,烟台市获中学生团体第一名,获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2枚。
  1986年,市科协组织实施“241”计划,帮扶20个困难村,400个专业户,“七五”期间全市培训农民100万人次。市科技馆深入农村拍摄6部科技致富典型集锦,省、市电视台播放新闻23条,科教专题电视片3部,下乡巡回放映58场。同年,《烟台科技信息报》创刊,全省发行912万份,发行量居全省同类报刊第二名,提供科技、经济等各类信息2000条。全市广泛开展科学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智力竞赛、科技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参加省及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共有54人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人,获全国二等奖3人,获全国三等奖4人;获省一等奖5人,获省二等奖12人,获省三等奖29人。
  1987—1989年,全市在参加全国、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获国家级先进集体奖1个,先进个人奖3名,获省级先进集体奖12个,先进个人奖11名。1988年,市科协推荐市级获奖作品,参加国家、省级“空模”“海模”“无线电测向”“科学小发明创造”“科学小论文”竞赛活动,获全国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获省一等奖、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1989年,全市举办海洋知识、农业科技作品、空模、海模、通信、物理、数学等项比赛,参赛人数达5000余人,获国家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获省一等奖9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6人;获得集体奖30个、个人奖160人。
  1990年,市科协举办首届以“科技兴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周(月)活动,有3854名科技人员参与街头科技咨询,有1561名专家组成讲师团进行宣讲,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举办培训班1665期,培训农民15.4万人,印发科技宣传资料40万份,放映科技电影131部。同年,在厂矿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有3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攻关项目1000余个,创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其中获国家“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的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4名。
  1991年3月—4月,全市开展科普宣传周(月)活动,参加单位1200个,参加人员46189名,受益群众200万人次。厂矿科协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共立项521项,完成377项,创造经济效益1196万元。市科协、市经委联合在工矿企业推广18项新技术新工艺,厂矿科协推广项目58项,创经济效益654万元。全市共有30余万小学生参加了科协系统举办的7次竞赛活动(数学、物理竞赛、空模、海模比赛),制作生物标本3.6万件,撰写观察论文2万余篇,获市级奖250人次(件),获省级奖59人次,获国家级奖38人次;全市开展首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青少年电子计算机竞赛”“我心中最崇敬的科学家演讲比赛”活动,有46人获奖,烟台市科协被评为“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组织工作奖”。
  1992年,全市举办“科普之夏”“科普夜市”“科普消夏文艺晚会”等项活动,参加人员10万人次,培训科技人员12万人,印发资料62万份;举办科普报告68场,科普讲座1136场;放映科教电影、录像1260部。厂矿科协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提出攻关项目900个,实现600个,创经济效益3000万元。全市评选第五届青少年科学小创造发明、科学小论文竞赛优秀奖参加省竞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1项;获全国评比金、银牌各一枚,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
  1993年,市科协、农委、科委、农业局联合在农村开展创建“科普村”活动,新建科普村800个,累计创建“科普村”300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5%以上,有9个乡镇和21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科普乡镇”和省级“科普村”。3月,开展第二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全市有11万名青少年参加活动,有15项活动材料报送省全部获奖,并获国家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
  1994年,市科协制定“金桥计划”《实施管理方案》和《实施“金桥计划”要点》,全年共立项115项,除跨年度27项外,其他88项全部完成,新增加经济效益3.03亿元。市属学会实施“金桥计划”,为机电、化工、制冷、医药等行业和单位进行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技术服务达37项,创经济效益4169万元。省科协召开全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成果展示会和经验交流会,烟台市申报优秀成果17项,制作展板11块,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同年,在全市第六届青少年“科学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活动中评选出的牟平区武宁中学林峰的“防滑剪枝剪”获全国小发明创造二等奖,省一等奖,其余2件获省二等奖,6件获省三等奖。
  1995年8月—9月,全市举办烟台市第三届科普宣传周(月)活动、“花雄杯”系列科普知识竞赛、“营养保健知识有奖答卷竞赛”“花雄杯”青年科普知识电视竞赛,有万余人直接参与,获奖人数近200人。1995年,全市厂矿科协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立项400项,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金桥工程”共立项231项,完成140项,新增经济效益4.8亿元,节约资金4585万元,创汇200万美元。举办全市首届青少年“春生通达杯”计算机竞赛,其中优胜队员参加了全省青少年“浪潮杯”计算机大赛,获初中组二、三等奖各1名,高中组三等奖1名。组织烟台市第三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收集参赛作品73份,报省参赛作品16件,获省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获全国优秀项目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从1996年开始,科普活动划分为农村科普、城区科普、企业(学会、厂矿科协)科普、青少年科普。
  农村科普 1996年,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市教委、市农业局联合印发《搞好第十二届农函大招生培训工作》和《农函大结业学员换发绿色证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11所县级农函大分校,150个乡镇辅导站,组建500多人的教师队伍,建立96处教学实习基地和200处融党校、科普学校为一体的农函大教学辅导站,完成第十二届农函大招生5696名(农村妇女3796名)。农函大经过8年的发展,共培养2.3万余名“永久牌”农村技术骨干,有1500多人获得农业部门颁发的“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职称资格证书”,全市结业学员1.7万名,80%成为率先致富的典型。同年,市科协对11个县市区和部分乡镇的科普示范基地进行积极指导和扶持,建立较高层次的科普示范基地67个,面积达765公顷。招远市科协筹资15万元,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招远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新品种21个,推广应用17个。
  1997年5月,全省科普示范基地现场会在招远市召开,招远市科普园引进100多个国内外作物新、稀品种,试验种植取得成功,获益8万。全年全市累计有科普乡镇81个,科普村3842个。
  1998年9月,市科协在招远市召开基地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招远市、长岛县、莱州市、海阳市的经验,命名招远市、长岛县的基地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其中,招远市的基地由4公顷扩大到8公顷,示范项目、品种分别达13个和60个,被省科协命名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长岛县科协投入万余元设立3处基地,其中“海参增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全年推广达14公顷;牟平区科协投入4万元创办“实用菌周年生产基地”,其多种蘑菇的周年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亩效益可达10万元,辐射带动5个乡镇10万平方米的生产面积。
  1999年,继龙口市作为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的试点后,莱州市、招远市的创建工作通过了省市检查验收,列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的计划,有6个县市区的科普经费落实到人均0.1元以上,蓬莱市科技馆被列入全国文明旅游城市规划。市、县、乡科协建立科普示范基地46处,16处基地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6处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
  2000年,各级科协充分发挥农函大、农广校和镇、村科普学校的作用,全市招收第十六届农函大学员2725名,举办短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16万人次。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被批准为省级科普示范县(市)。7月全国科普示范县研讨会在龙口召开,11月全市又有4个乡镇8个村被省科协命名为“全省讲、比、建先进集体”。
  2001年,第十七届农函大招收学员1341名。招远市招收31名中专学历班的学员,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活动,各市县科协都组成“科普讲师团”,巡回镇、村面对面地宣讲农业科技,实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咨询,受益群众16万人次;6月,中国科协正式命名龙口市为首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2002年,“烟台科技博览园”“龙口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蓬莱市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三处基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烟台市全年推荐优秀科普项目11项,申报省级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7项,并建立市级优秀科普项目库。
  城区科普 1997年,市科协举办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科普宣传周(月)活动,在文化广场举办大型图片展览,观展人数达2.5万人。各县市区科协组织科普一条街活动53次,出动科普宣传车31辆,印发科技资料30万份。同年,市科技进修学院举办高级化验员培训班1期,培训化验员101人,山东干部函授大学财会和经营专业招收学员230名。
  1999年,烟台市科协将城区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城区科普工作正式启动,全市以芝罘区为试点单位,扎实开展争创科普示范城区活动。8—9月,市科协与市委宣传部、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烟台第五届科普宣传周(月)活动,共组织8项主题活动,编印宣传资料10万份;8月28日在市区南大街举办科普一条街活动,全市有18个系统、56个单位近600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参加,共发放科普资料5万余份,义诊1300人次,咨询群众2万人次。10月,芝罘区被列入全国50个科普示范城区之一。
  2000年,芝罘区投资1.8万元改建科普宣传栏、板,增加8条科普一条街,全区170个居委会各抓1~2个科普楼院。8月,市科协、市文明办联合举办“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大型科普展览,观展人数5万余人。11月份在全省城区科普工作会议上,全市有3个单位、6名个人获省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烟台塔山竞技游乐城、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蓬莱市动植物园三处基地被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昆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3月,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举办《回顾与展望——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大型科普展,观展人数4万余人,随后在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巡展,观展人数达6万多人。6月19日—23日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科协、市教育局、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纳米科技》《生命基因》大型科普展览,观展人数达2万人。8月26日由市科协、市文明办、烟台晚报共同举办“太阳核酸”杯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参与竞赛人数达3万余人,收到有效正确答卷3565份,其中15人分获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
  2002年3月,市科协与市统计局联合开展“烟台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全市5个县市区、23个街道、乡镇、24个居委会、42个村的900个被访户中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27张,回收率达100%,调查显示烟台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48%(每千人中有24.8个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全国和全省为14人和17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高出全国和全省1.08和0.78个百分点。4月,市科协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3所联合举办科普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来烟台作航天科普知识报告,市直有600名机关干部和600名大中小学生听取报告。同月,全市18个系统,50余家单位在文化广场举办“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材料2万多份。9月,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大型“智能机器人”科普展,观展人数6万余人。烟台市首座民营科技馆—德胜科技馆正式开放,该馆共投资5000万元,面积达4000平方米。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信息网络”“世界昆虫蝴蝶”大型科普展,观展人数达4万人。同年,在市科协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中,举办“为了生活更美好”科普知识竞赛,参与人数5万人,获全国组织工作奖。
  企业科普 1996年,市科协组织市级厂矿科协、学会等共同实施“金桥工程”,共立项90项,完成53项。其中,厂矿和学会系统实施的项目,增加经济效益4000万元。莱州市三山岛金矿科协被评为全国第六届“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全年各学会召开大、中型学术交流会议57次,参加人数6900多人,交流论文210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442篇,获国家级论文奖励4篇,省级奖励6篇;在市科协进行市级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共评出一、二、三等奖152篇。
  1997年,市级学会开展学术活动63次,参加人员2000多人,交流论文1081篇,上报省级196篇,国家级26篇,发行科技刊物9期5000册,上报省优秀科技建议3项,其中2项获奖。同年,全年市县两级科协、学会、厂矿科协在实施“金桥工程”中共立项97项,完成60项,上报省科协11项;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共立项300项,完成240项,有17项受到省科协、省经贸委与省计委的联合表彰,1人获中国科协的表彰。组织开展《跨越世纪、面向世界55讲》大型系列活动,有400人参加,组织专业人员培训班72个,培训人员1.3万余人;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印发《关于评选第二届青年科技奖的通知》,全年上报优秀青年科技人员40名,推荐到省级3名。同年,为省科协五大推荐科协系统各界优秀代表31名,推荐省科协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2名,推荐国家级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
  1998年,市县两级科协所属学会和厂矿科协开展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讨,其中召开市级学术交流会51次,发表论文1100余篇,有2200人参加,出版学术经济期刊2000册。同年,厂矿科协“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共立项450项,完成350项。其中,鲁宝钢管厂科协,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发大口径无缝钢管,改造旧管坯和环形加热炉,新加热炉由每吨管耗油160kg降为95kg,年创效益300万元以上。
  1999年,市属学会召开高级学术交流会31次,发表交流论文1000篇,有10篇在国际上发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6次,出版学术期刊6000期,对外学术交流1次。市科协、市经委、市计委联合征集“讲理想、比贡献”优秀成果45项,在省科协获奖9项,创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2000年,市属学会召开市级学术交流会28次,参加1800人,发表交流论文1000多篇,有12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其中有两篇论文参加了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10次,听讲600人次。全年市属企事业科协有2924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完成科技攻关178项,可增加经济效益3447.8万元,可节约支出或减少损失1225万元。
  2001年,市护理学会为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在文化广场举办大型科普宣传、健康咨询服务活动,共有16个单位200多名护理工作者参加,并派专家到学校义务讲课12场,听课师生达1.6多人。3月份,厂矿科协开展推荐1999—2000年“讲理想、比贡献”优秀成果活动,收到优秀成果26项,推荐到省科协参加评选20项,向国家推荐优秀学术论文3篇。
  2002年,为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市护理学会组织芝罘区10多个单位200多名护理工作者,在文化广场开展了大型科普宣传、健康咨询服务活动,接待群众4800人;市气象学会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市水利学会在“3·22”世界水日,与部分小学生一起在文化广场举行宣传活动。在实施“金桥工程”中全年立项11项,其中被省“金桥”办立项9项,有3项被列入国家级推广项目。
  青少年科普 1996年,举办全市第二届青少年“春生通达杯”计算机竞赛、第七届青少年“科学小创造发明”“科学小论文”竞赛,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暑假天文夏令营和百拼电子世界辅导活动,全市共收到作品53件,论文36篇,获奖作品达78件,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件,省级奖励14件。
  1997年,在全市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收到作品38篇,报省8篇,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优秀活动、优秀组织奖各1项;开展烟台市青少年天文观测科普活动,组织了5千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模型火箭的发射活动。
  1998年,举办“全市第八届青少年科学小创造发明、科学小论文竞赛”活动,共收集70件小发明作品和32篇小论文,选送参加省竞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竞赛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学论文三等奖1项;参加省计算机竞赛获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团体总分第三名;市科技馆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1999年,市科协与市教委联合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有270名科技辅导员分批参加培训。全市举办第五届“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原生物百项活动),共推荐优秀项目45项,有27项报省科协。莱州市玉皇小学的《月季花当年成苗技术研究》一文的作者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生物和环境科学论坛》活动,获全国二等奖。成功承办和组织了山东省和烟台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有10个县市区的59名学生参加了全市竞赛,选出的代表队在省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获得团体第二名。
  2000年,全市举办第十届“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竞赛活动,收集创造发明、科学论文、创造设计、科幻画作品157件,向省级推荐44件参加竞赛,获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市科技馆与市教科院联合开展了全市“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全市有三万中小学生参加。
  2001年5月,市科技馆承办全国第五期“航空、航天模型”辅导员培训班,培训科技辅导员24名;7月,承办全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共培训科技辅导员教师90名;举办市级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参加人数160多人。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组到市属十所中学录制海浪发电、海水淡化、高楼提物、自制吊车等科技节目。举办首届全市小学生《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共有69名学生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团体奖7个,优秀组织奖4个,评选出的作品参加全国“智力七巧板”比赛,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烟台三中等10所中小学校被评为省级科普示范学校。
  2002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收集创造发明、科学论文、科幻绘画作品720多件,推荐到省里72件,共评出市级一等奖42名,二等奖64名,三等奖96名,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其中《恢复蓝天》获国家级“科学幻想画”三等奖,《走千村寻古树保家园》系列活动获国家“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到市属6所学校录制多功能喷洒器、多功能果树嫁接器节目。在全市开展第二届“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共有1.1万人参加,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烟台二中等5所中小学被评为省级“科技教育实验基地”。
  科技咨询服务 科技咨询服务是80年代新兴事业。到1985年底,市科协系统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共开展技术服务512项,技术攻关8项。引进技术和开发新产品68项,引进先进设备6台。技术成果转让17项,可行性论证7次。为乡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124条,举办各类学习班485期。1985年仅市咨询服务部接待来访者2000多人次,成交项目562项,成交额150万元。1986年,市县两级科协建科技咨询服务机构91个,完成咨询项目449个,年产值3952万元。1987年市县两级科协建科技咨询服务机构74个,完成咨询项目475个,合同额251万元,扶持中、小企业56个,创经济效益2.5亿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分支机构发展到63个,完成咨询项目238个,合同额153万元,扶持中、小企业5个,创经济效益4.7万元。
  1991年9月,市科协与市财政局、税务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科技咨询服务工作的有关规定》;全年完成技术合同1979项,合同额269.6万元,咨询项目500项,收入8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30个。企业厂矿科协共立项5212项,完成3772项,经济效益1190万元。1992年,厂矿科协提出攻关项目900个,实现600个,为企业创经济效益3000万元;市级学会为企业创经济效益9275万元。1993年,全年扶持乡镇企业14个,发展分支机构7个,签订各种技术合同2316项,其中进入技术市场的58项,占全市技术合同总数的38%,合同额总数计441.8万元,占市直合同额的28.6%,比上年增长10%。1994年,全年签订各种技术合同47个,占全市技术市场总数的40%,合同额达300万元,收入18万元。1995年,签订技术合同52项,社会服务1000项,完成合同总额464万元,收入18万元。
  1996年,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额119万元,全年完成各项收入405.1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
  1997年,全年承担咨询项目20个,合同额1000多万元。年底,中国科协表彰厂矿科协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名。1998年,市咨询中心完成和同额265.59万元,利润达20万元,新增咨询机构合同额124万元,占总合同额的46%。1999年共完成合同额485万元。
  2000年,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完成合同额3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市咨询中心被省科协评为科技咨询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科技咨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1—6月份共完成合同额134万元。2002年,成立科技咨询分支机构3个,全年完成合同36个,完成合同额120多万元。
  第五节 学术团体与活动
  至1985年组织成立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41个,会员5193人。
  1987年,市县两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共召开学术性会议781次,参加人员达3.5万余人次,征集学术论文2759篇,出席全国和国际性学术性论文84人次,宣读和发表论文248篇;市科协开展市级学会“一先双优”活动,表彰、奖励了10个先进学会,111名优秀会员和140篇优秀学术论文获得者。1989年,市科协对所属60个学会进行整顿、审查、登记,会员由8000名增加到8500名;市县两级学会举办学术交流会1976次,撰写学术论文3725篇,在国家、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80篇。出版学术刊物2万余册;共评出一、二、三等优秀论文150篇,优秀会员150名,优秀学会干部20名,先进学会6个;烟台航海学会成功研制航海使用价值很高的“超声波换能器测试仪”和“旋转变流机延时保护器”,前者属国际首创,后者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外用户订货3000台;市科协及所属学会组织学会专家对“烟台市福莱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烟台市国土规划”“烟台市大沽夹河流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论证的基础上,又对“旱作农业”“烟台市八五规划”“工业节水”进行论证。
  1991年,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决策咨询课题180多项。科普宣传月期间,举办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519场次,参加人员达7400名,交流论文540篇。决策咨询180余项,其中重大的论证项目20个,科技工作者提建议2000余条,有1200余项被采纳;组织12个学会、50名专家对海上捕捞、养殖、化工、交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19个专题进行研究,撰写论文50多篇;市科协对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进行复查登记。
  1992年,烟台市科协所属学会全年举办学术交流会议145场次,有9900多人参加,发表交流论文1000多篇,其中承办国家级9次,省市级21次,邀请6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来烟台交流;提合理化建议2300多条,被采纳590多条,完成攻关项目150多项;组织市县两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百项建议(成果)竞赛活动,有56个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参加,完成建议(成果)120项,获经济效益9275万元;建立科技人才库,收集全市各类科技人才550余名。
  1994年9月,烟台市科协审查同意烟台市海洋学会注销登记,11月与烟台市水产学会合并成立烟台渔业海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89人;市级学会在全市105篇优秀学术论文中,评选出一等6篇,二等40篇,三等49篇,向省科协推荐论文45篇;出版发行了《烟台科技指南》;筹建“烟台自然科学学术基金”;赴日、德进修生7人。
  1995年,市级学会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60余次,交流学术论文2000余篇。烟台土木工程学会承担拟建八角中心港口工程方案论证;烟台市畜牧学会引进世界著名高产奶羊快速繁殖技术,并把繁殖期从原来的18个月缩短到8~10个月研究成功;烟台市林学会与莱阳市林学会联合,推广小樱桃嫁接大樱桃技术获得成功;烟台力学会利用实验力学原理,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挽回损失近千万元;赴日进修生3人。
  1996年全市各学会开展学术交流会议57次,参加人数达6900多人,交流论文2100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42篇,获国家奖励论文4篇,省级奖励6项;评选出市级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152篇;市水利学会组织国家和省、市7个行业的专家24人,完成对“门楼水库保险加固后对下游城市水源影响”的论证报告,按该方案实施可节约资金200万元。市烹饪学会参加“96国际烹饪大赛”获金奖一枚。
  1997年,市科协初步完成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协全市联合评审自然科学学术论文成果奖工作。市级学会全年开展学术活动63次,参加人员2000多人,交流论文1081篇,上报省级196篇,国家级26篇;发行科技刊物9期5000余册;上报省优秀科技建议3项,其中2项获奖。市土木工程学会承担的《烟台深海排放海底管道铺设方案论证报告》,被市有关部门采纳;市针灸学会撰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医学会撰写的《针刺结合心理功能康复治疗中风病疗效分析》论文,均被世界针灸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市中医学会撰写的《眼头穴久留针治疗中风32例》被亚太地区传统医药学术研讨会选入优秀论文选;市公路学会撰写的《把好公路建设质量关》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赴日进修科技人员4名。
  1998年,市属学会召开市级学术交流会51次,发表交流论文1100余篇,有5篇在国际上发表;请省内外专家来烟台进行专题讲座5次,出版学术经济期刊6000余册;组织开展专题学术交流12次,其中市钟表学会在第二届APEC技术交流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选入大会论文集;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制定了烟台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励办法,筹备开展全市1996—199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征集论文300余篇;科协系统接待来访团组4个49人,派出团组2个6人,赴日进修科技人员6名。
  1999年,市科协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完成全市第八届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联合评审工作,评选出272篇优秀论文;市属学会召开高级学术交流会31次,发表交流论文1000余篇,其中10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请省内外专家来烟台进行专题讲座6次,出版学术经济期刊6000余册;派出赴日进修技术人员4名。
  2000年,市标准化协会建立了学会工作日记制度。市属学会共组织学术活动32次,参加人数1800人次,交流论文1080篇,有11篇在国际上发表,推荐省级优秀论文98篇;召开研讨会5次,展销会1次。科协系统接待来访团组2个42人,派出团组2个42人,接待外国进修人员36名。
  2001年,组织烟台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444篇,一等奖59篇,二等149篇,三等236篇。召开市级学术交流会26次,参加2100人次,发表交流论文1200余篇,有14篇在国际上发表,推荐3篇论文参加了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请专家来烟台进行专题讲座17次,听课900人次;出版论文集350余册。科协系统接待来访团组4个32人,派出团组2个8人,赴日进修科技人员3名。
  2002年,烟台市中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烟台市中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专业学术研讨会,共有8家医院、药厂、药检所参加学术交流;9月1日,烟台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成立,受理投诉20余起。9月,烟台市科协首次以中心城市组团参加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科协以“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与对策”为主题的2002年学术年会,全市自然科学学会16名代表出席会议。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华卫琦博士后,烟台图书馆学会苏洪泰研究员,烟台电机工程学会曹检德、姜用晓博士等11人分别在“WTO与高科技产
  业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入WTO后中国电机工程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7个主、分会场作了报告,有11篇论文被选入大会论文集。完成重点学术课题《烟台市经济国际化战略研讨》论文征集工作,申报到省科协,被列入重点学术活动资助项目。2002年市属学会召开市级学术交流会28次,参加2200人次,发表交流论文1280余篇,有14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推荐11篇论文参加了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请专家来烟台专题讲座15次,听课800人次。出版论文集1100余册。
  第六章 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962年11月9日,烟台市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1979年9月,烟台市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1985年4月13日,烟台市第三届(顺延原县级烟台市侨联的届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其中1人不驻会)。市侨联编制4人。市侨联机关与烟台市侨务办公室(简称市侨办)机关合署。1990年12月24日,烟台市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由19名常委、39名委员组成的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名誉主席1人。1996年3月27日,烟台市第五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由16名常委、27名委员组成的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2002年12月12日,烟台市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设主席1人、名誉主席1人,名誉副主席6人。市侨联机关内设联络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编制4人,实有工作人员4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宣传教育 1979年9月,市侨联召开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领导同志在国内侨务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要点》和山东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发〔1979〕7号文精神的通知》等文件精神。1984年4月15日,市侨联组织侨联委员和全市归侨、侨眷认真学习《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1985年10月15日,创办《侨联简报》,交流各地侨联工作经验,指导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来烟台探亲、旅游、洽谈业务。1988年3月31日,在市侨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通过市侨联全体委员“致全市归侨、侨眷的一封信”,号召全市归侨、侨眷为振兴家乡经济做贡献。12月,全市18名归侨、侨眷和侨联干部出席省侨联三届五次会议。1989年,共召开各种类型的归侨、侨眷会议132次,发动归侨、侨眷对外发信8000多封。在山东省侨务工作会议上,有13名归侨、侨眷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市侨联印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侨法》)通知,并在莱阳市进行宣传《侨法》试点,发放《归侨侨眷证书》。1992年贯彻全国侨联等6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涉及华侨、外籍华人宣传中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联络和接待工作。全市各级侨联共召开茶话会、座谈会等各种类型的会议70多次。1995年,深入宣传《侨法》,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联谊会65次,参加人数1.2万余人。1997年3月31日,在市侨联五届二次全委扩大会上,全体委员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全市归侨、侨眷发出《关于办好APEC博览会倡议书》,号召全市归侨、侨眷写好一封信,打好一个电话,寄去一份宣传材料,联系好一个客户,引进一个项目,宣传、支持博览会。归侨、侨眷向海外写信3万多封。1998年3月,市侨联在全市侨务系统开展“兴国利侨”活动,各县市区侨务部门报送“兴国利侨”精品项目260多个,并按照“完成、清楚、实用”原则进行整理建库。到6月底,市县两级侨务部门均建起“精品项目库”和“人才资源库”,涉及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为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提供了方便。2000年,市侨联开展纪念《侨法》颁布10周年活动,召开有30多名归侨、侨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同市人大侨外委、市侨办走访调查5个县市区的侨务部门和归侨、侨眷家庭。9月,会同市侨办组织“2002年旅韩华侨华人恳亲大会”。落实侨务政策 1980年与侨办协作,对烟台落实侨务政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同时开展侨情普查,并建立部分归侨、侨眷档案。同年,市委决定对归侨知识分子住房给予优惠照顾,规定归侨中中级以上知识分子的住房面积要达到40平方米以上。市侨联认真传达,并督促检查落实。1981—1982年,市侨联对境内3207份归侨、侨眷在职人员的档案全部进行清理,对其中478份问题档案按上级要求进行妥善处理。对112名来烟台定居的朝鲜归侨进行妥善安置。1983年,为安置在农村的36名归侨办理吃国家供应粮手续,并为11名确有困难的归侨青年安排工作。对来烟台定居的58名朝鲜归侨进行妥善安置。1984年6月29日,根据省侨联的指示,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按有关政策要求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1989年共接待来信来访720起,处结697起。1990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归侨、侨眷座谈会22次,走访归侨、侨眷170户。1991年,市侨联依法落实华侨私房2户32间513平方米;解决归侨、侨眷民事纠纷等难度较大的问题31起。1992年,依法解决侵犯归侨、侨眷权益的问题25起,受理来信来访86人次。
  1994年4月,市侨联会同市侨办组织各县市区侨联、侨办在龙口市召开贯彻实施《侨法》现场会,总结推广龙口、招远、栖霞、莱阳4市的经验。全年受理来信来访262人次,处结258人次,充实完善680多份侨胞档案材料。1995年,受理信访213人次,处结212人次。1996年,组织开展《侨法》咨询服务活动637次,受理信访138件次,处结136件次。1997年共走访归侨、侨眷1000多户,处理来信来访164起,查处侵权事(案)件23起,联系安排109名归侨、侨眷子女就业或再就业。
  1999—2000年,市侨联会同市侨办走访看望455户贫困归侨、侨眷,为47名下岗归侨、侨眷安排工作,为归侨、侨眷办实事466件次。两年共接待来信来访342人次,处结339人次。2001—2002年走访看望351户归侨、侨眷;对全市侨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联合调查;处结涉侨信访案件23起。2002年,接待来信来访并处结128件次。
  交流往来
  1983年7月,市侨联接待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淑娘带领的全省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学习参观团一行17人。1984年7月8日—22日接待省侨联组织的由归侨、华侨、港澳同胞和部分侨眷子女、部分归侨教师组成的45人中学“三好”学生夏令营,先后赴威海、长岛、蓬莱、芝罘、牟平参观。1985年5月29日至6月15日,市侨联组织6名侨眷赴日本旅游探亲访问,分别参观访问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奈良、福冈、广岛、别府市等地,会见一批侨领和老华侨及第二、三代华侨。7月18日—8月3日,全市部分归侨、侨眷子女参加省侨联举办的第二次中学生“三好”学生夏令营。9月28日,市委、市政府在华侨宾馆举行归国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茶话会。1986年6月,组织第一个由侨属和港台亲属组成的赴港旅行团到香港进行为期10天的观光旅游。同月,接待日本大阪华侨贸易商会会长吕世祥为团长、理事潘士义为副团长的日本大阪华侨经济贸易开发代表团一行9人(其中7人系烟台籍)。9月,邀请10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个侨团53名华侨参加烟台市首届艺术节。1987年9月,接待日本大阪山东同乡会会长于学成率领的参观访问团一行10人(其中9人系烟台籍)。1988年8月,山东省华侨、华人青少年友谊夏令营在烟台闭营。同年,接待重点侨团、侨胞15批91人。1989年,接待重点侨团和华侨、华人14批52人。
  1990年8月,与市侨办一起接待山东省第二期海外华侨、华人青少年友谊夏令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委内瑞拉和香港的34名营员在烟台参观、游览。1994年6月,市侨联组成经贸考察团赴日本访问,拜会东京、神户、名古屋、大阪等地10多个侨团,与日方签订有关劳务、商贸等合同、协议20多个。1996年,接待侨胞300多人次;接待来烟台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侨联领导和兄弟省市侨联参观团组18批、197人。
  参政议政 1983年11月,在政协烟台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9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88年1月,在政协烟台市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8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91年7月4日,政协烟台市第七届委员会第18次会议决定:烟台市侨联为政协烟台市委员会的组成单位。1993年,在政协烟台市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6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98年,在政协烟台市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4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政协委员。2003年,在政协烟台市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4名归侨侨眷当选为市政协委员。
  1983年11月,烟台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9名归侨代表、6名侨眷代表出席,共提交各种议案83件。1988年1月,烟台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5名归侨代表、8名侨眷代表出席,共提交各种议案68件。1993年3月,烟台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4名归侨代表、3名侨眷代表出席,共提交各种议案25件。1998年3月,烟台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2名归侨代表、2名侨眷代表出席,提交议案2件。到2002年,各县市区人大、政协共有归侨、侨眷代表15名。
  服务经济建设 1986年1月8日,市侨联、侨办与开发区管委联合召开归侨、侨眷座谈会,争取更多的海外侨胞到开发区投资办企业。4月26日召开以“立足本职创一流,建功立业做贡献”为内容的部分归侨座谈会。同年,全市侨务系统开展“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竞赛活动,有22个单位被授予“三服务”竞赛先进集体称号,76名个人被评为先进个人。1989年,为全市314个厂家联络客户328个。
  1993年初,市侨联走访芝罘区两个华侨新村近60户侨属,动员海外亲友回乡投资做生意。市侨联、侨办组织侨属用1个月的时间,走访30多个厂家企业,为全市514个厂家引进客户553人次。1994年对30多个厂家进行走访,跟踪服务促进经贸活动42个。1995年向海外发信函3300余份,为530多个厂家介绍客户620多人次。1996年为全市520个厂家介绍客户560个,向海外侨胞提供产品样品170多种240多件。年内侨属还到30多家大中企业进行调查,掌握一些企业的引资、引智(技)意向。全市各级侨联组织在接待和出访中主动向侨胞介绍有关企业情况,促进侨胞和企业的合作。港胞于静深拟来烟台进行投资考察,侨务部门及时向他介绍合作伙伴,使其第二天便与市电业部门谈成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大型合作项目。
  1998年10月,市侨联、市侨办组织侨属为在烟台召开的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及展览会邀请客户180位,落实参展摊位18个。1999—2002年,市侨联、市侨办组织侨属参与果蔬会的招商招展,共邀请20个国家和地区的290名侨胞和外商来烟台参展,落实参展摊位43个。
  服务归侨、侨眷 1978年,烟台侨联会同烟台行署侨务办公室推荐印度尼西亚归侨林淑娘,招远机械厂技术员、朝鲜归侨刘启东,烟台市五马路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日本华侨眷属丛培珍为烟台地区出席全国第二届侨联代表大会的代表。1982年9月,推荐10名归侨、侨眷出席山东省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983年1月,推荐日本华侨眷属丛培珍,幸福公社十一队党支部书记、朝鲜归侨王延禄和烟台华侨商店的代表赴北京出席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代表大会。1989年8月,市侨联接待全国侨联副主席肖岗带领的北京18家医院14个科别的31名归侨、侨眷专家教授来烟台为归侨、侨眷医疗服务,并组织学习交流活动。1994年元旦、春节期间,召开有150人参加的归侨、侨眷茶话会,走访重点侨户;认真落实侨务政策,照顾21名“三侨”子女升入大中专院校,发放贫侨救济款8200元;全年共收到海内外表扬信、感谢信900多封。
  1999年4月,全市各级侨联推荐27名代表出席省侨联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同月,市侨联向各县市区侨联印发《关于在全市侨务系统开展“为侨资企业服务行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年召开各类座谈会56次,帮助解决各类纠纷16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40余件。2002年6月,市侨联推荐4名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名侨界优秀企业家参加山东省人事厅、省侨联召开的山东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和侨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

知识出处

烟台市志(1978-2002)

《烟台市志(1978-200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本书上限起于1978年,下限止于2002年,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烟台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状,突出记述断限内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成就。

阅读

相关地名

烟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