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无梁殿旧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筑谱》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1077
颗粒名称: 招远无梁殿旧址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3
页码: 140-142
摘要: 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不用木柱和木梁而只用砖瓦建成的殿堂。招远无梁殿位于招远市张星镇政府驻地东北18公里处的石棚村。历史上,村西建有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广济庵,现仅存戏楼和无梁殿。戏楼北侧一河之隔是寺庙的山门,山门北面的中轴线上是无梁殿。西厢外有一棵一搂多粗的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无梁殿西侧是三四间碾屋。无梁殿的砖顶结构最早出现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用于地下陵墓中,后又出现在塔中。岁月悠悠,招远无梁殿旧址成为反映胶东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的珍贵标本,是研究胶东地区早期建筑形制、工艺、建材、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古建筑 无梁殿 招远

内容

无梁殿,顾名思义,就是不用木柱和木梁而只用砖瓦建成的殿堂。
  招远无梁殿位于招远市张星镇政府驻地东北18公里处的石棚村。石棚村东临瓮顶,南靠虚空山,西南接双目顶,西北与龙口相邻,整体地形如同一个口袋。历史上,村西建有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广济庵,现仅存戏楼和无梁殿。
  戏楼北侧一河之隔是寺庙的山门,山门北面的中轴线上是无梁殿(又称“菩萨殿”或“观音殿”)。无梁殿北侧有一面墙,板门后面原有三间大殿:中殿供奉如来佛祖;东为药王殿,供奉“十不全”像;西为百子殿。大殿西侧是一个大客厅,前为东西厢房。西厢外有一棵一搂多粗的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据村民回忆,以前无梁殿周围都是松树,后来全被砍了,现在只剩下这棵柏树。相传这棵树是明万历年间建庙时栽的,树龄已有400多年了。无梁殿西侧是三四间碾屋。碾屋西侧墙外是历代和尚墓地,前为菜园,正对一面照壁。
  无梁殿的砖顶结构最早出现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主要用于地下陵墓中,后又出现在塔中。明代,我国佛教寺庙建筑中开始出现砖结构殿堂,即无梁殿。
  石棚村无梁殿看上去很不起眼,若无人介绍,很难将其与“殿”字联系起来。整座殿为四面坡砖石结构建筑,东西宽约七米,南北长约六米,建筑面积为40多平方米;屋顶覆青瓦,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属庑殿顶(我国古代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四周墙体高约三米,厚约一米,用当地产的黄色麻石拼砌而成,大小不一、自然错落;南立面正中为门,门洞上方用青砖起拱;殿内墙体刷白灰,上方四面用青砖起拱,渐向顶部聚拢成穹窿;墙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烂泥糊死,从烂泥脱落的地方可见色彩鲜艳的壁画。
  除招远无梁殿外,烟台还存有两处无梁殿,即龙口三教堂和蓬莱无梁殿。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龙口三教堂(旧时属卢山七夼庵),始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在建筑形制方面,招远无梁殿与三教堂几乎一模一样,可能为当年仿三教堂而建。蓬莱无梁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原为泰山行宫的一个单体建筑,建筑面积为60多平方米,殿内东西墙壁各有一个拱形壁龛。
  当年石棚村的无梁殿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清道光年间成书的《招远县志·古迹》记载:“竹林寺,在城北三十里。环寺皆山也。山多洞穴,玲珑嵌空,或如数间屋,或如曲径幽房。好事者乘烛探奇,终不能尽。”当地文物专家推测,从方位和距离上看,文中的“竹林寺”似乎就是石棚村无梁殿。
  抗战时期,石棚村是招远北部地区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家园,八路军曾取下钟楼里的大钟,将其砸成碎片并填于土炮中,对来犯的日军起到震慑作用。之后,当地有识之士将寺庙的房子扩建成学校,周边进步青年纷纷来此读书。山门西侧原有一道门,即当年的校门。
  岁月悠悠,招远无梁殿旧址成为反映胶东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的珍贵标本,是研究胶东地区早期建筑形制、工艺、建材、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知识出处

胶东筑谱

《胶东筑谱》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以胶东地区保留至今的优秀历史建筑尤其是近代烟台建筑为内容,对其加以甄选,分宫廷府邸建筑、防御守卫建筑、园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文教建筑、领事馆建筑、近代商业建筑、其他建筑等十大类进行呈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