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王氏碉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筑谱》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1061
颗粒名称: 莱山王氏碉楼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王氏碉楼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林家疃村西,占地约1300平方米,是一组风格别样的青灰色建筑,既不像烟台传统民居,又不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令人啧啧称奇。碉楼最初的主人叫王博九,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光绪二十二年,王博九前往日本经营“德顺和”进出口贸易公司,曾担任日本大阪中华北帮公所监事。中华北帮公所为日本大阪华侨总会所属侨团之一,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有“中国火柴大王”之称的丛良弼为该侨团创始人之一。当年,王博九除了在日本有贸易公司,在烟台还有两条渔船从事海上捕捞业务。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的碉楼无论是建筑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有着重要的研究及保存意义,是研究烟台与日本建筑文化交流的宝贵实物资料。
关键词: 建筑 碉楼 民居 烟台市

内容

王氏碉楼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林家疃村西,占地约1300平方米,是一组风格别样的青灰色建筑,既不像烟台传统民居,又不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令人啧啧称奇。
  碉楼最初的主人叫王博九,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王博九前往日本经营“德顺和”进出口贸易公司,曾担任日本大阪中华北帮公所监事。中华北帮公所为日本大阪华侨总会所属侨团之一,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有“中国火柴大王”之称的丛良弼为该侨团创始人之一。
  当年,王博九除了在日本有贸易公司,在烟台还有两条渔船从事海上捕捞业务。旧时商人重乡情,生意越做越大的王博九先后把村里四五十位乡亲带到日本做生意,使林家疃村成为当时牟平县(林家瞳村当时辖属牟平县)有名的日侨村。
  1935年,王博九计划回乡建造房屋,并请日本设计师设计了房屋图纸。有趣的是,整组设计中无论是房屋样式还是建筑材料都和以前的烟台传统民居大不相同,却在格局规划方面依然遵循传统建筑风水说。
  王氏碉楼由三进院落组成,为砖石结构。三进院落南北连接,依山势而建,由南向北层层递进。地基用当地山石砌成,腰线以下部分用条石砌筑。窗户上有一层起承重作用的条石,其余部分全为青砖白灰墙。最前面的院落南侧有一个正门,后两个院落东南方向各有一个拱形青砖侧门。正门门框由打磨精细的方形石块砌成,没有任何修饰,看起来既素雅又坚固。大门上方青砖砌成的边框里有采用水泥拉毛工艺做成的素雅装饰。实木大门由两块夹门石固定,左右两边各凿有两个用于防盗的“腰杠窝”。进入大门,映人眼帘的是东厢房山墙照壁,照壁前设有用来流雨水的暗井。四面的建筑结构使院子中间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甲”字形天井。绕过照壁向左,经二道门(原门结构已改)进入二进院,可看见正房和厢房各五间。正房地上有两层,配地下室。院内东侧设有通往正房二层和房顶平台的水泥楼梯。
  当年房子开工时,工匠有两拨一拨来自大连;另一拨来自附近的孔辛头村。建房所用的桶装水泥和钢筋全部是用商船从日本运来的。当时,钢筋不用铁丝绑扎,而是利用其韧性互相捆扎。地基下用三米多长钉子状的“沙条杆”(当地叫法,东北产的一种松木)密密打桩,后用石灰和乱石填实。屋顶是平的,全部用“三油(沥青)两毡”做保温防水层,四周用青石砌筑女儿墙。1937年,经过五六十个工匠两年施工,这栋独一无二的建筑终于落成。
  碉楼建成后,王博九因忙于日本生意从未住过。1941年,这里由于曾住过八路军游击队,被闻讯从烟台赶来的日本宪兵放了一把火,但因建筑异常坚固而只烧毁了木头门窗。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被改为林家r完小,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后来,随着政策的落实,这座碉楼被退还给王氏后人,后由王氏子女捐给村里,现为私人居所。
  在胶东乡村一隅竟然藏有这样一座颇有来历、风格独特的民居,让人不禁感叹这片土地的历史积淀之深与对外交流之广。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的碉楼无论是建筑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有着重要的研究及保存意义,是研究烟台与日本建筑文化交流的宝贵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胶东筑谱

《胶东筑谱》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以胶东地区保留至今的优秀历史建筑尤其是近代烟台建筑为内容,对其加以甄选,分宫廷府邸建筑、防御守卫建筑、园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文教建筑、领事馆建筑、近代商业建筑、其他建筑等十大类进行呈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