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筑谱》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1053
颗粒名称: 于氏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68-71
摘要: 于氏宗祠位于海阳市行村镇桃林村。桃林村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是黑牛山和凤凰山,南面是大海,东西两侧为丘陵。全村有1000多户,分为14个姓,其中于姓人数最多。于氏宗祠坐北朝南,高大气派,为一进院落。门楼顶为高脊,两边有四条垂脊,与两侧房屋不同。正房屋檐下是用青砖砌成的六层冰盘檐,其外形呈菱角或圆椽状。屋内空间高大,五架七檩梁架上是青砖望板,这里原来供奉着于氏先祖。桃林村原有很多文化古迹,如关帝庙、三官庙、七星殿、马殿、文昌阁、贞节牌坊等,它们早已消失在战乱和运动中,只有于氏祠堂尚存。如今,走过一个多世纪的于氏祠堂正向人们诉说着桃林村的历史和于氏家族的荣光。
关键词: 建筑 祠堂 海阳市 于氏

内容

于氏宗祠位于海阳市行村镇桃林村。桃林村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是黑牛山和凤凰山,南面是大海,东西两侧为丘陵。全村有1000多户,分为14个姓,其中于姓人数最多。
  于氏宗祠坐北朝南,高大气派,为一进院落。祠堂南面为五开间倒座,中间一间为高大的门楼,东西两侧各有两间房屋。门楼顶为高脊,两边有四条垂脊,与两侧房屋不同。大门上绘有一对门神(原画已毁,现为复原品),上方有四个带“寿”字图案的门簪,再往上是位于两侧悬空倒垂的垂莲柱以及三块花板和两块带卷草纹的挂落。大门下面的角柱石上有阳雕倭角纹,两侧半隐的檐柱下面是鼓形柱础。大门下面原有用汉白玉制成的门枕石,上面刻有“竹节兽面”,但早已被毁。大门两侧上方的戗檐砖分别刻有依稀可辨的仙鹤和鹿。门廊地面用方形石块斜铺,两侧的装饰风格与正房相同。廊心墙上有高大的砖雕,图案为“清供瓶花”,如今只剩下斑驳的痕迹。大门北侧的地面上有一个石头基础,南面两侧地面上各有一个覆盆式柱础。这是后来增修的护座门遗址,按建制看当年似为垂花门,可惜只剩地基,不能一窥究竟。院子里原有四棵老松树,后来被卖给附近的中麻姑岛村作造船用。由于老松树树干粗大,人们不得不拆了祠堂东墙才将其搬运出去。
  院子里与倒座正对的三间正房修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在高四五十厘米的台基上,台基前有一根两米长的石条台阶。与倒座相比,正房要窄一些,两侧留出的空地套在围墙中。正房高大庄严,屋顶由仰合瓦层层覆盖,顶上起五脊。正脊用大青砖砌成,靠近东西两侧在砖上各留有一个透窗口。正脊两端及四条垂脊(前端采用“撇山裂角”样式)中间共有六个脊兽。正房东西两侧山墙下面用方形棕褐色石块砌成,上面用青砖砌成。正房四角各有一块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其中挑檐石外形很特别,外侧有弧形的收缩,且被雕成画轴状。正房屋檐下是用青砖砌成的六层冰盘檐,其外形呈菱角或圆椽状。冰盘檐下面有菱形拔檐砖和打磨平整的博风砖,二者无缝拼接,博风砖上雕有暗八仙。正房四角的戗檐砖上雕有琴棋书画等象征文人品格和修养的图案。正房南面出檐,屋檐下有四根黑漆檐柱,其中东西两根半隐于墙内,中间两根与大门相对。檐柱上面原有雀替和花板,但都遭到破坏。檐廊地面用青石斜铺,廊墙下面用不规则石块拼接,上面是竖方形廊心墙造型。檐柱下面有鼓形柱础,再往下是用青石斜铺的檐廊地面,两侧的廊墙下部用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拼接,上面是竖方形廊心墙造型。正房南面有12扇已褪色的朱漆“步步登高”隔扇门窗,它们一直延伸到廊墙。屋内空间高大,五架七檩梁架上是青砖望板,这里原来供奉着于氏先祖。
  据村里人回忆,于氏宗祠当年共有四块由村内秀才于沛林题写的匾额:大门上方悬挂“于氏宗祠”匾额;护座门上悬挂“忾然如闻”匾额;正房门前悬挂“崇先报本”匾额;正房里面悬挂“追远”匾额。四块匾额分别用“颜柳欧赵”四体书写。
  据《栖霞县志》记载,于氏原籍为四川省甘洛县,于元统二年(1334年)迁至海阳,他们是海阳地区为数不多明代之前迁人的居民。由于建村地附近有大片桃树和梨树,于氏便将村名定为“桃梨村”,后改为“桃林村”。关于桃林村的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当年建村地附近只有桃树林,故起名“桃林村”。桃林村建村之后,于氏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清两代,桃林村于氏涌现出不少名人,其中一人考取武举,三人考取举人,24人成为太学生,40多人考中秀才。清代,于风跃在北京旗人端家做过家塾,弟子端方官至两广总督;于墨斋在文登司马庄“映雪书房”教授学生,不少学生走上仕途;于云斋擅长书法,在北京设立书馆,广授生徒,享誉京城。民国时期,于侃之、于岳恩在桃林村建起初级中学,教授国文、历史、地理、算术、体育、音乐等课程。1938年,桃林村设立小学并特设女子班,于云鹏任校长,于登春任名誉校长。1944年,桃林小学成立,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姜鸿渠、赵文舟、姜洪秀等人任教。1948年,桃林完小成立,在校生有200余人。
  桃林村不仅重视教育、文风鼎盛,其文娱活动也很活跃,尤其擅长木偶戏、大秧歌、双狮舞和龙灯舞等。清末,桃林村成立的“三合班京剧团”能演出20多个剧目,在海阳、莱阳等地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桃林村原有很多文化古迹,如关帝庙、三官庙、七星殿、马殿、文昌阁、贞节牌坊等,它们早已消失在战乱和运动中,只有于氏祠堂尚存。如今,走过一个多世纪的于氏祠堂正向人们诉说着桃林村的历史和于氏家族的荣光。

知识出处

胶东筑谱

《胶东筑谱》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以胶东地区保留至今的优秀历史建筑尤其是近代烟台建筑为内容,对其加以甄选,分宫廷府邸建筑、防御守卫建筑、园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文教建筑、领事馆建筑、近代商业建筑、其他建筑等十大类进行呈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