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筑谱》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1034
颗粒名称: 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6-8
摘要: 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区会英街1-3号,共有三座大院,地理位置优越,面向烟台山和大海而建。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是并列的三进六院组合式四合院,分为上下两层,有两排正房,其中楼房在南,北面有双面挑梁。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原有三个大门,现在只有中间2号院的大门能正常使用,大门两侧的迎风石上刻有錾道纹路。作为曾经的北洋海军主要机构所在地,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是研究我国近代军事史和北洋海军史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冰心先生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于2004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建筑 纪念地 机构

内容

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区会英街1-3号,共有三座大院,地理位置优越,面向烟台山和大海而建。
  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是并列的三进六院组合式四合院,分为上下两层,有两排正房,其中楼房在南,北面有双面挑梁。整座建筑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占地约1800平方米,共有76间屋,其中包括两排正房26间、八栋厢房24间及二层楼房26间。从外面看,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与四周的建筑有所不同:门脸高大,青瓦屋面有两坡顶,砖墙由青石砌成。
  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原有三个大门,现在只有中间2号院的大门能正常使用,大门两侧的迎风石上刻有錾道纹路。由此门进入一进院后,能够看到正房坚固的青石砖墙,砖石砌筑以“五顺一丁”的顺序排列。
  从正房西侧的过道进入里面的二进院,迎面是一座绛红色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小楼一层层高较高,从地面至顶棚至少有4.5米,屋顶排列着很多粗大的木头横梁。经过楼梯上到二楼,脚下的楼梯红漆斑驳,梁板厚度约为八厘米。二楼房间外是东西贯通的双挑外廊,而且是悬跳式外廊,也就是下面不用立柱支撑,全靠梁头来承重。这种外廊设计形式在烟台近代建筑中非常少见。外廊外侧有宝瓶形栏杆,栏杆扶手上是粗方的柱头。柱头虽漆面剥落严重,但上面的如意花纹雕刻图案依旧清晰可见。二楼高大的双扇木板门上方装有形态各异的门簪。这些门簪雕工精美,上面的花纹复杂且不重复,有菊花头、“寿”字、“喜”字等至少五种样式。从二楼向院子里望去,能够看到院子正中央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无花果树,院内地面由青石铺就,五条青石一字排开。东院和东厢房的房顶上有一些带图案的瓦片,瓦片上有蝴蝶、如意草、兰花等花纹。专家认为,这些瓦片应该是后来翻修房屋时临时拼凑的。在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的南侧还有一个大院,这里曾是仓储区。
  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鉴于英法联军从海上侵入,长驱直人威胁京师,决定加强海防和海军建设。光绪十四年(1888年),我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在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军需物资并不充裕。为了保证北洋海军的后勤供给,清政府将交通更加便利、商贸更加发达的烟台作为北洋海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设立了北洋海军采办厅。北洋海军采办厅设立之后对北洋海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北洋海军采办厅停办。为了重建海军,在海军提督萨镇冰的策划下,时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的谢葆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烟台筹办海军学堂。在烟台就职期间,谢葆璋就居住在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随他一起在这里居住的还有他的女儿谢婉莹,即后来的我国文坛泰斗冰心先生。后来,海军学堂南迁,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成为烟台盐务局驻地,直至烟台解放。1949年,烟台军分区机关设址于此。
  作为曾经的北洋海军主要机构所在地,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是研究我国近代军事史和北洋海军史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冰心先生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北洋海军采办厅旧址于2004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胶东筑谱

《胶东筑谱》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以胶东地区保留至今的优秀历史建筑尤其是近代烟台建筑为内容,对其加以甄选,分宫廷府邸建筑、防御守卫建筑、园囿建筑、祭祀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文教建筑、领事馆建筑、近代商业建筑、其他建筑等十大类进行呈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