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见证胶东革命历史遗址选编》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779
颗粒名称: 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分类号: K878.23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栖霞市苏家店镇林家村。时任县长姜茗和秘书处住在林家村村民的4间半正房和4间厢房内。正房东西长13米,南北宽5.15米,高4.6米,占地面积178平方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影响,栖霞县抗日武装组织发展很快。这些武装和组织活跃在全县各地,神出鬼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县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林家村位于栖霞西北部艾崮山区,群山起伏,沟壑相连,周围村庄分散而又隐蔽,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又富有顽强的抗争精神。1939年初,“第五支队”及其兵工厂、医院,还有地方组织,多在这一地区活动。
关键词: 革命纪念地 栖霞县 民主政府

内容

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栖霞市苏家店镇林家村。时任县长姜茗和秘书处住在林家村村民的4间半正房和4间厢房内。正房东西长13米,南北宽5.15米,高4.6米,占地面积178平方米。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影响,栖霞县抗日武装组织发展很快。自1937年4月中共党员崔书景在栖霞西部横沟(今寺口镇)南庙拉起第一支队伍到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前,先后成立了蓬黄战区第二纵队第七大队(人称“黑虎队”)、特务队、办事处游击队和青年抗敌救国先锋队(简称“青抗先”)等小型武装。这些武装和组织活跃在全县各地,神出鬼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县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7月中共栖霞县委成立以后,全县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便于加强党的领导,全县的7个区,相继建立起区委,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栖霞县内的艾崮山和牙山两处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形势的深入发展,在抗战烽火中不断得到巩固。虽然牙山根据地因“鲁东抗日联军”解体,栖霞城沦陷,环境恶化,县委和“第五支队”后方留守处等机构被迫撤离牙山,迁至艾崮山区,但牙山根据地的群众基础仍然比较牢固,党的各级组织依然健全,地下斗争仍坚持不懈。艾崮山根据地由于八路军胶东部队多次打击日伪投军,尤其是犁儿埠至泊子一战,一举击溃国民党投降派徐叔明部的四十八支队,使栖霞西部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根据地范围扩大,为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9年春,为了粉碎日伪投军对艾IN山抗日根据地的夹击,打开栖霞抗日斗争的局面,中共栖霞县委抓紧进行扩大抗战统一战线工作。同时,中共北海特委派青年部长柳林到栖霞县艾山汤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建立基层政权。11月,在中共北海地委“战地服务团”的帮助下,在苏家店镇林家村建立起栖霞县行政联合办事处,任命民主人士刘维和、潘藻为正副主任。共产党员孙伽俐、刘瑞生(刘竞腾)、马仲也参与其中。办事处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抗日人士,特别是有一定影响的士绅名流,与他们共商抗日大计,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拥护和社会支持,为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打下了稳固基础。12月,成立了栖霞县第一个区政府——五区民主政府。
  林家村位于栖霞西北部艾崮山区,群山起伏,沟壑相连,周围村庄分散而又隐蔽,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又富有顽强的抗争精神。1939年初,“第五支队”及其兵工厂、医院,还有地方组织,多在这一地区活动。

知识出处

见证胶东革命历史遗址选编

《见证胶东革命历史遗址选编》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胶东红色文化丛书(一)见证胶东革命历史遗址选编,主要选编近80处反映和纪念胶东革命历史的战斗遗址、重要旧址、领导人故居、革命烈士墓、革命纪念设施等。《见证》先按地域划分,再以时间排列,采取图文并茂形式,展示这些遗址等产生和利用情况及承载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