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初期,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建立起胶东最早的根据地,贊县成为胶东地区红色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524
颗粒名称: 一、抗战初期,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建立起胶东最早的根据地,贊县成为胶东地区红色中心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314-31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抗战初期,八路军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在黄县孕育。八路军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与胶东特委、三军总部胜利会师黄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以黄县为中心的蓬黄掖根据地成为胶东最早的根据地。1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黄县人民是“华东总后方”的发起者和奠基者。黄县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而在短时间內,兵工厂聚焦起当时被称为沿海城镇工业“精华”的机器设备和大批能工巧匠。3月,日伪军进犯黃县,兵工厂撤离。在教育工作上,8月底,北海专署在原黄县中学创办了胶东公学,分社会、普通、师范三科,第一期招收学生250多人。
关键词: 抗战初期 黄县 山东省

内容

抗战初期,八路军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在黄县孕育。八路军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与胶东特委、三军总部胜利会师黄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以黄县为中心的蓬黄掖根据地成为胶东最早的根据地。
  1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黄县人民是“华东总后方”的发起者和奠基者。1938年1月30日,黄县抗日救亡团在城南黄格庄举旗起又,建立了黃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3月,为加强武器装备,进一步发展壮大抗日武装,三军三大队经过审慎研究,在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圈杨家村筹建了胶东地区第一个兵工厂。
  兵工厂是在三军三大队的发起人之一范心然的提议下创办的,他首先通过个人关系借贷500元钱作为兵工厂的创业基金,然后又采取多种措施,招募技术工人、筹措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当时黄县城和龙口共有8家私人经营的铁工厂,这些工厂的动力机和其他生产设备凡是兵工生产能用上的,圈杨家兵工厂全都征借到位。在征借设备的同时,兵工厂又招募了当地一大批通晓兵工技术的人才。黄县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而在短时间內,兵工厂聚焦起当时被称为沿海城镇工业“精华”的机器设备和大批能工巧匠。到1938年5月,圈杨家兵工厂已有工人200多人,并在院下村设立了分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兵工厂的工作也受到了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领导的表扬和支持,三军修械所、掖县修械所等相继并入,兵工厂直属三军总部领导,人员达到300多人。在“支援前线打胜仗”的口号鼓舞下,圈杨家兵工厂积极工作,到1938年9月,就上交七五和八二迫击炮7门,迫击炮弹500多发,仿汉阳造七九步枪100多支,复新制造子弹数万发。此外,还维修了很多枪支,赶制出部队急需用的锅、锨、刺刀、匣子枪皮套等装备物资。这些武器弹药和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39年2月,圈杨家兵工厂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一兵工厂,也称胶东第一兵工厂。3月,日伪军进犯黃县,兵工厂撤离。
  从胶东第一个到胶东第一,圈杨家兵工厂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从筹建至撤离黄县一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初具规模,产品精良,是我军过去绝无仅有的,也是兵工厂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此后,兵工厂迁移平度、莱西等地,1940年,又回到黄县黄城阳一带。至1948年,兵工厂发展到13个分厂,分布胶东各地。第一兵工厂还向以后建立的兵工厂成批地输送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所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2·成立胶东抗日联军,开创胶东对敌斗争的新局面。1938年4月,鲁东游击七、八支队在战斗频繁、急需休整补充的情况下,由寿光、潍县一帶开往黃县。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黄县地方抗日武裝积极配合鲁东七、八支队,解除了国民党黄县的武裝,争取了公安、海关武装的起义,收编了程星五的小游击队,并且还在黄县当地收缴了大量的民间枪支。七、八支队东上黄县的胜利,很快传遍了胶东和鲁东各地,寿光、昌邑、潍县也有许多青壮年冲破种种阻挠,赶来黄县参军,七、八支队随后改编为“鲁东游击八支队”。在黃期间,鲁东部队吸收胶东及黄县当地一大批青壮年入伍,从而扩大了队伍,改善了供给,加強了武器裝备。鲁东部队从黄县率师西返时,部队由原来的便衣全部换上了新军裝,由刚来黄县时的七八百人、装备很差的队伍发展成为4000余人、3000多支钢枪的強大抗日武装。5月12日,在黃县城成立了由三军、八支队、掖县三支队组成的胶东抗日联军。7月上旬,胶东抗日联军各路不断获胜,成功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的军事进攻,使蓬黄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开创了胶东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3·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奠定胶东抗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1938年5月,胶东特委及三军总部抵达黄县,与鲁东游击七、八支队胜利会师。8月15日,共产党领导下的全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北海专署)在黄县城建立,与黄县县政府是两个牌子一套工作班子,专署机关设黃县县政府大院。北海专署的建立,使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标志着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北海专署成立后即围绕经济、统战、教育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围绕发展经济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稅收制度,促进商业繁荣。接管龙口海关,从8月至12月,共收海美稅约20万元,末卜充了抗日经费。当月,专署在掖县创办的银行的基础上,建立起胶东特委领导的蓬黄掖三县集资的北海银行,这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大创举,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三大基石之一。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后来成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本位币,在对敌开展金融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海银行还多次向山东党政机关、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输送黄金。因此,它的建立,不仅为胶东抗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有力地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工作。
  1938年8月13日,胶东特委机美报《大众报》在黄县城南的古剎莱山院创办。当时为适应战争需要,报社各部门分散驻在黄县东南部山区,编辑部随特委住在姜家店和文基姜家;印刷部的铅印厂和石印厂驻在莱山院。《大众报》是抗战时期山东省內创立最早的主要党报之一,坚持出版了12年之久,不仅及时、全面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在部队、群众中的影响,而且培养了大批新闻宣传、电信机要、出版发行和文艺创作人员。作为创刊地,黄县人民为了它的诞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金、设备的支持和保证。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为应付敌人扫荡,黄县人民还默默地承担了它的“保姆”职责,反复多次掩埋机器,组织人力、牲口在敌人的炮火中转移物资。仅在1939年1月的转移中,蒋家村群众配合八路军,组织了300多头牲口、400多人的运送队伍,他们昼伏夜行,冲破敌人的数道封锁线把全部印刷物资安全及时地运往东馆,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发行。
  在教育工作上,8月底,北海专署在原黄县中学创办了胶东公学,分社会、普通、师范三科,第一期招收学生250多人。这些具有抗战热情的知识分子毕业时,大都分配到抗日政府、部队和民运机关工作,很快发展成为党政军中的骨干和领导干部。公学第二期又招收学员120余人。1939年初,日伪军大举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以后由于战争形势变化,胶东公学分别在胶东掖县、栖霞、牟平、文登、烟台、海阳等地,坚持边抗战边学习,至1948年停办的10年间,培养了数千名革命干部。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晓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