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不朽的业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523
颗粒名称: 辉煌的历程不朽的业绩
其他题名: 浅谈革命战争时期黄县人民的卓越贡献
分类号: K265
页数: 11
页码: 314-3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黄县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濒临渤海湾,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胶东半岛的水陆交通要冲,以特产丰富、商业发达闻名,素有“金黄县”的美称。黄县是胶东地区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勤劳勇敢的黄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岁月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胶东革命的光辉篇章。八路军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与胶东特委、三军总部胜利会师黄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以黄县为中心的蓬黄掖根据地成为胶东最早的根据地。3月,日伪军进犯黃县,兵工厂撤离。
关键词: 革命战争 黄县 胶东革命

内容

黄县(今龙口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濒临渤海湾,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是胶东半岛的水陆交通要冲,以特产丰富、商业发达闻名,素有“金黄县”的美称。黄县是胶东地区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勤劳勇敢的黄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岁月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胶东革命的光辉篇章。
  一、抗战初期,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建立起胶东最早的根据地,贊县成为胶东地区红色中心抗战初期,八路军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在黄县孕育。八路军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与胶东特委、三军总部胜利会师黄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以黄县为中心的蓬黄掖根据地成为胶东最早的根据地。
  1创办胶东第一兵工厂,黄县人民是“华东总后方”的发起者和奠基者。1938年1月30日,黄县抗日救亡团在城南黄格庄举旗起又,建立了黃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3月,为加强武器装备,进一步发展壮大抗日武装,三军三大队经过审慎研究,在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圈杨家村筹建了胶东地区第一个兵工厂。
  兵工厂是在三军三大队的发起人之一范心然的提议下创办的,他首先通过个人关系借贷500元钱作为兵工厂的创业基金,然后又采取多种措施,招募技术工人、筹措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当时黄县城和龙口共有8家私人经营的铁工厂,这些工厂的动力机和其他生产设备凡是兵工生产能用上的,圈杨家兵工厂全都征借到位。在征借设备的同时,兵工厂又招募了当地一大批通晓兵工技术的人才。黄县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而在短时间內,兵工厂聚焦起当时被称为沿海城镇工业“精华”的机器设备和大批能工巧匠。到1938年5月,圈杨家兵工厂已有工人200多人,并在院下村设立了分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兵工厂的工作也受到了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领导的表扬和支持,三军修械所、掖县修械所等相继并入,兵工厂直属三军总部领导,人员达到300多人。在“支援前线打胜仗”的口号鼓舞下,圈杨家兵工厂积极工作,到1938年9月,就上交七五和八二迫击炮7门,迫击炮弹500多发,仿汉阳造七九步枪100多支,复新制造子弹数万发。此外,还维修了很多枪支,赶制出部队急需用的锅、锨、刺刀、匣子枪皮套等装备物资。这些武器弹药和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39年2月,圈杨家兵工厂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一兵工厂,也称胶东第一兵工厂。3月,日伪军进犯黃县,兵工厂撤离。
  从胶东第一个到胶东第一,圈杨家兵工厂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从筹建至撤离黄县一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初具规模,产品精良,是我军过去绝无仅有的,也是兵工厂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此后,兵工厂迁移平度、莱西等地,1940年,又回到黄县黄城阳一带。至1948年,兵工厂发展到13个分厂,分布胶东各地。第一兵工厂还向以后建立的兵工厂成批地输送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所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2·成立胶东抗日联军,开创胶东对敌斗争的新局面。1938年4月,鲁东游击七、八支队在战斗频繁、急需休整补充的情况下,由寿光、潍县一帶开往黃县。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黄县地方抗日武裝积极配合鲁东七、八支队,解除了国民党黄县的武裝,争取了公安、海关武装的起义,收编了程星五的小游击队,并且还在黄县当地收缴了大量的民间枪支。七、八支队东上黄县的胜利,很快传遍了胶东和鲁东各地,寿光、昌邑、潍县也有许多青壮年冲破种种阻挠,赶来黄县参军,七、八支队随后改编为“鲁东游击八支队”。在黃期间,鲁东部队吸收胶东及黄县当地一大批青壮年入伍,从而扩大了队伍,改善了供给,加強了武器裝备。鲁东部队从黄县率师西返时,部队由原来的便衣全部换上了新军裝,由刚来黄县时的七八百人、装备很差的队伍发展成为4000余人、3000多支钢枪的強大抗日武装。5月12日,在黃县城成立了由三军、八支队、掖县三支队组成的胶东抗日联军。7月上旬,胶东抗日联军各路不断获胜,成功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张金铭的军事进攻,使蓬黄掖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开创了胶东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3·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奠定胶东抗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1938年5月,胶东特委及三军总部抵达黄县,与鲁东游击七、八支队胜利会师。8月15日,共产党领导下的全省第一个专区级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北海专署)在黄县城建立,与黄县县政府是两个牌子一套工作班子,专署机关设黃县县政府大院。北海专署的建立,使蓬、黄、掖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标志着胶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北海专署成立后即围绕经济、统战、教育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围绕发展经济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开展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稅收制度,促进商业繁荣。接管龙口海关,从8月至12月,共收海美稅约20万元,末卜充了抗日经费。当月,专署在掖县创办的银行的基础上,建立起胶东特委领导的蓬黄掖三县集资的北海银行,这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大创举,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三大基石之一。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后来成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本位币,在对敌开展金融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海银行还多次向山东党政机关、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输送黄金。因此,它的建立,不仅为胶东抗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有力地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工作。
  1938年8月13日,胶东特委机美报《大众报》在黄县城南的古剎莱山院创办。当时为适应战争需要,报社各部门分散驻在黄县东南部山区,编辑部随特委住在姜家店和文基姜家;印刷部的铅印厂和石印厂驻在莱山院。《大众报》是抗战时期山东省內创立最早的主要党报之一,坚持出版了12年之久,不仅及时、全面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在部队、群众中的影响,而且培养了大批新闻宣传、电信机要、出版发行和文艺创作人员。作为创刊地,黄县人民为了它的诞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金、设备的支持和保证。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为应付敌人扫荡,黄县人民还默默地承担了它的“保姆”职责,反复多次掩埋机器,组织人力、牲口在敌人的炮火中转移物资。仅在1939年1月的转移中,蒋家村群众配合八路军,组织了300多头牲口、400多人的运送队伍,他们昼伏夜行,冲破敌人的数道封锁线把全部印刷物资安全及时地运往东馆,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发行。
  在教育工作上,8月底,北海专署在原黄县中学创办了胶东公学,分社会、普通、师范三科,第一期招收学生250多人。这些具有抗战热情的知识分子毕业时,大都分配到抗日政府、部队和民运机关工作,很快发展成为党政军中的骨干和领导干部。公学第二期又招收学员120余人。1939年初,日伪军大举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以后由于战争形势变化,胶东公学分别在胶东掖县、栖霞、牟平、文登、烟台、海阳等地,坚持边抗战边学习,至1948年停办的10年间,培养了数千名革命干部。
  二、黄县抗日根据地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前沿组成部分,英勇的贊县儿女不怕牺牲,共赴国难,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缋黄县是胶东半岛的水陆交通要冲,以物产丰富、商业发达闻名,历来为兵家必夺之地。黄县抗日根据地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前沿组成部分,是屹立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坚強堡垒。为了夺取胜利,它曾竭尽全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战争。黄县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英勇的黄县儿女为革命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发展壮大地方武装,捍卫家园。抗战爆发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许多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投奔八路军,参军参战,使黄县的抗日武裝不断发展壮大。黄县抗日总队、二十二大队、县大队等抗日武装相继建立。1942年11月,黄县独立营在黄县抗日大队的基础上成立。独立营成立后,因地制宜地开展游击战、运动战,不断在战斗中改善装备,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英勇打击敌人,成为胶东战场上一支坚強的武装部队。据不完全统计,黄县独立营先后共参加战斗近百场,打死打伤日伪军500多名,俘敌400多名。
  八年抗战,在枪支短缺、医药匮乏、环境恶劣、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勇的黃县地方部队和民兵浴血奋战、英勇斗敌,牵制了大量的敌军力量:1939年冬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对艾崮山区的大“扫荡”,1940年粉碎了敌人的“六一”大“扫荡”,1941年冬粉碎了敌人对黄城阳、土口一带的残酷扫荡,1942年冬粉碎了敌人的所谓“拉网扫荡”。黄县人民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仅黄县独立营就有干部战士1218名殉国,1125名英勇负伤,191名作战致残。
  2·全力支援战争,名扬胶东。黄县人民不仅具有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而且具有服从全局的自我牺牲精神。全县人民不论是根据地內的还是敌占区的都能踊跃缴纳救国捐和救国公粮,不仅保证了本县党政军的需要,还有力支援了胶东主力部队和上级给养供应。1938年底,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捐献活动,黄县妇女组织在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一切为了抗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的口号下,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干部带头,妇女们踊跃捐献,捐献数目之多为胶东各县之最。当年,蓬黄两县共征收抗日救国捐138万元。自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来,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黄县历年缴纳的抗日救国捐数量都很大,在经济上为胶东人民乃至山东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着“胶东小延安”美誉的黄城阳村,抗战期间一直是胶东地区的后方补给中心,胶东兵工厂、被服厂、修械所和北海后方战地医院等都在此驻扎过。胶东地区各级党政机关、部队及地方武装进驻该村,依托艾崮山区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参军参战,领导各县开展武裝斗争。黄城阳是胶东革命将领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中枢,许世友、林浩、吴克华、曹漫之等胶东和蓬、黄、栖三县党政军领导人都在黄城阳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41年3月14日,许世友与胶东区党委林浩等领导同志在黄城阳村召开了一整天的作战会议,成立了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研究部署胶东反投降战斗,著名的牙山作战方案的诞生为黄城阳村烙上了永恒的红色印记。村里至今还保存着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的旧址,已经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牙山战役是许世友在胶东战场的第一战,奠定了胶东反投降战役胜利的格局,取得了抗战局面的好转。毛泽东曾动情地说:“了不起,了不起!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而与此同时,黄城阳被敌寇视为眼中钉,日军先后积聚兵力对其进行了8次扫荡,使这个村庄几度变为废墟。但是,坚强的黄城阳人民未向敌人交一分钱、未纳一粒粮。他们积极晌应我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他们把粮食送往部队,自己却吃糠咽菜。在支援蓬莱大崔家战斗中,他们把仅有的地瓜种扒出来,洗净煮熟,一篓篓地拐着送往前线。一批批的枪支弹药、军装、粮食和战场医疗用晶,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3.黃籍儿女他乡誓死抗敌,英名流芳。国难当前,黄县儿女积极投身民族大义,他们拋家舍业,别乡离土,奋起救国。他们的鲜血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整个战争年代里,黄县先后有2585名优秀儿女为党和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抗战初期,张益珊等黄县5名进步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张益珊是黄县埠子后村人。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张益珊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8月初,张益珊帶领王元庚、王贞一、王鹏、杜绶德等4人背井离乡,冲破国民党顽固派重重封锁,胜利到达延安,成为陕北公学的第一批学员。学习期间,张益珊被同学们授予了“救中国”的雅号。1938年4月,张益珊在贵阳建立起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地方部队,并被推选为队长。在他的积极工作下,贵阳的民先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8月,国民党贵阳当局设诡计将张益珊等多名民先队员逮捕。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益珊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了《狱中纪实》文,和敌人进行了顽強的斗争。1941年1月,张益珊英勇就义。他的优秀品德和斗争精神激励着众多的正义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
  常伦英雄赞歌唱响全国。战斗英雄任常伦是原黄县孙胡庄人,19岁参加了八路军,编入山东纵队。他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曾9次负伤。每次作战,任常伦总是冲锋在前。1944年8月,被选为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荣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1月17日,海阳长沙堡战斗打响。此时,他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肩膀里还嵌着敌人的弹片,但他坚决要求参战。他带领战士们快速冲锋,抢在日军前占领了制高点,又夺取了被日军占领的小高地。他沉着指挥战士们连续击退了敌人的5次反扑。子弹用光了,他帶头冲向日军,一人连续刺死5名鬼子,帶领战友们守住了阵地,但自己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1945年,孙胡庄改称“常伦庄”,胶东国防剧团谱写了一曲颂歌《战争英雄任常伦》,在胶东地区广为传唱。2009年7月,任常伦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40多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黄县籍子弟兵成长为将军和副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涌现出了张万年、仲曦东、江民风等诸多著名的军队将领。
  三、解放战争时期,贊县是山东、全国革命斗争的大后方,山亲数万大军从这里启程挺进东北,贊县人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战争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数万部队从这里橫渡渤海,挺进东北,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大规模海上战略转移的先例。解放战争时期,黄县是山东革命斗争及至全国革命的大后方,黄县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
  1.抢占先机全力支援运兵东北。1945年9月,党中央根据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山东主力及大部分于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挺进。龙口港于1914年开埠,1919年建成栈桥码头,胶东行署专门在这里设立了龙口特区工商管理局,统一管理龙口、蓬莱、栾家口、黄河营、长山岛5个海口,是当时胶东军区和行署控制的重要港口基地。因此,龙口港依据良好的港口条件成为山东八路军、干部挺进东北的最主要的两个起航地之一。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了海运办事机构,司令员许世友来龙口亲自坐镇,指挥龙口、栾家口等处的海运工作,11月,罗荣桓一行乘坐6艘汽船从龙口港出发挺进东北。为保证部队顺利过海,黄县数万名群众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突击做便衣、鞋帽,并在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地方政府紧张地从各地调集粮食,组织群众磨面粉,分至家家户户烙大饼,同时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十滴水)、仁丹、咸菜、苹果和长把梨等,防止战士们晕船。一时间,龙口地区千家万户昼夜不息,缝制被服、推磨箩面,万千盏小油灯辉映入海,尽显龙口人民赤忱火热之心。龙口港还承担了重要的运送兵员任务,码头工人们挑灯夜战,分班轮流,将部队给养全部裝运上船,最大限度地为部队渡海赢取时间。龙口船员工会会员驾驶运兵船只昼夜兼程,战胜风浪,机智巧妙躲过了国民党的军队。由于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战,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数万大军从龙口港、蓬莱栾家口等处出发渡海到达东北,完成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为开辟东北根据地赢得了时间,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负责海运指挥的胶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表扬奖励了黄县、龙口,并授予各群众团体锦旗一面。
  2·青壮年踊跃参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9月,黄县县委发出了“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号召。全县人民将自己最优秀的儿女送到部队,掀起了一个“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的参军参战潮。从此至新中国成立,黄县地区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参军运动。第一次是1946年7月至9月,第二次是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第三次是1947年7月,第四次是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在大参军运动中,广大青壮年,以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己任,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表现了崇高的献身主义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党员帶头、干部带头和父送子、妻送郎上前线的动人事迹。城北徐格庄张天性老汊先后送走4个儿子参军,被县政府授予“参军模范家庭”。在1947年2月的大参军中,“参军状元村”东营曹家,120名青年踊跃报名,同年秋又有70人参军,当时全村共200户,人口不足900人,参军上前线的达每户一人,可编成一个连队。临行前,这些热血男儿在曹氏族谱前立下铮铮誓言:“一人当兵,曹氏光荣,奔上前线,争当英雄!”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顶着硝烟炮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先后有24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他们的名字同当年县委、县政府赠送的“民族英豪”的橫匾、“光宗耀祖”的锦旗一样留在东营曹家村的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內,成为该村永远的历史丰碑和骄傲。在解放战争中,全县近万名青壮年参军,其中到主力部队的就有5188人,为部队的巩固和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积极支援前线。1946年9月,黃县成立了支援前线办公室,并作出《关于战时支援前线工作的决定》,指出:为了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我们要坚决做到,敌人一日不停止进攻,我们一日不停止反击,一日不停止支援前线!从7个方面制定出了具体的工作细则。随后,全县各区、村也都建起了支前指挥部和支前立功委员会。到年底,共组织起民工23000多名,拒架18788抬,运输车辆3166辆,牲口12362头,以备随时支前调用。1947年先后组织大车运输队支援了鲁南会战和孟良崮战役,帮助部队转运粮食、弹药等各类物资。40多辆胶轮大车让战区的干部群众眼界大开,沂水县的一位军属老大娘坐上车后激动地说:老了还能坐上大车,这辈子总算没有白活!还有随车“满载而行”运去的全县群众连夜突击磨好的20万斤苞米面和黄豆粉,足以见证黄县人民支前的深厚情谊,他们竭尽所能,把最殷实的“家底”毫无保留地支援给前线。支前民工大军更是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他们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冒着枪林弹雨,将急需的粮食、弹药及时送到作战部队和战士手中。在运粮过程中,装粮的口袋不够用,他们就用自己的棉被甚至脱下长裤裝粮,3个月时间在崎岖不平、坡陡弯多的山路上完成了300多万公斤的运粮任务。大雨季节,在运送弹药的大车深陷河里泥浆无法行动、换用骡子被炸死、民工受伤等情况下,他们用担架抬、人肩扛、人头顶等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弹药及时送到阵地上。当年黄县大车队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由于成绩卓著,被省支前指挥部授予“黎玉运输队”这个象征着支前民工组织最高荣誉的光荣称号。1948年起,根据战场的需要,黄县又先后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支前活动,共出动7000多人、担架千余抬、大车400多辆、小车9700多辆,呈现了“车辚辚,马啸啸,支前大军人如潮”的壮观场面。其中支援淮海战役的就有4次。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龙口人民的支前业绩将永载史冊。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黄县地区共出动规模较大、服务时间较长的民工7批,计1.3万人次,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感动。
  4.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三大战役之后,为支援开展新解放区工作,从1948年初起,黄县地区先后分四批抽调200多名干部南下。1949年2月,在南下干部欢送会上,县委书记谢华题写了“浮云掩红月,重炮送轻舟。红旗飞建业,雄师下杭州”的诗句,鼓励南下干部为全国解放,四海为家,建功立业。南下干部无不慷慨激昂,亲率队伍南下的县长王佐群做了“深学入城业,随军赶急流。昼伏防铁鸟,夜行作泥猴”的辞别词以示决心。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南下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祖国南方挺进,投入到了“新”的战场。这些干部在新的地区、新的工作岗位上,克服一切困难,坚强不屈,英勇奋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巩固新解放区,实现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解放后,大部分南下干部留在了南方城镇乡村,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克服了南北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在几十年的风雨征程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奉献了毕生精力。
  (作者系中共龙口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员)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晓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