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建立后的昆嵛山区兵工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518
颗粒名称: 2.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建立后的昆嵛山区兵工生产
分类号: TJ414
页数: 4
页码: 305-308
摘要: 本文讲述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等带领红军游击队转战昆嵛山区,吸收小炉匠王凤祥携带工具,随军修理军械。从此,人民武装有了自己的兵械修理员。1938年3月,“三军”在李家庄成立由6人组成的修械所。研制手榴弹,是修械所第一项机械制造任务。1938年5月,“三军”修械所转战到黄县,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后改为胶东第一兵工厂。军工战士和驻地群众与敌人针锋相对,英勇保卫兵工厂,牺牲多人。反“扫荡”结束后,把机器设备重新搬回来,立即生产。许世友司令员曾两次到兵工三厂驻地慰问,高度赞扬兵工战士的巨大贡献。1949年以后,昆嵛山区兵工厂有的西迁,有的转产,再无兵工企业。
关键词: 昆嵛山 游击队 兵工生产

内容

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等带领红军游击队转战昆嵛山区,吸收小炉匠王凤祥携带工具,随军修理军械。从此,人民武装有了自己的兵械修理员。
  1938年3月,“三军”在李家庄(今属葛家庄)成立由6人组成的修械所。研制手榴弹,是修械所第一项机械制造任务。在一无设备原材料,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兵工战士不畏困难,土法上马,用木炭、快硝制出土炸药,仿照鞭炮引信制出导火索,从敌占区烟台等地买回药品,制造雷管,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造出了手榴弹。1938年5月,“三军”修械所转战到黄县,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后改为胶东第一兵工厂。
  1938年初,驻文登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郑维屏、王兴仁、丛境月等部先后在昆嵛山区建立兵工厂。郑维屏部当年10月在昆嵛山辛庄(今属界石镇)一带建“龙门厂”,职工240人,生产地雷、手榴弹等。王兴仁部在白佛寺(今属张家产镇),丛境月部在张家产和昆嵛山南部设兵工厂。1940年4月,中共东海指挥部参谋长宋干卿等,秘密在林村(今属泽头镇)建兵工厂,被驻昆嵛山的“抗八联军”包围,发生骇人听闻的“林村惨案”。1941年春,日本侵略军袭击八路军英山前(今属葛家镇)地下兵工厂,杀死群众2人,烧毁民房数间。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兵工厂多次遭受日、伪军的袭击,军工们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敌人来了,就紧急疏散设备和物资,投入战斗,与敌人周旋;敌人走了,就抓紧时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生产,支援前方。有时敌人在山下“扫荡”,工人在山上坚持生产。有的工人在“扫荡”中被敌人俘虏,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1940年4月,中共东海指挥部修械股派于振远等3人到高村的慈口观村秘密复装子弹,弹壳、弹头和火药由地下共产党员收集供给。同年9月,组建东海兵工厂。12月,迁至崔家、鱼池村(今属文登区侯家镇)一带。1941年1月,昆嵛山解放,缴获“龙门厂”的机械设备,东海兵工厂遂迁往昆嵛山区的宫家庄(今属葛家镇),兵工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同年3月,东海兵工厂改建为胶东兵工三厂,在六度寺、无染寺、辛庄等地设点,从事武器修造,生产地雷、手榴弹和“七九”步枪等。日本侵略军曾3次对昆嵛山进行“扫荡”,搜寻兵工厂;国民党地方武装也常派特务破坏。军工战士和驻地群众与敌人针锋相对,英勇保卫兵工厂,牺牲多人。1941年5月,牟平水道据点的日伪军夜间偷袭八路军辛庄一带兵工厂,村民王国礼冒死与敌周旋,使30多名兵工战士赢得时间,得以撤退,而王国礼则被吊在树上,受尽酷刑。当日军开始“扫荡”时,军工战士迅速将机器设备疏散隐蔽,背着简单的工具,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维修枪支。反“扫荡”结束后,把机器设备重新搬回来,立即生产。在敌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党员和群众千方百计搜集废钢废铁,人挑驴驮,送给兵工厂;妇女把自己心爱的首饰和家具上的铜饰摘下来,献给兵工厂,支援兵器制造。1941年12月,兵工厂迁北黄村(今属小观镇)附近,职工发展到500余人,每月可生产步枪20支、机枪4挺和大量弹药。1944年12月,三厂随军西迁。许世友司令员曾两次到兵工三厂驻地慰问,高度赞扬兵工战士的巨大贡献。
  1942年,东海区军民粉碎日本侵略军大“扫荡”后,东海军区司令部决定,将原设在荣成县境内的文荣威造枪所扩建为东海造枪厂,厂址迁小观北部的郐家村(今属小观镇)。1943年2月,该厂与1941年成立的东海弹药厂合并,改称东海弹药厂,主要生产地雷、手榴弹,供给东海区人民抗日武装。1944年,厂址迁南七口(今属小观镇)。同年8月,兵工战士随军光复文城,缴获6尺车床1部,改善了军工生产条件。1945年初,厂址迁北黄岚、姜家庄(今属宋村镇)一带。同年8月,烟台解放,缴获40马力柴油机1台、铣床2台、车床6台、小刨床1台,军工人员利用这些较先进的设备,成功地生产出“四五”式大盖枪。1946年3月,厂部与机工部迁往刘家下口(今属葛家镇),弹药部驻刘家上口,职工400余人。同年11月,并入兵工六厂。
  1944年春,东海武委会在黄龙岘(今属葛家镇)建立兵工厂。初期有40余人,试制步枪和子弹。同年夏季迁到虎口山村(今属泽头镇),冬季又迁到大山前、小山前村(今属葛家镇),工厂扩大到百余人,开始批量生产“七九”步枪、“三八”大盖枪,月产30余支,并生产子弹和手榴弹等。1945年夏,该厂迁到高家庄(今属泽头镇)。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迁到文城。为适应国共谈判,工厂更名“环海铁工厂”。1946年谈判破裂,该厂重迁高家庄,改建为胶东第六兵工厂。同年11月撤销,部分职工分配到兵工一厂和七厂,另一部分职工和设备与威海义丰铁厂、东海弹药厂一起组建新的胶东兵工六厂,驻昆嵛山一带,主要生产“八二”迫击炮弹。1947年12月,胶东第二、第八兵工厂的一部分合并到第六兵工厂,职工达800余人。六厂一部驻刘家下口,生产“四五”式大盖枪;二部驻董家庄(今属葛家镇),仿制美式六〇炮;三部驻生格庄(今属葛家镇),从事模型、冶铸、锻打;四部驻北长岚(今属泽头镇),生产迫击炮弹。发电部驻占甲埠(今属葛家镇),用100马力蒸汽机发电供应各部;警卫排、医务室、运输班亦驻生格庄;工人合作社驻葛家集,负责工人日常生活用品供应。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打电话指示六厂,要力争每月生产迫击炮弹1万发以上。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1949年以后,昆嵛山区兵工厂有的西迁,有的转产,再无兵工企业。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建中
责任者
于晓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