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胶东子弟兵遵纪爱民,看其优良作风的巨大威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333
颗粒名称: 三、从胶东子弟兵遵纪爱民,看其优良作风的巨大威力
分类号: D263
页数: 6
页码: 144-1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胶东人民全力支持子弟兵,“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胶东800万人民,将50万青壮年送到了自己的部队,其中7.6万人为国捐躯,10余万人因伤致残。胶东军民自抗战开始,向党中央密送43万余两黄金,成为我党领导抗战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费来源。据统计,仅跟随9纵从山东到上海的胶东支前民工就有6批15600人次。特别是在南麻临朐、济南、淮海三次战役中,9纵伤亡都在万人以上,民工们为夺取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淮海战役时值冬季,民工们不畏艰险,两次跟随部队长途追击围歼敌人;济南战役9纵担架团荣立了集体一等功;南麻临朐战役,民工们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和倾盆大雨,抢运伤员。
关键词: 胶东弟子兵 优良作风 战争岁月

内容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胶东人民全力支持子弟兵,“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胶东800万人民,将50万青壮年送到了自己的部队,其中7.6万人为国捐躯,10余万人因伤致残。同时,胶东支前民工也多达280余万人次,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胶东军民自抗战开始,向党中央密送43万余两黄金,成为我党领导抗战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费来源。特别是胶东的父老乡亲在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宁可自己吃糠咽菜,提出“咱们多吃菜,省粮给部队”的口号,全力支援子弟兵,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品质,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人民子弟兵。据统计,仅跟随9纵从山东到上海的胶东支前民工就有6批15600人次。特别是在南麻临朐、济南、淮海三次战役中,9纵伤亡都在万人以上,民工们为夺取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淮海战役时值冬季,民工们不畏艰险,两次跟随部队长途追击围歼敌人;济南战役9纵担架团荣立了集体一等功;南麻临朐战役,民工们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和倾盆大雨,抢运伤员。
  在日伪“扫荡”空前频繁的残酷时刻,胶东人民不顾危险千方百计收治伤病员。在东海,伤病员多半分散在百姓家里,无论住在谁家,谁就把伤员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敌人“扫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胶东人民就将伤员疏散到山洞和人工挖的地洞地道里,特别是西海大泽山区创造了“地下医院”,做到村村有地洞,个个能住人,有的村挖有500米地道,可容60多人。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伤员和群众结下了血肉之情,仅在掖县王门郑家埠村养伤的就有马杰、马晴波、张东林、王淳、孙超、罗映臣、姜子金、王景昆、牛峰山、王新民、李万荣、乔明志、刘培民、高克明等。他们后来在不同战场上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和优秀指挥员。马杰曾对好友说:“1942年冬季反‘扫荡’,我终生难忘,没有父老乡亲的机智掩护和照料,就没有我马杰的今天,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胶东子弟兵永远感激胶东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没有人民的乳汁,哪有子弟兵的成长;没有人民的支持和爱护,哪有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和胜利;没有胶东人民历史文明的传承,哪有子弟兵的无畏气质和优良作风。人民与人民子弟兵是鱼和水的关系,有着血肉之情。子弟兵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父老乡亲英勇杀敌,为了人民利益和人民解放不怕艰难困苦流血牺牲,获得了人民的衷心信任和爱护。
  胶东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军爱民,民拥军,同生死,共患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遵纪爱民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为民牺牲的壮丽篇章。
  马石山十勇士为解救群众英勇献身。1942年冬日伪军对胶东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在马石山突围战中,胶东军区16、17团共6个英雄群体,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同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浴血奋战,子弟兵以550余人壮烈牺牲为代价,使6000余名群众免遭杀戮,谱写了为民牺牲的壮烈篇章。13团7连6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经马石山,遇到即将遭到杀害的人民群众,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决定留下来救群众,先后四次往返敌人火网,救出群众1000余人,最后全体壮烈牺牲,后被十勇士救出的峻青和马少波写成文章,广为流传,并拍成电影《马石山十勇士》,马石山十勇士和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被总政树为抗日战争时期四大英雄群体,作为全国军民学习的榜样。
  林泉庄解救遇险群众。1947年秋,敌人向胶东大举进犯,“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73团团长孙同盛在行军路上遇到群众求救,他立即带8连跑步赶到林泉庄,发现10多个村干部已被埋到脖颈,近70个群众也即将被活埋。孙同盛当即指挥部队当场击毙十几名还乡团团员,活捉50余名,救出了群众。乡亲们激动地说:“你们晚到一步,我们80多人就没命了!” 火线救女孩,感激救命大恩人。潍县战役我军攻占北关后,81团奉命为攻城部队开辟通道。16日清晨,在北辛庄两条大街交叉口,拥挤着30多名背包袱、抱小孩的妇女,他们从蒋军阵地逃出,争相通过蒋军封锁线。丧心病狂的敌人开枪射击,击中了一位妇女的头部,手中不满三岁的女孩被摔出二三米远。此时,向前沿送弹药的班长宫振宾发现了小女孩,他冒着敌火匍匐过去,将女孩抱回。团副参谋长得知情况后,派人将女孩接回交后勤派专人照料。消息传开,老百姓议论纷纷:“解放军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女孩爷爷来到团部,将孙女接回家,全家悲喜交集,哭成一团。女孩外公流着泪说:“解放军是咱们救命大恩人,终生难忘!国民党军打死了我女儿,深仇大恨永记在心!” 七斤月饼送还群众。济南战役正值中秋,78团打进下井庄,班长魏培伦发现敌人住处桌上放着包好的7斤月饼。有人说送到连部,有人说送给伤员。教导员得知情况后,对魏班长说:“说不定是蒋军从老百姓那里抢来的,我们是人民军队,要尽快查明,物归原主,这是政治任务。”魏班长走访查明,是刘进奎老大爷开了个小杂货铺,中秋节进了几斤月饼,结果被蒋军抢走,说是“慰劳国军”,还拿走了香烟和烧酒……魏班长将月饼物归原主,老百姓感激不尽,要上门答谢,被魏班长婉拒。
  一百多块银元物归原主。73团特务连给团部挖防炮洞时,挖出了一包银元,指导员崔忠吉按“约法七章”要求尽快物归原主,并指定战士刘元昌专门负责。当部队攻进内城后,有一位中年男子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经核实正是失主,随即将银元当面点清,归还失主。失主郑重地写下了一张收条:“解放军是黎民救星,天下最好的队伍。收到银元197元。历山顶街,侯来臣。”很快遵纪爱民故事就传遍了部队和泉城百姓。
  不吃苹果的故事。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攻克兴城,此时正值金秋,苹果成熟,东野4纵29团(原东海独立1团)警卫连看守苹果仓库,战士们虽劳累饥渴,但仍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吃一个苹果,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感动,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认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 军政双胜传美名。上海战役,不同于其他城市攻坚作战,因为上海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特殊地位,在世界上关系到我党我军的国际形象。为了不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把上海完完整整保存下来交给人民,第27军宁肯自己流血牺牲,也不使用炸药和重炮。进入市区后,为不惊扰市民,各级指挥所一律设于街头,不准买东西,不动市民一针一线,饭菜一律从郊区送来,为防止牲口啃树皮就用麻袋把树包起来,特别是市民看到,春雨中、马路旁,战士抱枪而睡,露宿街头,235团在南京路,80师在淮海路,记者们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27军指战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市民,赢得了上海市人民的真诚爱戴和广泛赞誉,取得了军政双胜的美名,传遍全中国和全世界。市民说:“解放军天下无比!”“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部队!”“天下少有,真是人民的军队,老百姓的救星!”同样是在这条著名的南京路上,还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南京路上好八连”。该连自1949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数十年如一日,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1963年4月25日,该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而这支有着优良传统的连队,与十几年前露宿南京路街头的部队一样,有着相同的血脉,他们都是来自胶东的人民子弟兵!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感人事迹都出在胶东子弟兵中,是什么力量驱使子弟兵们为了群众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精神引领子弟兵们宁可吃苦受累也要严守纪律,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总结的东西,这对于弘扬历史优良传统文化,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有裨益。
  胶东半岛26314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半岛,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半岛上昆嵛山、崂山、牙山、大泽山连绵耸峙,沿海烟台、威海、青岛等天然良港四通八达,消息灵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千百年来,胶东以其富庶和险要为世人瞩目,也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垂涎。淳朴智慧,勤劳勇敢、忠诚善良、豪爽正直的胶东人民,自古就有着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具有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有着鲜明的齐鲁文化熏陶的传统品德。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蓬莱人),以英勇抗击倭寇保国卫民为后世敬仰。迄于近代,在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爱国志士邓世昌、丁汝昌危急关头慷慨赴国难,其豪壮事迹在胶东民间传颂不绝。嗣后,勇敢的胶东人民不顾清朝卖国政府的禁令,多次揭竿作旗,斩木为兵,同侵入胶东的日、英、德乃至英法联军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胶东人民养育之恩在于父老乡亲、社会贤达、良师益友通过传授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授仁人志士、正义情操和道德文明,传授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思想,培养启蒙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教导青年一代如何堂堂正正做人,如何做一个中国人,使人们自觉地负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都给胶东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和英勇作战,孕育了深厚的无形力量。
  胶东人民在长期历史创业过程中,其经济和文化都有相对较高发展,因而胶东男女青年知识分子和所谓的小知识分子比较多,参军也相当多。有文化,就了解情况多,理解能力强,他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人民的哺育、艰苦环境磨练、革命熔炉铸造,提高成长进步较快,贡献也就大。他们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崇军崇武崇尚英雄,能将使命的光荣升华为责任,将革命纪律升华为自觉行动。
  党中央非常重视胶东地区的发展,先后派出了几批老红军干部:王文、高锦纯、吴克华、王彬、梁海波、贾若瑜、李绍桥、王奎先、巫金锋、寇奎甫、卢福三(又名卢燕秋)、李宏茂、官俊亭、聂凤智、周光、肖平、全兆瑞、许世友、彭嘉庆、刘耀宗、朱玉山、杨家华、邓龙翔、刘浩天、陈华堂、谭右铭、张富华、严似海、江燮元、钟光国、贺万华、杜永海(又名杜光华)、严政、罗义淮、黄径琛、廖海光、欧阳文、李书湘、蔡正国、袁仲贤……他们带来了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所以,胶东子弟兵,同志之间,上下之间,形成了同甘共苦、互救互助、互相信赖的风气,没有那种“自己人”诬陷、落井下石之忧的事情,人的尊严得到充分尊重。生活战斗环境虽然很艰苦,战斗很残酷,但人们心情舒畅,深信胜利在望。就是这支部队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任何艰难困苦和反动力量打不垮、拖不烂的“秘密”所在。
  从天福山起义之后成立发展起来的胶东子弟兵,历经南征北战,早已远离了胶东这片热土,但胶东子弟兵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部队如何发展变化,一代又一代胶东子弟兵的传人,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天福山走出来的光荣的胶东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胶东人民是胶东子弟兵成长壮大的根基和血脉。他们都还亲切地把胶东称作部队的“老家”,把胶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天福山作为部队的“根”,无论部队编写军史、建史馆回到山东特别是胶东调查,“老家人”都热情接待,提供资料。当地方有关单位到部队调查了解有关历史情况时,部队都亲切地称之为“老家来人了”,积极协助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千方百计收集提供有关资料。胶东子弟兵和胶东人民的亲切感情,是通过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永世长存。
  (作者系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办原主任)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克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