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子弟兵地位作用及优良作风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10327
颗粒名称: 胶东子弟兵地位作用及优良作风初探
分类号: D263
页数: 14
页码: 136-1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星星之火,以天福山起义为标志燃遍了胶东大地,至今胶东子弟兵仍保留有三个集团军,在全国可以说绝无仅有。回顾天福山起义的峥嵘岁月,不能不使人思绪万千。从全局高度看,其意义十分重大,从历史角度看,其影响非常深远,用革命尺度来衡量,其贡献特别巨大。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天福山是一座伟大的山、光荣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天福山雄风常在,丰碑永存,光照千秋。1921年秋,烟台海军学校学生郭寿生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胶东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关键词: 昆嵛山 红军游击队 革命历史

内容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星星之火,以天福山起义为标志燃遍了胶东大地,至今胶东子弟兵仍保留有三个集团军,在全国可以说绝无仅有。回顾天福山起义的峥嵘岁月,不能不使人思绪万千。从全局高度看,其意义十分重大,从历史角度看,其影响非常深远,用革命尺度来衡量,其贡献特别巨大。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天福山是一座伟大的山、光荣的山、英雄的山、胜利的山。天福山雄风常在,丰碑永存,光照千秋。
  一、从胶东子弟兵发展壮大,看其皿要地位胶东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胶东子弟兵创建和发展的沃土,党的领导是胶东子弟兵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关键。
  1921年秋,烟台海军学校学生郭寿生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胶东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4年他在烟台海军学校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党小组,革命火种从此在胶东大地生根开花结果。1928年3月,成立了以李伯颜为书记的胶东第一个共产党县委——中共莱阳县委员会。
  1932年4月,掖县党组织建立了以郑耀南为队长的胶东第一支武装——特务队。1933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后,又陆续组建了几支武装游击队,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领导发动了震惊山东的“一一·四”武装暴动,暴动队伍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暴动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残酷镇压,惨遭失败,于得水等率领突围的30余名红军游击队员转入昆嵛山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支红军游击队是北方沿海地区及山东仅存的红军队伍。
  七七事变后,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奉山东省委指示重返胶东,积极宣传抗战,动员各界进步力量,着手抗日武装起义的准备。1937年12月24日,在理琪领导下,起义队伍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三军”)。“三军”在胶东特委领导下奇袭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在天福山起义和雷神庙战斗的影响下,我党又组织了一批抗日武装起义,革命的浪潮迅速燃遍了胶东大地,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势如破竹,沉重打击了敌人,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三军”迅速发展到3500余人,掖县武装起义成立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也迅猛发展到3700余人。1938年秋,“三军”、“三支队”统一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五支队的成立,标志着胶东子弟兵正式纳入八路军战斗序列,是胶东子弟兵创建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胶东子弟兵,在抗日烽火中创建发展,经过战争洗礼,到抗日战争胜利,已发展壮大为两个师、两个旅和若干个独立团。当10个团挺进东北后,又先后成立了三批师旅和独立团,从仅有30余人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到解放战争成长壮大为四个军(第27、31、32、41军)两个师(第100、101师)又25个团,其主力主要分布在第三野战军三个军,第四野战军一个军,另有一部分编入第二野战军,至今依然在北京、兰州、广州、南京、济南等五个大军区和海军、空军、武警部队及中铁建设集团公司,为国防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今,在解放军编制序列中仍保留第27、31、41三个集团军,占全军18个集团军的六分之一,在全国不多见也可以说绝无仅有,这是值得胶东人民和胶东子弟兵骄傲和自豪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胶东子弟兵的灵魂,是它创建、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则和根本制度。这支武装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它既有党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红色种子,又有陕甘、红一、红四方面军党领导的红军基因,还有抗大胶东支校的传承。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重视胶东子弟兵的建设和发展,先后从延安等地派来了一批又一批红军骨干,主要以军事干部为主,与胶东本地党政军干部相结合,在斗争实战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把加强党组织建设、政治工作和红军光荣传统作风带到了胶东,为胶东子弟兵建设作出重大的根本性贡献。“三军”起义初期,陕甘红军高锦纯、王文及吴克华等就奉命来到了胶东,为胶东子弟兵创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支队、五旅的干部,特别是军事干部大多数都是由红军干部担任,就以胶东主力13团为例,团长李绍桥、巫金锋、聂凤智,副团长卢福三(即卢燕秋)、王奎先,政治处主任张福华,以及营级干部官俊亭、秦云、全兆瑞、李宏茂等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干部。他们首先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部队创建的同时,就在各级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党员骨干,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次,党对军队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有效地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教育,使广大指战员形成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利益而战的革命精神。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战斗实践中磨练成长,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和卓越的指挥员。再次,党组织在部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整训、整风、拥政爱民和尊干爱兵教育活动,使全体指战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政治热情和战斗意志。总之,党的坚强领导,有力的政治工作,是胶东子弟兵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特别是1940年4月,抗大一分校以一大队为基础,配备百余名干部在大队长贾若瑜、政委廖海光率领下,与创办于1938年3月的胶东抗日军政干校,在掖县桑元合并成立了一分校胶东支校(不久改为第三支校),先后为胶东子弟兵培养了5000余名干部,从而使胶东子弟兵继承和发扬了我军优良传统,形成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
  胶东子弟兵,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先后在许世友、林浩、聂凤智、刘浩天、贺敏学、李元等率领的华野9纵队(27军),吴克华、彭嘉庆、莫文骅、胡奇才等率领的东野4纵队(41军),周志坚、廖海光、陈华堂等率领的华野13纵队(31军),刘涌、彭林等率领的第32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二、从胶东子弟兵歼敌战绩,看其巨大作用八年抗战期间,先是在理琪、高锦纯、王文、吴克华,后是在许世友、林浩、王彬、贾若瑜、彭嘉庆、欧阳文等指挥下,胶东子弟兵从雷神庙打响抗日第一枪,开辟创建抗日根据地,到与日伪顽浴血奋战,从“反封锁”、“反蚕食”、“反扫荡”,到讨伐赵保原,再到对敌进行大反攻,扫平(度)西,克高密、即墨,解放平度城,活捉伪中将军长王铁相,共作战7500余次,歼敌14.6万余人,涌现了山东纵队5旅授予的13团8连“钢八连”和胶东军区授予的13团3连“平度城第一连”、4连“河源西沟战斗第一连”,14团5连“任常伦连”,16团7、8、9连“铁七连”、“钢八连”、“模范九连”等光荣称号,个人有胶东军区授予的战斗英雄任常伦、王克山、刘复生、孙连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
  在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子弟兵听党指挥,一声令下,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奔赴东北战场的10个团,积极抢占战略要地,从抗击国民党的进攻,到转入战略反攻,进行战略决战;留在胶东的部队,从抗击敌人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胶东子弟兵敢于碰硬,勇歼敌“王牌”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从城市攻坚到参加三大战役战略大决战。从胶东半岛转战山东,从决战淮海到强渡长江,从战上海到进军福建;从东北打到平津,继而进军湖广,从剿灭匪患到解放沿海岛屿。在血与火的征战中,胶东子弟兵形成了不怕任何强敌,不畏任何险难,敢打硬仗、大仗、恶仗,坚决夺取胜利的战斗精神,具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胶东子弟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打一仗,进一步”,具有连续作战、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战斗作风,在战火中锤炼造就了攻必克、守必固、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善战的雄师劲旅。仅据第27、31、41、32军四个军不完全统计,歼敌就达58.5万之多,抗美援朝战争歼敌2.1万余人。涌现了中央军委授予的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109团“济南第二团”,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的华野第9纵队27师79团“潍县团”,东野第4纵队授予的第10师28团“守备英雄团”、12师34团“塔山英雄团”、12师36团“白台山英雄团”、11师31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等英雄群体和刘奎基、魏来国、鲍仁川、程远茂、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军著名战斗英雄,还有以张万年、迟浩田两位军委副主席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大批高级将领。
  胶东子弟兵,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正规到逐步走向正规,由打游击战到打一定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武器装备由大刀、长矛、土枪、破旧杂牌步枪发展到“三八式”、机枪和迫击炮。这一路发展过来,所取得的成就真可谓是来之不易,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理琪、庄扶吾、陈龙飞、于克恭、宋子良、张咨明、李绍桥、苏晓风、王冀、张铎、蔡雍泉、梁海波、雨晴、孙春霖、杨德之、李铁民、孙翼、苗雨村、张寰旭、夏云超、陈子英、于一心、于寄吾、张钧铭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而病故的李兆岐、宋澄、王文、孙德运、郑耀南等革命老前辈,是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胶东子弟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全局的胜利不惜代价,具有甘愿牺牲精神,我们不能忘记以杜光华、夏侯苏民、徐海珊为代表的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数以万计的革命烈士,他们永远被我们爱戴和怀念。
  胶东子弟兵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是胶东子弟兵的光荣,也是胶东人民的骄傲。下面将胶东走出去的四个军征战情况简述如下: (一)战功卓著的41军胶东子弟兵,10个团和林一山等率数千地方干部,背负着党中央和胶东人民、闯关东父老乡亲的重托分批从海上挺进东北,进至安东、庄河、营口等地,以8个团兵力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任务,先是歼日伪残余等4000余人,初步站住了脚,尔后攻占营口,歼国民党军25师1700余人,挫败了敌人从营口登陆计划,为我军抢占东北赢得了宝贵时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粉碎敌人进攻创造了条件。1946年2月,与敌主力新6军血战沙岭,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4纵也付出了2000余人伤亡代价;3月“三保本溪”,歼敌4500余人;5月攻克鞍山、海城,歼敌184师大部8000余人;10月参加新开岭战役,歼敌嫡系25师8900余人,受到毛主席、中央军委嘉奖;12月到1947年4月,进行“四保临江”战役,歼敌7700余人,冒严寒插入敌后遭敌多次围攻。辽东军区为“三进敌后”的4纵11师全体指战员每人记功一次,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罕见的;5月至1948年初,东北我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参加了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歼敌2.9万余人;9~11月,参加辽沈战役,经六昼夜艰苦卓绝战斗,击退了有海、空配合的国民党11个师轮番进攻,歼敌6889人,确保了锦州战役胜利,为辽沈战役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1月4纵改编为第41军,入关后首战康庄,歼敌6885人,再战怀来歼敌8115人,三战张家口歼敌38058人。尔后奉命保卫北平,改编起义部队。4月南下,9~12月参加衡宝战役,歼敌5000余人;广西战役歼敌8600余人,尔后担负剿匪任务。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平西、两广,经历战役战斗440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余座,歼敌18万余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四野五大主力之一。
  (二)军政双胜的27军 1945年9月,美第七舰队陆战6师以对日“受降”为幌子,抢占了青岛海军基地,又企图在早已被我解放的烟台登陆,被我严阵以待,严正拒绝;接着蒋8军在美军舰帮助下抵青岛,一方面由伪军改编“国军”一起,沿胶济路向胶东大举进攻,抢夺胜利果实。一方面企图从陆地、海上运兵配合抢占东北。我军一边组建第5师,扩编警4旅,一边以13团为中流砥柱在胶济路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阻敌进犯,迫敌无法打通胶济路。1946年6月,在国内战争一触即发之际,5、6师抓住战机,发起胶高即战役,歼伪顽万余,击毙赵保原,控制了胶济路东段百余里,改善了我军战略地位。当敌54军从青岛登陆后,我5、6师和警3旅又与敌展开5个月胶东保卫战,歼敌2.2万余人。1947年2月以5、6师和警3旅组建华野第9纵队。一出胶东打莱芜,歼敌77师击毙师长田君健,俘73军中将军长韩浚,粟裕说:9纵功也不小。二出胶东白马关阻敌11师7昼夜,歼敌2000余人。5月参加全歼“王牌”74师孟良崮战役,率先攻上山顶,歼敌6700余人,被陈毅誉为“犹如猛虎”。7月,为配合刘邓和外线兵团出击牵制敌人,与敌五大主力之一11师,血战南麻临朐,虽歼敌3700余人,但为战略全局胜利9纵付出了8300余人伤亡。8月,为粉碎敌人进攻,在胶东内线阻击敌人,在危急关头于道头抓住战机歼敌1786人,转危为安,扭转了战局。10月在胶河战役中歼敌4500余人,最终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之后开展追击战,歼敌2800余人。三出胶东,智取周村,歼敌1.5万;稳夺潍县,歼敌1.1万,率先攻破城垣,27师79团被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称号;在济南战役中,9纵司令聂凤智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发扬“三争”精神(争任务,争第一,争头功),将“助攻”改“主攻”,打乱了敌人防御部署和指挥,9纵73团在三次攻击失利情况下,总结教训,终于登上内城,8天8夜攻克济南,9纵歼敌2.7万余人,为战略决战争取了时间,为战役胜利立下了奇功,毛主席于济南解放当日签发电令授予73团“济南第一团”称号,这是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签发的唯一嘉奖令。参加淮海大决战率先突破碾庄圩,击毙邱清泉,共歼敌5.6万余人。渡江战役,派出先遣渡江侦察大队,又率先突破江防,获“渡江第一船”,接着江南追击,8昼夜行程800里,围住敌人8万。上海战役,严守纪律,在不使用炸药、重炮情况下,歼敌2.7万余人,取得了军政双胜美誉。在解放战争中,第27军共歼敌22.5万余人,创野战军军级单位歼敌之最,成为华野四大主力之一。
  (三)英勇善战的31军为抗击国民党进攻,西海独立1团(后编为6师16团)2连,1946年11月奉命坚守粉子山前哨阵地象山,敌人在飞机、军舰和大炮掩护下,成连成营向象山猛攻,连长刘宗明率2连阻敌于阵前,连长身负重伤后,政指李悟接替指挥,弹药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石头砸,连续击退敌人27次冲锋,坚持阵地三天四夜,牢牢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仅剩下7名战士,战后胶东军区授予2连“象山连”称号。
  第三个5、6师成立后,参加了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战斗,积极配合华野主力作战。1947年8月以5、6、7师组建华野第13纵队,此时正值敌人向胶东进攻之际,即投入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进攻。为配合胶河战役,攻克掖县城,阻敌西援,全歼守敌3000余人,当敌整编54师由莱阳东犯海阳时,围困敌人一个月,歼敌4100余人,迟滞敌海运外调,打乱了敌人战略部署。尔后奉命配合7纵三打城隍庙,歼敌1100余人,攻克莱阳,接着浴血将军顶,进行八昼夜莱阳保卫战,歼敌4400余人。
  为阻敌西援潍县,13纵于大沽河两岸,歼敌4440余人,之后西进津浦路与7纵攻击兖州守敌国民党12军,全歼守敌,13纵歼敌1.5万余人。在济南战役中13纵先突破卡子门进入商埠,经一夜激战,夺占永绥门,攻进外城,接着经坤顺门城头反复拼杀,终于杀进内城,109团如同一把利剑,四昼夜连破敌四道防线,为突破内城立下了特殊功勋,毛主席亲自签批中央军委电令授予109团“济南第二团”称号。淮海战役,先包围台儿庄,接应张克侠、何基沣起义,接着攻击曹八集,歼敌3000余人。参加解放灵璧,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歼敌5000余人,最后对黄维兵团10天围攻,俘18军军长杨伯涛,为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13纵改编为31军后,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控制江阴,占武进,克宜兴,切断逃敌退路,在郎广地区歼敌1.7万余人。上海战役在周浦、高桥歼敌1.7万余人,接着向福建进军,参加了福州、漳厦战役歼敌3.7万余人,之后又解放了东山岛。在解放战争中,31军转战鲁、豫、苏、沪、浙、闽等地,参加战役战斗200多次,共歼敌16万余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战功,成长为三野一支英勇善战劲旅。
  (四)歼敌万余的32军 1948年3~5月,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需要,华东军区又组建了第四个5、6师。5师即在东线大沽河地区阻击青岛之敌西援潍县。10月,为策应淮海战役,5、6师在青岛、即墨封锁监视敌人。12月,对青岛、即墨来犯之敌予以反击,歼敌一个团大部。1949年2月以5、6师编成32军,辖94、95师,4月,在胶东军区100旅配合下,对青岛、即墨之敌发起攻击,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敌2200余人。1950年1月又组建了96师,2月32军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到11月共进行大小战斗380多次,歼匪8000余人,有力配合了福建土改和剿匪斗争。11月,32军撤销建制。
  三、从胶东子弟兵遵纪爱民,看其优良作风的巨大威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胶东人民全力支持子弟兵,“母送子,妻送郎,兄弟共同上战场”,胶东800万人民,将50万青壮年送到了自己的部队,其中7.6万人为国捐躯,10余万人因伤致残。同时,胶东支前民工也多达280余万人次,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胶东军民自抗战开始,向党中央密送43万余两黄金,成为我党领导抗战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费来源。特别是胶东的父老乡亲在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宁可自己吃糠咽菜,提出“咱们多吃菜,省粮给部队”的口号,全力支援子弟兵,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品质,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人民子弟兵。据统计,仅跟随9纵从山东到上海的胶东支前民工就有6批15600人次。特别是在南麻临朐、济南、淮海三次战役中,9纵伤亡都在万人以上,民工们为夺取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淮海战役时值冬季,民工们不畏艰险,两次跟随部队长途追击围歼敌人;济南战役9纵担架团荣立了集体一等功;南麻临朐战役,民工们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和倾盆大雨,抢运伤员。
  在日伪“扫荡”空前频繁的残酷时刻,胶东人民不顾危险千方百计收治伤病员。在东海,伤病员多半分散在百姓家里,无论住在谁家,谁就把伤员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敌人“扫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胶东人民就将伤员疏散到山洞和人工挖的地洞地道里,特别是西海大泽山区创造了“地下医院”,做到村村有地洞,个个能住人,有的村挖有500米地道,可容60多人。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伤员和群众结下了血肉之情,仅在掖县王门郑家埠村养伤的就有马杰、马晴波、张东林、王淳、孙超、罗映臣、姜子金、王景昆、牛峰山、王新民、李万荣、乔明志、刘培民、高克明等。他们后来在不同战场上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和优秀指挥员。马杰曾对好友说:“1942年冬季反‘扫荡’,我终生难忘,没有父老乡亲的机智掩护和照料,就没有我马杰的今天,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胶东子弟兵永远感激胶东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没有人民的乳汁,哪有子弟兵的成长;没有人民的支持和爱护,哪有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和胜利;没有胶东人民历史文明的传承,哪有子弟兵的无畏气质和优良作风。人民与人民子弟兵是鱼和水的关系,有着血肉之情。子弟兵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父老乡亲英勇杀敌,为了人民利益和人民解放不怕艰难困苦流血牺牲,获得了人民的衷心信任和爱护。
  胶东子弟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军爱民,民拥军,同生死,共患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遵纪爱民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为民牺牲的壮丽篇章。
  马石山十勇士为解救群众英勇献身。1942年冬日伪军对胶东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在马石山突围战中,胶东军区16、17团共6个英雄群体,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同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浴血奋战,子弟兵以550余人壮烈牺牲为代价,使6000余名群众免遭杀戮,谱写了为民牺牲的壮烈篇章。13团7连6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经马石山,遇到即将遭到杀害的人民群众,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决定留下来救群众,先后四次往返敌人火网,救出群众1000余人,最后全体壮烈牺牲,后被十勇士救出的峻青和马少波写成文章,广为流传,并拍成电影《马石山十勇士》,马石山十勇士和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被总政树为抗日战争时期四大英雄群体,作为全国军民学习的榜样。
  林泉庄解救遇险群众。1947年秋,敌人向胶东大举进犯,“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73团团长孙同盛在行军路上遇到群众求救,他立即带8连跑步赶到林泉庄,发现10多个村干部已被埋到脖颈,近70个群众也即将被活埋。孙同盛当即指挥部队当场击毙十几名还乡团团员,活捉50余名,救出了群众。乡亲们激动地说:“你们晚到一步,我们80多人就没命了!” 火线救女孩,感激救命大恩人。潍县战役我军攻占北关后,81团奉命为攻城部队开辟通道。16日清晨,在北辛庄两条大街交叉口,拥挤着30多名背包袱、抱小孩的妇女,他们从蒋军阵地逃出,争相通过蒋军封锁线。丧心病狂的敌人开枪射击,击中了一位妇女的头部,手中不满三岁的女孩被摔出二三米远。此时,向前沿送弹药的班长宫振宾发现了小女孩,他冒着敌火匍匐过去,将女孩抱回。团副参谋长得知情况后,派人将女孩接回交后勤派专人照料。消息传开,老百姓议论纷纷:“解放军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女孩爷爷来到团部,将孙女接回家,全家悲喜交集,哭成一团。女孩外公流着泪说:“解放军是咱们救命大恩人,终生难忘!国民党军打死了我女儿,深仇大恨永记在心!” 七斤月饼送还群众。济南战役正值中秋,78团打进下井庄,班长魏培伦发现敌人住处桌上放着包好的7斤月饼。有人说送到连部,有人说送给伤员。教导员得知情况后,对魏班长说:“说不定是蒋军从老百姓那里抢来的,我们是人民军队,要尽快查明,物归原主,这是政治任务。”魏班长走访查明,是刘进奎老大爷开了个小杂货铺,中秋节进了几斤月饼,结果被蒋军抢走,说是“慰劳国军”,还拿走了香烟和烧酒……魏班长将月饼物归原主,老百姓感激不尽,要上门答谢,被魏班长婉拒。
  一百多块银元物归原主。73团特务连给团部挖防炮洞时,挖出了一包银元,指导员崔忠吉按“约法七章”要求尽快物归原主,并指定战士刘元昌专门负责。当部队攻进内城后,有一位中年男子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经核实正是失主,随即将银元当面点清,归还失主。失主郑重地写下了一张收条:“解放军是黎民救星,天下最好的队伍。收到银元197元。历山顶街,侯来臣。”很快遵纪爱民故事就传遍了部队和泉城百姓。
  不吃苹果的故事。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攻克兴城,此时正值金秋,苹果成熟,东野4纵29团(原东海独立1团)警卫连看守苹果仓库,战士们虽劳累饥渴,但仍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吃一个苹果,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感动,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认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 军政双胜传美名。上海战役,不同于其他城市攻坚作战,因为上海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特殊地位,在世界上关系到我党我军的国际形象。为了不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把上海完完整整保存下来交给人民,第27军宁肯自己流血牺牲,也不使用炸药和重炮。进入市区后,为不惊扰市民,各级指挥所一律设于街头,不准买东西,不动市民一针一线,饭菜一律从郊区送来,为防止牲口啃树皮就用麻袋把树包起来,特别是市民看到,春雨中、马路旁,战士抱枪而睡,露宿街头,235团在南京路,80师在淮海路,记者们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27军指战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市民,赢得了上海市人民的真诚爱戴和广泛赞誉,取得了军政双胜的美名,传遍全中国和全世界。市民说:“解放军天下无比!”“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部队!”“天下少有,真是人民的军队,老百姓的救星!”同样是在这条著名的南京路上,还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南京路上好八连”。该连自1949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数十年如一日,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1963年4月25日,该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而这支有着优良传统的连队,与十几年前露宿南京路街头的部队一样,有着相同的血脉,他们都是来自胶东的人民子弟兵!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感人事迹都出在胶东子弟兵中,是什么力量驱使子弟兵们为了群众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精神引领子弟兵们宁可吃苦受累也要严守纪律,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总结的东西,这对于弘扬历史优良传统文化,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有裨益。
  胶东半岛26314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半岛,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半岛上昆嵛山、崂山、牙山、大泽山连绵耸峙,沿海烟台、威海、青岛等天然良港四通八达,消息灵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千百年来,胶东以其富庶和险要为世人瞩目,也为帝国主义列强所垂涎。淳朴智慧,勤劳勇敢、忠诚善良、豪爽正直的胶东人民,自古就有着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具有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有着鲜明的齐鲁文化熏陶的传统品德。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蓬莱人),以英勇抗击倭寇保国卫民为后世敬仰。迄于近代,在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爱国志士邓世昌、丁汝昌危急关头慷慨赴国难,其豪壮事迹在胶东民间传颂不绝。嗣后,勇敢的胶东人民不顾清朝卖国政府的禁令,多次揭竿作旗,斩木为兵,同侵入胶东的日、英、德乃至英法联军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胶东人民养育之恩在于父老乡亲、社会贤达、良师益友通过传授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授仁人志士、正义情操和道德文明,传授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思想,培养启蒙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教导青年一代如何堂堂正正做人,如何做一个中国人,使人们自觉地负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都给胶东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和英勇作战,孕育了深厚的无形力量。
  胶东人民在长期历史创业过程中,其经济和文化都有相对较高发展,因而胶东男女青年知识分子和所谓的小知识分子比较多,参军也相当多。有文化,就了解情况多,理解能力强,他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人民的哺育、艰苦环境磨练、革命熔炉铸造,提高成长进步较快,贡献也就大。他们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崇军崇武崇尚英雄,能将使命的光荣升华为责任,将革命纪律升华为自觉行动。
  党中央非常重视胶东地区的发展,先后派出了几批老红军干部:王文、高锦纯、吴克华、王彬、梁海波、贾若瑜、李绍桥、王奎先、巫金锋、寇奎甫、卢福三(又名卢燕秋)、李宏茂、官俊亭、聂凤智、周光、肖平、全兆瑞、许世友、彭嘉庆、刘耀宗、朱玉山、杨家华、邓龙翔、刘浩天、陈华堂、谭右铭、张富华、严似海、江燮元、钟光国、贺万华、杜永海(又名杜光华)、严政、罗义淮、黄径琛、廖海光、欧阳文、李书湘、蔡正国、袁仲贤……他们带来了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所以,胶东子弟兵,同志之间,上下之间,形成了同甘共苦、互救互助、互相信赖的风气,没有那种“自己人”诬陷、落井下石之忧的事情,人的尊严得到充分尊重。生活战斗环境虽然很艰苦,战斗很残酷,但人们心情舒畅,深信胜利在望。就是这支部队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任何艰难困苦和反动力量打不垮、拖不烂的“秘密”所在。
  从天福山起义之后成立发展起来的胶东子弟兵,历经南征北战,早已远离了胶东这片热土,但胶东子弟兵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部队如何发展变化,一代又一代胶东子弟兵的传人,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天福山走出来的光荣的胶东子弟兵,永远不会忘记胶东人民是胶东子弟兵成长壮大的根基和血脉。他们都还亲切地把胶东称作部队的“老家”,把胶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天福山作为部队的“根”,无论部队编写军史、建史馆回到山东特别是胶东调查,“老家人”都热情接待,提供资料。当地方有关单位到部队调查了解有关历史情况时,部队都亲切地称之为“老家来人了”,积极协助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千方百计收集提供有关资料。胶东子弟兵和胶东人民的亲切感情,是通过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永世长存。
  (作者系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军史办原主任)

知识出处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胶东革命历史研究》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国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中国革命大背景下对胶东革命地位和贡献的精辟论述。收录的文章有:《试论胶东地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试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战旗不倒的原因及其意义》、《统一战线在胶东的运用和实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克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