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图书馆
烟台图书馆
机构用户
烟台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海阳红色文化建设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940
颗粒名称:
海阳红色文化建设历程
分类号:
D642
页数:
14
页码:
367-38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海阳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一代又一代海阳人民继承、开拓、发展与创新,经历了分散式初步建设、集中式逐步成长、提升式决速壮大、跨越式飞速发展四个历史阶段。海阳红色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起步探索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为独具地方鲜明特色内涵的海阳红色文化,成为海阳人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海阳县
红色文化
文化建设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海阳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一代又一代海阳人民继承、开拓、发展与创新,经历了分散式初步建设、集中式逐步成长、提升式决速壮大、跨越式飞速发展四个历史阶段。海阳红色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起步探索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为独具地方鲜明特色内涵的海阳红色文化,成为海阳人的精神力量。
一、分散式初步建设阶段(1956-1977年)海阳作为革命老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改造,平稳地度过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海阳人民继承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勇敢拼搏、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开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大炼钢铁、整顿农村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等运动,并对红色文化开始了建设。
(一)海阳烈士陵园落成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为表达对英雄的悼念、对和平的期盼,要求各地修建烈士陵园,以对保家卫国牺牲的烈士进行纪念和祭祀。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当时财政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筹措专项资金用于陵园建设,周边大队的社员们闻听后,纷纷抽出时间义务出工出力出物资,积极支援陵园建设。1956年3月,海阳县烈士陵园在东村墅儿山建成。陵园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建园时,将1946年在东村十字街所建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迁入陵园;同时,将安葬在全县各地的842名烈士遗骨迁入陵园。烈士遗骨大部分是1941年榆山大会战和1947年凤城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主墓有榆山大会战牺牲的营长李锦堂、凤城战役牺牲的营长段心海。陵园内建有烈士纪念堂。1971年,投入8万余元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海阳烈士陵园成为对广大党员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路线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电影《地雷战》在海阳开拍新中国成立后,以“红色”为主题的经典作品,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海阳地雷战不仅感动了全国人民,也感动了艺术家们,1962年8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海阳拍摄影片《地雷战》,由白大均、董元夫、杨雅琴等领衔主演。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海阳地雷战因之闻名全国、家喻户晓。1974年,《地雷战》荣获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地雷战》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三)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雷战遗址位于海阳市行村镇赵7"rmN---j村,面积约6400万平方米,南濒黄海,东西北群山环绕。盆子山北麓是蜿蜒崎岖的山谷沟地,赵瞳、文山后等村坐落在谷内。1945年夏,日军在盆子山上构筑工事,企图控制盆子山区。赵瞳村民兵队长赵同伦毅然提出“包打盆子山”的口号。6月25日夜,赵同伦率赵绍云、赵新瑞,带着地雷摸上盆子山,把敌人筑的围墙炸掉。26日晚,又挑选13名爆炸能手再上盆子山。次日8时许,大小盆子山的地雷连续爆炸;时近中午,一声巨响,“风箱雷”爆炸,炸死炸伤30多人。为纪念这一伟大胜利,1969年,在赵瞳村东松山上修建了纪念亭。同期,建立地雷战纪念馆,位于赵瞳村南大院。1977年12月23日,赵瞳地雷战遗址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遗址有6处:第一颗地雷爆炸地址、月牙桥雷区、南街雷区、东西大街雷区、牌坊雷区、土炮杀敌遗址。赵疃地雷战遗址接待过来自亚、非、拉、美等地区和国家的各类代表团数十个,参观人数千余人次。徐向前、彭绍辉、杨得志等领导先后来此视察,并慰问老英雄。
二、集中式逐步成长阶段(1978-2004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海阳人民继承先烈开拓创新精神,积极贯彻中央指示,大力实施农村承包制、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大发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加大对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管理、检查力度1979年8月12日,山东省革委民政局下发《关于检查总结整顿烈士陵园工作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海阳县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地检查、总结。内容包括对陈列烈士事迹、遗物、照片、奖状、奖章的收集整理情况,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对烈士陵园的管理、建设、维修、绿化的工作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加强对烈士陵园的管理,做好烈士褒扬工作,进一步把烈士陵园办成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1984年9月21日,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外地办园经验,决心把陵园真正办成一个向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阵地。1985年按照《关于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悼念烈士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组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学生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1990年9月13日,海阳县烈士陵园被海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3年,海阳市对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进行大的整修改建。1996年,被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举行大型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1977年,海阳地雷战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到1995年这18年间,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一直重视对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把保护人文与自然遗产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制定了地雷战遗址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组织了专门机构检查、落实,拨专款办地雷战展览馆、修建纪念亭、英雄桥、铺筑柏油公路。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在遗址所在地建起雄伟的地雷战纪念碑,维修了纪念亭,修筑起直达纪念亭的花岗石台阶。1995年8月3日,“山东省暨烟台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在海阳隆重召开。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济南军区及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烟台警备区及驻军领导同志,海阳县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抗日战争时期英模、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代表,驻军指战员,中小学生代表,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为纪念碑题写了“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李文全、山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刘国福为纪念碑揭幕。活动期间,党政军领导、老英雄、老模范和当地军民3万余人在当年地雷战主战场观看了地雷战实弹表演。8月25日,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应邀出席由中央军委、三总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江泽民,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赵疃地雷战纪念馆迁至海阳县博物馆长期以来,由于赵疃地雷战遗址分布面积广,主要保护区分布在村内的几条主要街道,给保存和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部分遗址已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在赵Mi村建起了34间平房作为“地雷战纪念馆”,占地1800平方米,将征集的资料和实物存放其内,并对纪念馆进行布展、对外开放,每年都有大批人员前往参观,其中有毛里塔尼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慕名而来。由于当时的地雷战纪念馆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落后,部分遗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91年,为使地雷战资料和遗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更有效地发挥其效能,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将赵瞳地雷战纪念馆的展品迁至海阳县博物馆内的海阳革命斗争陈列室中展出。1999年,海阳市博物馆由海政路76号原文化馆四楼迁至文山街11号,在二楼设立地雷战临时展厅。
三、提升式快速壮大阶段(2005-2012年)2007年,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列入“四大经济工作重点”,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筑“滨海休闲度假、山岳生态养生、红色历史教育、民俗文化体验、沙滩体育健身”五大旅游产品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上,确立以“地雷战”为主打品牌,将地雷战纪念馆的提升改造、地雷战旅游区的建设作为主体工程,让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海阳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革命烈士陵园扩建为“英雄山公园”2002年,在纪念胶东抗日反扫荡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筹资200万元,在烈士陵园内建造一座高达19.42米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2005年3月落成。纪念碑主体下建有纪念宫1座,存放着400多名抗日烈士的骨灰。纪念碑高19.42米,寓意1942年。1942年冬,日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海阳进行拉网式扫荡,制造了“马石山惨案”。为保护人民群众,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的指战员同日寇激烈斗争,牺牲540余人,救出群众6000余人。2012年,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投资1800万元,将全市散葬的烈士墓统一搬迁至烈士陵园,安葬烈士增加到4026名。新建瞻仰广场、英烈亭以及景石、花池等景观设施,将烈士陵园扩建改造为“英雄山公园”,打造成集烈士瞻仰、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居民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2015年1月14日,英雄山公园被确定为“烟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地雷战纪念馆扩建改造、免费开放2005年,海阳市博物馆将地雷战原临时展厅扩展成为正式展厅。2006年,海阳市政府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对博物馆进行扩建,2007年初竣工。2008年12月24日,独立设置地雷战纪念馆。2008年,根据山东省《关于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意见》,地雷战纪念馆作为全省首批开放的5家纪念馆、博物馆之一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
为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海阳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07年3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节目中播出了红色记忆“地雷战”0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栏目组,对老电影《地雷战》进行回顾采访。5月,新华社、烟台军分区记者及海阳市武装部对“地雷战”相关问题采访。10月5日、6日,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丰碑组、齐鲁电视台分别对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进行了专题报道。10月21日,参加《地雷战传奇》首映演员及摄制组人员参观地雷战纪念馆。4月14日,接待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政府代表团一行参观。强化制度建设,做好安全保障。
(三)地雷战旅游区建设启动地雷战旅游区位于海阳市朱吴镇、烟凤一级公路东侧,景区占地面积6000余亩,是集大型实景演出、影视拍摄基地、自然名胜、休闲度假c游乐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胜地。
景区依据1962年老电影《地雷战》拍摄地;整合拍摄时留存下来的设施场景及文物,兴建包括雷乡夜校、大慢饭庄、贫协主任故居、雷乡民兵连、海阳剪纸、妇救会、支前纺织、模范党员故居等等,真实地还原了抗战时期海阳人民的居住、生活、学习的环境和场所。
大型实景演出以依山而建的真实村庄为背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微缩了当时的据点、村庄、革命根据地等建筑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年代在海阳大地上发生的那些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2010年,景区投资40万元打造畅游乐园。同期,又着力打造了集吃农家餐与看红歌红舞表演功能于一体的东方红主题餐厅,整个餐厅投资360万元。2010年7月1日,地雷战旅游区被海阳市委党校授予“干部教育培训基地”o2011年,被烟台市委宣传部授予“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o2012年,被烟台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烟台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四、跨越式飞速发展阶段(2013-2018年)2013年根据烟台市《关于印发<“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推进计划>的通知》,海阳市把海阳红色文化工作统一到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精心打造海阳红色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把握内涵,为高标打造胶东红色文化提供精神动力2013年10月,烟台市委召开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动员会,提出了在烟台市域打造胶东红色文化的设想,对海阳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海阳为革命老区,海阳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烟台市范围内开展的红色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率先走出一步”。海阳市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广泛调研,突出特色,确定“一馆一剧一遗址”三大建设重点作为革命老区,海阳红色文化起源早,革命历史积淀深厚,地雷战红色文化独一无二,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保存较好。1942年7月1日,八路军胶东军区在海阳县朱吴村成立,后军区机关迁至战场泊村。至1945年8月,许世友领导下的胶东军区机关多次长时间驻扎于该村,领导胶东军民抗日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许世友领导下的胶东子弟兵“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此后,英雄的胶东子弟兵从这里走向全国战场。涌现了“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潍县团”“守备英雄团”“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等英雄集体和夏侯苏民、任常伦、刘奎基、魏来国、鲍仁川、程远茂、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大批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还有以迟浩田、张万年两位军委副主席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大批高级将领。
2013年11月,海阳市组织专家学者对海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人调研。本着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负责的精神,海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以“一馆一剧一遗址”为红色文化建设重点,“一馆”为“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一剧”为“电视剧《大秧歌》”,“一遗址”为“地雷战遗址”。将“一馆一剧一遗址”打造成胶东红色文化品牌,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深入地推动全市红色文化建设工作。
(三)真抓实干,高度重视,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保障全面有效推进2013年11月8日,海阳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市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市迅速掀起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双轮齐驱”的红色文化建设高潮。2013年底至2014年上半年,先后组织相关人员赴西柏坡、冉庄地道战、沂南红嫂故里和新县许世友纪念馆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红色文化建设经验。走访了二十七、三十一、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部门和许世友将军亲属、秘书、司机等。红色文化建设基础性工作如布展大纲论证、史料征集等工作也基本完成。2014年,“一馆一剧一遗址”打造列人市委重点工作。海阳市通过多措并举,保证全市红色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求真务实,精心部署,三大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1.精心打造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增添新的红色文化载体。
许世友同志在山东16年,在胶东指挥作战9年,在海阳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为发掘、保护好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的红色资源,海阳市坚持高点定位,聚力打造,重点建设“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同时对“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进行高标准修复重建。建设总投资2920余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由导引与综合服务区、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区三部分组成。
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从2013年11月筹建,2014年5月纪念馆开工。搜集了胶东子弟兵相关图片资料2000余张。购置文物777件。迟浩田同志题词“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及“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崔乃夫同志题词“军民鱼水情”及“军民血肉情”。吴东林先生捐赠许世友缴获的日军指挥刀一把,孙彦贵先生捐赠“1964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检阅北京济南受训部队与官兵合影”照片一幅。该馆从筹建到开放历时不到一年,10月24日,“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开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成功接待并召开了“胶东革命历史地位和贡献暨胶东革命精神座谈会”。
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占地面积2986.09平方米,建筑面积1629.9平方米,展陈面积1000.31平方米。馆内共有实物史料900余件,相关书籍175本,图片3000余张。以“军爱民”精神为主题,集中打造“传奇许世友”“军民血肉情”“胶东子弟兵”三大板块。2014年12月,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被烟台市委党校确立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确立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2015年10月14日,胶东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改造提升调研组对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进行调研。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称号,被烟台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被评为“烟台市党史国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确立为“烟台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成为弘扬红色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年思想纪律教育、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
2.以大型抗日电视剧《大秧歌》为媒介,大力宣扬红色文化精神。
海阳市琵琶岛旅游公司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建设山东影视中心海阳拍摄基地。基地规划占地350亩,总投资2.7亿元,2013年4月正式开工。项目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是满足电视剧《大秧歌》拍摄需要,建设解放前后原汁原味的胶东渔村,包括海草房、石头房、海神娘娘庙、仿古街道等主体建筑,共6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古色古香,生动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胶东渔村的自然风貌,2013年10月完工。二期工程建设功能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总面积2万平方米。三期工程在琵琶岛建设海草房2万平方米,完善基础设施和海岛景观,发展渔村文化风情游、海岛海滨游、渔家民俗旅游。2015年10月,《大秧歌》在中央台、省级卫视播出,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由此也在全国又刮起一大波追红剧的热潮。2017年2月,《大秧歌》获得第十一届“电视剧优秀作品奖”。
3.地雷战遗址建设全面启动。
2014年,海阳市委、市政府向山东省文物局呈报《山东省地雷战遗址保护规划立项报告》并获批,争取到保护规划编制专项资金70万元。年底,海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山东海岱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服务中心与海南中元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赵疃地雷战遗址保护规划》,2015年通过了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审核,成为全省第一家。
(五)拓宽渠道,整体推动,保障红色文化建设实现新发展继续升级改造地雷战旅游区。2013年,随着地雷战旅游区的不断发展和接待量的上升,为丰富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景区又先后投资800万元和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影视展览馆和英雄纪念碑。影视展览馆采用声、光、电感应方式,全面立体感应讲解,运用图片、仿真、蜡像等手法还原了海阳地雷战的历史,展现海阳民兵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坚强不屈、坚决抗击的决心和不屈精神。2013年,海阳地雷战旅游区被烟台市旅游局、烟台市旅游协会评为“烟台红色旅游景点”,并先后与烟台职业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海阳市朱吴镇中小学建立共建单位,发挥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14年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逐步打造成为集青少年教育与党员学习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自然名胜、休闲度假、游乐探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胜地。~J实施地雷战纪念馆展陈提升改造。地雷战纪念馆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人数每年达10余万人次。为改善原有展陈存在的内厂于容不足、展柜陈旧、声光电特效、屏幕投影、互动区域老化落后等问题,2015年,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全面充实、更新与提升了展陈内容。重新开放的地雷战纪念馆先后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基地”。
2012年10月9日开始,海阳市博物馆筹备峻青文学艺术馆,组织人员开展陈展大纲的编写与实物资料的收集。通览峻青作品,锤炼各级标题及版头语,完成峻青文学艺术陈展大纲。整理馆存峻青的书籍、书画、用具等,创建文物清单,充实陈展大纲。通过网络搜索购买、走访峻青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收集峻青文学作品及书信、字画。2015年7月23日,峻青文学艺术馆正式开馆。峻青文学艺术馆展馆面积248平方米,投资114万元,展示风格简洁、纯净、雅致、大方。峻青文学艺术馆成为海阳红色文化建设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