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932
颗粒名称: 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分类号: D642
页数: 3
页码: 361-363
摘要: 红色文化要想深入人民群众内心,成为心灵深处的精神坐标,需要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特征、功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
关键词: 海阳县 红色文化 文化资源

内容

红色文化要想深入人民群众内心,成为心灵深处的精神坐标,需要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特征、功能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
  (一)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
  坚持对历史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考察、保护、开发;对新时期能够体现红色文化思想精髓的人物、事迹和精神进行挖掘、提炼、宣传。挖掘整理历史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对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完善资料。例如,在对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进行开发、修复过程中,进行反复的实地考察、外出历史考证,搜集相关资料20余万字。其次,对承载红色文化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及文物进行综合考察、整理、提炼。再次,坚持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结集出版或修复建设。例如,《烟台区域文化通览·海阳卷》对于海阳的红色文化及抗战英雄人物进行专章介绍;以“地雷战”为主题的书籍多达10余种。坚持对新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弘扬宣传,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气息。例如,海阳市2016年“感动海阳”人物评选活动,是树立红色精神的有效做法。如评选出的海阳市道德模范朱志凯,当他偶然得知一名13岁少年突患白血病且无力救治的消息后,马上为其送去了3000余元,并通过募捐、媒体求助等办法募集爱心款19万余元,体现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关爱他人、大爱无私的高尚品格。
  (二)加强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与作品的打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高水平的红色艺术作品是红色文化精髓的生动表现,也是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链接的纽带。海阳市坚持加强红色文化人才的培养,首先,通过学校和艺术培养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创作课程、表演课程,提高专业素养。其次,建立红色文化艺术表演团队,包括歌唱、舞蹈、舞台剧表演等。借助区域内学校、机关、老干部队伍、社会团体的力量,利用每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如建国日、建党日、抗战胜利日进行排练。再次,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场馆讲解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以各个时期能够承载红色文化的事迹、人物作为题材,进行歌曲、舞蹈、话剧等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上尊重历史事实,在创作风格上体现与时俱进,在作品内容上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作手段上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观赏效果。此外,还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艺术的宣传。一是在庆元旦晚会、春节联欢会上,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主办的综合性演出中增加红色文化艺术表演节目,将代表地方特色的、弘扬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体裁的节目进行“捆绑式”推广。二是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举行大型红色文化艺术表演活动。三是组织表演团队进社区、进企业、下基层进行公益演出,将红色文化艺术送到人民群众的“家门口”。
  (三)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要以红色文化产业推动红色文化建设。一是扩大红色文化影视的产销规模。人民群众对红色影视作品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追求,这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海阳市联合有关方面积极创作红色文化影视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与档次,提高收视率,提升影响力,以“市场化”的导向提升红色艺术作品的水平。如围绕“地雷战”主题,在海阳市拍摄红色影片——电影《地雷战》、电视剧《地雷战》《地雷战传奇之锄奸行动》;围绕“大秧歌”主题,拍摄大型连续剧《大秧歌》,均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二是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既是文化更是产业。海阳市坚持探索以“融合化”的思路推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自2014年起在《大众日报》《烟台日报》《今日海阳》等报刊,山东电视台、烟台电视台、海阳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电视网络媒体发表有关海阳红色文化建设工作的新闻报道70余篇。其中,《海阳地雷战》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迷淘天下”栏目中播出。新华社、中新社、《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台、烟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分别以多种形式刊发新闻,对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作了深入报道,40余家重点新闻网站转载了相关新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