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民兵模范李树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868
颗粒名称: 特等民兵模范李树梓
分类号: K825.2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李树梓,1921年出生于海阳县行村乡文山后村,10岁上学,14岁辍学务农,父亲因瘫痪长年卧床不起,靠祖父教书维持全家人生活。树梓自幼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喜爱阅读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他幼小的心灵中孕育着强烈的爱国志向。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文山后村成立民兵组织,李树梓是该组织的发起人之一。这次共炸死炸伤日伪军14名,其中李树梓设的地雷炸死敌人3名,伤敌4名。李树梓命令于洪臣带领民兵撤退,并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在李树梓掩护民兵撤退时,腿部挂彩了。当李树梓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时,敌人的3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是年仅23岁。李树梓牺牲后,村里召开了追悼会,发誓为李树梓报仇。后来,胶东军区追认他为“特等民兵模范”。
关键词: 民兵英雄 海阳县 李树梓

内容

李树梓,1921年出生于海阳县行村乡文山后村,10岁上学,14岁辍学务农,父亲因瘫痪长年卧床不起,靠祖父教书维持全家人生活。树梓自幼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喜爱阅读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他幼小的心灵中孕育着强烈的爱国志向。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文山后村成立民兵组织,李树梓是该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当时,全村110户,有青抗先队员40人,基干民兵64人,他任民兵指导员兼青抗先队长,领导民兵站岗放哨,送情报,封锁扰乱敌人,晚上经常带领民兵将公路挖掘成“之”字形壑沟,堵塞敌人的交通。如果白天敌人填平,晚间就再去破坏。
  1943年春,县武装部办“爆炸训练班”,李树梓、于化虎等3人参加训练。学习结束后,每人带回3个地雷。民兵们高兴地说:“这回可叫鬼子尝尝铁西瓜吧。”果然,有一天鬼子出动到文山后抢粮,李树梓、于化虎等人布上了地雷,敌人刚走到村西,地雷炸开了花,绕到村南,村南的地雷咆哮,炸得敌人晕头转向,只好拖着尸体、伤员缩回行村据点。这次共炸死炸伤日伪军14名,其中李树梓设的地雷炸死敌人3名,伤敌4名。
  1943年4月,日伪军百余人,从行村据点出动到小纪一带抢粮,李树梓抓住敌人走路的规律,带领30名民兵埋伏在瑞宇村的南山上,并派出一小组民兵埋伏在南山顶。下午,敌人抢粮返回时,李树梓命令冷枪组打枪。枪一响,敌人朝着南山打枪,土枪土炮一齐怒吼起来,敌人认为遇上主力部队,吓得急忙撤退。当敌人发现是土八路时,又马上卷土重来,集中火力向民兵冲去。这时,民兵的枪弹几乎全部打光,李树梓命令民兵迅速撤退。正在这时,八路军独立营一连赶来了,敌人一看不好,扔下抢劫的牲口、粮食仓皇而逃。此战共毙敌7名,夺回粮食2000余斤。
  李树梓率领民兵先后与日伪军作战30多次,击毙杀伤敌人60余名,共缴获步枪5支、手榴弹10多枚、钢盔1个、刺刀1把。
  1943年10月,一天拂晓,行村据点的日伪军从文山后东南方向包围过来,妄图血洗文山后,李树梓一面安排群众转移,一面带领民兵跑步赶到东山顶上牵制敌人,让群众转移。敌人机枪、钢炮一齐发射,直向民兵扑来。李树梓沉着应战,对同志们说:“群众不撤离,死不离阵地。”一直坚持到太阳刚出山,群众已转移出去,敌人也快扑上来了。李树梓命令于洪臣带领民兵撤退,并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在李树梓掩护民兵撤退时,腿部挂彩了。他向于永海喊道:“给你枪,快撤,我挂彩……”当李树梓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时,敌人的3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是年仅23岁。李树梓牺牲后,村里召开了追悼会,发誓为李树梓报仇。后来,胶东军区追认他为“特等民兵模范”。
  (原载于《海阳文史资料》1992年第8辑,第167-168页)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化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