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同伦包打盆子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862
颗粒名称: 赵同伦包打盆子山
分类号: K825.2
页数: 2
页码: 199-200
摘要: 盆子山区,是行村区东北部孙家夼、文山后、夼里、赵疃一带山区的总称。当金黄色的麦穗,逐渐垂下头的时候,敌人抢粮的眼珠子红了起来,企图将小麦抢到手。小麦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是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保障。赵同伦领着几个民兵,带着5个“铁西瓜”在盆子山山坡上蠕动着。他们迅速地将假人毁掉。在山顶选择地形时,他们发现敌人白天挖好的“掩体坑”,干脆将“铁西瓜”埋在“掩体坑”内。通过这两次爆炸,鬼子再也不敢上盆子山了。赵同伦仍然领着赵疃民兵日日夜夜地战斗着。他先后埋地雷40多个,毙伤日伪57名,同年8月被选为胶东民兵英雄。
关键词: 民兵英雄 海阳县 赵同伦

内容

盆子山区,是行村区东北部孙家夼、文山后、夼里、赵疃一带山区的总称。
  当金黄色的麦穗,逐渐垂下头的时候,敌人抢粮的眼珠子红了起来,企图将小麦抢到手。
  小麦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是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保障。因而,民兵们互相挑起竞赛,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赵同伦提出:“我们坚决粉碎敌人的阴谋,叫小鬼子滚出盆子山。”6月26日晚上,天黑得像个锅底,小雨在浙沥着。赵同伦领着几个民兵,带着5个“铁西瓜”(海阳民兵给予地雷的绰号)在盆子山山坡上蠕动着。忽然,同伦发现山顶上模模糊糊地站立着一个人。他向伙伴们嘟哝了一句:“喂!小心。”“是敌人的哨兵吧?”伙伴们问。“不可能,敌人绝不敢。”同伦回答。他们屏着气向前爬着,但山顶上的人动也不动。靠上去一看,原来是鬼子用草把子做的假人。另外,离这儿不远的地方,还有3个。他们迅速地将假人毁掉。
  在山顶选择地形时,他们发现敌人白天挖好的“掩体坑”,干脆将“铁西瓜”埋在“掩体坑”内。同伦又发现有个风匣,拉开上盖一看,里面还藏着铁锤和钻子。旁边还砌着一座小烘炉。这原来是敌人挖掩体时淬钻子的地方。同伦和民兵们乐极啦。“这下可打个准成。”同伦把一个地雷下进了风匣,雷弦挂在风匣的拉手上。布置妥当后,他和民兵们高兴地下了山。
  第二天,太阳刚出来,鬼子们朝山上爬去,又要动工挖掩体了。当他们到风匣里去拿工具时,拉响了地雷,一声巨响,4个鬼子被抛向天空,一命呜呼。
  “大大的不好!地雷的有!”余下的鬼子慌了,乱跑乱叫起来。轰!轰!又是连续4声炸响,十几个鬼子倒在山顶上。活着的鬼子像夹着尾巴的狗,抬着死尸下山去了。
  后来,鬼子在盆子山上又用木头和石头构筑防御工事。在蒙蒙大雾的30日晚上,赵同伦又爬上山顶,把6个“铁西瓜”埋在敌人战壕里。第二天,“铁西瓜”全都开了花(伤亡数字不明),民兵们乐极了。
  通过这两次爆炸,鬼子再也不敢上盆子山了。赵同伦仍然领着赵疃民兵日日夜夜地战斗着。他先后埋地雷40多个,毙伤日伪57名,同年8月被选为胶东民兵英雄。
  (原载于王培英、王宴等:《千千万万——民兵英雄传》,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版,第105-108页)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少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