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英雄纪中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856
颗粒名称: 民兵英雄纪中胜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181-185
摘要: 纪中胜,男,曾用名纪中盛,生于山东省海阳市槐树底村。1941年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被评为海阳民兵三大模范——学习模范、劳动模范、民兵模范。1944年7月被授予胶东民兵一等模范称号,1945年8月当选为胶东民兵英雄。离休前任烟台军分区副政委。纪中胜当民兵时,纪中胜最渴望的就是成为一名正规军战士,以一名真正军人的身份冲锋陷阵、奋战沙场。是的,老英雄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当民兵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民兵队伍这个大舞台为他提供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机会。在海阳工作期间,纪中胜曾多次安排战友聚会并组织召开县英模大会。
关键词: 民兵英雄 海阳县 纪中胜

内容

纪中胜(1922.3-2018.12.12),男,曾用名纪中盛,生于山东省海阳市槐树底村。1941年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被评为海阳民兵三大模范——学习模范、劳动模范、民兵模范。1944年7月被授予胶东民兵一等模范称号,1945年8月当选为胶东民兵英雄。离休前任烟台军分区副政委。
  纪中胜当民兵时,纪中胜最渴望的就是成为一名正规军战士,以一名真正军人的身份冲锋陷阵、奋战沙场。然而数年之后,当老英雄回忆起自己的戎马一生时,却感慨万千地说:“当民兵的日子是最令我难忘的。”是的,老英雄的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当民兵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民兵队伍这个大舞台为他提供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机会。
  一、池塘炸敌纪中盛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民兵前,他是一名给地主家扛活的长工。那时纪中盛所在的海阳县槐树底村处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第一线,西临顽固派赵保原的老巢万第25里,南距日军中心据点行村仅30里。敌人三天来杀人,两天来抢粮,今天来的是鬼子,明天来的是伪军,频繁的骚扰令村民们苦不堪言。对于敌人的横行霸道,纪中盛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下定决心要狠狠教训一下这帮害人虫。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怀着满腔愤慨和哥哥一起当上了民兵。
  当上民兵后,纪中盛训练、学习样样在前,又善于动脑思考、出谋划策,不久就被推选为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和村团长。1943年,纪中盛第一次见到地雷时,抚摸着这黑黑沉沉的家伙,他心里暗自琢磨着,该怎样用它消灭鬼子和汉奸呢!为了尽快熟悉了解这个铁家伙,他四处向懂地雷技术的人们请教。请教回来后,他就仔细研究地雷,那个地雷在他手里拆了装,装了拆,来来回回有几十次,直到他总结出一套地雷经:沙窝里应埋踏雷,雨天和泥泞地里应埋绊雷,以及如何避免出现哑雷,怎样使地雷爆炸威力最大,等等。
  掌握了埋雷技术后,纪中盛看见地雷心里就痒痒,整天琢磨着找个机会来一次实战,炸死几个鬼子解解气。一个月后,纪中盛的地雷知识终于派上用场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纪中盛发现驻扎在索格庄的鬼子们每隔一段时间便集合到一起去村西的池塘洗澡,便心想:“何不在从据点到池塘的路上埋上地雷,打鬼子个措手不及。”于是他便带领几个民兵在鬼子要去池塘洗澡的前一天晚上,借着月光在池塘附近布下了4颗绊雷。第二天鬼子大摇大摆地又来洗澡了,轻车熟路,他们哪曾想到这里有地雷啊!结果这4颗地雷炸死炸伤了一个班的鬼子,其他的鬼子见势不妙,纷纷四处逃窜。
  第一次用地雷炸鬼子就取得这样的战果,纪中盛和他的地雷从此出了名,附近村子里的民兵常常请纪中盛给他们讲授地雷知识,亲切地称他为“地雷老师”“地雷大王”。
  上世纪60年代,纪中盛曾带领外国专家到地雷战的故乡——海阳县参观考察,他那如数家珍的讲解以及丰富的地雷知识让外国专家们赞叹不已。一旁的翻译向专家们讲述了他的故事,外国专家们听后直伸大拇指说:“中国的地雷大王,了不起!”二、改名“中胜”当了村团长后,为了加强村里的警戒,纪中盛带领民兵在村里设了嘹望哨,在山上设了信号树。他们规定,信号树向南倒表示汉奸队来进攻,信号树往北倒表示鬼子来“扫荡”,信号树一倒,纪中盛便带领民兵进入阵地迎击敌人。正是依靠这种“先进”的报警方式,他和民兵们多次提前发现了鬼子们的袭击阴谋,并用手中的地雷和土枪土炮让敌人的黄粱美梦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他们还采取“麻雀战”和地雷战相结合的巧妙打法,把来犯之敌打得焦头烂额、屁滚尿流。
  屡战屡败,恼羞成怒的敌人发誓要让民兵们尝尝厉害。一天,暮色降临,鬼子派出一个中队,开着汽车,骑着洋马,兵分三路采取“闪电战术”,向他们包抄而来,企图出奇制胜。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纪中盛早已带领民兵们布下地雷阵,埋伏在山头上。鬼子们一进雷区,“轰、轰”两声巨响,七八个鬼子飞上了半天空。随即各个山头,杀声雷动,枪炮齐鸣,打得敌人人仰马翻、鬼哭狼嚎。
  1943年,纪中盛因在对敌斗争中表现突出,积极勇敢,被评为学习模范、劳动模范、民兵模范。1944年,纪中盛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民兵一等模范的光荣称号。在英模大会上,纪中盛见到了许世友司令。会后,许司令和英模们亲切交谈,当问到纪中盛时,许世友司令笑着说:“我知道你,你干得不错嘛!你的名字叫‘中盛’,我看还是改成‘中胜’好,因为咱们中国一定会胜利的!”从此,纪中盛便成了纪中胜。
  三、三登报纸1947年,纪中胜已经参军人伍,做的却仍然是民兵工作。这年夏天,胶东军区从胶东各县调集了100余名精通爆炸、熟悉地雷特点的民兵模范成立了爆炸大队,由纪中胜担任指导员。这支爆炸队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屡立奇功,被称为“纪中胜钢铁爆炸队”,纪中胜的光荣事迹也因此接二连三次登上了当时的《烟台日报》。
  1947年9月,在解放平度的战斗中,纪中胜带领队员们在阵前埋设了几百颗地雷,炸得敌人屁滚尿流、抱头鼠窜。在战斗中纪中胜发现,有一队敌人凭借附近坟茔的掩护猛烈向我军扫射,使我军损失很大,他便在当天夜里带着几名爆炸队队员在坟茔间布下了地雷。第二天,敌人踏响地雷连同他们的机枪一起飞上了天。几天后的《烟台日报》在头版上以《两挺机枪起了空》为题报道了这次英勇的战斗。
  平度、莱阳阻击战斗中,纪中胜带领爆炸队员共歼敌1000余名,成功地为主力部队扫清了障碍,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烟台日报》为此刊登了通讯《纪中胜钢铁爆炸队战绩》,报道了勇士们的功绩。不久,《烟台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胶东民兵英雄纪中胜谈爆炸体会》的文章。3篇文章的发表鼓舞了我军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同时纪中胜的大名也传遍了胶东大地。
  纪中胜与同样名震胶东的“爆炸大王”、民兵模范于化虎及赵守福、孙玉敏等人既是老乡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战争年代他们互相交流爆炸经验,一起出生人死、浴血奋战,和平年代他们保持着朴素而崇高的战友情谊。纪中胜常说,几年的民兵岁月教给了他许多东西,这是他一生弥足珍贵的财富,因而他格外看重战友之间的感情。在海阳工作期间,纪中胜曾多次安排战友聚会并组织召开县英模大会。调动工作后,纪中胜一直和几位老战友保持着联系,老英雄赵守福便是纪中胜家中的常客,两位老人经常聚到一起,就着小菜喝两杯老白干,聊聊当年当民兵的故事。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那些当年的人和事穿越了漫长的时空隧道,却仍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又那么让人激动。
  (原载于韩文友、李永军编著:《地雷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一一131页)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