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海一只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852
颗粒名称: 二、东海一只虎
分类号: K825.2
页数: 2
页码: 166-167
摘要: 许世友为于晋生改名,并不是兴之所至、信口随便说说,而是有一定根据的。在其参加革命之初,于化虎和他的地雷战就开始崭露头角,他用土制地雷将日军炸得胆战心惊,谈“虎”色变。文山后村四面环山,只在西南墨石硼和仗子山的夹缝中有一个山口,沿河道通向赵疃和行村。于化虎多次在这里埋下地雷,回回都开花。有一回,招远县武委会送来一颗25斤重的大地雷,上写“活雷化虎”四个字。于化虎提着地雷,埋在墨石硼石堆里。不过半个小时,300多名敌人就不请自来,要从这里经过。结果“活雷化虎”开花,11名敌人顿时命丧黄泉。但好景不长,于化虎和爆炸队员们又试制成功了土定时雷。黔驴技穷之后,日军从青岛调来了工兵和探雷器。
关键词: 军事人物 海阳县 于化虎

内容

许世友为于晋生改名,并不是兴之所至、信口随便说说,而是有一定根据的。在其参加革命之初,于化虎和他的地雷战就开始崭露头角,他用土制地雷将日军炸得胆战心惊,谈“虎”色变。文山后村四面环山,只在西南墨石硼和仗子山的夹缝中有一个山口,沿河道通向赵疃和行村。于化虎多次在这里埋下地雷,回回都开花。有一回,招远县(今招远市)武委会送来一颗25斤重的大地雷,上写“活雷化虎”四个字。于化虎提着地雷,埋在墨石硼石堆里。不过半个小时,300多名敌人就不请自来,要从这里经过。结果“活雷化虎”开花,11名敌人顿时命丧黄泉。从此,“活雷化虎”的威名传遍胶东。
  从此,鬼子把这个山口叫作“老虎嘴”。当时,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进了老虎嘴,有来没有回,不是地下躺,就是天上飞。”为了对付于化虎的土地雷,日军组织了地雷探索队,发现地雷就用绑着铁钩的长杆拉,拉响几个之后,日军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想,几天后,日军拉出一个屎尿罐子,大叫“晦气”,上前猛踹了一脚,却踏响了于化虎埋下的连环雷,17个日军一下子报了销。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日军改用小铁锹起雷。于化虎将计就计,搞了个真假挨雷,顶上为假,底下为真。日军挖出假雷后,真雷随即爆炸。后来,日军变“聪明”了,挖雷的圈开得大大的,坑挖得深深的,然后剪断真假相连的引火弦。但好景不长,于化虎和爆炸队员们又试制成功了土定时雷。一天,日军地雷探索队挖出4个定时雷带回炮楼。结果,没过多久,定时雷炸了窝,7个日军被“活雷化虎”的新产品送回了老家。
  “土八路”能造定时雷,日军不肯相信这是真的,怀疑于化虎请来了地雷专家。明察暗访,一顿忙活,查来查去,毫无结果。日军气急败坏,到处悬赏要抓于化虎。
  日军要抓于化虎,于化虎的“虎气”更加抖擞,频频率领民兵展开地雷战。日军防不胜防,叫苦不迭。于是,日军紧急行动,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用石灰画圈圈,在疑有雷群的地方写上“雷田”两个字。这样一来,左一个圈、右一个圈,有些地方圈连圈。日军出动时,为了躲避圈圈,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长长的,腿儿抬得高高的,落地放得轻轻的,远远看去,鬼子们就像是在表演“东洋体操”。因此于化虎他们就疑生疑,在日军画圈的地方之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之间,埋上雷。所以日军的“东洋体操”表演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黔驴技穷之后,日军从青岛调来了工兵和探雷器。于化虎和他的队员们又成功地制成了胶皮雷、头发丝雷、梅花雷等等,几个回合下来,把青岛的日军工兵和探雷器也一同送上了天。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