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中的英雄群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836
颗粒名称: 地雷战中的英雄群像
分类号: K825.2
页数: 6
页码: 143-148
摘要: 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村位于青威公路两侧,交通方便,傍山临海,非常适宜打游击。3个村的地雷战开展得特别活跃,敌人几次要到内地“扫荡”,都被他们卡住咽喉,打得狼狈不堪。赵疃村以赵守福、赵同伦为首,文山后村以于化虎为骨干,小滩村的主将是孙玉敏。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很有名,仅赵守福就毙敌183人,于化虎打死171人,有17个敌人死在孙玉敏手里,他们3人均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于化虎在抗日战争中,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各种土地雷,炸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为对付于化虎的土地雷,日伪军组织了探雷队,发现一个,清除一个。在地雷战中,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她就是纪家店村妇女自卫队的中队长陈桂香。
关键词: 民兵英雄 海阳县 地雷战

内容

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村位于青威公路两侧,交通方便,傍山临海,非常适宜打游击。3个村的地雷战开展得特别活跃,敌人几次要到内地“扫荡”,都被他们卡住咽喉,打得狼狈不堪。赵疃村以赵守福、赵同伦为首,文山后村以于化虎为骨干,小滩村的主将是孙玉敏。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很有名,仅赵守福就毙敌183人,于化虎打死171人,有17个敌人死在孙玉敏手里,他们3人均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文山后村地处山区,四面环山。村西南黑石硼和仗子山的夹缝中有一个出口,于化虎多次在这里埋设地雷,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于化虎在抗日战争中,经过多次试验,创造出各种土地雷,炸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敢轻举妄动。鹏化庄村前有一块黄瓜地,日伪军每次到鹏化庄一带“扫荡”,必到树荫下休息,坐在场里的石碌上,摘地里的黄瓜吃。于化虎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灵机一动,找石匠在石碌上凿了个洞,在里面装上炸药、导火索,制成一个大地雷。几天后,敌人又来“扫荡”,正如于化虎所愿,一个日本军官坐着他的土飞机上了天。
  为对付于化虎的土地雷,日伪军组织了探雷队,发现一个,清除一个。一次,敌人挖出了一个屎尿罐子,气得上前用脚猛踹,引爆了于化虎设下的连环雷,7个日伪军被炸死。日伪军不断变换手法排雷,于化虎随机应变造雷埋雷,炸得敌人焦头烂额。日伪军不相信于化虎能制造定时雷,怀疑他请来了地雷专家。经过明察暗访,还是一无所获,气急败坏之下,到处悬赏要抓于化虎。你抓你的,我打我的,于化虎率领民兵频频展开地雷战。有一次,日伪军又施一招,探雷队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用石灰粉画圈圈,在怀疑有地雷的地方写上“雷田”二字,让后面的人马绕过去。于化虎见此情景,用假圈充真圈,并在圈与圈之间埋上地雷,使日军在东摇西摆中不知不觉地又被送上了天。1943年10月,于化虎奉命率民兵在木桥ly村一带活动。一天,日伪军突然向村里杀来,他马上组织群众进行大转移。途中捡了一个小红包袱,为消灭敌人,他心生一计,把包袱藏在场院的苫里,坠上一颗大地雷,并故意让敌人看见小红包。两个日军发财心切,见苫里藏着包袱,便一齐扒苫争抢,结果被包袱下的地雷炸了个粉身碎骨。
  1944年夏天,敌人从青岛用汽车运来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解放区反扑,挽救垂死的命运。于化虎得知消息后,决定送几个“铁西瓜”给敌人尝尝。怎么个尝法呢?他想:打蛇打七寸,这回如果不把日军的威风打下去,他们就会为所欲为,横行霸道,乡亲同胞就会重遭灾难,即使豁上一死,也要教训教训这帮强盗!他对同行的便衣老王说:“我进据点以后,如果地雷响了还不出来,就是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你向上级说一声就行了。”说完,他脱掉衣服,用黑泥抹遍全身,用腰带拴住两颗大地雷,套在脖子上,剩下的两颗,一手抓一个。4颗地雷重100多斤,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还用老王的皮带把8颗手榴弹捆在腰里,带着刺刀、钳子和胶皮,摸黑靠近敌人据点。不一会儿,敌人从穴坊村下了车,排队进了城门。于化虎尾随在敌人后边,悄悄跟了进去。因他躲在黑影里,没被发觉。于化虎以前到据点里修过工事,知道敌人的厕所是分格的,每一格都有一个小便门。趁着敌人点名的机会,他闪进厕所的一个小格子里,卸下地雷,拧开手榴弹盖,安上雷管,整理好胶皮,做好埋雷的准备。心想:如果被敌人发觉,我撂出颗手榴弹,炸死十个赚九个。敌人点完名,一队一队地进了宿舍,解散后,便一窝蜂地拥进厕所。于化虎蹲在厕所里,用力拉着小门,敌人使劲往外拽,他便装出用力大便声,几次都这样混过去了。敌人开完饭,关上大门,熄了灯,各自回屋睡下了。于化虎从厕所悄悄溜出来,摸着黑,用刀挖好坑,熟练地将4颗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跃过壕沟,用钳子剪开三道铁丝网,顺利返回村里。第二天拂晓,他和老王等人到据点北面,踏着坟茔观望。9点多钟,日军集合出操,不一会儿,就听到“轰、轰、轰”的地雷爆炸声,操场上霎时浓烟滚滚。烟散后,于化虎他们亲眼看到敌人把16具尸体抬到门东,又把21个重伤的敌人抬到门西,扑灭他们身上的火,抬走4个活的。轻伤者不计其数。
  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海阳地方武装、民兵爆炸队的沉重打击下,龟缩在据点内,一连数月不敢出动。为了彻底消灭敌人,民兵爆炸队配合主力部队,到行村据点周围对敌人进行封锁、围困、袭击,并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使敌人的营垒分崩离析,一片混乱。不少伪军主动向民兵通风报信,有的送出枪支弹药,有的三三两两或成小队弃暗投明。为了控制残局,敌人把据点的四个门堵死三个,只留下一个南门进出。还在护城壕下专门设了个“登记所”。所长是日本的一条忠实走狗,外号叫“大麻子”,长着一双三角眼,满脸像个“马蜂窝”,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凡是从这里进出的人,都要经过他的检查和登记,稍不顺眼,轻者被拳打脚踢,重者被关进监牢,当“土八路”治罪。民兵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决计要除掉这个罪恶累累的汉奸。
  一天深夜,赵守福和几个民兵带上4颗地雷来到据点附近。他把负责掩护的3人留在安全地方,自己把4颗地雷挂在脖子上,匍匐前进。等赵守福摸到围墙下边,脖子被地雷坠得又麻又疼,肚皮也被擦破,流着鲜血。他全然不顾,一心想着为民除害。他先在东南角碉堡下的门口埋下一颗地雷,又顺着护城壕,爬到南门外的围门下埋下一颗,然后爬到登记所,一看门锁着,便机警地撬开木棂窗,跳进屋里,先拴了一颗开门雷,然后把一颗大地雷放在大麻子办公桌旁的废纸筐里,把雷弦拴在椅子腿上。伪装停当,才不慌不忙地原路返回。
  第二天一大早,敌人一开围门,就吃了个开门炸。碉堡里的敌人听到响声,慌忙下来询问情况,结果同时被送上了天。大麻子担心鬼子找他算账,惊魂未定,跑步赶到登记所,准备严格盘查行人,将功赎罪。但他一推门,就被炸雷的气浪掀倒在地,脑袋立时开了花。几个敌人进来收尸,七手八脚又弄响了废纸筐里那颗大地雷,收尸的敌人转眼之间又变成了死鬼。敌人被吓破了胆,一个个僵在那里,不敢动弹。仅这一次,就有十几个敌人坐上了“土飞机”。消息传开,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敌人恨得咬牙切齿,到处张贴布告:“活捉赵守福者赏洋一万元,割他的头者赏洋五千元……”赵守福毫无惧色,坚定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小鬼子越想捉我,我就越在他们眼前活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和民兵们到敌人的据点周围喊话,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投诚,气得敌人干瞪眼没办法。
  孙玉敏当时虽说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却是一员杀敌虎将。她曾到五六里外的村庄去送情报,还只身深入虎穴,瓦解当汉奸的舅父张贤斌;她曾教会40多名妇女埋雷、造雷。在杀敌的战场上,孙玉敏更不含糊,总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1944年5月的一天,一群日军“扫荡”到小滩村。当进入伏击圈时,民兵们乘其不备,土枪、土炮一齐打向敌群,敌人顿时惊慌失措,抱头鼠窜。慌乱中,他们又惹恼了埋在地上的“铁西瓜”,顿时,“轰隆隆”的爆炸声和敌人的惨叫声不绝于耳。孙玉敏登上一个小山包,发现20多个日军正趴在一块坟地里打机枪。孙玉敏提着土枪,敏捷地顺着山沟,飞奔而下,卧倒在离日军约70步远的草丛里,凭着娴熟的枪法,瞄准一个,“叭”的一声,将他一枪毙命。其余的敌人丢下机枪,亡命而逃。孙玉敏也在战斗中立了一功。
  在地雷战中,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她就是纪家店村妇女自卫队的中队长陈桂香。陈桂香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就养成勤劳和坚强的品格。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她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令敌人胆战心惊,送粮、救护、埋雷杀敌她样样都干,样样出色。1944年的一天,一股日伪军到纪家店村“扫荡”,在离村不到半里路时,被陈桂香发现并布下地雷阵,随着一声声巨响,七八个日伪军见了阎王。同年夏,敌人到“五虎村”一带“扫荡”,陈桂香得到消息后,组织妇女自卫队员,将家里的水缸倒空,在水井边埋上地雷,并放上几桶水作诱饵。闯进村的日伪军,饥渴难耐,发现井边的水桶,蜂拥而上,当场被炸死炸伤10多个。在胶东区两届英模大会上,陈桂香先后荣膺“女民兵模范”“胶东民兵英雄”光荣称号。
  总之,地雷战的开展,有效地、大量地杀伤了敌人。地雷战造就了海阳民兵,也造就出无数个海阳民兵英雄,除了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陈桂香外,还有赵同伦、纪中胜、纪常胜、于凤鸣、纪洪福、栾恒悦等一大批民兵英雄。在这些英雄的带领下,海阳地雷战开展得如火如茶,威名远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册,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楷模。
  (原载于海阳地方党史方志办公室编:《中共海阳地方史》第1卷,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78页)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