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的引进与锋芒初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781
颗粒名称: 地雷战的引进与锋芒初露
分类号: K265
页数: 3
页码: 005-007
摘要: 用地雷杀敌是一种逼出来的智慧,是针对敌人而设计的一种战术。它创始于平度大泽山区,兴盛于海阳大地。1943年春,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会议,与会人员都是各区的武委会主任。会上,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区民兵大摆地雷阵杀敌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将有限的几颗铁雷发给各区,要求各区带回去,发动群众,照着样子制造。此后,各区武委会根据县武委会的指示,召开了各村武装组织负责人会议,介绍了造雷和埋雷的方法,并把地雷发给一些日伪出没较为频繁的重点村试验。地雷战广泛开展后,铁雷供应不足。
关键词: 地雷战 战术 海阳

内容

用地雷杀敌是一种逼出来的智慧,是针对敌人而设计的一种战术。它创始于平度大泽山区,兴盛于海阳大地。1943年春,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会议,与会人员都是各区的武委会主任。会上,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区民兵大摆地雷阵杀敌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将有限的几颗铁雷发给各区,要求各区带回去,发动群众,照着样子制造。此后,各区武委会根据县武委会的指示,召开了各村武装组织负责人会议,介绍了造雷和埋雷的方法,并把地雷发给一些日伪出没较为频繁的重点村试验。
  在试验阶段,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始终靠在上面,深入到村,指导民兵造雷和埋雷,及时解答可能出现的问题。同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首次爆炸成功,显示了地雷的威力,也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此后,赵疃、文山后、小滩(现西小滩)、叶家、谢家、栾家、纪家店等村相继传来了爆炸声。1943年秋,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从区武委会领了两颗大地雷,回村后,与赵守福等民兵凑在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赵同伦率领赵守福、赵乾江等民兵,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把两颗地雷埋下,一举成功,炸死炸伤伪军5名。叶家村民兵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埋雷一颗,毙伤日伪军5名。文山后村民兵得知行村的敌人到河崖、东寨头、西寨头、小纪一带“扫荡”,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村爆炸组,在野虎山埋雷两颗,然后隐蔽在山头的密林中,察看敌人的行动。下午3点多钟,出来“扫荡”的敌人从小纪一带转回来,刚走上野虎山,便踏响了一颗地雷,四五个日本鬼子飞上了天。转到前山坡,又踏响另一颗,又有3个鬼子见了阎王。其余的撒腿跑回据点,一个多月没敢出动。
  初期的成功实践,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对用地雷杀敌充满了信心。于是,村村都开展地雷战,其中开展最好的是赵疃、文山后和小滩3个村。
  地雷战广泛开展后,铁雷供应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文山后村民兵于化虎、李树梓、于希水、于进湖等聚集在一起,共同研制出石雷、绊雷等多种地雷。他们制作的石雷很简单,先找一块圆石头,在上面凿一个碗底大小的窝儿,装好炸药,然后安上拉火管,用黄泥封严。埋设时,绊线的一端系着拉火管,另一端固定起来就行了。1943年夏,于化虎带领民兵埋设自己发明的石雷70余颗,全部“开花”,杀敌17人。赵疃、纪家店、亭儿崖、41帚/11、槐树底、摆驾岭、0-1家、夏泽等村的民兵也先后造出了自己的石雷。县、区武委会及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使民兵们迅速掌握了造石雷技术。这样,在整个海阳战场上,民兵们不仅拥有了铁雷,而且拥有了石雷,铁雷石雷并用,威力更大。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到哪里,敌人每次“扫荡”,均遭大量伤亡。当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海阳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鬼子开了花。
  (原载于海阳地方党史方志办公室编:《中共海阳地方史》第1卷,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155页)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