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地雷战》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777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11
页码: 001-011

内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先后到延安、井冈山、沂蒙山等革命圣地考察,反复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重视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并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等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更是明确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是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意义尤其重大。
  海阳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闻名遐迩的地雷战之乡,海阳地雷战是党领导人民抗战的重要力量,地雷战精神是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用好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坚决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让地雷战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我们通过查阅文献报刊、搜集档案资料、征集历史文物等,整理编辑了这本《海阳地雷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海阳地雷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领导胶东人民创造性地开展斗争中发展兴盛起来的重要作战方式。让历史重新回到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岁月。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抗击日本侵略。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军于1937年9月30日开始入侵山东,10月3日占领德县。12月下旬,日军分两路渡过黄河,一路于12月27日占领济南,12月31日占领泰安;另一路于12月25日占领周村,随即沿胶济铁路东犯。1938年1月,日军占领了潍县和青岛;2月,占领了掖县、福山、烟台、牟平、蓬莱、黄县和招远等;3月7日,占领威海卫。至此,山东大部分地区陷落。
  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8月,又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国共实现合作,杭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指示下,山东党组织毅然担负起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救国的重任,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游击兵团——山东纵队,创建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面对日军的入侵,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口号,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十大纲领和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在省委统一部署下,全省各地党组织和派往各地的党员干部,在恢复发展党组织的基础上,抓住日军入侵立足未稳、国民党军队溃逃的时机,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全省各地迅速燃烧起来。
  在胶东,各地党组织抓紧时间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对敌斗争。1937年12月,受山东省委指派,理琪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基础上,重新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委。12月24日,胶东特委领导了威海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正式诞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为加强对整个胶东地区的领导,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于1938年8月决定在胶东特委的基础上组建胶东区党委,12月将在胶东本土发展起来的山东人民游击队第五支队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中共胶东区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斗争的发展。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内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面对抗日形势发生转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以打开山东的抗日局面,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为了摧垮山东杭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次疯狂的大“扫荡”。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千人以上的“扫荡”增加到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达到9次,千人以下的“扫荡”几乎每日必行。1942年11月,日伪军2万余人开始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夸口“只要进入合围圈,天上飞的小鸟要挨三枪,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共产党、八路军插翅难逃。”同时,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还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制造惨案、杀害干部群众。蜚声海外的海阳地雷战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用地雷杀敌是一种形势所迫的智慧,是针对敌人而设计的一种战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地雷战,毛泽东同志1944年7月28日“请各地调查和答复十项问题”中其中一条就是“如何使民兵及地雷战普遍大量发展?”当时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张云逸等中央领导和将帅也都非常重视地雷战,并领导各根据地开展运用了地雷战。其中,海阳地雷战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业绩并为后世所敬仰,是海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当地自身条件创造性开展对敌斗争的结果。
  地雷战创始于平度大泽山区,真正兴起并广为人知却是起于海阳大地。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濒黄海,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因地处胶东半岛的交通结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使得海阳人民自古就有反抗外敌入侵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由此可见,地雷战能够兴盛于海阳不是偶然的。
  一是海阳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传统成为运用地雷勇于抗日的历史基因。据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御倭患,在张家庄等渔村建起一座卫城,因处嵩山之阳,故名大嵩卫。明嘉靖、崇祯年间,倭寇两次登陆骚扰,皆被大嵩卫军民击溃。海阳人民敢于斗争的传统在抗战中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展现,“海阳人民在保卫沿海的‘反扫荡’反清剿中,从男到女,从大入到儿童,全民投入了战斗,民兵百分之百坚持斗争,‘模范人’大量地连续地涌现”。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阳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捐躯的先烈达1235名;解放战争时期,为建立人民共和国牺牲的先烈达4783名。
  二是海阳健全的党组织为人民运用地雷抗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海阳是胶东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之一。党组织成立后,一方面积极发展党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武装斗争。1926年孙杰三成为海阳县第一个党员。1928年夏泽村首建了共产党小组。1930年7月,海阳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崖南头村支部建立。1933年中共海阳特支建立。1934年6月,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共海阳县委员会,辖4个区委,240多名党员,6处地下联络站。1941年,胶东区党委在海阳建立起革命根据地,4月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丁龙嘉先生指出,“海阳地雷战大显神威的直接原因,是掌握、使用地雷的民兵具有先进性。而海阳民兵的先进性是来自于党组织的创造性的思想教育和支部对民兵的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三是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海阳运用地雷战斗争的直接原因。1940年2月7日,日军由青岛侵入海阳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先后安设城里(今凤城)、鲁古埠、行村、大山所等据点。日军占领海阳后,与伪军对海阳县周边村庄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经常下乡抢粮、抢牲口,临走还要放火烧房子,老百姓不堪其苦。据统计,日军侵入海阳期间,全县人口伤亡4752人。财产损失计:土地18450亩、房屋11298间、树木492776棵、大牲畜4578头、猪羊11172头(只)、家禽65647只、粮食71604114斤、服饰449220件、生产工具719738件、家具719738件、现款209134760元、黄金668两、白银11410两、铜铁112184斤、船40只、自行车697辆、木材33631立方尺、劳役5390196天,并制造了战场泊惨案等十多起惨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海阳人民在中共海阳县委的领导下,纷纷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妇队”“杭日游击小组”“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举起大刀长矛,扛起土枪火炮,与日伪军和国民党投降派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当时民兵装备差,很难阻止敌人扫荡,民兵们开始尝试着将地雷埋在村口,一旦敌人来扫荡踏上地雷,爆炸声可以为全村发出警报,为民兵组织群众转移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地雷自然就成了迟滞敌人扫荡,争取时间转移群众和财产的最有效武器。
  同时,海阳地势复杂,多山石丘陵多,又为地雷战的开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了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设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地雷的方法,并给各区发放了数颗铁制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迅速召开了各村武装组织负责人会议,进一步讲解开展地雷战的意义和地雷的制作及埋设方法,并把铁制地雷发给了重点村庄。
  地雷一经运用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1943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得知日军将进村抢粮食的情报后,在瑞宇和东村庄之间的路上埋设了两颗地雷,炸死炸伤进村抢小麦的日伪军5人。首次爆炸成功,坚定了民兵利用地雷开展抗日的勇气和信心。同年秋,行村区赵疃村民兵队长赵同伦,率领民兵赵守福、赵乾江等人,在村西南的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了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日伪军6人;文山后村民兵队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了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7人;第十一区(驻大山所)叶家村民兵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一颗,毙伤日伪军5人……正是在保家卫国的一次次战斗中,党领导海阳人民把地雷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造了威震敌胆的海阳地雷战。
  地雷战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海阳军民的创新精神和无穷力量,这在发明不同雷种和运用不同战术作战中得以充分体现。地雷战在广泛开展后,铁雷出现了供应不足的情况,文山后、赵疃、纪家店、亭儿崖、槐树底、笤帚夼、摆驾岭、栾家、夏泽等村民兵,针对海阳山多石多优势,就地取材潜心研究,创造性地研发出了“石雷”,解决了地雷不足的问题。日伪军为对付地雷想了很多办法,遇见踏雷用石灰粉在其周围做标记,以防触碰;遇见绊雷远远地用铁钩子钩出来。针对敌人的排雷措施,民兵们又研制出了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为了防止敌人让老百姓在前面踏雷,民兵们又研制出了拉雷,等前面的群众过去之后再拉响地雷,专炸后面敌人的大队人马。正是在与日军的反复较量中,地雷战不断向前发展,地雷种类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真假子母雷、钉子雷、水雷、标语雷、飞行雷等30多种;地雷设置与引爆的主动性、可控性越来越强;埋雷方法由“预埋待炸”发展到“飞行爆炸”,由单一布雷发展到大摆地雷阵。
  随着地雷种类和功能的日益多样化,地雷战的战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海阳民兵们创造性地将地雷战与游击战、麻雀战有机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埋雷等敌”逐步发展为“设阵诱敌”。为了彻底瓦解敌人意志,粉碎日军扫荡企图,民兵一旦获知敌人扫荡的情报后,便迅速在村子外围埋好地雷。等到敌人来到雷阵前,一边组织民兵游击队打击敌人,吸引、牵制敌人注意,同时又组织部分民兵迅速在敌人回撤的道路上埋设地雷,甚至将地雷埋到了敌人据点外围,断其退路,用地雷死死地将敌人困在半路上,使其寸步难行、逃无可逃,尔后再围而攻之。敌人的进村扫荡行动屡遭挫败后,便逐步将兵力向据点内收缩,后勤补给由原来的“下村抢粮”变为逼迫百姓“送粮”,或是自己用车队、船队运粮。面对敌人坚固的据点、炮楼,民兵所装备的土枪无可奈何。于是,民兵们又创造性地发挥地雷的进攻效能,将地雷埋进敌人据点,或在敌人车、船队必经的路线上,对敌人实施围攻。地雷越来越趋向于主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随着影响扩大,海阳地雷战走出海阳,开始在山东大地上大显身手。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赴蓬莱执行任务。在十余天中,于凤鸣等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习爆炸技术,并布雷封锁大辛店据点,毙伤敌人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5月,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胶东军区授子的“胶东远征爆炸队”的大旗,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向部队干部、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爆破敌人铁路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5月6日,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一带,埋设地雷20颗,毙伤敌人20余名。
  到抗战胜利前夕,海阳地雷战实现了群众化、普遍化、多样化,海阳民兵成为全胶东的榜样,中共胶东区委、八路军胶东军区号召向海阳民兵学习。据统计,从1943年到1945年,海阳地雷战共炸死炸伤日伪军1025人,涌现出赵wt、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涌现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于晋江、赵同伦、纪常胜、纪中胜、陈桂香、纪彦、纪洪福、栾恒悦、隋良萱、冷世竹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1943年冬,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民兵工作模范县”光荣称号,1945年胶东军区授予海阳县“战斗模范县”的光荣称号。海阳地雷战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肯定了地雷战和地雷战精神。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1950年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赵守福还先后当选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5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海阳拍摄了影片《地雷战》,进一步让海阳地雷战家喻户晓。2014年,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位于海阳市文山街11号的地雷战纪念馆赫然在列。
  地雷战,作为党领导中国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是海阳人民抵御外侮的厚重史诗,更是海阳儿女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地雷战,为海阳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平添了一副英雄的传奇画卷。地雷战精神,就是海阳精神的底色,既充分展现了海阳人民勇于担当、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也充分彰显了人民一经的党领导所迸发出的无穷力量。地雷战精神,作为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作为一座丰碑,被载入了中国抗战的不朽史册!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海阳地雷战充分诠释了伟大的抗日精神。正是在伟大的爱国情怀驱动下,海阳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小小的地雷运用到极致,有效地抗击了日军的侵略。正是在坚定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支配下,海阳人民不畏强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了抗战奇迹。正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作用下,海阳人民才将以地雷战为主要手段的抗敌斗争坚持到底,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战争烟火早已经消散,苦难岁月亦化为历史。步入新时代,地雷战精神不会远去,海阳先辈们强烈的爱国情怀、顽强的斗争作风、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承继。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革命精神和服务品格,我们既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又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让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知识出处

海阳地雷战

《海阳地雷战》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展现了海阳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全书内容分为雷乡威名、岁月峥嵘、英模辈出、声名远播、永放光芒五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舒平
责任者
魏立帅
责任者
郑宁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