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上张家的光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54
颗粒名称: 炉上张家的光荣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5
页码: 985-989
摘要: 炉上张家村位于村里集镇中部,东北是古城三村,西接前吴家村,属村里集镇人民政府管辖。清朝乾隆年间,张姓由黄县朱古炉上迁至此地定居,故取名炉上张家。该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炉上张家大队,1984年改为炉上张家村。现有耕地720亩、225户、604人。过去,炉上张家村北有座庙,名叫古城寺,据传,是唐朝初年建的。发动群众各自为战,空舍清野,与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晚间民兵在南、北、东三面村头布雷封锁,黄昏下雷,拂晓起雷,及时通知群众不准进入雷区。日伪军盘踞“痴老婆顶”一年来,对炉上张家村恨之人骨,曾多次出动人马妄图袭劫,但始终没有得逞。敌人在据点周围催要粮草,供给时常中断,日伪军
关键词: 炉上张家村 村里集镇 村庄

内容

炉上张家村位于村里集镇中部,东北是古城三村,西接前吴家村,属村里集镇人民政府管辖。清朝乾隆年间,张姓由黄县朱古炉上迁至此地定居,故取名炉上张家。
  该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建立炉上张家大队,1984年改为炉上张家村。现有耕地720亩、225户、604人。
  过去,炉上张家村北有座庙,名叫古城寺,据传,是唐朝初年建的。庙坐北朝南,有三个大殿。进入庙门是前殿,前殿有三大间,里面塑有把门将军——哼哈二将。
  出了前殿是前院,前院有东西廊房,东廊房里有18只手老人和送子娘娘塑像,送子娘娘怀里抱着个胖娃娃,胖娃娃裸着下体,生殖器处却是个大洞。据传,妇女吃了胖娃娃的生殖器就能生男孩,于是,你剥我挖,就成了个大洞。西廊房也塑有神像,门前有两棵一搂多粗、30多米高的柏树。在东西廊房之间有个长1米、宽0.5米、高1米的石头大香炉。
  前院北边是大殿,进入大殿,左边站着筋骨老爷,右边站着麻骨老爷。据说,谁如果筋痛,往筋骨老爷脖子上挂一根筋(红头绳)就好了;谁如果身上发麻,往麻骨老爷脖子上挂一根麻就好了。大殿正中神台上是如来佛塑像,佛爷跟前站着两个侍童。佛爷背后是个影壁,影壁后神台上是面朝北的菩萨塑像。大殿东西两边是站着的十八罗汉塑像。
  出了大殿后门便是后院,院中有三棵一搂多粗的柏树。院子东边,靠近大殿东山墙的地方盖有三间正房,紧接后殿东山墙也盖有三间正房,这六间房是客房,后来,改成了学校的教室。院子西边有三间厢房,是庙里的仓库。厢房南边靠近大殿西山墙的地方盖有三间正房,后来改成教师办公室。厢房北边,紧接后殿西山墙也盖有三间正房,是和尚的宿舍。
  后院北边是后殿,后殿前沿偏东的地方挂有一个400多斤重的生铁大钟,每月初一和十五或节日敲钟,钟声悠扬,响彻周围十里八村。后殿里塑有弥勒佛铜像和木制关公像,关公像可以移动,天早时,人们便抬着关公像求雨。
  古城寺有庙地五六百亩,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和四月二十八是赶庙会的日子,庙里,烧香拜佛、求财免灾庄严肃穆;庙外,做买卖、唱大戏,热闹非常。古城寺最后两个和尚是法师和升辉。
  1943年,鬼子要在后辛旺痴老婆顶盖炮楼,八路军怕鬼子用古城寺的材料盖炮楼,便放火烧了古城寺,弥勒佛铜像和大铁钟被拉到兵工厂造了武器。直到现在,在庙址处还可以捡到断砖残瓦,那些涂有颜色、刻有精美图案的庙瓦残片,见证了古城寺昔日的辉煌。
  古城寺北边有个高顶,名叫插旗顶,传说是盖苏文驻扎古城三村时插旗的地方,插旗顶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插旗石窝。插旗顶上有个民兵烈士纪念碑,是1944年4月8日建的,碑上刻有15名烈士的名字。在古城寺东边,有个地方叫东刹珠,东刹珠有一八路军烈士纪念碑,是1940年秋为八路军十五团牺牲的战士而建的。
  炉上张家村北边有个地方,名叫小坛,这个地方的土层有三四十米厚,是村里的泥场,村民曾在这里挖出过古代铜钱三四百斤,铜钱有的用坛子盛着,有的用绳子穿着。
  在抗日战争时期,炉上张家村出了个抗日民兵模范吴丕业和“爆破大王”吴德绍。吴丕业,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到Iii山区武装部工作。他在对敌斗争中,智勇双全,胆大心细,斗争顽强,富有发明创造性和不惜牺牲的精神,曾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在群英会上被选为北海民兵一等模范,奖给步枪一支,土炮一门,以及奖状和其他物品等。
  1939年秋,日伪军集结重兵,向我艾F57山区抗-Fi根据地“扫荡”,到处烧杀抢掠,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抗日根据地。
  在反“扫荡”中,民兵配合部队开展了麻雀战、游击战,到处打击袭扰敌人。同时,开展了大破袭斗争,不让日伪军车行公路,电讯畅通。1939年秋,任村、乡青救会长、青年抗日先锋队指导员的吴T-业,组织青抗先50余人,带着锨镢,趁着夜幕直奔蓬青公路郭家岭路段,挖沟破路二里多,圆满完成破袭任务。1940年春,他又连续三次组织民兵在温石汤北、大辛店西、得口店东的公路上挑沟断路,阻滞“扫荡”日军前进。
  吴丕业同志还组织领导民兵夜间携工具,三次到大辛店西、得口店东割电杆、掐电线,破坏敌人通讯设施。1941年4月中旬,第一次在大辛店西6里处割电线杆时,因缺乏经验,发出嗡嗡的响声,通过电线把声音传送很远,刚放倒两根,大辛店日伪据点就出动小股敌人向我袭扰,敌人也是十分恐慌,边前进,边打枪,民兵们趁着夜色安全撤退。这次任务完成得不太好。
  他们认真总结了教训,其主要原因是割电线杆时,声音会随着线路传送出去,所以敌人能够及时发觉。因而吴丕业和民兵们研究,一是在割电线杆时用衣服缠在电线杆的锯口上面,这样割电线杆时发出的响声就会很微弱;二是先掐电线后割电线杆,民兵手扶电线杆由四人或五人搭肩叠罗汉,形成人梯,先掐断电线,这样响声就传不出去,敌人就发觉不了。用这样的办法,他们当年夏季在大辛店西、得口店东,两次割断电线杆11根,电线1000余米,严重破坏了敌人的通信联络。
  日军在黄县曹家村安据点、修碉堡、掠夺我氟石矿藏。1941年农历10月中旬,吴T业组织民兵20余人,趁月色朦胧,踏上崎岖山路,攀登老垛顶,闯过十八盘,直奔敌据点,一部分打枪扔手榴弹,一部分进入施工仓库,扛走部分施工工具,抬走一架大钢琴,一夜奔袭,胜利归来。
  1943年7月19日,日伪军侵犯抗日根据地M山区,在“痴老婆顶”建据点,修碉堡,对我抗日根据地“封锁”、“蚕食”。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丕业和他的亲密战友自卫团团长吴德绍同志,发动和组织群众,展开了反资敌斗争。炉上张家村地处山夼边缘,敌据点在东,炉上张家村坐西,相距5里,相互遥望,是敌人袭劫前、后吴家村、西戴家村、南、北花夼村的必经之路。日伪军刚入侵,就不断派人到炉上张家送信,要民工、要钱、要粮,敌人几次送信无人理睬,就采取威胁的手段,扬言:如不送缴供给,要荡平村庄,鸡犬不留。这时村里少数落后恐日的人,开始暗地活动,准备给敌人筹备给养。党支部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蘸着鸡血写了一封血书:“活动支敌不回头,小心你的命不留!”将信塞在资敌骨干的门缝里,这些胆小怕事的人开门见信后,便再也不敢进行资敌活动了。
  发动群众各自为战,空舍清野,与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人在野外睡,粮食及主要物资藏起来。白天放出隙望哨,如有敌情放火冒烟为号。晚间民兵在南、北、东三面村头布雷封锁,黄昏下雷,拂晓起雷,及时通知群众不准进入雷区。日伪军盘踞“痴老婆顶”一年来,对炉上张家村恨之人骨,曾多次出动人马妄图袭劫,但始终没有得逞。1943年农历10月末一天夜间,敌人出动60余人,袭劫炉上张家村,在李葬茔将本村群众张起来等人捉去,听到村内外布有地雷,未敢前进,乱打几枪,草草收兵。是年腊月十三日晚,伪军集中三个小队,妄图袭劫村庄,行至李葬莹西路段上,北海银行门窗同志和敌人遭遇,不幸被敌人枪杀,枪声一响群众便作好准备,伪军不敢前进了,逃回据点。1944年农历三月末的一天晚间,敌人再次偷袭,至距村2里处,不敢前进,在路旁埋伏,捉到过路群众王发科等人,被民兵发觉,发生枪战,敌人狼狈逃走。由于炉上张家村地处咽喉,民兵斗争英勇顽强,周围村庄都免受敌人的袭劫。民兵还时常到古城李家村、苗家村一带村庄截回供敌物资和民工,佯打几枪,让被截回物资和民工的村庄,到据点报告,送粮路上被八路军截去。敌人在据点周围催要粮草,供给时常中断,日伪军也十分恐慌,只得从敌占区大辛店一带运来供给。
  1943年秋,吴T--业、吴德绍等同志,带领民兵到“痴老婆顶”据点周围放火、打枪、扔手榴弹,还在铁桶内放鞭炮,像似机枪声音骚扰了敌人。民兵们采用夹子雷、踩雷、绊雷在敌据点周围封锁,但多次埋雷只炸伤日军一条马腿,大部分雷被敌人起去,吴丕业和吴德绍发动大家动脑筋、出主意、集思广益,想新办法,怎样引雷爆炸杀伤敌人。经过多次研究试验,终于发明了“引诱雷”,又称“蝎子雷”,制雷方法是一个地雷两个导火口,在地雷底部用黏土、麻刀、锅底灰、细铁丝制作假口(约地雷一半),捺上细绳印,晒干套在雷底部,细铁丝拴在真雷两耳上,在埋雷时,先挖好坑,用一铁钉钉在坑底,地雷真口朝下,把雷拴在铁钉上,假口朝上,伪装的和真雷一样。是年冬月二十七日,北风呼啸,漆黑的夜空,吴丕业带领民兵,摸到据点北侧附近要道上,紧张地把“引诱雷”埋好。第二天清晨,据点两名日军刚出壕沟,发现有雷,小心地开始起雷,当把假弦掐断,往上提雷时,拉动下面的真雷弦,“轰”地爆炸,声震四野,一名日军腾空而起,当场毙命,一名被炸伤。群众兴奋地说:“地雷炸,地雷响,鬼子小命回东洋。”日伪军被地雷封锁,不敢轻举妄动,死守碉堡。
  1945年12月上旬,北海武装部组织远征爆炸队,到西海比赛,崮山区抽调炉上张家村吴丕业,站马张家村张兆重、巩进龙,柳格庄于希厚,下门家村门官品,古城东村孙玉良,后吴家村吴德清,西宋家村宋永乐,王庄村李聚义。这些同志,历经八年抗战,智勇双全,斗争顽强,不怕牺牲,屡立战功,都是民兵英模。4月14日,吴I业等一行9人出发到北海驻地黄城,领导接见时交代任务,要求在比赛中使出真本领,虚心学习新经验。宣布由胶东民兵英雄、北海军分区参谋林化龙为队长,吴2E业为副队长。当10名英雄到达西海驻地掖城时,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因而胶东军区决定取消大泽山比赛,直赴前线布雷阻击蒋军。这次行动由胶东军区张参谋带领,独立营作掩护,直奔9蓝南部三马湾一带,与敌人驻地塔荡尔埠相距30余里。独立营配合远征队每天夜晚到塔荡尔埠一带布雷封锁,夹子雷、绊雷、踩雷、子母雷,每晚埋雷20多枚,作好伪装即离开前沿,敌人出动,“铁西瓜”开花,炸得蒋军人仰车翻。同时炸毁胶济铁路,卸铁轨、扒枕木破坏铁路,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塔尔,给蒋军以沉重打击。远征军连续出击10余次,埋雷250枚,炸死炸伤敌人官兵30余人,炸毁汽车4辆。1946年新年在蓝村军民联欢祝捷大会上,远征军受到胶东军区领导的表彰。春节前胜利归来。
  注:吴德绍,1940年参加民兵,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民兵中队长,武装部长,连长,后勤供应站站长,股长,科长和昌北农场场长。先后荣立一、二等功各三次。1944年,胶东军区在海阳县召开大会,被授予“爆破大王”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范福敏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