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女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27
颗粒名称: 黄士女起义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955-956
摘要: 大柳行镇东石硼村西沟的外沟口有块地方叫“黄道沟”。何谓“黄道沟”?据一代代老前辈们传述:早在六七百年前,这地方曾是元朝时期“黄士女”坐山为王的山寨军营地。这位年轻貌美、文武双全的“黄士女”是当时元朝期间的一名地方农民起义军领袖,她身披战袍,威武英俊,挥马疆场,骁勇善战。
关键词: 大柳行镇 “黄道沟” “黄士女”

内容

大柳行镇东石硼村西沟的外沟口有块地方叫“黄道沟”。何谓“黄道沟”?据一代代老前辈们传述:早在六七百年前,这地方曾是元朝时期“黄士女”坐山为王的山寨军营地。这位年轻貌美、文武双全的“黄士女”是当时元朝期间的一名地方农民起义军领袖,她身披战袍,威武英俊,挥马疆场,骁勇善战。
  据王氏祖谱记载:元朝末年,统治者对农民百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引起广大农民百姓起义造反,元军对起义造反的百姓进行了血腥镇压,因而造成山东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变成原野。
  在元朝统治时期,山东大地尤其胶东半岛一带山区,连年灾害不断,广大农民百姓生活艰难,苦不堪言,逃荒要饭的遍地成群,衣不遮体,尸横路野。朝廷置民间百姓的百般疾苦于不顾,横征暴敛不断加重,广大农民百姓无法承受各种苛捐杂税的巨大压力,为了谋求生存之路,都纷纷组织起来参加了“黄士女”起义军,反饥饿,反捐税。在“黄士女”的率领下,这支农民起义军一时名震四方,受到各地广大农民百姓的拥护,队伍规模发展迅速。这支农民起义军严重地威胁着朝廷的统治,朝廷下令派出大批军队对“黄士女”这支农民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大开杀戒。这支农民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大批起义军的农民兄弟与“黄士女”一同被驱赶到“黄道沟”给杀绝了,“黄道沟”当时变成了“红道沟。”后来这里的农民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争利、英勇善战、坚贞不屈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为了纪念起义军的英雄豪杰,就把这块地方命名为“黄道沟。”又把“黄道沟”西南角原来的土丘命名为“嫁子”。
  “壕子”这块地方,原来就是“黄士女”的点兵点将台。“点将台”为何又变成了“壕子”呢?这便又引出一段历史传说。
  据老前辈们传说:很早以前,这西沟里面有个村庄,村名叫“翟口子”。村里约有百十户人家,多少辈人一代代就在这个山沟里繁衍生息。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现在这个沟还残留着许多当年村里的各种遗迹以待考证,如“大园地”、“老龙湾”、“庙子沟、“土地庙”等。西沟岭今叫“养马场”,是当年“黄士女”养马放马的地方。这里边还有“姑子坟”、“福山沟”、“芦苇池”、“桑条子”等等。在“大园地”这块地方还遗留下碾盘、碾砣和当年村里用的“石碓臼”。据传说中讲:“翟口子村”与“黄士女”是同时代的一个村庄,也是“黄土女”农民起义队伍的活动中心。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退守此地,元军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同时,连同沟里的村民百姓一起给屠杀了。就在这个“点将台”上杀害了无数的无辜百姓,人头落地,尸体成堆,血流成河,黄土变成了血土。后来幸存的人把这里筑土为“壕”,把“点将台”改名叫“琢子”。这“壕子”中间还植有一棵山榆树,作为当时的祭奠品。后人传说那“稼子”上面的土还有人血的咸味。村里有人曾好奇的品尝过这里的土,说这土的确有“咸味”。可惜这历史古迹的“缘子”给平掉了,现在只留下了空名字。时代的久远,历史的变迁,留给人们的传说,记录着民族的“耻辱”和“荣耀”!弘扬着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伟大斗争精神。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洪昌
责任者
王春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