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行镇祈天求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26
颗粒名称: 大柳行镇祈天求雨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954-955
摘要: 村,做祈天求雨表演。据说,这样每求一次雨的活动,多则三天或两天,少则半天或几个小时,雨就来了。这种古老的民间求雨方式,虽然是一种毫无科学道理的迷信活动,但在早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赶上天然的巧合。正因为一次次的巧合,长期以来,民间祈天求雨活动连年不断,深受山区农民的欢迎。过后村里派人到门楼村赔礼道歉,请求进村重新求雨,并且村里安排吃饭,按户领客人座表示谢意,求雨的人还没吃完饭,外边雨就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前祈天求雨保年成的风俗在大柳行镇一带非常流行。大柳行镇门楼村就是拉队外出求雨的主办村。
关键词: 大柳行镇 门楼村 求雨

内容

村,做祈天求雨表演。据说,这样每求一次雨的活动,多则三天或两天,少则半天或几个小时,雨就来了。
  这种古老的民间求雨方式,虽然是一种毫无科学道理的迷信活动,但在早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赶上天然的巧合。有时正在求雨活动中,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从天而降,农民们喜上眉梢。正因为一次次的巧合,长期以来,民间祈天求雨活动连年不断,深受山区农民的欢迎。
  据讲:曾有几次求雨队伍应邀外出求雨,到福山古现一带搞求雨活动,有个村有几个壮汉口出狂言,出头阻拦不准进村,无奈之下,求雨队伍抛弃该村。待下雨时,周围各村都有雨,唯独这个村没有雨。有一次,一个村的人不讲理,对求雨队伍无理取闹,结果晚上下雨,这个村就没有雨。过后村里派人到门楼村赔礼道歉,请求进村重新求雨,并且村里安排吃饭,按户领客人座表示谢意,求雨的人还没吃完饭,外边雨就下起来了。
  历史上好多谜中之谜的事情,谁也解释不通。古人曾说:对神灵之事,心诚则灵,不信则不灵,那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由于旧时代的农民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尤其对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缺乏了解,所以不得不求助神灵的帮助,对迷信的巧合信以为真。当今社会,人们的科学知识普及,生产力发展,现代的气象卫星,对地球天气变化早已了如指掌,祈天求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成立前祈天求雨保年成的风俗在大柳行镇一带非常流行。大柳行镇门楼村就是拉队外出求雨的主办村。在解放前的数十年间,门楼村曾为周围的大小村庄求过雨。
  为什么非得门楼村组织人马出来求雨昵?因为门楼村有一整套祈天求雨的工具和设备:有“老母奶奶的彩色塑像”,有“老母奶奶的座椅、座驾”,有“老母奶奶的服装和头饰”,有12面开路大鼓,有吹打乐队,有锣鼓班子,有祈天求雨的天兵天将彩旗等。在拉队外出求雨表演时,队伍服装整齐,阵容威武,声势浩大,祈语唱词悦耳动听,既有观赏性又有文化性,所以深受当地农村广大农民的欢迎。作为深居山区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期盼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在那个落后的时代,农村根本没有任何防早设施,没有防早能力,广大农村只能靠天吃饭、向天要粮。年复一年,很难保证有个好收成。一旦遇上天旱无雨,地里的庄稼干得要死,就会有人牵头提出祈天求雨保年成,请求门楼村求雨队伍开始行动。
  据说:门楼村的祈天求雨队伍是由七八十人组成的。出村求雨时,便打开仓库,抬出老母奶奶座椅、座驾,将老母奶奶雕像安放在座椅上,给老母奶奶穿好服装,戴好头饰,罩上架棚,8个壮汉将老母奶奶座驾抬起来,像抬轿一样颤颤悠悠,摇摇摆摆前行。求雨队伍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天兵天将彩旗在前,12面开路大鼓其次,然后是吹打乐队和大香炉,最后是老母奶奶和锣鼓班子。
  求雨队伍每到一个村,村里就会彩旗飘飘、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香烟缭绕,祈语词声音悠扬。村里人都要准备香、纸,出村跪拜老母奶奶,并迎接进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洪昌
责任者
周可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