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头村的神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15
颗粒名称: 炉头村的神话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4
页码: 922-925
摘要: 炉头村有171户、436人,耕地面积1218亩。炉头村坐落于大柳行镇最南端,与栖霞地界相连。村西是栖霞的小辽村,村东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隔河与本镇的河东姜家相望,北与孚庆村为邻。“季北公路”从村边通过,靠山近水,风景如画。时值清明节,一场春雨融化了沉睡的大地,和煦的阳光带来了暖融融的春风,吹得大地万物复苏,山花野草相争着吐露尖角。此时,生活在山村的人们带着春意,成群结队地来到“炉顶子”上采集野菜。坐下休息时,一位老者吸着早烟袋,悠然地讲起了“天高山”的神话传说。夫妻俩在60岁时生下一子。天高山不在了,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两座山丘,还有天高山的那股泉水,在“炉顶子”的半山腰涓涓流淌,有时还喷涌而出。
关键词: 炉头村 大柳行镇 “季北公路”

内容

炉头村有171户、436人,耕地面积1218亩。炉头村坐落于大柳行镇最南端,与栖霞地界相连。村西是栖霞的小辽村,村东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隔河与本镇的河东姜家相望,北与孚庆村为邻。“季北公路”从村边通过,靠山近水,风景如画。
  时值清明节,一场春雨融化了沉睡的大地,和煦的阳光带来了暖融融的春风,吹得大地万物复苏,山花野草相争着吐露尖角。此时,生活在山村的人们带着春意,成群结队地来到“炉顶子”上采集野菜。坐下休息时,一位老者吸着早烟袋,悠然地讲起了“天高山”的神话传说。
  很早以前,蓬莱仙境的炉头村有一座“天高山”,形似香炉,山高莫测,望顶莫及。相传,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了太上老君炼就的仙丹后,天兵天将把孙悟空绑到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就七七四十九天,孙悟空没死,气得太上老君抛下了炼丹炉,落到此地,高大的山峰一夜拔起,变成了这座香炉山。山高与天齐,故取名“天高山”,山脚下的小村就由此得名炉头村。
  要说这山也挺怪,山底有一直角山洞,直通山顶,这偌大的山中心竟是空的,在山底烧火,顶部立刻冒烟。
  这山也真奇,山峰如此之高,山上却是空气清新,流水潺潺,鸟兽成群,山果累累,景致诱人,山顶的野藤直垂山底。更奇的是山顶端传说长有一棵山枣树,树干粗有三抱,高有百丈,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直人九霄。咱们都看到过闪、听到过雷吧?这“雷和闪”是怎样产生的?那是每到刮大风时,刮得山枣树直摇晃,划着天隆隆作响,火花四溅,这火花就是闪,这响声就是雷呀!为什么炉头村这一带年年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是因为“雷、闪”就是从这山上产生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这山也特“灵”,谁要是有点小灾小病,家人到洞中烧香祭拜,立刻就好。因为这山中有“神灵”,每日里前来洞中烧香祭拜的人是络绎不绝,山顶上整日烟雾缭绕。太阳一出来,照得天空一片紫色,绚丽多彩。那景致简直无法形容,人们都说:“日照神炉生紫烟,要看景色天高山。” 当年村中有一双夫妻结婚多年不能生育,一日夫妻商定进洞祭拜,求神灵赐子。于是,备齐了香、纸、供品,进入洞中,连拜三天三夜,嗨!灵验了!夫妻俩在60岁时生下一子。这小子,虎头虎脑,白嫩tz净,十分惹人喜爱,老两口老年得子,又是刘姓,所以取名为“刘六子”,这刘六子就这样在父母的万般娇惯下,日日长大。天有不测风云,在刘六子10岁生日这天,夫妻二人在喜庆中双双死去,刘六子从此以后成了单身孤儿,整天破衣烂衫,流浪街头,乞求吃喝。别看刘六子过着流浪生活,他有着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爬山,只要讨足了吃喝,每天都要到这天高山上爬行一次。到十几岁时他就能一口气直爬到山顶,别人都是望山生畏,望尘莫及,刘六子却爬起来如履平地,半日往返。因从小失去父母的教养,刘六子不求进取,除了爬山再没有别的追求,整日是走街串巷,游手好闲。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炉头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在农闲时做起了放花边的生意,且越做生意越红火,家家户户的生活锦上添花。此时的刘六子已是二十好几的入了,看到别人挣钱了,心中焦急,下决心也要在生意场上走一走。于是他托亲赖友,变卖家什,凑足银两跟着别人做起了放花边的生意。俗话说,“学腔难唱”,由于刘六子缺乏经验,经营不善,加之懒惰好闲,生意越做越低下,货物在家积压成堆,越压越陈旧,愁得刘六子一场大病卧床不起,昏迷不醒。醒来之后,身上倒感到轻松,觉得自己不是得病,而好像是去了趟国外。这一觉给了他莫大的启示,高兴地站起来,拍手称道:“对!莫不是天助我也,干脆到国外去试一试。”想到此,决心下定,又是一番托亲拜友,凑齐盘缠,祭拜了“天高山”,割了根葛子缠在腰间,以示纪念,又带了些核桃当作路上的干粮,带着积压的花边去了南洋。
  刘六子一路千辛万苦,到了南洋,租房住下,整修店面,同时抽空学习南洋语言。可别小看刘六子,他就是长了个聪灵的脑袋,几天时间就能说一口较流利的南洋话。店铺整修完毕,选定吉日,燃放鞭炮,开张营业,挂出牌匾《仙品专卖》鎏金大字,醒目耀眼,竖联是“天赐仙品到人间,用上十年人成仙”。这一招引来成千观众,屋前摆一方桌,红布遮盖,刘六子头戴礼帽,身着马褂长袍,绘声绘色地自我介绍起来:“吾乃是大清国人士,家住山东省登州府炉头村。”接着把天高山的形成,山的神、灵、奇、怪一一讲述,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听得观众目瞪口呆。当讲到山上野草时,伸手解下了缠在腰上的葛子,展现给观众看,言道:“这只是天高山上的一棵小草茎。”讲到山上棘子树时,又拿出了路上吃剩的核桃,郑重其事地说道,这就是枣核,随手分给众入一一品尝,谁见到这般大的枣核?谁吃过这般香脆的枣仁?这是仙果!本人是天高山上的神人,攀山登天如履平地。今天带来的货物全是天仙所用,说着拿起个一个圆形花边举过头顶,这是天仙吃饭时用来垫盘子的;拿出方的说这是天仙搭桌子的、蒙头的,如此,如此,等等,等等,一一作了介绍。南洋人从来也没有见过花边这玩意儿,听得神魂颠倒,看得眼花缭乱,纷纷争抢购买,几大包陈旧的花边一抢而空。刘六子见此情景喜得眉开眼笑,没想到南洋生意这么好做,真是天助,该我发大财啦! 刘六子这样来来回回行走了五年,赚得白银万两有余,已感到满足,便收了店面,带着银子回到家中。村里的人看到刘六子出国发了财,也都背着花边走向国外,去南洋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等许多国家。所以炉头村闯南洋的华侨较多。
  刘六子回到家中加倍还清债务,盖起了五间富丽堂皇的大瓦房,东西两院,各有厢房,使得村里人好生羡慕。刘六子虽是脑瓜神灵却性格怪僻,他不想娶妻生儿育女,只想一个人独自生活。俗话说,“穷则思变,富则逸奢”,一点也不假。看着成堆的银子怎样享用呢?刘六子思来想去,对!我要过神仙般的生活。于是又恢复了懒惰的本性,整天吃喝玩乐,挥金如土,到后来连玩乐都懒得动了,他就买来许多好吃的,好喝的,装在筐子里用绳子挂在梁上,整日躺在炕上睡大觉。饿了放下筐子吃,吃了就再睡。这样没几年的时间就坐吃山空了。一个人人羡慕的南洋富翁又成了穷光蛋,虚弱的他再也无力挣钱了。怎么办?不能就此饿死,无奈的他,卖家具、卖铺盖、卖衣物,几天之内把家里所有东西卖得净光。晚上躺在土炕上冻得瑟瑟发抖,难以人眠,蜷曲着身子挖空心思地想着怎样才能弄到吃的,忽然想起了山上的山枣果子,越想越馋,越想越觉得眼下只有山上的山枣果子能够帮他渡过难关,能够帮他挣来大钱。他讨来干粮,带上绳索,要去攀山摘果了。
  刘六子来到山前,磕头祭拜后,鼓足了勇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天黑前终于爬到了山顶,由于饥饿难耐,刘六子爬到树上生摘硬拽,乱棍猛敲。敲打得枣树东倒西歪,左右摇晃,划得天空隆隆作响,惊动了天上的雷神爷。此时雷神爷正在喝酒,顿觉天晃地动,低头一看,是一凡人在偷摘天果,这还了得,他恼羞成怒,拿出开天锤一锤砸下,这锤砸得地动山摇,震耳欲聋。随之巍巍的天高山四分五裂,山体崩溃。被惊醒的人们出来观看时,天高山坍塌了,四周望去在村北出现了一个山丘,有人说,刘六子像是被压在山丘底下。于是人们便称这座山丘为“坟子”。同时发现村西北也出现了一个山丘,形似天高山的山顶,人们称之为“炉顶子”。这两个山名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
  天高山不在了,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两座山丘,还有天高山的那股泉水,在“炉顶子”的半山腰涓涓流淌,有时还喷涌而出。奇怪,半山腰怎么会有喷泉呢?相传那是雷神爷的酒壶,雷神爷的一锤砸下,用力过猛,震动得酒壶从天上掉下来,落在那里,从此那山半腰就有了这股泉水。那泉水每年只喷10天,为什么?因为雷神爷喝酒那天正是上午十点。我们现在还能尝到那泉水,真是甘甜甘甜的,喝到嘴里透骨的凉,再渴的人一气也喝不上三口,就会感到全身冰凉,用那泉水泡的茶,柔醇绵长,香味四溢,那水质真是太好了,要不每到喷泉时,前来取水的人接连不断,昼夜不停,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神水啊!天高山虽然倒塌了,但它的名字却闻名于四方,同时也给后代们留下巨大的财富。你们看,这山上的石头都是烧水泥、烧白灰的上等原料,偌大的山几代人都用不完。再看“坟子”和“炉顶子”上的土地,那都是神土,肥沃得很哪,种啥长啥,长出的花生,果大皮薄,果仁饱满,榨出油来特香,这些地每亩都能生产出千斤以上的花生。再说这些地里的苹果,树茂枝旺,果味甘甜,每到收果季节,果商们都抢着到这里来收购,主要是因这片土地的土质好,苹果的质量高啊! 最后老者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形势好,改革开放了,你们年轻人要努力,不要学刘六子的懒惰,要拿出刘六子出国经商的勇气,走出国门,把家乡的产品卖到国外去,把外国的客商领到咱家乡来。到了外国,只要一提起天高山的刘六子来,那些外国人保准会跟着你们来我们炉头村投资办厂,因为天高山闻名于天下,刘六子的故事流传很广。
  太阳渐渐下沉,原来的天高山周围披上了一层红霞,格外壮丽。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有诗曰: 人间仙境天高山,物华天宝生紫烟。
  坐吃山空终败落,勤俭劳作方富安。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广湖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