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文化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607
颗粒名称: 名副其实文化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3
页码: 909-911
摘要: 在蓬、福交界的九妹山南麓与老磁山的前怀,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水沟村。丘陵纵横,蜿蜒起伏,松岚叠嶂,郁郁葱葱,松涛悦耳。村东有一条小河,曲曲南下。小河的东岸叫东媾,梯田层层与福山的东花岭相接,小河的东西两岸“果园”对应,真乃桃花红,梨花白,红杏挂枝更可爱。村的东北角,是座“老茔地”,这里松柏、荆棘丛生,丽日晴空时,彩蝶飞舞,夏秋时蝈蝈,蟋蟀随季节长鸣。河流顺势而下,左转弯由西向东,穿过村南的两座石桥与金水河相接,经福山,直通黄海。村南,河的两岸,柳树成行,河中潺潺流水,祖祖辈辈是村里妇女洗衣裳的好地方。夏日炎炎,柳荫蝉鸣,秋日池塘,蛙声不断。水沟村,共179户,450人,耕地面积884亩,属小型村庄。
关键词: 文化村 水沟村 村庄

内容

在蓬、福交界的九妹山南麓与老磁山的前怀,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水沟村。小村不大,环境却十分优美:村北九妹山的长臂由北顺势南伸,活像一条巨龙。丘陵纵横,蜿蜒起伏,松岚叠嶂,郁郁葱葱,松涛悦耳。村东有一条小河,曲曲南下。小河的东岸叫东媾,梯田层层与福山的东花岭相接,小河的东西两岸“果园”对应,真乃桃花红,梨花白,红杏挂枝更可爱。村的东北角,是座“老茔地”,这里松柏、荆棘丛生,丽日晴空时,彩蝶飞舞,夏秋时蝈蝈(俗称乖子),蟋蟀(又名蛐蛐)随季节长鸣。村西又是一条河沟,白杨参天,护着南端的山楂园,绿海托起一片红。河流顺势而下,左转弯由西向东,穿过村南的两座石桥与金水河相接,经福山,直通黄海。村南,河的两岸,柳树成行,河中潺潺流水,祖祖辈辈是村里妇女洗衣裳的好地方。夏日炎炎,柳荫蝉鸣,秋日池塘,蛙声不断。这里是儿时的“乐园”。
  水沟村,共179户,450人,耕地面积884亩,属小型村庄。讲姓氏,就只有赵、焦两家,赵家是“占山户”,焦家是后迁来的。从老祖宗挑担定居,繁衍生息,到现在是“十一世”了,约在明末清初建村,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赵家祠堂,最初设在村中央的两间民房里,俗称“西街头”,后迁建于村东南的大媾上,紧靠南老茔的西边,建筑宏伟,石刻、砖雕非常讲究。墙头顶端为瓦砖花墙,也有两重街门,外为栅栏门,护着正大门,大门的对联是本村焦怡轩先生的手书。门顶悬挂着一块横匾“赵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是吴佩孚所题。焦家祠堂建在村的南边,俗称“下院”。三间正房,三面围墙的上边为花墙,院中的东西南端,各有一棵参天的老柏树,夹道里栽满翠竹,供客户过年祭祖坟用。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鎏金横匾,上书“焦氏宗祠”四字,古朴端庄,遒劲有力,是赵汝渎手书。两家祠堂里的陈设基本相似,两条大梁对称挂着四个红木花雕宫灯,玻璃罩上绘有彩色图画,古朴典雅,耐人寻味。屋的东头放着一条紫檀香几,香几的上面是一个长匣子,专为盛宗谱用,前面就是八仙桌子,长条板凳若干,供老年人来时休息用。旧时的春节(过大年),祠堂灯火辉煌,烧香发纸,烟雾缭绕,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夜空……五更时分,全村的男性老少便到这里祭祖、庆典、拜年祝福,大人都愿瞻仰、默念“宗谱”上的名字,追忆过去老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评论贡品的精湛技艺。慎终追远,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衍祖宗一脉真传,曰忠曰孝,教子两条正路,惟读惟耕。
  水沟村兴学(即创办学校)较早,清末光绪、宣统时期,村里的私塾就很活跃,焦永和(怡轩)、赵中允(积卿)都跟华亭先生读过私塾。读完私塾后焦永和从教,人们管他叫“小先生”。几年后,永和又继续求学,在登州师范讲习所及文会馆读书,毕业后回村,兴办学堂,地址在下院。正房四间为教室,厢房两间是办公室。因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就在西媾新盖了一座学校,坐北向南,正房五大间,东一间是办公室,西厢房三间,北屋是高级部,西厢为初级部。
  1932年,经县政府(县主任李慕、县教育科长、县小学检定委员会主任委员黎心)认定焦怡轩为小学教员。1942年9月10日被蓬莱县政府(代理县长李慕)委任为水沟村小学中级教员。1945年后历任大柳行完小教导主任、校长,中心完小校长,区教育党支部书记兼文教助理、教育工会主席等数职(身兼九职)01948年,全省教育停办,教师有的投笔从戎,有的做小买卖,有的务农。唯有焦怡轩校长回水沟村办起义学,没有办公经费,所用的笔墨纸张等等,全是他自费购买的。他治学严谨,带领师生开荒种地勤工俭学。学生不论是本村的,还是邻县的,一律免费入学。教师没有报酬,全尽义务。学校实行全日制教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课本全是借来的旧书,是教育停办前县里发的教科书。他自己编写了“乡土教材”,如指导如何“写应用文”的教材,他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在外做事的人给家里写信,有不少用文言文,一般家人看不懂,理解不了,他就采取“文白对照”方法教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农言杂字”有的字典里也查不到,可平时常用得着,能说出却不会写得太多了。他就编了“农言杂字”一书,便于写借条时用。他教出的学生群众夸“字笔好、算盘棒(归除六法熟练)”。教学生每天写仿,练毛笔字,低年级的小学生写仿格,他亲自给打仿格,高年级的大学生写临摹,“欧、柳、颜、赵”书贴由学生依各自爱好自由选择。作业全批全改,写得好的字用红墨水打一个圈,更好的打两个圈,特别好的打三个圈。不好的字打一道杠”,错别字打一个“X”。学生们都追求“五福”、“通六”(因仿本每行只能写五个字、六个字)。如果谁能得到三个“圈”,全班争着传看,学生个人感到自豪,同学个个羡慕,因此,谁也不觉得累,在这种风气下,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学生太多了,受到社会上的称赞。
  焦怡轩在水沟村任教及办义学的声望很高,邻村邻县的学生与水沟村有亲戚关系的,纷纷托求来村上学。有的借亲戚家食宿,便于上早、晚自习,就近入学,也有的走读。在校学生70多人,本村有40余人,邻县(住亲戚家)邻村(中午带干粮)的有30人左右,全是复式班。焦怡轩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爱生胜于爱子,社会放心,家长满意,学生佩服。1948年秋天,蓬莱复学会议在龙山店召开,教育界同志称赞焦怡轩为“蓬莱的武训”01950年10月,因焦怡轩工作积极,成绩显著,被县人民政府授予“优良教师”的光荣称号,县长宋有亮为他颁发了奖状。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教师,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一个没有教师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落后的社会”。也有人说,“教师是个‘摆渡的船工’,用知识的双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求知者,而他自己却把青春年华流逝在此地彼岸之间”。
  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是治国之本,创业之源。水沟村从“民先(抗日民族先锋队)”时起,在党组织不公开时秘密在村里开展工作的老党员就有·赵墨林(张汉卿)、赵程林、赵中叶等28人。这些人大都跟焦怡轩念过书,是他的学生。从水沟村学校走出来的革命志士达60多人,担任高级干部的也有2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从学校走出来的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有名望的就达50多人。
  水沟村,出人才,分布面广,影响深远,所以水沟村人外出,别人问其籍贯后,都说“那是文化村”。还有一个原因是,妇女识字班办得早,普及率高,妇女识字有文化的多,文盲少,很出名。文化娱乐生活也非常丰富,扭秧歌,自编自演小剧,演员棒,文武场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名声在外。
  还需提及的是,农、林、牧、副,商工百业,水沟村也不少,在全县也是属上游,是有名的百业村,这与文化的传承和人们的文化素质高有很大的关系。
  古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时代所限,不能苛求。“博古通今”,沿着古人先人走过的路,去探索民族与家乡振兴之道,择优汰劣,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延益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