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东石硼村的文化的摇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79
颗粒名称: 附一:东石硼村的文化的摇篮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页码: 870-871
摘要: 东石硼村在20世纪30年代建起一座花园式学校——“北学堂”。现在当村民提到“北学堂”时,就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带头创建这所学校的奠基人——王家声先生。家声先生是东石硼村清末时期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倡导“新兴教育”的“新学先生”。他学业又很好,家庭本希望他能出人头地,进入官场,光宗耀祖。于是他便约几个同窗挚友走上兴办教育之路。这样,一面筹措资金,一面派人去烟台、福山等地考察了已办起的先进学校。然后请人共同对新学堂进行精心设计。从抗战到建国后,东石硼村小学一直都是赫赫有名的。北学堂的确是培养人才的文化摇篮。
关键词: 北学堂 东石硼村 王家声

内容

东石硼村在20世纪30年代建起一座花园式学校——“北学堂”。现在当村民提到“北学堂”时,就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带头创建这所学校的奠基人——王家声先生。
  家声先生(1886-1939)是东石硼村清末时期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也是民国时期最早倡导“新兴教育”的“新学先生”。他本出生于一个乡绅家庭,自小受到父辈们严谨家教,又加之自身聪明伶俐,深明大义,思想进步,在兄弟当中最得宠。他学业又很好,家庭本希望他能出人头地,进入官场,光宗耀祖。但因当时官场污浊,考风不正,结果应试不第,从而使他认清了时局,认为仕途之路肮脏不可取,所以他便决意违背家庭意愿,弃考从教,试图用教育来医治乡民之落后。于是他便约几个同窗挚友走上兴办教育之路。
  创业是艰难的。当时受农村条件限制,只能利用另外一处闲房作为教室,学生自带桌凳,办起了南北两处私塾学校,自己亲自与同窗好友任教。这样几年的私塾教育办得很出色,培养了一批开创式的优秀商界人士,如八角滩上有名字号“大通货栈”,“大通烧锅”(酒厂名),“大通油坊”,“德顺盛”等皆是他的学生、家人所办。另外还有去烟台、福山、东北等地经商的人士。所以私塾学校办得很红火,学生拥挤不下。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兴起“开办新学堂”,进行复兴教育。借此契机,他便应运而起,在学生村民中广为宣传,积极倡导开办“新学堂”。要办学堂,首要问题是资金。酝酿时日,他想到本村留有传统遗产“庙产和茔产”,于是他先是说通了村团领导,又利用学生广为宣传,最后又征得“族老”们的同意,博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变卖了大部分庙产作为办学基金,恐其不足,又带头鼓动群众捐助。这样,一面筹措资金,一面派人去烟台、福山等地考察了已办起的先进学校。然后请人共同对新学堂进行精心设计。不久,一座当时比较现代化的、花园式新学堂建造起来了。从学校规模到教学设施完全是新式的、一流的。校址选在村北头与河西两村之间,比较宽敞又不邻民户,他还把自家的村边宅基地让出来,用于建校。因学堂建在村北,所以叫“北学堂”。学校布局分校舍和操场两部分,联体组成内外课堂。
  学校外观:水泥瓦屋顶,大檐头,白墙蓝窗,砖腿腰线,石行展墙,高额大门,门头上校旗飘飘,围墙外绿树环绕,可谓幽静美丽的环境,周围不邻街,除了朗朗读书声外,非常清幽,很适宜学生读书。校院北面、东面建有教室和办公室,北屋正房六大间,两个教室,东面一个办公室一个教室,办公室内外开门(内门通北教室)。
  屋架全用东北松,长梁头,高柱角,单间对窗,玻璃窗外设风雨搭,教室高大、宽敞、明亮'采光很好,大方漂亮。教室内水泥讲台,支架大木黑板,适合儿童读书的双人带书洞的课桌凳,油漆的三抽办公桌和单人杌子;冬天有取暖的大“憋力器”(即大火炉),全套标准的崭新设备非常现代化。
  校院:通门石铺人行道,两边建有花坛,植有观赏树木(桃树、樱桃树、木梨树)和常绿花草,还有学生课间活动场地。男女分厕(这以前几乎没有女学生上学),这也是一大开创。
  校门:双垛悬式高门头,推拉门,弧形拱洞上方立有旗杆,中间嵌一匾额,白底蓝字,上书:东石硼村立小学,耀眼醒目。
  操场:开创式设院外操场,设有木架蓝球杆,木单杆,跳高架,跳高跳远沙坑,学生自带踺子,跳绳等简单活动器材,把体育课纳入课程,定时开展文体括动,很有传统。20世纪40年代过“四四”儿童节,冠亚军几乎都是东石硼小学的。还有校军乐队:大鼓、小鼓、军号、彩旗都很齐备,开展童子军训练,效果很好。
  师资:除本村的优秀老师外,还特聘了经高一级学校培养的学生,老先生仍亲自任课示范教学。
  教材:除沿用传统的识字课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外,还引进了《国文》、《算学》、《自然》、《修身》等复兴课本。另外加设了《尺牍》、《珠算》等应用文和实践课,扩大了新知识,灌输了新思想,开创了新局面。学堂培养了一批商界、教坛的创新人才。自抗战后,从北学堂出息了一大批(20多位)军政革命干部。
  从抗战到建国后,东石硼村小学一直都是赫赫有名的。所以,东石硼村老一代村民提到“北学堂”总也忘不了她的奠基入“家声先生”。北学堂的确是培养人才的文化摇篮。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文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