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院的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77
颗粒名称: 东流院的沧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3
页码: 865-867
摘要: 东流院村坐落在镇政府所在地偏北7里处的一条小河北岸边上。这个小山村原本不叫东流院,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董、刘二姓从山西小云南移民至此,看到这里有座寺院,名曰“清泉寺”,是个定居建村的好地方,于是便落户定居,并根据姓氏和寺院取名为“董刘院”,后来周围的村民百姓把这个村名给叫走了样,就成了“东流院”。东流院村前的小河乃是平畅河支流的一个源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吸引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为保卫这些学生及老百姓的安全,区政府还成立了保卫团,由马希贵任保卫团团长,这个保卫团就驻扎在清泉寺的二殿里。
关键词: 大柳行镇 东流院村 “清泉寺”

内容

东流院村坐落在镇政府所在地偏北7里处的一条小河北岸边上。这个小山村原本不叫东流院,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董、刘二姓从山西小云南移民至此,看到这里有座寺院,名曰“清泉寺”,是个定居建村的好地方,于是便落户定居,并根据姓氏和寺院取名为“董刘院”,后来周围的村民百姓把这个村名给叫走了样,就成了“东流院”。
  东流院村前的小河乃是平畅河支流的一个源头。尽东头是上陈家,村东北翻过一道丘陵即是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地界,北与潮水镇交界,往西5里便是即将开工建设的烟台潮水国际机场。
  东流院村山清水秀,风光美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北有宽阔的206国道,南距牟黄公路7里路,村东季北公路贯穿南北,与206国道和牟黄公路相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吸引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村北面有金矿3处,是集采石、洗沙、加工石子于一体的矿业生产厂家,村南坡大片土地是张裕葡萄酒公司建成的250余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葡萄园不远处也有金矿。
  过去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现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庄。村民百姓们也焕发了青春,增添了活力,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东流院的“清泉寺”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因年代久远,人事更迭,先人不在,后人不晓。据前辈们传述:“清泉寺”坐北向南,两进院落,分为“大殿”和“二殿”。寺院大门两侧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守门神哼、哈二将。再往前走又是一个院落,两旁建有廊坊,是和尚吃住的地方。院内的正面就是清泉寺的前殿,当地人们都叫它为“二殿”。这二殿有三间,殿内供奉着一个奇怪的泥塑,长有18只手,前面摆放着瘸腿、瞎眼、没有手、掉胳膊的人,这些人是因为作恶多端、罪责深重、触犯律条,到阴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其意是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在于警示人们要遵纪守法,行善积德,干好事,做好人,否则死后到了阴间,命运就会和这些泥塑一样受到严厉惩罚。
  “清泉寺”院内,柏树参天,遮阴蔽日,庙院两侧各有一个钟楼和鼓楼。和尚们每天念经、击鼓、鸣钟,可谓“晨钟暮鼓”。正中的大殿四间,殿内设有供桌、香案,供奉着“释迦牟尼”等三个佛像。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三里五村的百姓们纷纷前来拜佛求佑,祈福消灾,焚香烧纸,热闹非常。平日里,来求神拜佛,许愿还愿的也接二连三,香火不断,东流院因有“清泉寺”而闻名乡里。
  1942年这里划为第九区,国民党区长在清泉寺大殿、二殿旁修建砖木结构的小洋楼。殿中神胎被拆除,寺院变成了学校,成为九区第一小学。南面至齐家沟、孚庆,东北面至山后初家,西面至前、后大雪的学生在这里上学。所学的课程内容大多数是宣传爱国抗日的。为了迷惑敌人,每个学生都是两套课本。平日里学生们用新课本上课,把旧课本放在下面。如果鬼子和伪军来了,他们就把新课本藏起来,将旧课本放到上面应付敌人。等敌人走后,学生们再把新课本拿出来,学习新课程,接受新思想、新教育。还有的时候学生们把新课本埋在沙里,以防敌人发觉看出破绽。当时地方军阀赵保元、伪军阀沈伯祥也经常袭扰此地。发现敌人来了,学校就及时更换学习内容,师生们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巧妙地同敌人进行周旋,开展斗争。学生们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提高了民族觉悟,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心,不少人从这所学校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贡献了力量,献出了青春。为保卫这些学生及老百姓的安全,区政府还成立了保卫团,由马希贵任保卫团团长,这个保卫团就驻扎在清泉寺的二殿里。
  随着革命形势变化和发展,这所小学成为解放区的地下机关,明里是学校,暗里是八路军的秘密联络处和落脚点。在这期间八路军的第七大队、第八大队领导机关曾驻在这里,为了安全起见,区机关又在寺院的西北角、东南角各修了一个岗楼。后来,敌人为了扩展他们的势力,在东流院村建立了军事据点,并在村东北面修建了一个炮楼,与大季家方里炮楼、潮水大黄家炮楼相呼应。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党的地下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为了不给敌人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为了减少损失,学校被迫解散,寺院、学校被拆除,东流院村又变得默默无闻了。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如今的东流院,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百业俱兴,改变了以往落后的生产、生活模式,以种植、养殖为主,兼顾采矿、经商、加工等多种产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创造财富。全村有果园面积5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春季满山花,秋天满树果。在新形势下农村又出现了不少个体专业户:有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养牛养羊专业户等,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手里的钱多了,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提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村里道路变样了,村民的房屋变样了,家里布局变样了,大人小孩的穿戴变样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样了,村容村貌变样了。一个团结和谐、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真是政府铺平幸福路,科学架起致富桥!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戴万军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