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行村的“金笸箩”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73
颗粒名称: 大柳行村的“金笸箩”的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858-859
摘要: 大柳行村西南方向的庄子沟也是黄金河一个支流的源头,村里7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都知道,过去在庄子沟外口的淘金者,曾有人日进一烟笸箩黄金的传说,后人就称这里为“金笸箩”。明末清初,人们为了维持生计,本村人就在此地淘沙金。由于沙金蕴藏丰富,收入可观,所以淘金者的生意红火,其他村的人也纷纷赶来投资人股。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买鬼上树,卖官鬻爵之事司空见惯。不过在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母以子荣,子以父贵,在那种黑暗的科举制度下,按理说,大柳行村人有五品大员的提携,应该读书起家蔚然成风,仕途路上不乏其人。据村里老人讲,这位显赫的五品大员不仅没有俸禄,却还要负责蓬莱城的半年军饷,看来这个五品官员恐怕也是用钱捐来的。
关键词: 大柳行村 高家沟 “金笸箩”

内容

大柳行村西南方向的庄子沟也是黄金河一个支流的源头,村里7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都知道,过去在庄子沟外口的淘金者,曾有人日进一烟笸箩黄金的传说,后人就称这里为“金笸箩”。
  明末清初,人们为了维持生计,本村人就在此地淘沙金。当时汲水工具落后,金坑里的水只能靠木制的水斗往外排,四个人一帮,水旺时几个水斗同时往外排。当水排得差不多能看见底的时候,再由“金把头”带领几个熟练的民工,在坑底刮出“生泥”(以前淘金者未动过的沙土),铲到木制的金簸箕里在水中来回摇晃,将碎石、沙子等杂物用小铁笆清出,由于金子的比重大,几经晃洗筛选,最后留在金簸箕底下即是沙金和小许朱砂,再经过冶炼,金光闪闪的金条就出来了。由于沙金蕴藏丰富,收入可观,所以淘金者的生意红火,其他村的人也纷纷赶来投资人股。
  常言道庄稼没有粪,净是瞎胡混。在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化肥,即使有化肥人们也用不起,所以农家除了养猪积肥以外,还要起早贪黑到山野里拾粪,即把牲畜和人的粪便捡回来放到圈里,或送到田里用以肥田。大柳行村当时有一张老汉清晨起来拾粪,为抢人先,天还蒙蒙亮就出门了,当他走到“金清”(淘沙金的地方)附近,远远看到有一发光物体,待走到近前一看,却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矿石,形状像牛腿。当时人们淘金也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并没有看场人员。老汉真是喜出望外,为掩人耳目,赶忙脱下上衣裹起“牛腿”放进粪筐里,费了好大力气神不知鬼不觉地撅回了家。有了这件“宝物”,张老汉家的日子就红火起来。旧中国,人有了钱就是置房买地,上可慰列祖列宗,下可惠及子孙后代。暴发了的张家短时间内置良田百顷,据说现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大赵家村的“老井”,以及蓬莱市原崮寺店镇某村的“井”也是大柳行村张家的。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张家土地如此之广,可见在当时是富甲一方。张家在置地的同时又盖起数间宽敞的大瓦房。房子完全仿照中国北方四合院式古建筑而建,前厅后院,五进院落,雕梁画栋,鳞次栉比,排列有序,一时占据了大柳行村半个村落,大柳行村至今还有“五厅”的美谈。突然的暴富,令人惊叹不已。“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张家真是命好,天助人也。
  在封建社会里,有钱能买鬼上树,卖官鬻爵之事司空见惯。村里祖册记载,张支十四世在嘉庆年间出了一个五品官。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里,大柳行公社刮起一股掘坟扒墓,烧土成肥的风,在大柳行村的“东莹”确实掘出了一个官帽,这也许就是五品大员的官帽吧。不过在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母以子荣,子以父贵,在那种黑暗的科举制度下,按理说,大柳行村人有五品大员的提携,应该读书起家蔚然成风,仕途路上不乏其人。然而从本村现存的谱书上看,庠生、禀生、贡生、秀才却寥寥无几。据村里老人讲,这位显赫的五品大员不仅没有俸禄,却还要负责蓬莱城的半年军饷,看来这个五品官员恐怕也是用钱捐来的。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起海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