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夼施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18
颗粒名称: 接夼施庄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2
页码: 799-800
摘要: 接夼施庄村位于十接夼的西南部,曾用名碗口施庄、奄口施庄和接夼施家庄。据传,在明朝期间,施姓由山西小云南迁至蓬莱城南施庄村居住。因当时村庄、人口都比较少,故被称为碗口施庄,意思是像碗口大小。后又因当时村周围和尚庙、尼姑庵比较多,故又称为奄口施庄。到了1945年为与整个沟夼一致,便改村名为接夼施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名的字数太多,于是改名为接夼施庄。目前该村已发展有施、袁、耿、王、张、毕共六大姓氏家族,85户,210人,777亩耕地。从这些传说来看,葛杨两姓可能在此居住过,但消亡的原因及去向已无从考证,所以才有这般穿凿附会。另据记载,金果山脉前后有很多古墓群。在村东路南面,有一个几百年的石碓臼已被掀翻不用了。
关键词: 接夼施庄村 十接夼 家族

内容

接夼施庄村位于十接夼的西南部,曾用名碗口施庄、奄口施庄和接夼施家庄。据传,在明朝期间,施姓由山西小云南迁至蓬莱城南施庄村居住。到了明朝末年(1644),施姓又从蓬莱城南施庄迁到此地定居。因当时村庄、人口都比较少,故被称为碗口施庄,意思是像碗口大小。后又因当时村周围和尚庙、尼姑庵比较多,故又称为奄口施庄。到了1945年为与整个沟夼一致,便改村名为接夼施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名的字数太多,于是改名为接夼施庄。目前该村已发展有施、袁、耿、王、张、毕共六大姓氏家族,85户,210人,777亩耕地。
  另据老人们讲:接夼施庄的施姓不是占山户,早到此地落户的是杨姓、葛姓等。村东南的马儿山前有个地方叫葛家洼,有几户葛姓村民居住。传说“马吃葛子”,所以葛姓不旺,最后绝户了,“葛家洼”成了一个地名流传至今。另有杨姓居住在村南狼山的怀抱里,因为“狼吃羊(杨)”,杨姓也被吃掉了。从这些传说来看,葛杨两姓可能在此居住过,但消亡的原因及去向已无从考证,所以才有这般穿凿附会。
  在接Tl施庄的西部有座山叫金果山,然而在这座海拔仅250米、方圆才几十里的小山头上,一连建有五座庙宇。这不但在胶东诸山可以称奇,就在名山大川也是罕见的。据民国《蓬莱县志》记载:“金果山古名金山,明季开矿于此,山洞甚多,常匿劫匪。山顶有文昌阁,山坡有药王庙、元君庙、蟠桃宫、文昌庙。昔时三月三日,庙会甚盛。”据考证在金果山下有一口“道士井”’至今尚为完整,井水清澈、甘例、爽口,当时不但供山上道士和尚饮用,村中百姓也跟着分享。此井一直沿用至今,真乃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另据记载,金果山脉前后有很多古墓群。山前有孟家古墓群、费东东汉墓群、东泊子汉墓群;山后一溜接夼有司家古墓群、孙家古墓群、袁家、姜家古墓、梁家庄陶井等。这无不一一印证了金果山一带在两千年前,就活跃着一个汉代封国,有众多汉朝臣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此推测,金果山作为这个小国的名山大门,庙宇林立,成了苍生百姓朝拜的圣地,也就顺理成章了。施庄村位于圣地朝拜的中心,当日的红火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村东有一棵古槐,树高数丈、树围三抱、树冠几亩。据村中老人讲,在没有现在这个村之前就已经有这棵树了。此树树龄至少有500年,而今生长依然旺盛,枝繁叶茂,是施庄入一年四季休闲乘凉的胜地。人们把它视为镇村之宝,精心呵护着。
  在村东路南面,有一个几百年的石碓臼已被掀翻不用了。碓臼高约4尺、宽约3尺,臼窝2尺多深,马上快捣穿了,足见其使用的年代之久,它刻记了村里几十代人春米为食、粗茶淡饭的沧桑岁月。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赵先念
责任者
刘丽丽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