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夼刘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515
颗粒名称: 接夼刘家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2
页码: 795-796
摘要: 接夼刘家村位于十接夼的东南部。刘姓先人由山西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全村现有刘、赵、曹、宋、林等共十多个姓氏家族,94户,239人,617亩耕地。刘家村有座“醒悟桥”,是20世纪初村人刘永江出资修建的。他们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多次受到国家、各级的赠匾褒扬。刘永江还为村里建了三间学校,让周围村孩子接受教育,为穷困学生上学提供赞助,真是功绩光照千秋。后来当地民间戏称刘家小村有四大:大桥、大学校、大祠堂、大烟袋。大桥、大学校是刘永江的功绩。不过,抽烟毕竟是弊大于利,对身体伤害十分严重。刘家村民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且还做出了较大的牺牲。
关键词: 接夼刘家村 十接夼 家族

内容

接夼刘家村位于十接夼的东南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1)。刘姓先人由山西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全村现有刘、赵、曹、宋、林等共十多个姓氏家族,94户,239人,617亩耕地。
  刘家村有座“醒悟桥”,是20世纪初村人刘永江出资修建的。1936年,村民刘永江在当时民族企业家丛良弼创办的火柴公司任董事,并担任了济宁火柴厂经理。因经营有方,生意发财,他随同丛良弼先生一起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宗旨,使国产火柴最终打败了“洋火”,让中国民族企业立于世界之林。他们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多次受到国家、各级的赠匾褒扬。刘永江也不忘为家乡作贡献,先为村里修建了接夼河大石桥,取名为“醒悟桥”,意为唤起世人醒悟,激励村人从良、从善、从正义事业,可谓用心良苦。“醒悟桥”千秋永固,万世流芳,至今还是完好无损,雄踞于村东河道上。刘永江还为村里建了三间学校,让周围村孩子接受教育,为穷困学生上学提供赞助,真是功绩光照千秋。后来当地民间戏称刘家小村有四大:大桥、大学校、大祠堂、大烟袋。大桥、大学校是刘永江的功绩。大祠堂是刘氏家族的祠堂,是刘氏居民供奉先人牌位、家族集会的圣殿。过去在乡村百姓中是一个很威严、很神圣的地方。至于大烟袋是说旧时村民喜欢抽烟的人多。当时烟卷是相当罕见的奢侈品,农村人抽的都是自种的早烟,需以烟袋为工具。而刘家村人用的烟袋确与别村的不同,烟袋杆又粗又长,且古香古色,过去村里男人几乎人人都抽烟,大家认为,不抽烟就不像男人,更何况抽烟确有提神、壮胆、消毒、祛寒之功效,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要不怎么会流传至今,屡禁不绝呢。不过,抽烟毕竟是弊大于利,对身体伤害十分严重。不会抽的千万别学,会抽的最好戒掉或少抽。现在早烟早已被豪华的烟卷取而代之,村里古色古香的大烟袋极为少见,快成为文物了。
  刘家村不但有济世良才,也有安邦勇将。村人张正卿年仅14岁就从军,投身革命,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院长,少将军衔,如今他已经年过八旬,离休在北京定居,是刘家村民的骄傲。
  刘家村民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且还做出了较大的牺牲。1958年修建五十堡水库时,村子正处库区中心需整体搬迁,并且要迁到辽宁省营口农村。背井离乡,心中的难过滋味和重重困难可想而知。但村民们通情达理、知晓大义,服从了国家的安排,毫无怨言。1961年国家政策调整,村民们又迁回了现址居住至今。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赵先念
责任者
刘丽丽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