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聂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415
颗粒名称: 艰苦创业聂家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4
页码: 649-562
摘要: 北沟镇聂家村位于渤海之滨,东距蓬莱城40里。在20世纪70年代,聂家村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聂家村人,造林封沙,苦战20载,建起了一千多亩的林带,改变了风沙肆虐的生态环境;镐刨钎凿,肩扛人背,打了14眼长宽约40~60米的大口井,解决了用水问题。其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潮流,影响了一代人。现在的聂家人,发扬了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后,调整产业结构,发挥频海优势,扩大了林果种植,振兴了工企业发展,村民经济收入人均达8000元以上,仍然走在全市的先进行列。聂家村现有690多户、1700多人、1800多亩耕地和100多亩园地。
关键词: 聂家村 北沟镇 村庄

内容

北沟镇聂家村位于渤海之滨,东距蓬莱城40里。在20世纪70年代,聂家村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聂家村人,造林封沙,苦战20载,建起了一千多亩的林带,改变了风沙肆虐的生态环境;镐刨钎凿,肩扛人背,打了14眼长宽约40~60米的大口井,解决了用水问题。其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潮流,影响了一代人。现在的聂家人,发扬了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改革开放后,调整产业结构,发挥频海优势,扩大了林果种植,振兴了工企业发展,村民经济收入人均达8000元以上,仍然走在全市的先进行列。
  聂家村现有690多户、1700多人、1800多亩耕地和100多亩园地。主要姓氏有:聂、姜、刘、李、丁、王、于、崔、杨、吴、焦、韩、张、左、贺、史、任、仉、马、周、程、郭、孙、陈、唐、林、盛、尚、高、薛、陶等。
  据《聂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1372),聂姓始祖从小云南,经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莒州,今五莲县石砀乡黄崖村聂家崖居住。百年之后,现在的聂家祖先聂富三子:聂凤留住原址,聂龙、聂虎来到蓬莱北沟北面临海而居,取名聂家村。聂氏子孙依媾靠海,辟荒种地,植树造林,抵御风沙,搭棚建屋,奋斗数代,才稳住脚跟,繁衍成村。村庄北面是海滩沙地,西南多是山媾薄地,村大人多地少,粮食不足。幸亏祖先传下了织布的手艺,村民们就传承祖艺,男耕女织,旺季一齐上阵。发展到清末以后,已具规模,形成产业,几乎家家织布,户户抡梭。织出的土布,批发零售、沿街叫卖,赚点微薄之利,尚可维持生计。当时蓬莱周边县市,几乎都穿聂家布衣。由于当初用的是最原始的木制“丢梭式”织布机,只能织一二尺宽的小幅布,俗称小机布。当时的织布机叫“腰机”,以腰的摇摆为动力,特别费时费力。后来逐渐改进,用手拉梭,数量质量有所提高。一般人一天可织一匹布(100尺/匹),布幅宽度增加到2.7尺。织户为了提高产量,也发挥了联户加工的方式,将采购的棉花,放给散户加工成线,然后再定时、定量、定质、定价收回,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质量,收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拉动了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织户为了生存拼搏,每天都干二十个钟头,有的就累倒在织布机上。
  解放战争时期,聂家村的织布机派上了大用场。为了支援三大战役的解放军战备用布,村民们接受了大批织布任务,全村动员,全民动手,家家歇人不歇机,连续织造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及时完成了支前任务,保证了战争需要,受到了上级嘉奖。
  聂家村东,还有一个自然村叫“梓桐泊”。梓桐泊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一位勇敢又漂亮的爱妃名叫梓桐,非要陪驾东行,为李世民献策助阵,鼓舞士气,美誉三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军行至蓬莱聂家渤海湾处,梓桐不适海风,染病而亡。唐太宗忍恸在海滩泊地重葬了爱妃,并以“梓桐”赐为地名。然而这美丽动听的村名过去没给村民带来好运。据村中老人回忆,自古以来,到这村来的都是逃荒要饭、打工扛活的游民,逐渐聚集成村,搭建草棚,给富户人家扛活为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人,村民才“耕者有其田”,草房逐渐变成了瓦房。1956年成立合作社,并入了聂家村。
  据说聂家村之前,这里曾有古村存在,名为“孟家滩”。传说有孟金、孟银兄弟二人在此落户谋生,艰辛数载,怎奈滩涂泊地,早涝不均,又加上风沙侵袭,经常颗粒不收,难以生存,后来只好逃荒去了外地,留下了地名“孟家地”、“孟家坟”,成为先人垦荒创业的遗迹。
  在村北的沙丘高地,明代为了防倭御敌,曾建了一座烽火台,如今已夷为平地。
  村北海滩,过去葬有聂氏祖坟,光绪年间重修,后被风沙掩埋,有幸躲过了十年浩劫,后来整地取沙,又重见天日,现在受到聂氏族人的重视和保护。
  聂家村旧称“穷聂家”,但聂家人“人穷志不穷”,曾经出现过几位人物。聂氏七世聂孔林,清代封为武德将军,为捉“飞贼”马云飞,在押送途中,不幸遇害,名垂青史。近代能人聂明久,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聂振君,历任村党支部书记,蓬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全国劳动模范,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附一:绿色的丰碑聂振君,1956年开始担任聂家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70年代任过蓬莱县委副书记,1969年当选中共九大代表,1971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99年病逝。
  这位植根在人民群众中的共产党员,从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用铁锄钢锨、平板车等原始工具,人拉车推,苦战了20多个春秋,硬是把一片荒滩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圆了村里人祖祖辈辈的梦想,开辟了一条生命之路、幸福之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谱写了一部“当代愚公”的新篇章。
  解放初期的聂家村,疮痍遍地,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缺吃少穿,无房无地;日甚一日的风沙干旱,更是让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聂振君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干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领导干部干什么?”“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聂振君动情地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他知道,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才能使人们从此摆脱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他以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封沙育林,垦荒植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敢闯新路,向大自然进军,奏响了战天斗地的光辉乐章。说干就干'聂振君同志身先士卒,开襟解怀,卷起裤腿,翻地、封沙丘、种树苗、挖河渠··…·日夜不息地穿梭在一座座荒丘、一条条田埂之间……在书记的带领和鼓舞下,全村的人都跟上来了,挑土压沙,种草固沙’植树围沙,工地上到处都可见到那令人激动的场景……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希望的种子,带着滴滴滚烫的血汗,撒遍了聂家的土地。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聂振君同志带领群众先后推平300多个沙丘,植树10万棵以上,苹果、梨、葡萄园100。多亩。艰难的几个年头过去了,厚厚的沙层下,终于钻出了千千万万不屈的生命一嫩绿的幼苗'它们以一簇簇无畏的枝叶,彰显着春色的来临。村民的希望终于发芽了,昔日风沙肆虐的聂家村,终于有了丰产丰收的良田。群众高兴地说。“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有了-道绿色的长城,一条绿色的生命线。
  为了解决灌溉浇水的难题,聂振君同志带领着村里的小伙子打井取水,大办水利’用镐刨钎凿,肩扛人背,打了14眼大口井。一眼眼机井、一处处塘坝、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果园施肥问题,他发动群众大建养猪场’先后盖了4个大型的养猪场,既解决了肥源,又为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群众自豪地称“村南一片水浇田,村北一片花果园,农林牧副齐发展,日子越过越香甜”。
  前人栽树,福荫后人。聂振君把自己的心血注入生生不息的绿色长城,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以他的崇高思想、感人事迹和伟大人格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位具有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始终坚持执政为民、造福于民,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共产党人。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今天的聂家村人,永远忘记不了心中的绿色丰碑。(撰稿:王艳梅) 附二: 聂氏辈字排序为:“富、龙(虎)、守、景、口、安(宁)、允、长、承、文、口、国、元、忠、开、希、振、鸿、万、兆、同、昌、福、德、长”等。(“口”代表单字) 注:《聂氏宗谱》由聂希谦提供。
  (撰稿:沙向阳编辑:高建文)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