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兴旺的北沟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68
颗粒名称: 繁荣兴旺的北沟村
分类号: K925.23
页数: 4
摘要: 北沟村原名北沟集,是蓬莱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与龙口接壤,北临渤海,新206国道从村北穿过,交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管理,北沟村一分为三,成为三个行政村。北沟镇政府坐落在二村,二村的西南是一村,西北是三村。一村现有400多户、1150人、900多亩耕地;二村现有304户、810人、1300多亩耕地;三村现有350户、920人、800多亩耕地。三个村现共有1600多户、4000多人。元末明初,徐、刘、栾、张四姓从兖州、汶南等地迁到此地落户。但杨姓发展较快,成为大户,故起名为北沟村。一个“埠”字,或可对北沟村前身的几个古村作出解释。为此触犯了朝廷,被降罪灭门。
关键词: 北沟村 北沟集 政治

内容

北沟村原名北沟集,是蓬莱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与龙口接壤,北临渤海,新206国道从村北穿过,交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管理,北沟村一分为三,成为三个行政村。北沟镇政府坐落在二村,二村的西南是一村,西北是三村。一村现有400多户、1150人、900多亩耕地;二村现有304户、810人、1300多亩耕地;三村现有350户、920人、800多亩耕地。三个村现共有1600多户、4000多人。村中有姓氏:杨、王、李、张、凌、刘、林、徐、史、赵、陈、曲、吕、栾、曹、米、高、魏、姜、任、苏、马、郭、宋、吴、罗、孙、周、张、慕、韩、戚、肖、田、闫、尹、杜、辛、荆、夏、葛、薛、冯、迟等40多个。
  元末明初,徐、刘、栾、张四姓从兖州、汶南等地迁到此地落户。他们建村于南埠山北、河沟之南。杨姓与王姓是表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间结伴而来,居于河沟之北。但杨姓发展较快,成为大户,故起名为北沟村。村民经过数代努力,村庄繁荣兴旺,建起了集市,开辟了商埠,故一度又叫做北沟集。
  村民传说,早在北沟村之前,还有一些古老的村名、地名,说明这里原来就曾有村落。北沟村村南的“南埠”山头,有乔家宅、孟家顶、栾家庄等地名;南埠西北高地有胡家顶较为有名,这些地名都说明过去这里曾坐落过村庄。这些古村,为什么都围绕在南埠山头呢?这个南埠又有个什么来历呢?《通雅》称:“埠头,水濒也”,又“笼货物,积返商泊之所”。“埠”字意为船舶埠头、码头之意。一个“埠”字,或可对北沟村前身的几个古村作出解释。考古资料表明,古登州沿海一带(当然包括北沟海域),大约在600。年以前,曾经历了沧海变桑田,后又遭遇“海浸”,由桑田变沧海的过程。据推算,6000年前海浸的最大程度,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2-5米,海水浸入陆地数公里。由此可见,当年的南埠北临大海,成为码头就不奇怪了。难怪现在人们还能在山周围找到海蛎及蛤壳、海螺等海生物遗迹。由此可见,南埠周边众多村庄也曾兴旺过。但是这些古村落是如何消失的,却已经无从考证了。
  最晚消失的当是胡家顶,位于北沟村西,遗迹较多。直到上世纪7。年代整地时,还发现了大量房基、瓦石、石门槛、碓臼之类。传说胡家顶当年是一个很富庶的村庄,丰收的季节,曾用18匹马系着铜铃打响场。为此触犯了朝廷,被降罪灭门。胡氏人家死的死、逃的逃,逃跑之前,家人将带不走的贵重物品埋藏井里,留下了“找到胡家井,能值半拉省”的说法。
  北沟村西,有一片宋代墓群。据1995年《蓬莱县志》记载:“分布于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米的平坦地。墓群内发现一座q隆顶墓,墓侧有小拱门,墓内有小炕。并发现高体四鼻罐和黑灰色陶罐,多见两侧饰菱形花纹的扁砖,墓群破坏严重。”另外,在村北等处也发现多处“油篓坟”,特征类似,说明这一地区宋元时期就有居民了。
  据北沟一村的《杨氏谱书》记载:杨氏祖先,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从(小)云南岚蓝县松花山菊花沟二盆洞梁庄,先移居于潍邑蓝柳树村(也呼小云南),后迁至北沟。始祖兄弟三人,长支仲和居北沟,次支仲泰居潍邑,三支仲祥移居文登。族谱有诗为证:“潍城一脉承先志,大树三春发I日荣。”杨氏家族经历了600多年的繁衍,至今已有20多代了。
  北沟村东南的山头由火山灰层堆积而成,从修路、开矿切开的断面看去,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红色似火,蓝色如玉,灰色像烟,构成了这里火山爆发、地壳变迁的特殊自然景观。
  北沟村到清末年间,已经非常兴旺。村中几大姓氏,闯关东、下南洋做生意,不少人创业有成。有发了财衣锦回乡的,有挣了钱建房置地的,很是火爆。现在村里有数十栋上百年的老房,青砖黑瓦,起脊出厦,建筑精细,坚固耐用,成为北沟三个村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线。村里当时大集兴旺,店铺林立。当年知名的老街有:杨家街、刘家街、张家街、王家弄、文昌庙街、三槐堂街、狮子街、戏楼街、照壁街、泉眼街等,纵横交错,临街而建的老字号店,鳞次栉比。如“裕泰昌”、“洪兴盛”、“宝康楼”、“王家馆子”、“杨氏醋坊”等布满街巷,逢五排十赶集市,成为城西区最大的农贸市场。
  北沟村在清末为防“长毛子”等盗贼而修筑的围墙,至今还有部分墙基残存。村东沟有个“狮子洞”。传说,也是村民为了躲避战乱而挖掘的深洞。洞内弯弯曲曲,多孔多道,能容纳上百人。
  北沟村北有一个“王家骡子茔”。听起来有点奇怪,自古人死葬于茔地,而王家的骡子却也有茔地,是何原因呢?王氏老人讲述了这段来历:北沟二村的王氏家族,有一支清末闯关东谋生,与亲友合伙到了黑河淘金,冒着生命危险,拼死拼活总算搞了点积蓄,也不图大财就焦急返乡。他买了头膘肥体壮的大骡子,一路上这人与骡子相依相靠,结伴而行,对骡子关怀备至,照顾有加。这骡子也不负主人,日夜兼程,驮着主人往家赶,好容易赶到了家乡地界,途中杀出一伙强盗,要谋财害命。王某见势不妙,边挥鞭打骡,边给骡子许愿:若能带我逃过此劫,回家后人吃什么给你吃什么,死了以后我把你葬到祖坟供着。不知是听懂了主人的话,还是被强盗逼急了,或是被主人的鞭子打痛了,这骡子蹄疾如飞,还真把强盗给甩掉了,救了主入一命。主人感恩不尽,毫不食言,真的待骡子如家人,不用它干活,好食好料供养着,直到这骡子死后葬到了王氏祖坟。这正是:骡子舍命救主人,感恩供养葬祖坟。
  北沟村从古到今人才辈出。清代:王元利是文秀才,杨殿贾是武秀才。近代:杨建仁,原名德己,曾任山东政协副主席。于明,原名杨余绪,曾任泰安军区副司令员,国家一机工业部副部长。王天传,曾担任化工部副部长。王文笃,原任国民党金门岛驻军司令,晚年返乡祭祖,眷恋故土。于吉,解放军少将,后从事电影文艺工作,曾主导《夺印》等电影。王琪光(女),1940年人党,曾担任北沟二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随军转战南北,新中国成立后任高唐县爱委会副主任等职。
  北沟三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座汉白玉功德碑,记述了杨式化的事迹。杨式化从小为生活所困,先到天津学生意,后去台湾做纺织、化工、染料生意,再后来发展到香港,成为行业巨贾,晚年不忘桑梓,回报家乡。先后捐款40多万元,为家乡修路、建校、上自来水等。
  北沟村民自来有唱京戏、扭大秧歌的传统。京剧名角王天相、张作仁等,与黄县招远联班演出,唱红了胶东半岛。村里的秧歌队,扭出了新花样,打出了新鼓点“一、二、三”、“五朵梅”等,赢得四邻八乡的喝彩。
  北沟村的民俗也与众不同,春节时,家家门口、窗梁过木上贴“过木钱”,这在蓬莱其他乡村很少见。所谓“过木钱”,就是用五色纸剪成古钱状,上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饰以“喜鹊登梅”、“莲生五子”、“三羊开泰”等花纹,大红大绿,五彩缤纷,寄托着百姓的祝福,增加了节庆的气氛。
  附: 北沟杨氏二支的辈分排字为:……开、式、中、兴、绪、正、长、嘉、善、余、显、西、方、彤、谟、经、文、须、笃、志、维、希、年、远、重、书、香。
  注:《杨氏谱书》由杨正仁提供。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向阳
责任者
高建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