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庄和于学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39
颗粒名称: 于家庄和于学忠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544-548
摘要: 蓬莱西南角,巨山以西,黄水河北岸有一块连接黄县平原的小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个适合农耕、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于家庄就坐落在这块小平原的中心。所以蓬、黄、招三县的老人都知道“柳行店”。于家庄村西有一条大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垂柳成行。年6月26日,撤销于家庄镇,并人小门家镇。1922年7月,赵荣华因抗拒军令被撤职,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十八混成旅旅长。11月1日,于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1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于学忠下榻在于学龙家里,接见了前去迎接的教师。于学忠在家中生活俭朴,对孩子要求严格。
关键词: 于家庄 于学忠 小门家镇

内容

蓬莱西南角,巨山以西,黄水河北岸有一块连接黄县平原的小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个适合农耕、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于家庄就坐落在这块小平原的中心。
  清朝雍正年间,于姓由黄县菜园泊迁来此地定居,后来高姓、柳姓、乔姓相继迁来,形成布局非常松散的高、于、乔、柳四个小自然村。村中有一条蓬莱去黄县、招远的通衢大道,交通非常方便。大道旁有柳姓开设的一家旅店,俗称“柳行店”,供来往行人停车住宿。所以蓬、黄、招三县的老人都知道“柳行店”。直到民国初年,人们还习惯地称四个自然村为柳行店高家、柳行店于家、柳行店柳家、柳行店乔家,1943年,四个自然村才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因柳行店于家人口多,村子大,又因村中出了个名人于学忠,他又出资在村中建了学校,使柳行店于家的名声显赫,所以村名定为“于家庄”。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现在已成了浑然一体的一个村庄,现有200多户、738人、近千亩耕地。
  于家庄村西有一条大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垂柳成行。河的西沿过去有一座闻名乡里的天齐庙,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都要在河滩上赶天齐庙会,搭台唱戏,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少,像过节似的赶来凑热闹。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农村大地,为了适应农民的要求,于家庄兴起了集市,每逢农历的五日、十日赶集,更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的于家庄,店铺林立,楼房高耸,银行、医院、邮局,一应俱全,一片繁荣景象。
  由于显著的地理位置,很早以前于家庄就是当地的集散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开始,蔚阳区的区机关,就设在于家庄立德小学的院内。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后,于家庄和徐家集合并成立徐家集人民公社,区政府才从这里搬走。1961年3月,于家庄从徐家集公社分出来,成立了于家庄人民公社,公社机关仍设在立德小学院内。后来改名为于家庄乡、于家庄镇的政府驻地,都设在于家庄村,直到200。年6月26日,撤销于家庄镇,并人小门家镇。
  提到于家庄,不能不提到于学忠其人。于学忠是蓬莱的名人,是蓬莱的光荣,是于家庄的骄傲。
  于学忠,字孝侯,蓬莱县于家庄村人,生于1890年11月19日,其父于文孚,曾任毅军帮统,与米振彪、张作霖等同为毅军创始人宋庆的部下。
  于学忠幼年随父在军营中,1904年肄业于毅军所办的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毕业后在毅军中任排、连长。1912年随毅军进驻热河,1914年被热河林西镇守使米振彪提拔为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
  1917年,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在湖北成立,赵荣华任旅长,随后电召于学忠至襄阳任炮兵营营长。1921年秋,赵荣华防守宜昌,战事失利,准备放弃。适逢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自宜昌督战,于往见吴,面陈反攻计划,被吴采纳,后激战五昼夜,击退川军,于因此受吴的赏识,升任该旅第二团团长。1922年7月,赵荣华因抗拒军令被撤职,吴佩孚任命于学忠为第十八混成旅旅长。
  1924年直奉战争中,吴佩孚大败,逃至湖南。当时于学忠部驻湖南。1925年10月,吴佩孚被孙传芳等拥戴为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整编直系各军,任于为第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打败吴佩孚,于学忠当时任长江上游副司令,驻宜昌,同年冬接吴电令,任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1927年5月,吴佩孚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于学忠表示随吴佩孚同进退,遂于1927年6月下野,返回蓬莱故里。
  于学忠下野之事,被张作霖父子所闻,即邀于到北京商谈,于从此转人奉系,被任命为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七军军长,仍统原部。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掌握东北军政,任于学忠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驻守山海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图谋控制华北、平津,时局紧张。1933年3月,热河失陷,4月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临行时将东北军大部分交于学忠指挥。11月1日,于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11月国民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6年西安事变,于同意对蒋实行兵谏。在此期间,结识了周恩来、刘伯承、叶剑英,并建立了友谊。12月25日,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扣押,于学忠奉张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1937年1月30日晚,于学忠、杨虎城同中国共产党的全权代表周恩来会商,决定坚持和平解决东北军内部“和”与“战”的激烈分歧。
  1937年7月抗战开始,于受命为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中旬,于军进击青岛,摧毁一批日本企业。1939年,于被任命为苏鲁战区总司令。1941年底,于任山东省主席,解放战争初期,于任南京政府军事参政院副院长、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曾胁迫于去台湾,于藏在四川乡间未去。
  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照顾和信任,1952年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
  于学忠的一生,是在炮火硝烟的军旅中度过的,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从年幼的军营生活,成长为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虽然位在旧军阀之列,却是有着铮铮铁骨的爱国将领。母亲刘氏,是一位饱经风霜、心地善良、颇具正义感的妇女。丈夫在外带兵打仗,自己拉扯着孩子在家耕作,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她贫而有志,从不乞求于人。于学忠少年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要他做一个忠诚、正直、不欺压人的人,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为家乡多作点贡献。母亲的这些教诲,学忠牢记在心。他在河北省任上,有一次因家务事惹老太太生气,母亲当时责其跪下,学忠惶恐,双手垂地,匍匐而跪。他事母至孝,人所共知。
  于学忠10岁入学,启蒙老师是小李家李文,李老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他入学时,老师按其母意,取名学忠,字孝侯,其含意要他忠孝两全。1936年于学忠归故里时,专程去小李家拜望老师,赠一百银元,茧绸两匹。
  于学忠在河北任主席时,见到我国文化落后,联想到家乡大多数儿童不能上学。遂在1935年筹集了一笔款子,在于家庄建了一所完全小学,以其故居原址为基础,盖了六幢正房,四幢厢房,分东西两院,占地四亩。工程由宋家店其内弟张学仁操办,并派副官张梦臣具体负责,春天动工,秋季竣工。桌凳及一切用具都是新做的,并从天津购来教具、标本及书籍。于学忠亲自聘任井湾周家周继炎为校长,学生一律免费入学。这就是“蓬莱县于家庄私立立德小学”。
  开学典礼极为隆重。县长曹长春、教育局长李宗显亲自参加,烟台教育局也派人前来祝贺,并放了无声电影。
  1936年,于学忠返蓬莱故里探亲,县教育局通知于家庄附近学校师生列队欢迎。他乘一辆黑色小汽车,中午抵达于家庄,先由乡长于允凤陪同,到村北祖茔祭祖,而后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
  于学忠下榻在于学龙家里,接见了前去迎接的教师。谈到家乡教育情况落后时说:“我手下的文职官员多是外省人,蓬莱籍的知识分子很少,所以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想看看学校办得如何,你们一定要把学校办好,为家乡为国家多培养些人才。” 于学忠在家中生活俭朴,对孩子要求严格。他的子女在回忆录中说:“父亲日出即起,春夏秋冬都是一盆低于体温的温水,连头带脸一起洗。他从不睡懒觉,也不许我们赖床。平常我们要上学,当然要早起,就是在节假日时,只要父亲起床一咳嗽,母亲就赶紧说:‘快!你爹起来了!’我们就飞快地跑进父亲房中,像小兵似的从大到小一列排好,听候父亲训话。他给我们讲孝顺父母,讲民族气节,讲做人应该讲信义……谁做了好事就受到父亲夸奖,做了错事一人挨训,大家得去‘陪绑’,这样既养成了我们早起、有纪律的好习惯,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 “父亲对我们非常严格,不许讲究吃穿,没有钱不要赊账买东西。从上学起,吃饭自己添,内衣要自己洗,对仆人不准直口拷t名……解放前我们从小学到中学,谁也没有坐过父亲的汽车上过学。解放后,我们的工作都是由学校毕业后服从国家需要分配的,父亲从未利用职权为孩子们讲过一句话,走过一次后门。” 于学忠在家乡建立的立德小学,周围村庄不少的老人在那里上过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1938年初,日军侵占了蓬莱,无情的战火使这所学校夭折。教师们有的参加抗日武装,有的奔走他乡。1996年立德小学遗址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为“烟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校旁立碑标示。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庆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