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文到会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27
颗粒名称: 从景文到会文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521-526
摘要: 村中按方位分成南头、北媾、西沿、东沿、东沟五个部分,其始祖虎山公于明朝万历年间,来时村中已有王姓占山。据传王姓家族为求兴旺发达,曾聘请一南方风水先生为其先祖重选墓地,后王姓家族确也人丁兴旺,对年岁已老的风水先生百般虐待,就偷偷将王家坟地风水破坏,遂成祝姓先祖。村名的来历和更迭还挺有说头,据说与全真道掌教人丘处机、清末名将宋庆有关系。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胶东昆嵛山一带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后来其弟子丘处机(栖霞人)曾在登州传教布道。闲暇之余他登上了景文村北龙山脚下的大北山。
关键词: 景文 会文 小门家镇

内容

会文村是小门家镇中的大村落,位于龙山之阳,北距蓬莱城30里,村中按方位分成南头、北媾、西沿、东沿、东沟五个部分,黄水河的主要支流由北向南纵贯村中,7座不同材质的桥梁将东西村落紧紧地连在一起,穿村而过的蓬集公路联通牟黄路和206国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村中现有700余户、1700多人,主要有赵、祝、姜、于等姓氏。
  据村中赵氏族谱记载,赵氏定居该村历经四百余年,现已传十三世,其始祖虎山公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济南府调登州府任游击将军,后值崇祯壬申之乱,家道式微,三世祖赵之麟举家迁到该村,来时村中已有王姓占山。1998年村民在村南头打井取水时,曾挖掘出泥壶、酒器等物件,上有文字,传被人私吞,辗转倒卖,获取暴利。据说当时此地是一个大集市,是这一带的货物集散地,很是兴旺。由此推断,该村的历史远不止400年。
  据传王姓家族为求兴旺发达,曾聘请一南方风水先生为其先祖重选墓地,应允只要择到吉地,定为先生养老送终。该风水先生信其话,穷其精力与学识为王家选到理想之地。后王姓家族确也人丁兴旺,日子富足。但王家子孙不肖,为富不仁,不知感恩,反而食言,对年岁已老的风水先生百般虐待,欲将老人撵走。先生的弟子上门寻师,知王家不义,很是气愤,就偷偷将王家坟地风水破坏,王家从此一蹶不振,家境败落,香火不继,只好从旁亲过继一男孩传宗接代。当男孩长大成人,知晓养父母的不仁之事后,想回到亲生父母那里,但族里长者不同意。在为养父母送终之后,改为祝姓,繁衍子孙,遂成祝姓先祖。
  会文村建村时间较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早称为景文村,后来改名为会文村。村名的来历和更迭还挺有说头,据说与全真道掌教人丘处机、清末名将宋庆有关系。
  相传,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胶东昆嵛山一带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后来其弟子丘处机(栖霞人)曾在登州传教布道。一天,丘道长来到景文村传教,闲暇之余他登上了景文村北龙山脚下的大北山,立于山巅,放眼远望,但见群山起伏,山脉连绵,沟谷蜿蜒,林深树密,草长莺飞,郁郁葱葱,恰如一条绿色的巨龙俯卧于此。那龙山犹如龙头,杏山相似龙尾,龙头衔龙尾,龙身环绕着一处山清水秀的谷中平地,肥田沃土,遮挡住了北来的风寒;一条大河由北面的分水岭向南奔腾而去,沿途许多支流汇人其中。这条河如同一条玉带镶嵌在盆地中央,更使这里增添了几分灵气,简直就是一处仙居神地。俯仰天地之间,顿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丘处机留恋此处水光山色,便在村中又多呆了两天。村中长者请丘道长给起个村名,道长不假思索,挥笔而就,写下了大气磅礴,遒劲秀丽的两个大字——“景文”。村落依山傍水,风光如画,景致旖旎;百姓淳朴仁厚,乡风清明,文人荟萃。“景文”两字高度涵括了村庄的风貌,既写地理,又写入文;既写实,又写虚;既写近,又写远,可谓寓意深刻。仙人一去不回,但“景文”这一村名却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年(1904)才被改为会文村,这其中与蓬莱的清末名将宋庆有着很深的渊源。
  宋庆,蓬莱南王泊子宋家村人。早年从军,因作战机智勇猛,不断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官至提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75岁高龄的宋庆受命率兵赴朝鲜作战,时称“白发将军”,这也就是蓬莱人称他“宋老帅”的原因。光绪二十八年(1902),老帅病逝军中,清廷加ig号“忠勤公”。老帅逝后,按风俗要归葬故里,理应找寻一处风水宝地下葬。老帅的好友袁世凯重金聘请天津静海学者元睥农来登州为他选择墓地。元眸农在登州各地转悠多日,最终选中龙山之南,景文村东的杏山(杏山村就坐落在此山脚下)。景文河从杏山前方逶迤流过。此处墓地依山傍水,被称作“头枕龙山,脚踏双山,怀抱花山,肩搭杏山”,其地理形态正如一把太师椅虚位以待,真乃绝佳的神仙福地。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宋庆的遗体下葬(宋庆墓曾被盗挖过。在1968年被掘毁,焚尸扬灰。石马、石人、石羊、望天兽、牌坊、墓碑等全部被砸毁,狼藉一片。2004年蓬莱市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李海锋董事长出资将墓地修复)。翌年宋庆之子宋天杰回家乡祭奠先父,路经景文村,恰向该村一户名叫祝景文的人家问路,发现人名与村名相同,觉得人名压村名,对村子发展不利。祝景文年岁已高,改名不便,还是改改村名吧!宋天杰自小随父在外,游历丰富,见多识广。他想起登州城内有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创办的教会学校——文会馆(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大学),“文会”倒过来读,就成了“会文”。也很符合这个村重教尚文的特点,于是“会”字取代了“景”字,村中长者尊其父宋老帅的爱国之情,便采纳了他的建议。“景文”村就变成了“会文”村,一直叫到今天。
  关于“景文”改“会文”还有另一种说法。会文一带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嬉语:“景文村的先生比接家沟的驴还多。”这句嬉语虽有些不雅,也有点夸张,却从侧面反映出景文村的一大特点,说明景文村自古崇儒尚文,尊师重教,私塾多,教书先生多。当然也不乏咬文嚼字之人。有传“景文”与“经纹”谐音。“经纹”是指瓷器、陶器等器皿受外力撞击、震动或挤压形成的裂纹。景文村坐落在一山谷洼地,就像一聚宝盆,这聚宝盆经上了裂纹,其不要破碎了吗?所以认为“景文”这村名不祥,遂改为“汇文”。“汇”乃汇聚之意,取“裂”的反义,后改为“会文”。
  之一:大庙的传说会文村的西沿过去曾建有一处庙宇,该庙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坐西朝东。按常规,凡道观寺院大多坐北朝南,那么为何该庙宇如此布局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天下大早,瘟疫盛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为解黎民之苦,玉皇大帝派南海观世音菩萨下凡,广巡山水,遍布温泉,以滋润万物,涤清入世间的瘟疫。观世音菩萨腾云驾雾,按落云头,降在龙山之巅,环目四眺,顿时被会文一带的地形地貌所吸引,便产生了在此地建一处行宫的想法。于是便托梦给村里的族长,受神灵之意,老族长不敢怠慢,请来能工巧匠,带领村民修建庙宇。可怜这老族长人老眼花看错了图纸,把本来应该坐北朝南的庙宇修成了坐西朝东的了(这就是被村民称为大庙的古建筑,想必当初定有名号,无奈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更为遗憾的是建国后疏于修缮管理,庙宇被村民扒毁)。菩萨怒族长无心,坐在庙南山坡的大鸡爪树下,悲伤地哭了三天三夜,泪水聚成一处塘湾。据传该湾一年四季水都是温热的,冬季湾心有铜盆底大的水面永不结冰,热气腾腾,可惜后来被村民填平建了房屋。
  观音离开会文向南去了温石汤村,该村村民感其神意,修庙筑宇,供香奉果。善良的村民打动了观音的心,于是她就把第一眼温泉布在了温石汤村。有了温泉的洗涤滋润,温石汤村民大受益处,周围十里八村的百姓也备受惠泽,平安地度过了这场灾难。直到今日泉水仍然奔腾喷涌,成为百姓洗涤休闲的绝佳去处。每当提及此事,会文村民总是后悔不及! 之二:蛤蟆石的传说会文村西南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冈,山脚下是一片山间洼地,三面环山,几条山沟汇聚成一条河流。南北两侧的山崖石壁上,各有一块黑色的巨石,状如蛤蟆,有口有眼,甚是逼真,传为一雄一雌,在阴雨天还会下水,甚至还能叫唤出声。村中年轻人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曾告诫他们:雷雨天万万不可在这两块石头下避雨,更不能把手伸入蛤蟆嘴中,否则是要出大事的。直到今天,一提及此事,许多人仍心有余悸。
  河流两侧是肥沃的土地。传说有一张姓人家在此开荒种菜。过去,农村人生活俭朴而清贫,能喝上高粱面米汤,吃上玉米面饼子已是奢望。村民打米汤时喜欢放人花生豆或是黄豆,尤其是夏忙时节,早上总喜欢多打些高粱面米汤,干了一上午活,口干舌燥,晌午头回来时,喝上几口凉凉的米汤,心里别提有多舒服了。而且那时本来粮食就紧张,山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凑合凑合就是一顿饭,张家也不例外。但是有一段时间,张家人收工回来之后,总发现盛在饭盆里的米汤中一个豆也没有,仔细看看不像是鸡或老鼠之类偷吃的,那么是怎么回事呢?夫妻二人甚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日上午,天公不作美突降大雨,因离家很近,未带雨具,夫妻俩扛着锨镢就往家跑。跑到屋前,发现街门敞开着,心中一惊,不好,家里进贼了!张氏夫妇商量,男的守门,女的跑到后窗吆喝。妻子轻手轻脚地走到后窗跷脚一看,差点没被吓死!原来两个黑乎乎的大蛤蟆正在用舌头从盆中捞豆吃。怪物发觉有人,匆忙转身一前一后跳出灶间。丈夫听到妻子叫声,知道不妙,抄起铁锨向刚跳出街门的大蛤蟆头砍去。这只大蛤蟆看见一道白光闪过,知道不好,头一甩躲过去了,可是拉搭在嘴外的舌头收得不及时,舌尖被铁锨砍去了,另一只蛤蟆趁机溜走。两只蛤蟆自知?亏,没有伤人,尖叫着跑开了。
  雨过天晴,张氏夫妻在菜地的南头和北头发现两块状如蛤蟆的黑色巨石,北头的那只舌头还少一块,心中便明白了八九。原来这是两只神蛙,因在天庭偷吃贡品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谁知这两个家伙陋习不改,又被凡人见了真身。知道回天无望,就含恨化成两块蛤蟆石,一块守南,一块居北,遥遥相望,永远为人类看护这一方水源,好像在默默地忏悔。 1966年,小门家集全乡之力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库容量达一万立方的水库。水库刚修成时,这两块石头还在水面之上,近几年库区水位上涨,北头的石蛤蟆已完全没入水中,南头的石蛤蟆也只漏一头了。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宁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