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村与斩龙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20
颗粒名称: 方家村与斩龙剑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508-509
摘要: 徐家集往南一里多地,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高媾,像一道屏障似的横亘在那里。高媾向东有成丁字形的一条岭岗,往南一直延伸到小门家镇方家村前才终止。方家村是一个只有120亩耕地、45户人家、124口人的小村庄。在平常人眼里,这种地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在当地,自古就流传着一个“斩龙剑”的故事。将来肯定会有称雄一方的霸主出世,为了阻止朝廷大权落入北方人的手里,必须在这里埋下一把斩龙剑,这样才能把龙脉斩断,借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地理先生以考察为名,在方家村租房住下来。但是,有关斩龙剑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关键词: 万家村 斩龙剑 小门家镇

内容

徐家集往南一里多地,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高媾,像一道屏障似的横亘在那里。高媾向东有成丁字形的一条岭岗,往南一直延伸到小门家镇方家村前才终止。方家村是一个只有120亩耕地、45户人家、124口人的小村庄。在平常人眼里,这种地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在当地,自古就流传着一个“斩龙剑”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南方的一个地理先生来到这里,站在方家村前向北一望,村北的岭岗,就像一条巨龙卧在那里,他所站的脚下就是龙鼻子,方家和相距不到一里的佰马村,就是龙的两个眼珠。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认定这里就是中国北方的龙脉。将来肯定会有称雄一方的霸主出世,为了阻止朝廷大权落入北方人的手里,必须在这里埋下一把斩龙剑,这样才能把龙脉斩断,借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
  地理先生以考察为名,在方家村租房住下来。白天,他外出走访,终于有一天,在现在龙口的古磨张家村东山的石坑里,发现了他中意的石头买了下来,又雇请当地的能工巧匠,把石头雕琢成宝剑的模样,并在剑身上刻了些谁也看不懂的文字和花纹。宝剑做成后,运到方家村,他在村南龙鼻子底下挖了一个深坑准备埋下去。这样一件事在当地轰动一时,周围村庄的群众都跑去看热闹。有人问地理先生埋个石剑干什么,他欺骗大家说:“这里是两条河的汇合处,将来一旦下大雨,村庄就有被淹的危险,为了防止当地受灾,今天在这里埋下这把斩龙剑,洪水就不敢在这里交汇成灾,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围观的群众听了这番话,都信以为真,以为地理先生是在做好事,行善积德,因此大家纷纷动手,帮着他把斩龙剑埋好。
  地理先生把斩龙剑埋好后,心想大功已经告成,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方家村,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这件事被当地的群众当成佳话,代代相传,根本没有人去深究它。直到有一年,当地出了一名很有学问、又能看地理的人,他来到方家村后,才把这个谜解开。他听了村民们讲述地理先生埋剑的过程,详细地察看了地形和村落的分布,笑着对大家说:“地理先生埋斩龙剑的真正用意,不是什么预防洪水灾害,而是要把龙脉斩断,使有才能的人不得出世超脱。”村民们这才明白地理先生的险恶用心,再回头一想,方家和佰马两个小山村,虽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是经济萧条,贫穷落后,人民流离失所,至今才有二三十户,不足百人。所以百姓个个都很气愤,自动组织起来,拿上锨镢,要把斩龙剑挖出来。可是当人们把土挖开,露出石剑的时候,有人回头一望,村子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家赶紧跑回村子救火,可到了村中一看,哪里也没有着火的痕迹。当人们又回到埋斩龙剑的地方,挖出的土又被填上了,和没挖时一模一样。人们不禁议论道:“大概这斩龙剑乃神圣之物,是千万动不得的。”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打斩龙剑的主意了。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经过战争的洗礼,炮火的硝烟,人们对神灵的恐惧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学大寨”整地改土,大造大寨田的年代,人们把斩龙剑挖了出来,抛在荒郊野外。奇怪的是,只剩剑身,剑尖和剑把(即剑柄)已不知去向。据说,后来西刘家庄一个姓董的村民,看到道旁抛弃的剑身,就用牛拉回家去,垒在猪圈墙上,过了不到一年,家里有人得了皮肤发黄的怪病,村中有人议论,这个病可能与斩龙剑有关。姓董的村民听了大家的议论,吓得他赶紧把斩龙剑拉到方家村西头的索家河里扔掉了。
  经过多年的风雨水流,斩龙剑早已不见了踪影。改革开放以来,方家村和佰马村才焕发了青春,村民大量栽植果树,村里的经济一年更比一年富裕,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家家拆旧房,建新居,而且越建越豪华。如今是房屋有序,街道整齐,春季花香飘十里,秋天硕果满枝头,党的富民政策好,百姓富裕又自由。
  但是,有关斩龙剑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群众都说:党的富民政策把“斩龙剑”带来的晦气一扫而光,斩龙剑再灵也抵不过改革开放的春风。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庆元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