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家”与野王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312
颗粒名称: “野王家”与野王庙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495-496
摘要: 小门家镇有一自然村名叫“野王家”,位于蓬莱城南40里处,是一个有220多户、500多人的村庄,拥有耕地面积1200多亩。提起“野王家”这个村名,许多人感到费解,但却有史实根据。元末之时,连年战乱不止,朝纲政令废弛,社会百业萧条,民众饥寒交迫。首次出师不利,不但未能将其剿灭,反而官兵损失惨重,无功而返。经过充分的准备,王将军又率精兵强将再战,经过奋力拼杀,最终将这伙野和尚全部消灭。不幸的是,王将军在战斗中因失去左臂,流血过多而英勇捐躯。圣母庙建成后,远近善男信女纷纷上香许愿,香火日盛,并定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庙会。庙会期间,商贾云集,买卖兴旺,人头涌动,热闹非凡,唱大戏三日。
关键词: “野王家” 野王庙 小门家镇

内容

小门家镇有一自然村名叫“野王家”,位于蓬莱城南40里处,是一个有220多户、500多人的村庄,拥有耕地面积1200多亩。提起“野王家”这个村名,许多人感到费解,但却有史实根据。
  早年,村北有一寺庙,规模不少,住有僧人甚众,寺庙香火极盛。元末之时,连年战乱不止,朝纲政令废弛,社会百业萧条,民众饥寒交迫。寺庙也香火惨淡,僧人生活窘迫,逐渐走上偷盗抢掠之邪路,堕落成一伙打家劫舍,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野和尚,周围村民深受其害。
  元朝灭亡以后,明初社会趋向安定,明洪武年间,官府在百姓一再请求之下,派王佑将军率兵清剿,为民除害。开始王将军轻敌,认为一帮野和尚无非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哪知这伙野和尚常年习武,武艺精湛,强悍善战。首次出师不利,不但未能将其剿灭,反而官兵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经过充分的准备,王将军又率精兵强将再战,经过奋力拼杀,最终将这伙野和尚全部消灭。不幸的是,王将军在战斗中因失去左臂,流血过多而英勇捐躯。遗体就葬在战场附近的山坡上,此地后人们称之为“王莹”。为纪念王将军铲除野和尚这一史实,便定村名为“野王家”。
  野和尚被铲除了,可是寺庙也在战火中全部焚毁。在封建社会里,神灵崇拜是普遍现象,求神灵保佑是生产力落后条件下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一种手段。虽然百姓们深受野和尚之害,可是在寺庙被毁后,又有一云游道士多方化缘、募捐,在村南重建圣母庙一座,俗称“野王庙”。据庙产代管人曲姓后裔讲,“野王庙”曾于清朝雍正二年重修。该庙坐落在野王家村东南,东西宽50米.南北长80米,占地6亩多。在当地可谓规模较大,远近有名。圣母庙北面正中是大殿,其内是画栋雕梁,四根明柱即便是成年人也抱不拢,内塑慈眉善目的圣母神像。大殿前为卷棚,左后方为钟楼。相传钟楼里挂的大钟与登州窑坊庙内的大钟为姊妹钟,据说无论哪一方撞钟而另一方的钟即可产生共鸣。大殿南面两边是东廊房与西廊房,各有九间,其内全是神话故事塑像,塑有凶神恶鬼,凶煞判官。其寓意是:人生在世若作恶造孽,死后将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根据所犯罪过,将分别被判为:上刀山、下油锅、滚钉板、石磨研、大锯活人等等,在阴间受苦遭罪,永世不得超生,警示世人要积德行善,莫做坏事。
  圣母庙建成后,远近善男信女纷纷上香许愿,香火日盛,并定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庙会。庙会期间,商贾云集,买卖兴旺,人头涌动,热闹非凡,唱大戏三日。那时,远到福山、栖霞、黄县等地百姓也来这里赶庙会,这一习俗相传至今。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建波
责任者
张洪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