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话沧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98
颗粒名称: 百年老校话沧桑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458-463
摘要: 潮水晓风小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村中有两位思想开明进步的人士。即以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改革为己任”学校号召男生剪发,张其涌与张占城二位先生带领教师最先剪发,便动员学生到集市进行剪发放足宣传,学校师生立即响应,排演抗日救国的进步话剧等“学校聘任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教师,学校的抗日救国活动很快开展起来,教师高天声还带领学生到集市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外地读书的潮水籍学生苏晓风(原名张尔乙,对蓬莱抗日武装起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百年 老校 潮水镇

内容

潮水镇有一所百年老校,她就是历尽沧桑几经易名的“晓风小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戊戌变法和国民革命的推动下,清朝政府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所谓“变法维新”主张。潮水晓风小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潮水是蓬莱城东一个较大的村庄,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村中有两位思想开明进步的人士,一位是前清秀才张其涌(字江舫,号拙斋,又称于先生),另一位是前清廪生张占城(字明堂,号愚斋,又称卓先生)。两位先生深知教育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先后开办起私塾,广播知识的种子,1906年志存高远的二入一拍即合:将各自办的私塾合并,利用村西北庙宇“圣寿寺”(后称“凌云寺”)的几间廊房为校舍,创办了潮水“两立高等小学堂”。1908年更名为“潮水集新民小学堂”,张其涌任校长,学生近百人,教师2人。新民小学初期,带有浓厚的私塾色彩,春季始业,学制不定。第一届学生于1919年学习期满毕业。民国以后,实行六年学制,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张其涌与张占城二位先生,又于1911年筹建了专招女生的“端明女校”,是蓬莱最早的女校。1931年,男女合校,更名为“潮水镇小学”,在校学生400余人,学生来源于周边方圆几十里路的村落。
  学校在建校初期,即以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改革为己任。辛亥革命时期,学校号召男生剪发,女生放足。张其涌与张占城二位先生带领教师最先剪发,其女眷也率先放足。每逢潮水集日,便动员学生到集市进行剪发放足宣传,并手持剪刀,随时为接受宣传的村民剪去发辫。
  “五四”运动兴起,学校师生立即响应,游行示威,高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口号,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曲,排演抗日救国的进步话剧等。抗日战争前夕,学校聘任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教师,如孙舒平、陈晓东等。在他们的带动下,学校的抗日救国活动很快开展起来。教师高天声还带领学生到集市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教唱抗日歌曲,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抗战爆发后,在外地读书的潮水籍学生苏晓风(原名张尔乙,张占城的幼子)、张致远、张里夫、张少岩、周际春、徐长贤、周展益等,在苏晓风的倡导组织下,创办了《潮水日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对蓬莱抗日武装起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8年2月,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爆发’苏晓风积极加强对校长周拥鹤的团结教育,与其从潮水“自卫团”拉出10。多人、10。多支枪,加入了“三军三大队”,为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潮水小学校长由茹最生(1949年后任蓬莱县副县长)担任。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我”(抗日民主政府)、“敌”(日寇汉奸)、“投”(国民党系统的军政力量)三方斗争十分尖锐。在此情况下,茹最生先生既坚持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又采取各种方法,坚持抗日救国教育。当时学校提出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开展西瓜式教学”(取意皮青里红)等口号,组织教师秘密翻印《国防课本》,敌人来时,拿出伪教材,敌人离去,继续学习《国防课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既保护了师生的安全,又坚持了抗日救国教育。
  学校由于建校早、教育质量高,在建国前的4。多年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军政界的曾在二野跟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张愉欢、长期从事空军部队政治工作的高级领导干部郭壮以及从事部队教育工作的张家栋等。其他行业的有:安香于家的邹树椿,曾任教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济南师范,还任过蓬莱中学抗战前的最后一任校长。观里村的曲刚夫、山上宋家的宋慎庭、许家沟的顾从之,都是当时著名的律师。潮水的张惺安,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张康侯成为有成就的实业家。大葛家村的葛跃鱼成为农学家。以上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统计。
  建国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学校的领导。学校贯彻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体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1954年,高小毕业生张华英(女)、张志霖等,带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曾以张志霖的事迹为素材,出版过宣传画册。两位同志还出席了山东省先进青年代表大会,张华英还出席了华东局在上海召开的先进青年会议。《人民日报》等四家报刊,曾先后发表过潮水小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调查报告。同年,潮水小学被定为蓬莱县重点小学。1960年5月,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先进集体,出席了山东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获得了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锦旗。
  在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自建校这百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立高等小学堂”刚建立时,校舍利用的是“圣寿寺”的廊房。由于学生不断增加,校舍不足,学校便动员老僧还乡,其余庙宇作为学校所有。“端明女校”创建时,教室是借用茹最生家准备做祠堂用的空屋。1920年又借用刘氏一栋民房,扩充一个教室。1927年又将村东“天庆庵”收为校有,动员僧人还俗,扩充了5间教室。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校董事张其观(号张子生)曾向各地校友募捐5000元。1934年,新建校舍八间,1935年又扩建教室12间。同时,师生动手扩大了操场,学校初具规模。1939年2月,日本鬼子攻打潮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潮水惨案,将学校办公室烧毁,一个大教室(八角殿)的梁柱被重炮击断,不能使用。
  建国后,学校校址依旧,校容校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1966年,建校60周年时,张正之校长向全国各地校友发信,求得校友们的资助1994元,建起了5间图书馆。1972年后,学校在所在村的支持下,先后将“大殿”、东西教室拆除,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建。1975年,又将南排教室拆迁,建成了长120米、宽40米的操场。全校成三排教室布局,中间有水泥甬道连通。1996年通过90年校庆活动,得到全国各地老校友及各界人士的资助,建起了一个独门独院、拥有6间教室的幼儿园。2006年,通过百年校庆活动,重建了校大门,添置微机30台。
  一百年多来,学校几易其名。1906年创建时,称“两立高等小学堂”,1908年更名“潮水集新民小学堂”,1931年更名为“潮水镇小学”,1970年改为“潮水镇联办中学”,1987年取消初中班,更名为“潮水中心小学”02006年百年校庆时,应社会呼吁,为纪念该校毕业生,革命烈士苏晓风,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潮水晓风小学”,并为其塑石像一尊。
  附一:爱国民主人士张明堂先生在清末民初,潮水镇出了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就是革命烈士苏晓风(原名张尔乙)的父亲——张明堂先生。
  张明堂先生名占诚,字明堂。生于1876年,卒于1967年,享年92岁。老先生是一位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老知识分子。他是晚清科举考试潮水镇考取举人的第一人。
  张明堂先生忧国忧民。1895年的甲午海战,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使血气方刚的张明堂先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到了帝国主义的霸道和侵略野心。他义愤填膺,心如刀绞。他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富国强兵,必须要有大批有文化的人才。于是,张明堂先生于1906年办起了潮水有史以来第一所学堂——潮水新民学校。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使潮水成为蓬莱以东有名的文化名镇。
  张明堂先生思想进步,接受新思想快。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大革命时期,他担任过蓬莱县农民协会副会长。
  张明堂先生刚直不阿,疾恶如仇。20世纪30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老百姓深受兵匪之害。潮水西边金果山上盘踞着一股土匪,经常打家劫舍,袭扰潮水百姓。潮水镇便组建了自卫团。年过半百的张先生当仁不让,担任团长,并亲率自卫团主动出击,将金果山上的土匪一举击溃。
  张明堂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起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这时,年逾花甲的张明堂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支持小儿子苏晓风与一些有志青年创办《潮水日报》,宣传抗日活动。并为苏晓风争取潮水地方武装出谋划策。1938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按照党的指示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在极其危急艰难的情况下,苏晓风表现出了坚决果敢、大智大勇的气魄,成功地把潮水镇民团100多号人,100多条枪的队伍拉了出去,参加了抗日队伍“三军二路”。张明堂先生十分欣慰,并让自己的三四个子孙一起跟随苏晓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征途。
  正月初六,潮水镇拉出了一百多人的武装参加了抗日队伍,这在潮水镇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的抗日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和提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张明堂先生趁热打铁,利用正月十五“舞龙弄狮扭秧歌,观灯赏月闹元宵”的大好时机宣传抗日。他打破以往春节写对联的常规,在正月十五这天,他亲自书写了一副对联,贴到了潮水最繁华的南门上。对联写的是:“观灯应有履霜意,赏月勿忘抗日心”,横批“此地乐乎”。
  从这幅既浅显大众化,又寓意深刻的对联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先生真是用心良苦。上联中的“履霜”,意思是:踏着地上的薄霜应该想到坚厚的冰,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张明堂先生在整幅对联中要表述的意思是:在幸福、欢乐、祥和的十五观灯赏月时,要有忧患意识,也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不只是侵占北京、占领上海,而是要鲸吞整个中国。我们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不要忘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日本侵占了整个中国,我们这个地方还能有欢乐吗?一副对联,抒发了张先生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的爱国热情,发出了号召民众奋起抗日的呐喊声。张明堂老先生不愧为一代爱国名师! 就在张明堂先生的对联贴出的当年腊月二十一日,即1939年2月9日,潮水镇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血腥大屠杀。造成了潮水有史以来的最大惨案。惨案中,100多人被枪杀,70多间房屋被烧毁,惨不忍睹。昔日宏伟壮观的南大门也化为灰烬。“此地乐乎”,一言中的,张老先生真有先见之明也! 张明堂先生一生爱国,就连给自己的子孙起名时,也充满了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情结。如:“赎青”——反对巴黎和会列强瓜分青岛;“赎卫”——纪念收回英国租借的威海卫;还有“太文”、“太学”、“醒狮”等。从这些名字中可以看出张老先生“一片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愫。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堂先生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4年被选为蓬莱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明堂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用自己的言行,书写出了他爱国的光辉一生。
  (口述:张树俊整理:杨建人迟耀志顾惠香张建芳编辑:林士栋) 附二:茹最生潮水二村在镇政府驻地北一里处,西北两侧靠山,东面依河,是块风水宝地。主要姓氏是张、李两大姓。而在早年最出人才的家族,还就数周、茹两家,茹最生就是其中之一。
  茹最生(1905-1982),名思魁,潮水二村人,曾任蓬莱县副县长。先生秉性豪爽、豁达,虽然出生于富有家庭,却能不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急公好义、慷慨大方,一生中对公益事业捐献颇多,对穷苦人家常有资助,故土改时被评为开明士绅。
  先生于1921年毕业于潮水新民学校,在本校任教师。先生虽小学毕业,但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取得良好成绩,实际水平可达中专程度。1938年到1945年任本校校长。抗战时期,家乡处于我(八路军)、顽(国民党)、敌(日寇汉奸)三角斗争之地。1938年,潮水被国民党军队统治,被强任为镇长,干了两三个月,便离职去了北平。1939年春返回家乡继续办学。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以其广泛的社会联系、灵活的手法,周旋于敌、伪、顽之间。他坚持国防教育,在潮水学校培养了大批的抗日军政人员,贡献是很大的。
  茹先生是一位爱国人士,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早在伪顽统治时期,就为我党做了许多工作:掩护伤病员、拥军优属、动员青年参加革命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1942年就任我蓬莱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3年,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带头减租减息,并献地40余亩。1945年以后,历任县参议会驻会议员、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农场场长、政府建设科副科长、科长、水利局局长等职。1957年7月任蓬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1963年被选为人民代表,同年任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64年患病,还一直坚持工作至1970年。1982年病逝于大连女儿家,1985年蓬莱县政府将其骨灰盒葬于庙山烈士公墓。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芳
责任者
林士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