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李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76
颗粒名称: 山上李家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423-424
摘要: 根据该村村民提供的《李氏家谱》所记载,李姓是在明朝的万历二年由河南省移民迁到山东,先落户于福山县城西十五里的山前李家村。村西的古庙和村中有名的“传说中的村西古庙建于何朝何代”村中先辈曾流传下一句古语,就见到村西的那座古老破庙的殿房顶上“足见这座古庙的历史是多么久远,当年这座古老破庙的残墙断壁上还曾题写着两首无名诗,这两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这两首诗的作者当是在秋天的夜晚:这座古庙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当年古庙门前那两块曾经用来夹固旗杆的巨大石条。山上李家村的古。
关键词: 山上 李家 潮水镇

内容

根据该村村民提供的《李氏家谱》所记载,李姓是在明朝的万历二年由河南省移民迁到山东,先落户于福山县城西十五里的山前李家村。不久兄弟分家,其中一支人迁居于此地,至今已经繁衍了20多代人。约有500年的历史了。全村共300多户、800多人。其中李姓为大户姓,有200多户,另有王、张等18个姓氏。
  李姓村民世代相传,村西的古庙和村中有名的“双眼井”,在他们先人迁移到此地之前,就已经存在多年了,属于这个村庄的“史前文明”。传说中的村西古庙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得知。村中先辈曾流传下一句古语:“古庙钻出山枣树”,是说李姓人刚到此地,就见到村西的那座古老破庙的殿房顶上,还长着一棵山枣树,足见这座古庙的历史是多么久远。据传,当年这座古老破庙的残墙断壁上还曾题写着两首无名诗。这两首诗一直流传至今。其一首诗曰:“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苍苔半壁青。”其二首诗日:“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栏坐听谯楼鼓,数道连敲第五声。”从诗的内容来分析,这两首诗的作者当是在秋天的夜晚“光临”此古破庙的,触景而生情,于是咏写出这两首七言绝句诗。应该说,诗作的水平还是超凡脱俗的,只可惜不知诗作者的大名。随着岁月的流逝,时空的转换,这座古庙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唯独留存下来的遗迹是:当年古庙门前那两块曾经用来夹固旗杆的巨大石条。
  山上李家村的古“双眼井”位于村子中部,这井的名字是因为井口上用一块开有双孔的巨石板封盖而得名。这口古“双眼井”深约三丈多,井水清澈,甘例可口,最适宜于泡茶饮用。清末民初,周边村庄的大家富户,时常派人不远数里到此沽水回去泡茶,并借机炫耀于乡里。数百年来,这口“双眼井”一直像母亲甘甜的乳汁世世代代哺育着这个村里的村民,直到前些年村里用上了自来水,才将此井封存起来。
  山上李家村的人们,对文艺戏剧活动非常爱好。特别是对唱评剧,情有独钟,全村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20世纪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集体化时期,村干部们把办剧团当作“正儿八经的事”来抓,与县文化馆取得联系,请来了专业演员来指导排练,村民的演艺水平大为提高。这个村的评剧团曾多次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并且多次获得过大奖。他们唱红了潮水镇,唱红了蓬莱县,成为当时蓬莱县首屈一指的“农民评剧团”。其中还真培养出了几位演艺人才,先后被选招为国家级专业剧团演员,有的后来还当上了剧团的领导。
  更值得一提的是山上李家村的“大花轿”和“大杆号”。那真可谓之历史悠久,艺技高超,名声远扬,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不管是谁家有红白喜丧之事,那当然得请上这个村的“专业班子”去参与不可,以增添办喜事丧事的气氛。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趋活跃,一些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逐步受到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国家重视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又重新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客观上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又焕发出它那古老而又青春的魅力。现在的人们,在快节奏紧张工作之余遐,能够欣赏到山上李家村“大花轿”和“大杆号”的精彩表演,那可真称得上是一大乐事!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