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村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9266
颗粒名称: 淳于村之谜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2
页码: 416-417
摘要: 1982年改称淳于人民公社。全村无一户姓淳于的,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部,原为州国城)后来复国,淳于姓的,故去淳为于姓,又恢复祖姓淳于,淳于姓后分布在今山东临淄、河南境内黄河北岸一带地区,公元644年唐王朝东征高丽,唐军曾与前来阻截的高丽大将盖苏文交战于蓬莱。唐军中一位复姓,传说刘姓先祖是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的后裔。他的后代一部分由小云南逃到蓬莱龙山黄泥川。
关键词: 淳于村 潮水镇 蓬莱

内容

淳于村位于潮水镇西南10里处,曾是公社和乡镇驻地。1958年成立草泊公社时,公社驻地在草泊村,淳于村系草泊公社的自然村之一。1982年改称淳于人民公社。1984年建淳于乡,辖22个自然村,面积31.95平方公里,人口12000多人,系“烟台市”吨粮乡镇之一。2000年并人潮水镇,如今的淳于村有耕地1600多亩、400多户、1200多人。其中刘姓200多户,王、徐各百户左右,还有邹、周、邱等几个姓氏。人们在饭后茶余闲谈中,当提起淳于这个村名时,总会有人问到:淳于是个复姓,全村无一户姓淳于的,为何叫淳于村呢?总是无人能解答,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不解之谜。
  淳于一姓源流于“单(shan)纯”,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部,原为州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为姓,称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因在避讳之列,故去淳为于姓,五代以后,又恢复祖姓淳于。随着后代的繁衍和人口的流动,淳于姓后分布在今山东临淄、河南境内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史传,公元644年唐王朝东征高丽,李世民御驾亲征。唐朝大军兵分两路,一支经早路出关;一支走水路从登州港北上。唐军曾与前来阻截的高丽大将盖苏文交战于蓬莱,唐军中一位复姓“淳于”的大将阵亡,埋葬于现淳于村址处,留下了“淳于”这个地名。
  传说刘姓先祖是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的后裔。刘伯温死后,他的后代一部分由小云南逃到蓬莱龙山黄泥川,打造兵器,繁养军马,准备举旗造反,号称“万马刘家”。后来图谋不慎败露,被朝廷镇压,仅有一小部分幸免于难,刘氏五兄弟就是其中之一。景泰年间(1455年左右)刘氏兄弟五人分别逃到衙前村、善集村、庄官刘家、全口刘家,其中一人在现淳于村址处落户,隐姓埋名度过数代,到了清代才敢报真姓氏。后来王、徐等姓又先后迁来定居。
  徐姓,据族人传说是明代护国公徐元昭的后裔。徐元昭是大明开国功臣,皇帝赐其金锤,“上打君下打臣”,可谓权倾朝野,位高势重。然而其子得意忘形,滥用金锤误打国老,招致了灭门之灾,徐元昭的另三个儿子被奶娘舍命救出,逃命于乡野。其一流落于蓬莱城下洼,后裔又散居于淳于、上营等村。民国前,蓬莱城下洼还保留着徐姓祠堂,乡下子孙还都到下洼祭拜祖先。
  王姓先祖,明末从小云南迁至蓬莱巨峰村,清朝同治年间,后裔一支迁来淳于落户。
  如今,生活在淳于村的人们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党的关怀下,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蓬莱地名故事

《蓬莱地名故事》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用翔实的史料写出蓬莱和各镇街的旧制新姿,也用有力的证据书写出大多数村名的来历和故事。

阅读